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的用典 40分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大,可以寫成論文了,所以找了下相關的論文,覺得這一篇比較好,可以參考一下。當然這裏是摘要和目錄,要是覺得不錯的話可以考慮去看全文。
李白詩歌的用典
韓建永
【摘要】: 李白研究曆來是唐代文學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無論宏觀還是微觀研究,均可謂已達到了極其全麵和非常深入的程度。但對李白詩歌的用典,就已有成果看,隻是個別研究者作了些較為零散的論述和感悟式的評述。本文在閱讀《李太白全集》的基礎上,以李白詩歌的用典為考察視角,通過對其詩歌用典的全麵梳理,進行了分類研究,總結了其用典的特點,從而試圖論證李白對前代文化的廣泛繼承及其對同時代創作的接受。並聯係這一藝術表現,進一步探討了其思想的發展變化。 論文主體部分主要分四章: 第一章:李白詩中事典分類分析。文中將李白詩歌中的事典分為政治人物類、神仙類、具有“魏晉風度”的人物三大類。政治人物類事典包括:能夠乘時建立功業且不慕榮利或審時度勢、急流勇退的曆史人物;隱士群體;“俠客”、“國士”。神仙類事典,從兩方麵考察,一方麵是反映道家哲學思想的“神人”、“至人”等;另一方麵是傳達道教成仙思想的“仙人”等。“魏晉風度”類人物事典主要包括有著灑脫高妙的風神氣韻,在生活中追求任意適誌的人物;能夠做到臨危不亂,有著舉重若輕的恢弘氣度的人物;不為身後名所累,能夠即時享受現世生活的人物等。 第二章:李白詩中的語典運用極其繁雜,文中選取典型的個案,主要對《詩經》《楚辭》、魏晉南朝詩人詩作以及唐代詩人詩作中的語典化用情況進行了分析。從而論述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同樣對《詩經》多所取法,他的詩歌創作藝術技巧,不少直接來源於六朝詩人,尤以鮑照、謝跳、謝靈運為典型,而他對唐代詩人詩作語典的化用,反映了李白對同時代詩人的尊重和對前代遺產不厚古薄今的公允態度。 第三章:李白詩歌用典特點的分析。李白詩歌所用典故數量很大,其運用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典故引出方式靈活。有同姓引出的典故,有古今事發生在同一地點引出的典故,有情景近似引出的典故。二是運用方式多樣。比如有明用、暗用、實用、虛用、正用、反用等。 第四章:李白詩歌用典與其思想變化。這一章主要是按照安旗先生對李白詩的編年,把李白詩中意義指向集中的典故作為探討的依據,將其思想變化分為八個階段:一、“莫謂無心戀清景,已將書劍許名時”的立誌;二、“孤劍難托,悲歌自憐”的彷徨;三、“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的依戀;四、“巨鼇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的訪仙與“想象東山姿,緬懷右軍言”的寄托;五、“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淩黃河”的求索;六、“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激憤;七、“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的壯懷;八、“聖主還聽《子虛賦》,相如卻欲論文章”的執著。 餘論是作者將李白詩歌用典與其人生悲劇聯係起來所做的一點思考,有待進一步論證。
【關鍵詞】:李白 詩歌 事典 語典 分析 思想變化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範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7.22
【目錄】: 摘要5-7 Abstract7-9 緒論9-11 第一章 李白詩歌事典分類分析11-22 第一節 政治人物類事典11-17 第二節 神仙類事典17-21 第三節 “魏晉風度”類人物事典21-22 第二章 李白詩歌語典分類分析22-29 第一節 李白對“詩騷”語典的化用22-24 第二節 李白對魏晉南朝詩人詩作語典的化用24-27 第三節 李白對唐代詩人詩作語典的化用27-29 第三章 李白詩歌用典特點分析29-31 第一節 引出典故的方式29 第二......餘下全文>>
李白在詩歌《梁父吟》中用到了哪些典故?請一一指出,並說出李白用典的意圖
1.《梁甫吟》:亦作《梁父吟》,樂府相和歌辭楚調曲有諸葛亮《梁父吟》。《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時人莫之許”。然李勉《琴說》曰:“《梁甫吟》,曾子撰”。蔡邕《琴頌》:“梁甫悲吟,周公越裳"。梁甫:又名梁父,山名,在泰山下。”
2.長嘯:吟唱。
3.朝歌屠叟:指呂尚(即呂望、薑太公)。《戰國策·秦策三》:"臣(範雎)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又《秦策五》:"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韓詩外傳》卷七:"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於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又《韓詩外傳》:"太公望……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磻溪,文王舉而用之,封於齊"。
4.經綸:《易經·屯卦》:"君子以經綸"。經綸:喻治理國家。
5.三千六百釣:指呂尚在渭河邊垂釣十年,共三千六百日。風期:風度和謀略。
6.大賢:指呂尚。虎變:《易經·革卦》九五:"大人虎變。"喻大人物行為變化莫測,驟然得誌,非常人所能料。
7.高陽酒徒:西漢人驪食其。《史記·驪生陸賈列傳》:"驪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為裏監門吏。然縣中賢豪不敢役,縣中皆謂之狂生。……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驪生。驪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驪生。驪生入,則長揖不拜。"驪生嚐自稱高陽酒徒。隆準:高鼻子。隆準公:指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趨風:疾行如風前來迎接。《史記·驪生陸賈列傳》載:楚、漢在滎陽、成皋一帶相持,驪生建議劉邦聯齊孤立項羽。他受命到齊國遊說,齊王田廣表示願以所轄七十餘城歸漢。
