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酒的曆史故事
十個與酒相關的曆史典故
1、長安酒會
冠軍酒局讓政治走開,讓殺伐走開,讓一切不痛快消失,讓所有快樂降臨。這就是大路為什麼評選盛唐飲中八仙長安酒會為第一名的原因。
當年讀杜甫的詩,最喜歡的一首就是《飲中八仙歌》。為什麼在杜甫那麼多的詩裏獨獨最喜歡這一首?原因隻有兩個字:熱鬧。這首詩十分熱鬧而有趣,把“飲中八仙”描繪的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古人說“二士共談,必說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我們隻能從杜甫的詩裏來揣摩體會了。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璡、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雖然曆史上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我們知道,名人一向喜歡紮堆,他們八個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堅信他們必聚在一起飲過酒,而且還不隻一次,當然參與者可能還有些其他人。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裏開懷痛飲。總之,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沒在一起過,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說法,曾經有過這麼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麵記錄下來並傳於後世。
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酒色齊聚,且飲且賞;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裏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為聖,酒濁為賢;酒亂汝性,酒壯我膽;酒林高手,飲壇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飲驢飲;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過,還有六圈;六圈結束,再來十壇…… (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況描述)
這麼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於是乎,於是乎,就有了: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2、鴻門宴
話說項羽不喜劉邦先占關中,又聽說劉邦欲在關中稱王後,更是大怒。謀士範增識見不凡,他對項羽說,劉邦早年在山東一帶時,“貪於財貨,好美姬”,活脫脫一暴發戶的形象,不足為慮。而目前在關中,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範增認為劉邦已有“天子氣”,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則後患無窮。
在張良和項莊的暗地斡旋下,項羽沒有立即攻打劉邦,而是擺下了一桌酒席宴請劉邦。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這是另一場雙龍會,但參與者卻比煮酒論英雄那場酒局要多,發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強強對話,一時風雲際會,楚漢群雄龍驤虎步,聚於新豐鴻門。
這鴻門宴簡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現代電影。太史公就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他的《史記》在細節方麵的描述十分精彩,從項羽和劉邦的出場、退場,到席間各種人物的對話、神情、動作,甚至坐位......餘下全文>>
古代關於酒的小故事
一、酒池肉林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樂。商代的貴族也多酗酒, 據現代人分析推測,由於當時的盛酒器具和飲酒器具多為青銅器,其中含有錫,溶於酒中,使商朝的人飲後中毒,身體狀況日益下降。商末帝紂,卻是一個好色好酒的人,<史記·殷本紀>>稱:"(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 為長夜之飲。"後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縱欲無度。商紂的暴政, 加上 酗酒,最終導致商代的滅亡。 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發布嚴曆的禁酒令。
以酒誤事誤國的例子在古代不可勝數,楚恭王與晉國的軍隊戰於鄢陵,楚國打了敗戰,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為準備下一次戰鬥,召大司馬子反前來商量,子反卻喝醉了酒,無法前來。楚恭王隻得對天長歎,說"天敗我也"。將因酒誤了戰事的子反殺了。隻得班師回朝。
帝王因酒誤事有時也是好事,如齊桓公因為醉酒,將帽子丟了,齊桓公為此事感到羞恥,於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糧荒,管仲隻好自作主張,打開公家的糧倉, 救濟災民。災民欣喜若狂,當時流傳的民謠說:(齊桓公)為什麼不再丟一次帽子啊!。
二、簞醪勞師
東周春秋時代,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後,為了實現"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的複國大略,下令鼓勵人民生育,並用酒作為生育的獎品:生丈夫,二壺酒,一犬; 生女子,二壺酒,一豚"。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出師前, 越中父老獻美酒於勾踐, 勾踐將酒倒在河的上流,與將士一起迎流共飲,士卒士氣大振,紹興現在還有" 投 醪河"。 類似的曆史故事如<酒譜>>所載,戰國時,秦穆公討伐晉國,來到河邊,秦 穆公打算犒勞將士,以鼓舞將士,但酒醪卻僅有一鍾,有人說,即使隻有一粒米, 投入河中釀酒,(也可使大家分享),於是秦穆公將這一鍾酒倒入河中,三軍飲後都醉了。
三、魯酒薄而邯鄲圍
"魯酒薄而邯鄲圍"的故事,說的是楚宣王會見諸候,魯國恭公後到並且酒很 淡薄,楚宣王甚怒。恭公說,我是周公之後,勳在王室,給你送酒已經是有失禮節和身份的事了,你還指責酒薄,不要太過份了。於是不辭而歸。宣王於是發兵與齊國攻魯國。齊國的梁惠王一直想進攻趙國,但卻畏懼楚國會幫助趙國,這次楚國有 求,便不必再擔心楚國來找麻煩了,於是趙國的邯鄲因為魯國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犧牲品。
誰知道三國時期與酒有關的故事或詩詞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將進酒》、《把酒問月》、《月下獨酌》、《金陵鳳凰台置酒》、《客中作》《南陵別兒童入京》《金陵酒肆留別》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把酒問月>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
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複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裏。
<金陵鳳凰台置酒>
置酒延落景。
金陵鳳凰台。
長波寫萬古。
心與雲俱開。
借問往昔時。
鳳凰為誰來。
鳳凰去已久。
正當今日回。
明君越羲軒。
天老坐三台。
豪士無所用。
彈弦醉金□。 【壘土換缶】
東風吹山花。
安可不盡杯。
六帝沒幽草。
深宮冥綠苔。
置酒勿複道。
歌鍾但相催。
<客中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 吳姬壓酒勸客嚐,
金陵子弟來相送, 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 別意與之誰短長?...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名人與酒的故事
陶淵明,東晉人,詩中有酒,酒中有詩。
他的詩篇,寫的飲酒生活,同樣有名氣,為後世歌之頌之。他雖然官運不亨通,隻作過幾天彭澤令,便賦“歸去來兮”,但當官和飲酒的關係卻那麼密切:其時衙門有公田,可供釀酒。他下令悉種粳以為酒料,連吃飯的大事都忘記了。還是他夫人力爭,才分出一半公田種稻。
棄官就無祿,喝酒就成了大問題。然而回到四壁蕭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後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嗬嗬,居然流傳千古,大家都這樣,問題就嚴重了!)
