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邊塞(楊炯)詩的這個特點反映了初唐怎樣的曆史背
唐朝的曆史,從初唐的邊塞動亂,到盛唐德守土擴邊及中晚唐的戰火頻燒,唐王朝幾乎年年有戰事。
作者:
楊炯(650~?)唐代詩人。華陰(今屬陝西)人。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於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製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後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千古流傳的古詩
戰城南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
堪旗如馬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裏暗黃塵。
進臨津房少府
皎路三秋別,江津萬裏長。
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筋。
階樹含斜日,油風泛早涼。
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
折楊柳
邊地遙無極,征人去不還。
秋容凋翠羽,別淚損紅顏。
壟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
基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紫騮馬
俠客重周遊,金鞭控紫緊。
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秋。
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有所思
及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幹年。
不掩曉紅縷,無能數綠錢。
相思明月夜,退遞白雲天。
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
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台。
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騾馬
駿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
帶錢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校車軸,秋風鑄馬鞭。
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出塞
塞外欲紛紛,雌雄猶未分。
明堂占氣色,華蓋辨星文。
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
丈夫皆有誌,會見立功勳。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灣辭風聞,鐵騎繞龍城。
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劉生
卿家本六郡,年長入三秦。
白壁或知己,黃金謝主人。
劍鋒生赤電,馬思起紅塵。
日暮歌鍾發,嘻嘻動四鄰。
送豐城王少府
愁結亂如麻,長天照落霞。
離事隱喬樹,溝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東關望漸賒。
行看轉牛鬥,持此報張華。
進鄭州周司空
漢國臨清渭,京城枕濁河。
居人下珠淚,賓禦促驍歌。
望極關山遠,秋深煙霧多。
唯徐三五夕,明月暫經過。
進粹州周司功
禦溝一相送,征馬屢盤桓。
言笑方無日,離憂獨米寬。
舉杯聊勸酒,破涕暫為歡。
別後風情夜,思君蜀路難。
送楊處士反初卜居曲江
雁門歸去遠,垂者脫袈裟。
蕭寺休為客,曹溪便寄家。
綠演千歲樹,黃控四時花。
別怨應無限,門前掛水斜。
途中
悠悠辭鼎邑,去去指金銷。
途路盈千裏,山川亙百重。
風行常有地,雲出本多峰。
鬱鬱園中柳,亭亭山上鬆。
客心殊不樂,鄉淚獨無從。
進劉校書從軍
天將下三富,星門召五戎。
坐謀資廟略,衛激位文雄。
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弓。
秋陰生蜀道,殺氣繞煌中。
風雨何年別,琴尊此日同。
離事不可望,溝水自西東。
遊廢視
青峰倚丹田,荒涼數百年。
獨知小山桂,尚識大羅夭。
藥敗金爐火,苔昏玉女泉。
歲時無壁畫,朝夕有階煙。
花柳三春節,江山四望懸。
悠然出塵網,從此押神仙。
和石侍徹山莊
煙霞非俗累,若壑隻幽居。
水浸何曾敗,荒郊不複鋤。
影濃山樹密,香淺澤花疏。
闊塹防斜徑,平堤夾小渠。
蓮房若個實,竹節幾重虛。
蕭然陷城市,酌酸焚枯魚。
送李底子致仕還洛
此地傾城日,由來供帳華。
事逢李廣騎,門接邵平瓜。
原野煙氛匝,關河遊望賒。
白雲斷岩帕,綠草覆江沙。
沼賜扶陽宅,人榮禦史車。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煙霞。
早行
做朗東方......餘下全文>>
唐代詩人楊炯簡介 楊炯的詩代表作有哪些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
代表作:《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
有楊炯寫的關於愛情的詩嗎
我心依舊蘊珍愛,
愛隨春風看大海。
楊柳飛舞誌向遠,
炯思如意幸福來。
及時采納哦,謝謝
王勃的寫詩風格
對於王勃詩歌的風格,曆來評論不一,意見紛紜,但綜括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王勃詩歌的風格以“綺麗”為主,如宋代王應麟說王勃詩歌具有“江左卑弱之風”;南宋詞人劉克莊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元代辛文房說王勃詩歌風格“屬文綺麗”;明代張遜業也說王勃“富麗徑捷,稱罕一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王勃“文章钜麗,為四傑之首”。近代學者也有不少人認為王勃詩歌深受梁陳浮靡之風的影響,其風格仍可用“豔麗”二字來概括,如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指出:“四傑,也是承襲了梁陳的風格的”;這裏所謂“綺麗”中的“綺”指的是詞藻運用的繁富,“麗”指的是語言色彩的華美,這種人僅從語言形式上去觀察,更何況王勃等四傑的詩歌,有“濃妝”也有“淡抹”,這種人的評論不免失之偏頗。另一種觀點則注意到王勃等人詩歌內容上的感情基調,如王明居在《王勃詩歌風格發微》中指出:“其(王勃)主導風格則可用‘雄放剛健’四個字來概括,而其‘柔潤富麗’的特色則居次要地位。”王先生從“風骨”的角度評論王勃詩歌的風格,無疑比前一種意見高明得多。正像前一種人隻看一個人的衣著,王先生才注意這個人的氣質一樣。但是王明居先生沒有注意到王勃前後期詩歌風格的變化,執之一端,也失之於偏狹。