8.旋蓬:在空中飄旋的蓬草。狂客:指驪食其。
9.攀龍:《後漢書·光武帝紀》:耿純對劉秀說:“天下士大夫所以跟隨大王南征北戰,本來是希望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就功名”。後人因以攀龍附鳳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業。
10.雷公:傳說中的雷神。砰訇:形容聲音宏大。
11.帝旁投壺多玉女:《神異經·東荒經》載:東王公常與一玉女玩投壺的遊戲,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則天為之笑。天笑時,流火閃耀,即為閃電。三時:早、午、晚。倏爍:電光閃耀。晦冥:昏暗。這兩句暗指皇帝整天尋歡作樂,權奸和宦官弄權,朝廷政令無常。
12.閶闔:神話中的天門。閽者:看守天門的人。《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這兩句指唐玄宗昏庸無道,寵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報國無門。
13.杞國無事憂天傾:《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二句意謂皇帝不理解我,還以為我是杞人憂天。此自嘲之意。
14.猰貐:古代神話中一種吃人的野獸。這裏比喻陰險凶惡的人物。競人肉:爭吃入肉。騶虞:古代神話中一種仁獸,白質黑紋,不傷人畜,不踐踏生草。這裏李白以騶虞自比,表示不與奸人同流合汙。
15.接:搏鬥。飛揉、雕虎:比喻凶險之人。焦原:傳說春秋時莒國有一塊約五十步方圓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淵,隻有無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16.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時之屈,而愚者隻知一味驕橫。世俗人看不起我。
17.力排二句:《晏子春秋》內篇卷二《諫》下載:齊景公手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皆力能搏虎,卻不知禮義。相國晏嬰便向齊景公建議除掉他們。他建議景公用兩隻桃子賞給有功之人。於是三勇士爭功,然後又各自羞愧自殺。諸葛亮《梁父吟》?quot;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裏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墳?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李白用此典意在諷刺當時權相李林甫陷害韋堅、李邕、裴敦複等大臣。
18.吳楚句:漢景帝時,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起兵反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領兵討伐。周到河南見到劇孟(著名俠士),高興地說:吳楚叛漢,卻不用劇孟,注定要失敗。咍爾:譏笑。
19.張公:指西晉張華。據《晉書·張華傳》載:西晉時豐城(今江西省豐城)縣令雷煥掘地得雙劍,即古代名劍幹將和莫邪。雷把幹將送給張華,自己留下莫邪。後來張華被殺,幹將失落。雷煥死後,他的兒子雷華有一天佩帶著莫邪經過延平律(今福建南平市東),突然,劍從腰間跳進水中,與早已在水中的幹將會合,化作兩條蛟龍。這兩句用典,意謂總有一天自己會得到明君賞識。
20.風雲感會:即風雲際會。古人認為雲從龍,風從虎,常以風雲際會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業。大人:有才幹的人。*倪屼:不安。此指暫遇坎坷。
這首詩可能是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時的作品。作者通過呂尚、驪食其等的故事和一些神話傳說,表達遭受挫折的憤懣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願望。全詩縱橫跌宕,變幻惝恍,淋漓悲壯。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一:“首言釣叟遇文王,又言酒徒遇高祖,卒自歎己之不遇”。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此是大詩,意脈明白而段落迷離莫辨”。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太白此詩則抱才而專俟際會之時"。吳生《古今詩範》卷九:“雄奇俊偉,韓公所謂光焰萬丈者也。通體設喻,所以錯落而雄深。”也有批評家認為“篇法不甚穩密”“辭意錯亂而無序”。
【賞析】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曲調,音調悲切淒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大概寫在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後。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後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淒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發。
接著,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曆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薑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誌。