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的詳細材料,生活習性啊,建築特色啊,服飾啊
【景頗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縣、潞西市、瑞麗市、盈江、梁河三縣,少部分散居於其他州縣。在中國景頗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隴川縣被稱為“中國目瑙縱歌之鄉”。
景頗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穀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景頗族素以刻苦耐勞、熱情好客、驍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稱。他們有句家喻戶曉的成語:“要像獅子一樣勇猛。”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長刀與惡勢力作鬥爭。曆史上,多次頑強抵禦外敵侵入,為保衛祖國領土立下了功勳。
景頗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產豐富。除種植旱穀、玉米、水稻外,盛產名貴的紅木、楠木和各種竹子,還有橡膠、油桐、咖啡、茶葉、香茅草等經濟作物,以及熱帶、亞熱帶水果菠蘿、菠蘿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棲息著各種珍禽異獸。地下礦藏也很豐富。景頗族的口頭文學發達,尤其是集詩、歌、舞於一體的創世史詩《勒包齋娃》,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方方麵麵的認識,深受本民族群眾的喜愛,也是祖國民間文學的一朵奇葩。
一、語言及節日
景頗族公認有景頗和載瓦兩種語言,差異頗大。景頗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景頗語支;載瓦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緬語支。景頗人使用的景頗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
目瑙節:“目瑙縱歌”,景頗語意為“大夥跳舞”。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腦作為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歌舞活動,其由來已久,曆史上,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腦”。
撒種節和嚐新節:撒種節和嚐新節,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隴等縣阿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相傳在遠古時代,阿昌族人民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八月中旬收獲季節,她總是不厭某煩小心翼翼地將各種穀物良種選留下來,轉送給各村寨的人民。由於幫助大家提高了耕種技術,她受到人們深沉的愛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獲前逝去,為了彌補老人未能穿新、嚐新而逝的最大遺憾,人們在她靈前敬獻香噴噴的飯菜和新衣。以後,每年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用新收獲的糧、菜、瓜果做飯,這樣就形成了嚐新節。來年春天人們又將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裏,形成了每年三月十五日的撒種節。
新米節:景頗族有趣的慶豐收節日。每年農曆八九月間,當田裏稻穀成熟時,家家戶戶都要歡渡“新米節”。
新米節的前一天,主人家就開始準備。他們背著插滿鮮花的籃子,然後揀起一捆成熟的糯穀,背回家中,擺在鬼門旁邊。然後,便向各家發出熱情的邀約,請他們在第二天作客。第二天,男女老少和魔頭歡歡喜喜地來到主人家,主人取出水酒迎接來客。主賓互致問候完畢,就要準備新米節的飯食了。婦女和小姑娘炒穀子、舂扁米、做粑粑、煮新米飯,上山采野菜。小夥們歡歌結伴,下河捉魚。按景頗族的傳統規矩,新米節這天不能殺雞宰豬。宴飲開始之前,主人要行祈禱儀式。他把粑粑、扁米、水酒、幹魚、幹老鼠排好祈祝,向鬼表白心願,盼望人畜平安,風調雨順,祛災除禍。如能如願,將來一定殺牛供祭。
在新米節的儀式上,由年高德重的長者講述穀子的來源。據說在很久以前,景頗族種植穀子,但穀魂卻上了天,地上的穀子長得不好,家狗見狀日夜吠叫,終於把穀魂叫到了地上,從此,景頗族種植的穀子茁壯豐茂。