一個人生活軌跡的急轉,會使這個作品的內容和風格巨變,這差不多是中國文學史中的常見現象。王勃一生以革除官職,趕出沛王府為轉折點,以此為分界線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詩歌的內容和風格也迥然不同,前期的詩歌可用“雄放剛健”四字概括,後期詩歌的風格主要是“蒼涼沉鬱”。下麵擬從王勃的思想和創作的變化上作粗淺的探討。
一
王勃出身於“以儒輔仁”的儒學世家,其祖父開創的“河汾之學”係隋末唐初北方儒學重要分支,是王勃儒家思想的直接來源。兄弟多文學之士,其父督促又早,故“六歲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十五歲作《上劉右相書》,劉右相“見麵異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薦,對策高第,拜為朝散郎。”作為年少才高、聰穎早慧早年得誌的詩人,其胸中蘊聚的功業誌向與進取精神就不可能不在詩文中表露出來。這種自負心態在自薦文中表現得很突出:“伏願辟東閣,開北堂,待之以上賓,期之以國士,使得披肝膽,布腹心,大論古今之利害,高談帝王之綱紀。然後鷹揚豹變,出蓬戶而拜青墀;附景指風,舍苔衣而見絳闕。”以至被人譏為“浮躁淺露”,至今還有人這樣評論王勃。其實,像初唐四傑及半千等少年才子鋒芒畢露,缺少“恭謙讓”的氣質,貶之者譏為“浮躁淺露”,譽之者完全可讚曰“雄放剛健”,正如“狡猾”和“機智”一樣。
某種思潮、文體、文風的興起,都是朝代的產兒,不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金猴。考初唐,李世民自是英雄胸襟,從政治經濟上較快地驅除隋代積弊,出現了史稱盛世的“貞觀之治”,但在思想文化戰線,不僅沒有根除齊梁的“宮體詩”的汙垢,反推其波而助其瀾,當四方平定之後,也吟風雪,弄花草,戲作豔詩“殊無丈夫氣”,上行下效,朝閣重臣,也時有側豔之篇,皆淫靡之音。高宗朝,歌功頌德“綺錯婉媚”的“上官體”又風靡文壇。詩歌變成了統治階級賣弄風流文雅的消遣品,幫閑文人邀寵取榮的工具,與國力強盛,經濟上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嚴重脫節。王勃等四傑向淫靡浮豔之風宣戰,高倡改革,是順乎時代,應乎潮流的,更何況王勃的前輩已從各個角度,批判了淫靡文風,如其祖父王通持“貫通濟義”的思想角度,批判六朝詩文“傲、治、碎、誕、淫、繁、捷、虛”。⑿魏征等從史學的角度,說六朝“其立言也,或虛加練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餘下全文>>
楊炯有名的詩句是
戰城南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
堪旗如馬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裏暗黃塵。
進臨津房少府
皎路三秋別,江津萬裏長。
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筋。
階樹含斜日,油風泛早涼。
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
折楊柳
邊地遙無極,征人去不還。
秋容凋翠羽,別淚損紅顏。
壟斷流星驛,心馳明月關。
基砧何處在,楊柳自堪攀。
紫騮馬
俠客重周遊,金鞭控紫緊。
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秋。
發跡來南海,長鳴向北州。
匈奴今未滅,畫地取封侯。
有所思
及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幹年。
不掩曉紅縷,無能數綠錢。
相思明月夜,退遞白雲天。
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開。
影隨朝日遠,香逐便風來。
泣對銅鉤障,愁看玉鏡台。
行人斷消息,春恨幾裴回。
騾馬
駿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
帶錢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校車軸,秋風鑄馬鞭。
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出塞
塞外欲紛紛,雌雄猶未分。
明堂占氣色,華蓋辨星文。
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
丈夫皆有誌,會見立功勳。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灣辭風聞,鐵騎繞龍城。
雪暗調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劉生
卿家本六郡,年長入三秦。
白壁或知己,黃金謝主人。
劍鋒生赤電,馬思起紅塵。
日暮歌鍾發,嘻嘻動四鄰。
送豐城王少府
愁結亂如麻,長天照落霞。
離事隱喬樹,溝水浸平沙。
左尉才何屈,東關望漸賒。
行看轉牛鬥,持此報張華。
進鄭州周司空
漢國臨清渭,京城枕濁河。
居人下珠淚,賓禦促驍歌。
望極關山遠,秋深煙霧多。
唯徐三五夕,明月暫經過。
進粹州周司功
禦溝一相送,征馬屢盤桓。
言笑方無日,離憂獨米寬。
舉杯聊勸酒,破涕暫為歡。
別後風情夜,思君蜀路難。
送楊處士反初卜居曲江
雁門歸去遠,垂者脫袈裟。
蕭寺休為客,曹溪便寄家。
綠演千歲樹,黃控四時花。
別怨應無限,門前掛水斜。
途中
悠悠辭鼎邑,去去指金銷。
途路盈千裏,山川亙百重。
風行常有地,雲出本多峰。
鬱鬱園中柳,亭亭山上鬆。
客心殊不樂,鄉淚獨無從。
進劉校書從軍
天將下三富,星門召五戎。
坐謀資廟略,衛激位文雄。
赤土流星劍,烏號明月弓。
秋陰生蜀道,殺氣繞煌中。
風雨何年別,琴尊此日同。
離事不可望,溝水自西東。
遊廢視
青峰倚丹田,荒涼數百年。
獨知小山桂,尚識大羅夭。
藥敗金爐火,苔昏玉女泉。
歲時無壁畫,朝夕有階煙。
花柳三春節,江山四望懸。
悠然出塵網,從此押神仙。
和石侍徹山莊
煙霞非俗累,若壑隻幽居。
水浸何曾敗,荒郊不複鋤。
影濃山樹密,香淺澤花疏。
闊塹防斜徑,平堤夾小渠。
蓮房若個實,竹節幾重虛。
蕭然陷城市,酌酸焚枯魚。
送李底子致仕還洛
此地傾城日,由來供帳華。
事逢李廣騎,門接邵平瓜。
原野煙氛匝,關河遊望賒。
白雲斷岩帕,綠草覆江沙。
沼賜扶陽宅,人榮禦史車。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煙霞。 ......餘下全文>>
楊炯第一首詩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楊炯 甲乙遇災年,周隋送上弦。妖星六丈出,沴氣七重懸。 赤縣空無主,蒼生欲問天。龜龍開寶命,雲火昭靈慶。 萬物睹真人,千秋逢聖政。祖宗玄澤遠,文武休光盛。 大號域中平,皇威天下驚。參辰昭文物,宇宙浹聲名。 漢後三章令,周王五伐兵。匈奴窮地角,本自遠正朔。 驕子起天街,由來虧禮樂。一衣掃風雨,再戰夷屯剝。 清明日月旦,蕭索煙雲渙。寒暑既平分,陰陽複貞觀。 惟神諧妙物,乃聖符幽讚。下武發禎祥,平階屬會昌。 金泥封日觀,璧水匝明堂。業盛勳華德,興包天地皇。 孝思義罔極,易禮光前式。天煥三辰輝,靈書五雲色。 敬時窮發斂,卜代盈千億。五緯聚華軒,重光入望園。 公卿論至道,天子拜昌言。雷解初開出,星空即便元。 瑤台涼景薦,銀闕秋陰遍。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深仁洽蠻徼,愷樂周寰縣。宣室召群臣,明庭禮百神。 仰德還符日,沾恩更似春。襄城非牧豎,楚國有巴人。
