關於楊柳送別的詩句
1. 王之渙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2. 裴說 【柳】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隻送人。
3. 柳氏 【答韓翃】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4. 岑參 【送懷州吳別駕】
灞上柳枝黃,壚頭酒正香。 春流飲去馬,暮雨濕行裝。
驛路通函穀,州城接太行。 覃懷人總喜,別駕得王祥。
5. 戴叔倫 【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
6. 劉禹錫 【別蘇州二首】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7. 戎昱 【征人歸鄉】
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遊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幹濕汝衣。
8. 楊巨源 【賦得灞岸柳留辭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9. 劉禹錫 【楊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10. 張籍 【憶遠】
行人猶未有歸期,萬裏初程日暮時。 唯愛門前雙柳樹,枝枝葉葉不相離。
關於柳樹的送別詩句
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含柳的離別詩句有哪些
王涯
花明綺陌春,柳拂禦溝新。 【閨人贈遠五首 其一】
韋應物
柳葉遍寒塘,曉霜凝高閣。 【寄盧陟】
呂溫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嘲柳州柳子厚】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嘲柳州柳子厚】
李商隱
巴江可惜柳,柳色綠侵江。 【巴江柳】
柳枝井上蟠,蓮葉浦中乾。 【柳枝五首 其四】
武元衡
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 【寒食下第】
錢珝
柳拂斜開①路,籬邊數戶村。 【江行無題一百首 其一十八】
高適
柳色驚心事,春風厭索居。 【閑居】
韓愈
柳樹誰人種,行行夾岸高。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伯芻)三堂新題二十一詠 柳溪】
柳巷還飛絮,春餘幾許時。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伯芻)三堂新題二十一詠 柳巷】
戴叔倫
柳條將白發,相對共垂絲。 【贈李唐山人】
為什麼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
觸動離憂,何也,曾為係歸舟,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陸遊《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碧野朱橋當日事,散入春風滿洛城。”(裴說《柳》)“灞橋煙柳,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例如。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楊柳是我國古代詩詞裏麵較為常見的意象,折柳係離情”。這一習俗到唐代尤盛。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據《三輔黃圖》載,“以少總多,何人不起故園情,往往蘊涵離別之情。
楊柳意象與離別聯係在一起,首先,孤城一片萬仞山;采薇》)楊柳的依依不舍之態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情貌無遺” 。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我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是因為楊柳姿態婀娜柔美:“灞橋在長安東:“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思量卻是無情樹,春風不度玉門關。此夜曲中聞折柳,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羌笛何須怨楊柳,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不解迎人隻送人。”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讚道。”(秦觀《江城子》)
還有一點是,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小雅•。”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係的最早記載。“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聞笛聲而激起鄉愁,人不見,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水空流。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
關於楊柳的詩詞有哪些?
離別詩詞與楊柳
楊柳的千種風姿,萬種風情,無不洋溢著詩意。曆代文人墨客尤其寵愛它,以柳入詩的大概不下幾千首。成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淵明的“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楊柳走進詩詞,為詩詞增色;詩詞裝扮楊柳,使楊柳傳情。
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人們送別偏要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揚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反映了那時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
送別難免有離別之苦,古代人們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使離別後的重逢成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為永別。離別就這樣表現了生命的不自由,為了生命價值的實現,人們不得不承受空間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懼,承受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土告別的感情折磨。這一切,都使別離蒙上一層悲切憂傷痛苦迷茫的情調,盡管春光無限,人們也會黯然傷神。“楊柳岸”成了淒苦離愁的地方,“煙柳斷腸處”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淒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別更是盛行,長安灞橋,專門種植了許多楊柳,供人們離別時候攀折。據《三輔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此橋,折柳贈別”故又名銷魂橋,從漢、唐 以來,這兒不知演過多少人間悲劇,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學士將它攝入詩篇。“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可見,在灞橋握別的離情有多麼深厚,詩人把送別離恨寫得銷魂蝕骨。“為近都門多送行,長條折盡減春風”,大家送行,走出長安都門,離人去了,長條折盡,春色又減去幾分。“會得離人無限意”的楊柳,就這樣充當人們離愁別恨的載體,“千絲萬絮惹春風”,留下了一串串帶淚的故事。這些離別詩都被一種千回百結的愁腸所纏繞,被一種淒風苦雨的色彩所籠罩。直到王維一曲陽關三疊,高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一場清爽明亮的朝雨,灑洗了亙古如斯、哀怨淒苦的“輕塵”,“柳色”更新,終於使離別透露出一種富於希望的情調。
畢竟,“多情自古傷離別”,王維的“朝雨”衝不走詩人們太多的淒涼悲苦與無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景物組成了一個蕭瑟颯然的環境,再加一個別酒醒、不見情人的“我”,烘托出了離別者的內心苦楚,使讀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一片悲愁難己的情懷。“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當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颯垂老的古柳了,真是曆盡滄桑,令人觸目傷懷, 詞人寫折柳送別的人間悲劇,一個“幾”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筆寫盡了。周邦彥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表麵上看來是愛惜柳樹,深層的涵義卻是感歎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元朝趙孟頫的“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描寫了郊外楊柳春光的美麗和易逝,以及送客時的惆悵心情。喬吉的“瘦馬馱詩天一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抒寫了浪跡天涯的詩人在旅途上盤纏鬱結的愁思。
“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