因此,景頗族對狗另眼相看。新米節這天,要先給狗吃飯,其次才是牛,然後才給老人吃。新米節這天,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麵和主要總結農事,討論下種的適當時機。泡田水的使用。栽秧的技藝,旱地播種的方法和時限,開荒的設計。輪種的學問等。新米節是一個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個促進農業技術交流的節日。
采花節:景頗語稱“思鮮鮮”或“吉達”、“寧打”等,一般在春節期間舉行。屆時,同寨或鄰寨的青年男女相約在一起,帶著粑粑絲、米飯、雞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適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說笑嬉鬧,舉行打“煬碟”等各種遊戲。情侶們則談情說愛、互贈禮物,其餘男女老少,則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給年輕人聽,歌詞多為吉利之語。飯後,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樂。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約,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調,盡情娛樂,直到深夜。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裏,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二、生活習俗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曆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麵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團,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景頗族過去最重鬼魂觀念。他們認為鬼有好壞之分,有的可為人造福,有的則招災致禍,於是盛行殺牲祭鬼魂的習俗。
文化藝術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曆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曆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又說又唱,詞曲優美動聽;情歌內容廣泛,形式新穎活潑,能表達細膩複雜的思想感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較高的意境,在景頗族的口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景頗族人愛好音樂和舞蹈,樂器有木鼓、牛角號、簫笛、三比(管樂器)、象腳鼓、口弦、鋩鑼、鈸、小三弦。擅長集體舞,男女老幼都喜歡參加。舞蹈一般有歡慶性的、祭祀性的和娛樂性的三種。在新屋落成、戰爭勝利後跳歡慶性舞蹈。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後為死者送魂時跳祭祀性舞蹈;在生產勞動之餘和節日時跳娛樂性舞蹈。景頗族舞蹈突出的特點是具有群眾性,有的集體舞上千人參加,其中有60多歲的老人,也有10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跳起來通宵達旦,氣勢豪壯。著名的“目腦”(意為大夥跳舞),現已發展成景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目腦縱歌”是一種上千人一起跳的大型舞蹈,伴以雄渾的木鼓聲,氣勢磅礴,表現了群舞的高度水平。景頗男子擅長刀術,平時常以耍刀為戲。婦女善編織,能織出多彩的圖案花紋數百種,其中大多是動植物,精美豔麗。棉織品圖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種銀飾都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
一家人各說各話
在景頗族中,相當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係的人組成的。家庭成員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何種語言,有傳統的習慣:父親和子女使用父親支係的語言,母親使用娘家支係的語言。夫妻之間盡管都能較好地掌握對方的語言,但彼此交談仍是各說各的話,而決不放棄使用本支係語言的權利。子女與父親說話,或兄弟姐妹間說話,都使用父親支係的語言,若子女與母親說話,應改用母親支係的語言。要是祖母是另一個支係的,晚輩與他說話又得使用祖母支係的語言。