滿意請采納
唐代詩歌的主題思想
唐代 (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傑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沈?期、宋之問、陳子昂。
1)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裏“從宮廷走到市井”(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裏“從台閣移至江山塞漠”(楊炯《從軍行》)。
(2)重視聲律;
(3)講求骨氣:如《從軍行》慷慨豪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托。
四傑有自覺的變革文風的意識,提倡剛健骨氣的文風。楊炯《王勃集序》曰:“(龍朔變體)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誌業。”在他們的詩中已出現壯大、慷慨的作品。楊炯《王勃集序》評王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認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藻飾。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詞旨華麗,固緣陳、梁之跡,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認為既有宮體詩華靡的一麵,又有風骨。他們努力開拓詩歌境界,能夠運用比較暢達的氣勢來去感駕文辭,將六朝的駢儷轉化為流麗矯健。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傑出的詩人。
初唐詩歌發展的脈絡是從宮廷禦用轉向個人抒情。盛唐詩歌普遍的主題是社會政治主題,盛唐詩歌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懷開朗、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白《上李邕》)
1)、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2)、表現新的體驗。即使是舊題材,也寫出新體驗。如邊塞詩。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詩歌精細,盛唐詩歌闊大。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複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州。(李白)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寒士階層大量地走向詩壇。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征: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
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辟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詩到元和體變新”(《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晚唐詩歌普遍帶有衰颯悲涼的氣氛,感傷色彩很濃。葉燮《原詩?外篇》: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盛唐之詩,春花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豔晚香之韻,可不美乎?
餘恕誠《唐詩風貌》把晚唐詩歌分為兩大群體:一是窮士詩人,以賈島、姚合、孟郊為代表,包括皮日休、陸龜蒙。風貌特點:收斂境界縮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著意寫詩用心思。二是綺豔詩人,以“小李杜”、溫庭筠為代表。風貌特點:悲愴、綺麗、委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人為代表。
初唐約百年,詩人大約270人,詩歌2757首,其中心問題是要批判地繼承六朝文學,融合南北文風,為詩歌發展開辟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初唐百年詩歌的演進,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後兩個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說是宮廷詩的時代(2)。從作家來講,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為代表,包括李百藥、虞世南、馬周、許敬宗、楊師道、長孫無忌、魏征、上官儀、褚亮等人在內的作家群,而以“綺錯婉靡為本”的“上官體”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初唐的後五十年是逐步突破舊的詩風,建立唐詩風範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壇上比較熱鬧,改革詩風的呼聲與創作實踐同樣強烈,先是高宗武後時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登上詩壇,把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移到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與塞漠,感情基調也清新健康起來,繼之有沈?期、宋之問確立了律詩這種新形式。最後是陳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齊梁,高倡風骨,為唐詩開展健康地發展道路。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雖未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氣息。