李白,號青蓮居士,人稱為“酒星魂”、“酒聖”、“酒仙”。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
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曆來被認為是傳神之筆。大概沒有別的哪個文人與酒的關係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氣之大,能和李白相提並論的。
隻要翻翻李白的詩集,就不難發現他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說的:“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關於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概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後到采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關於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相當充分的反映。如昆劇中有《太白醉寫》,京劇、川劇、秦腔等十幾個劇種都有類似的劇目。又如李白佯醉痛罵楊貴妃的義兒安祿山的故事,在京劇中叫《金馬門》,也叫《罵安》;川、湘、漢、滇、桂劇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劇目。在我國著名畫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脫靴圖”、“李白捉月圖”、“太白醉酒圖”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這樣的題材也相當多。
至於後人在詩文中歌頌李白醉酒傲世、藐視權貴的作品,就更多得舉不勝舉了。舊時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寫著“太白世家”、“太白遺風”等,無疑也含有對李白的崇敬之意。
當然,人們尊祟李白,熱愛李白,決不是因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視權貴的反抗精神,和愛慕他的詩才。曆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並沒有人去尊祟。
歐陽修,醉翁之名婦孺皆知。
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一股酒氣。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樂。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為有酒。“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蘇東坡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酒徒。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們從他嗜酒如命和風度瀟灑的神態,可以尋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散文都有濃濃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樣,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為之銳減。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的一生不僅以狂飲著稱,而且也以善釀出名。
他為官時,分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釀造。酒的好壞,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質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濁水”產生優質酒,白居易就是這樣。他上任一年自慚毫無政績,卻為能釀出美酒而沾沾自喜。在釀的過程中,他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親自參加實踐。
現在常聽人們說“煙無益處,酒宜少喝”,看來有他的道理喲!
李白與酒的故事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誌,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裏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麼一大把年紀,怎麼能挑這麼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裏。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遊曆,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隻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麼趕也趕不上。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籲籲,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歎,“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隻好失望地回來。那天夜裏,李白怎麼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幹糧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裏。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隻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裏,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轉過山口,隻見前麵立著一塊巨石,上麵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穀鳥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穀,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穀。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隻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隻小船,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禦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願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杆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鬱鬱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連忙說......餘下全文>>
求關於酒文化的經典小故事···
杜康酒的由來(閑侃)
古時在河南一個鄉村裏,一個叫杜康的農民,家裏有一垛麥草,夏天發酵後散發出一股清香,而且往下滴出液體,杜康就取碗去接,結了半碗時,從碗中飄出一位長者,長者告訴他,你明天端著這碗水到村口,等三個陌生人,從他們身上各取一滴血,放入碗中,就會是一種倍受歡迎的飲料。 第二天,杜康照做,因為行人稀少,很久才來了一位書生,杜康說明原因,書生慷慨應允;又過了幾個小時才又來一位武士,杜康照舊陳述,武士毫不猶豫地刺腕滴血;可是第三個久久不來,等到酉時,才來了一個瘋子,杜康不由分說強行刺破他的手指取了一滴血,三滴血滴如碗裏,立即散發出誘人的幽香。 後來杜康用這一碗飲料做底,兌水成酒,生意興隆。 所以這酒就是三滴血,加一個酉字。而且人們在喝酒時,開始都很文明,那是書生的血在起作用;喝到高興時,就豪言壯語,就是武士的血在起作用;喝到最後,就胡言亂語,那就是瘋子的血在起作用。
杜康酒是中國最古老的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史載:杜康牧羊於空桑澗(今汝陽縣杜康村),“餘粥棄於桑,鬱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嚐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禦酒”,後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感歎。
杜康又名少康,夏朝第五位國王,據《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曆史文獻記載,其父帝相因政變被殺,其母後緡氏懷之逃到娘家“虞”,因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故取名少康。少康常牧忘食,偶知變味剩飯的汁水甘美異常,經反複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後又經不斷改進,形成了一套完整禒釀酒工藝,從而奠定在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說文解字》注:“杜,甘棠也,杜康酒,甜酒也。”)
(有許多相關內容,你在百度搜一下看吧)
關於酒的成語故事
燈紅酒綠、
紅燈綠酒、
酒囊飯袋、
敬酒不吃吃罰酒、
酒肉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對酒當歌、
酒逢知己千杯少、
借酒澆愁、
花天酒地、
酒後失言、
酒肉弟兄、
花魔酒病、
炙雞漬酒、
酒入舌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
載酒問字、
酒食地獄、
酒酣耳熱、
酒酸不售、
留犁撓酒、
厚酒肥肉、
倚酒三分醉、酒闌人散、
杯酒解怨、
醇酒婦人、
杯酒戈矛、
酒餘飯飽
故事中有酒和水的寓言故事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金陵酒肆留別>南陵別兒童入京>客中作>金陵鳳凰台置酒>把酒問月>月下獨酌>酒譜>史記·殷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