不同支係的青年男女戀愛敘衷腸時,男子往往主動使用女子支係的語言,以示愛慕之心。一旦他們結了婚,又各自恢複使用本支係的語言。在學校裏,哪個支係的學生多就使用哪種語言,但同一支係的學生相互交談又使用本支係的語言。
過去景頗族曾用物品來傳遞信息。比如,送上一塊帶毛的肉,表示有宣戰、凱旋、噩耗等大事。小夥子愛上了某個姑娘,就用樹葉包上樹根、火柴、辣椒、大蒜送給她,樹葉表示有很多心裏話要說,樹根表示思念不已,火柴喻態度堅決,辣椒喻愛得熾熱,大蒜則希望同意。要是姑娘有心,便將原物奉還,倘若加上火炭送還就意味著拒絕。這種古樸的以物代言,今天僅見於某種特殊場合。
婚姻形式
景頗族的婚姻形式為一夫一妻製。但山官和富裕戶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父親是家長。有女無子時可招贅,但贅婿不改其姓;無子嗣時可收養子,權利義務與親生子一樣;對財產實行不嚴格的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婦女社會地位較低。在現行的一夫一妻製婚姻中,基本上仍必須遵循傳統的單向姑舅表婚的原則,即姑家男子必須娶舅家女子,但舅家裏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爺種”和“丈人種”的婚姻關係。流行轉房製和妻死丈夫續娶妻姊妹的習俗。還實行等級婚姻,即官家與官家通婚,百姓與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結婚由父母包辦,聘禮很重,常發生搶婚的現象。
景頗族青年男女進行幹脫總(即“串姑娘”)時,男子會暗取意中人的幾絲頭發或布絲等物,請董薩(巫師)卜卦確定是否能結婚。若可以,再由父母請“勒腳”(男方寨裏的媒人)與“強通”(女方寨裏的媒人)聯係,並去女方家提親。提親時一般會送去一些絲織品種、雞蛋、酒等禮物,若女方收下,即表示同意婚事。過後,再送去議定的聘金,決定婚期。
串姑娘成親古規
景頗族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青年正式結婚前無不經過“幹脫總”(載瓦語),即漢語所稱“串姑娘”。所謂“幹脫總”,通常是指男女青年的交遊活動,而對未婚者則是選擇佳偶的一種戀愛方式。
依照傳統習慣,每年春節是“幹脫總”的大好時光。本寨或外寨的男女青年彼此相邀,帶上魚肉酒飯,到山野玩耍聚餐,縱情歡娛,或歌或舞,暗寄情思。平時,每當夜幕降臨,一群群青年男女向村旁竹叢林間走去,輕歌漫語,試探對方。他們或者來到“公房”,一起吹簫唱歌,聽講傳說故事,有的青年便趁此竊竊私語,吐露衷情。夜深了,不分男女就在這裏臥睡,不過,任何人都嚴守傳統的規矩,絕對禁止發生越軌行為。此類活動多了,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情感已非一般,便互贈禮物:姑娘多送巧手紡織的花帶和繡有絨花的手絹,小夥子則贈以精雕細刻的小竹筒(內裝有紙扇或口弦等物,也有不裝實物的)、織布梭以及耳環上用的“乾通”。某對男女戀愛成熟,便各告負責社交活動的男女青年頭,並請老人和友伴們到“公房”喝喜酒。經此儀式,表示他們的戀愛關係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認可,就是說,從今以後,他們便可到“公房”外自由活動。
景頗族男女求偶成婚,必須恪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雖為異姓但以為源出於同一氏族者也不婚;隻限於建立有丈人種和姑爺種婚姻關係(景頗語分別稱之為“木育”、“達瑪”)的異姓之間通婚。若有違反,人們斥之為豬狗,如不分支係,不拘年齡,不論輩分等。
所謂丈人種和姑爺種,是依父係親屬觀念來表述的一種姻親關係,它的特定涵義是:姑母的兒子有權而且必須娶舅父的女兒為妻,而舅父的兒子卻絕不容許娶姑母的女兒為妻,意思是“血不倒流”。這是一種單向的舅表婚。不過,在實際生活中,某姓某家有幾個女兒就可能有幾個姑爺種,有幾個兒子也可能有幾個丈人種,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討媳婦不限於一家,嫁姑娘不限於一戶。”
戀愛成熟後,首先由男方父母請“勒腳”(男方寨子的媒人)與“強通”(女方寨子的媒人)聯係,向女方父母提親,並送去铓鑼、絲織品、雞蛋、酒等禮物;如收下禮物,便表示同意。第二步,再送些禮物,共商婚期。第三步擇定吉日迎娶。屆時,女方請“強通”、舅父和本寨親朋代為陪送姑娘前往成親。