盛唐,是唐代詩歌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裏,湧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不相同的風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風》其一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在盛唐詩壇上,李白、杜甫無疑是兩位最偉大的時代歌手。而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一批詩人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另一批詩人分別以或寧靜優美、或豪邁奔放的音符,彈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總體來說,這一代詩人大都具有宏偉的理想和抱負、蓬勃熱烈的感情,他們的詩歌大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也就是後人所稱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詩歌則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偉大的詩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筆,在詩中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巨變。在詩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結束者,又是中唐詩歌的開啟者,在整個唐代詩歌史上占據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史上一位傑出偉大詩人。
中唐詩人大約五百七十人,詩歌數量最多,約一萬九千餘首,詩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稱之為“中唐之再盛”。這時與安史之亂期間相比,雖然時局得到相對的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於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盛唐那積極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理想退潮了,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所以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而盛唐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為中唐詩人在詩歌藝術的創新與開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唐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出現了竟相創新的局麵,詩人及流派的創作“如危峰絕壑,深澗流泉,並自成趣,不相沿襲”(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中唐詩壇,大致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歌詩合為時而作文章和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隻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著力於探討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並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曆十才子等詩人,帶著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曆史古跡抒發千古興亡之慨歎,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詩的晚秋時節,但並非一片蕭瑟。總體來看,由於晚唐政治形勢的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李商隱、杜牧兩位詩人為晚唐之翹楚,他們的詩歌,無論其內容還是藝術都具有傑出的成就。許渾、溫庭筠、韋莊、司空圖、韓?、鄭穀等詩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等人,繼承了中唐元白新樂府的傳統,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於晚唐時局如西風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懷與豔情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而豔情綺思的題材在詞這一新起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到了五代時期,詞這種形式迅速發展,為後來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出自他人回答
回答者:夜夜曳葉 - 魔法師 四級 10-21 18:21
唐代 (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傑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沈?期、宋之問、陳子昂。
1)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裏“從宮廷走到市井”(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裏“從台閣移至江山塞漠”(楊炯《從軍行》)。
(2)重視聲律;
(3)講求骨氣:如《從軍行》慷慨豪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托。
四傑有自覺的變革文風的意識,提倡剛健骨氣的文風。楊炯《王勃集序》曰:“(龍朔變體)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誌業。”在他們的詩中已出現壯大、慷慨的作品。楊炯《王勃集序》評王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認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藻飾。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詞旨華麗,固緣陳、梁之跡,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認為既有宮體詩華靡的一麵,又有風骨。他們努力開拓詩歌境界,能夠運用比較暢達的氣勢來去感駕文辭,將六朝的駢儷轉化為流麗矯健。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傑出的詩人。
初唐詩歌發展的脈絡是從宮廷禦用轉向個人抒情。盛唐詩歌普遍的主題是社會政治主題,盛唐詩歌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懷開朗、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白《上李邕》)