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曆史故事,實際上寄寓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裏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淒風急雨劈麵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著夭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可是,凶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隻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盡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麼強烈,就象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穀險灘一樣,旋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惡獸猰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隻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隻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設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麼“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湧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盤旋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幹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勳,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正在於布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麵描寫,起“以古為鑒”的作用,接著借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致:它時而和風麗日,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李白《行路難》詩句中運用典故的有哪些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行路難(其一)》中,運用典故的詩句有以下幾句:
1、閑來垂釣碧溪上:暗用“薑太公釣魚”典故:薑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
2、忽複乘舟夢日邊:暗用伊尹的典故: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兩句借用典故,表達了詩人對賢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負及才華的渴望。
3、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
李白的蜀道難中有兩處用典的詩句請你寫出其中的一句並說出典故的名稱
*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詩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給人以回腸蕩氣之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詩中諸多的畫麵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其境界之闊大,確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所盛稱:“筆勢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本文目前收錄在人教版《語文(必修三)》第四課。[
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用典的句子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風”字亦作“君”。這裏所謂“夜郎”並不是指漢代的夜郎國,而是指隋代的夜郎縣,其地當在今湖南辰溪一帶(見《輿地紀勝》卷七十一);而龍標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說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值得細細玩味。詩人為什麼滿懷愁思呢?不妨說,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李白<<勞勞亭>>中的用典
“勞勞送客亭”就用了典故呀。
勞勞亭,三國吳時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區南,是古時送別之所。
初中用典詩句及解釋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遊《書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複乘舟夢日邊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在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一詩中作者是如何用典的
三國詩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寫洛陽飲宴時說:“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
謝公宿處今尚在, 淥水蕩漾清猿啼。這一句作用了典故?詩句出自詩仙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我認為這
讚同!我也認為這不算用典。
除非出題者認為,隻要提到過去的事,就算用典。
誰能告訴我這首宋詞上片,哪裏用了"用典這個手法?" 5分
起首寫因笛聲撩人心魄而引起思鄉之情——“樓上誰將玉笛吹”。漢代馬融居平陽時,聽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陽親友,作《笛賦》。李白也有《春夜洛城聞笛》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又有詩曰:“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黃鶴樓聞笛》)。
借樓上笛蘆,迷蒙山水、千裏燕子、兩中梨花,用用典、對偶的手法委婉的表達了愁苦的思鄉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李白詩歌的用典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