景頗族的結婚典禮,大多在一天之內完成,但戲劇性的場麵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難以忘懷的。到了婚禮之日,新郎帶上彩禮,由富有娶親經驗又最能忍住發笑的已婚男女青年各一名陪同迎親。他們還應帶上用熟糯飯揉成筒形的飯筒十多支(每支夠十人吃),用芭蕉葉包好的菜包若幹個(數字與事先告知的女方客人相等),內包熟肉、菜蔬和傳統必備的“衝衝菜”。到了新娘家裏,交過彩禮,切開飯筒,按人頭每人分送一團飯和一個菜包。飯罷,女方由親屬將預備好的兩套真假禮物抬出。先是把用芭蕉樹做成的“刀”、“槍”等生產工具一件件交給受禮人――新郎的兩位陪同者。受禮人小心翼翼地接過來,應完好無損地把“刀”、“槍”等掛在自己的肩上。要接好這些假禮物很不容易,因為主人是把芭蕉樹切斷後用一根竹簽連接起來後做成的,萬一不能完好無損地接過來背掛在身,就將受罰――賠出一件真的來。所以在這種受禮場合,大家總是起哄、發笑不止;人們越是惹逗你發笑,受禮人越是克製不發笑。受過禮,受禮人盡力保持身體平衡,一步步地挪出家門,去到轉彎處大家看不見時才將佩掛在身的假禮物卸下。此時,他們如釋重負地說一聲“謝天謝地”,並隨著迎親隊伍返回新郎家去。
有的地方,迎親隊伍快要回到村寨時,還得越過三道“路障”。事先,寨子裏的孩子們撿來樹枝、竹條、舊籬笆等,設置三處路障,並分工把守。熱鬧的迎親隊伍來到第一道路障時,受到守候在這裏的一群女孩子的阻攔。隊伍中走出一位中年婦女,鄭重其事地倒出竹筒裏的水酒給小姑娘喝,並送上一些小禮物。她們沒有接酒和要禮物,隻顧一個勁地喊:“不準新娘過!”就在糾纏不休時,伴娘們卻簇擁著新娘從另一頭越過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把守。同樣是敬酒送禮無效。這時“勒腳”和“強通”裝著東倒西歪的樣子上前說話,孩子們眼看這兩個“醉鬼”要例下,不禁退了兩步。說時遲那時快,“嘩啦”一聲,人們就勢擁過了路障。第三道路障的守衛者是幾個三四歲的娃娃。當他們擁上去抱住新娘腿腳之際,新娘和伴娘們都滿懷喜悅地順手抱起他們跨過了路障。民間傳說認為,設這種“路障”是出於對新娘婚後得子的良好祝願。
新娘來到新郎家之時,還要舉行一種儀式。在從院子前往竹樓新房的途中,依尺餘間隔挖一小坑,各埋上一小把一人多高的茅草,並在草叢中間置一根長約兩米的木頭(也有放一塊新木板或新梯子的)。有的還在茅草叢的兩端各栽上一對芭蕉樹、兩支甘蔗。他們說,芭蕉樹象征吉祥,甘蔗象征甜蜜,茅草象征人丁興旺。新娘一到,即請巫師念咒祭“家鬼”,為祭鬼要殺雞和豬、牛、羊,並將其血淋灑到茅草上。之後,新娘沿著木頭(梯子)走過,上樓進新房。這一套儀式叫“跨草蓬”。它是景頗族結婚禮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儀式。
三、景頗建築特色
民居,基本上沿用了傳統的景頗族建築模式,木竹草結構,幹欄式建築,順山梁倚山而建,朝向大梁倚山而安。因景頗族崇拜太陽,故景頗族民居圍繞太陽神,充滿了許多神秘的色彩。總的來說,景頗民居分為地板區和樓板區,地板區主要用於生產休息。樓板區又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部分主。
景頗族民居適應其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多架空樓居,分低樓和高樓,占地平麵多為長條形。景頗村寨大都在高半山上,背山麵水而建。多以山區資源豐富的竹、木為構架,片竹或園竹做牆,草頂,屋麵呈倒梯形,屋脊向山牆方向伸出以獲得較好的防雨效果,其所形成的梯形屋頂四壁低矮的竹樓外貌,是景頗族民居的獨特形式。
大山深處散居的景頗族民居都是傳統幹欄式竹木結構的草房,房架用帶樹杈的木柱支撐,以藤條綁紮固定,房頂覆蓋茅草,牆壁和樓麵均為竹篾編織而成,有曬台。
長條式的房屋都在較集中的村落,房屋脊長簷短,也屬於幹欄式結構,依樓底架空高度分高樓和低樓,以低樓居多,當地稱“豬腳屋”。低樓架空離地麵不到1米,四壁低矮無窗,在山牆入口處有寬而長的前廊,是家人乘涼和主婦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前廊的屋麵懸挑出來,三麵臨空,以獨木梯或矮梯上下。房屋一端有一中柱露出屋頂並向前延伸,再立柱支撐形成小亭間,是舂米、喂豬和製作工具的地方。室內以布簾自由隔間,也有用竹席隔間的,但都不到屋頂,每間都有火塘,以便夏天驅蚊,冬季烤火。一般以中間一間做廚房、設吊架。居室內大都不設床鋪,席樓板而臥。
四、服飾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首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篾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景頗族男女老少均喜歡嚼煙草、蘆子、檳榔和飲酒,熟人相見則從筒帕裏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竹筒裙是景頗族的傳統服飾.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景頗族的詳細材料,生活習性啊,建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