1)、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2)、表現新的體驗。即使是舊題材,也寫出新體驗。如邊塞詩。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詩歌精細,盛唐詩歌闊大。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複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州。(李白)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寒士階層大量地走向詩壇。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後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於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征: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
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辟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詩到元和體變新”(《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晚唐詩歌普遍帶有衰颯悲涼的氣氛,感傷色彩很濃。葉燮《原詩?外篇》: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盛唐之詩,春花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豔晚香之韻,可不美乎?
餘恕誠《唐詩風貌》把晚唐詩歌分為兩大群體:一是窮士詩人,以賈島、姚合、孟郊為代表,包括皮日休、陸龜蒙。風貌特點:收斂境界縮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著意寫詩用心思。二是綺豔詩人,以“小李杜”、溫庭筠為代表。風貌特點:悲愴、綺麗、委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人為代表。
初唐約百年,詩人大約270人,詩歌2757首,其中心問題是要批判地繼承六朝文學,融合南北文風,為詩歌發展開辟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初唐百年詩歌的演進,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前後兩個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說是宮廷詩的時代(2)。從作家來講,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為代表,包括李百藥、虞世南、馬周、許敬宗、楊師道、長孫無忌、魏征、上官儀、褚亮等人在內的作家群,而以“綺錯婉靡為本”的“上官體”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初唐的後五十年是逐步突破舊的詩風,建立唐詩風範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壇上比較熱鬧,改革詩風的呼聲與創作實踐同樣強烈,先是高宗武後時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登上詩壇,把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移到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與塞漠,感情基調也清新健康起來,繼之有沈?期、宋之問確立了律詩這種新形式。最後是陳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齊梁,高倡風骨,為唐詩開展健康地發展道路。總而言之,初唐詩歌雖未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氣息。
盛唐,是唐代詩歌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裏,湧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不相同的風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風》其一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在盛唐詩壇上,李白、杜甫無疑是兩位最偉大的時代歌手。而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一批詩人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另一批詩人分別以或寧靜優美、或豪邁奔放的音符,彈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總體來說,這一代詩人大都具有宏偉的理想和抱負、蓬勃熱烈的感情,他們的詩歌大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也就是後人所稱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詩歌則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偉大的詩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筆,在詩中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巨變。在詩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結束者,又是中唐詩歌的開啟者,在整個唐代詩歌史上占據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史上一位傑出偉大詩人。
中唐詩人大約五百七十人,詩歌數量最多,約一萬九千餘首,詩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稱之為“中唐之再盛”。這時與安史之亂期間相比,雖然時局得到相對的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於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盛唐那積極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理想退潮了,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所以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而盛唐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為中唐詩人在詩歌藝術的創新與開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唐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出現了竟相創新的局麵,詩人及流派的創作“如危峰絕壑,深澗流泉,並自成趣,不相沿襲”(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中唐詩壇,大致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歌詩合為時而作文章和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隻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著力於探討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並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曆十才子等詩人,帶著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曆史古跡抒發千古興亡之慨歎,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詩的晚秋時節,但並非一片蕭瑟。總體來看,由於晚唐政治形勢的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李商隱、杜牧兩位詩人為晚唐之翹楚,他們的詩歌,無論其內容還是藝術都具有傑出的成就。許渾、溫庭筠、韋莊、司空圖、韓?、鄭穀等詩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等人,繼承了中唐元白新樂府的傳統,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於晚唐時局如西風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懷與豔情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而豔情綺思的題材在詞這一新起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到了五代時期,詞這種形式迅速發展,為後來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從軍行》楊炯古詩鑒賞。拜托了!
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單的城鎮遙望著玉門關。 曆經百戰黃沙磨穿了鐵鎧甲,不攻破樓蘭始終堅決不回鄉。
戰爭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濤已難以平靜。軍令頒發將帥奉命出征,鐵騎滾滾包圍了敵方龍城。大雪使軍旗上的繪畫模糊不清,呼嘯的寒風雜伴著戰鼓之聲。寧願做一名卒長去衝鋒陷陣,也勝過我這樣的一個書生。
開頭兩句,詩人故意創造出一種鬆弛寧靜的氣氛:沒有戰事,戍樓獨坐,夕陽西下,晚風輕拂。但這是邊境上特有的暫時的平靜,靜謐中潛伏著肅殺和緊張。在這樣的情景下,戰士想家是極自然的。於是接下去寫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著“傷離別”之情的《關山月》曲調。通過笛聲,我們已體察到這位戰士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末句卻從對麵寫來:不直說戰士對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說他想到妻子在萬裏之外因為掛念自己而憂愁傷心,夫妻兩人對長久的別離、無望的等待都同樣地無可奈何。這就把廣大守邊戰士的苦悶心情典型地表達出來,並取得了令人感動和同情的藝術效果。
從軍行——楊炯,的主要內容
也已無心埋頭讀詩書。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龍城:漢代匈奴聚會祭天之處,多寫軍旅生活。
2.西京,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匹夫有責。讀書人向來是一個極富激情,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卻說“烽火照西京”,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麵。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極易衝動的 群體,但他們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
這首短詩。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是唐詩的亮點,分凹凸兩塊。”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誌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模糊。
7.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清醒地看待時勢.鳳闕:皇宮,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勝作一書生,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長安。
3.牙璋,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往日心儀的功名利祿在邊關戰事麵前顯得如此微不道,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
4,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激起了誌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麵,此處指匈奴彙聚處。
6.凋:暗淡。大國不存,小 家安在?心中的慷慨因國家的危亡油然而生,安坐南窗,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投筆從戎,百夫長足矣!
【注釋】
1.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泛指下級軍官。
【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為保衛邊疆而戰,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麵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故以鳳闕指皇宮。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詩的最後兩句......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初唐邊塞(楊炯)詩的這個特點反映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