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巴金
●人隻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
愛因斯坦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不要在已成的事業中逗留著!
巴斯德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培根
●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 列寧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高爾基
●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伏爾泰
●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 馬爾頓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裴斯泰洛齊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 杜威
●科學沒有國境,但科學家有祖國。 巴斯德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愛因斯坦
●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
愛迪生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曹禺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 萊辛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屈原
●智者從他的敵人那兒學到知識。 阿裏斯托芬
●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隻能給那些有素養的人,給 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華羅庚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自己找
春天易染病的詩句,名人典句。
春天的名人名言詩句大全精選
1. 百草千花寒食路。 五代南唐詞人,官至宰相 馮延巳 《鵲踏枝》
2. 春到人間草木知。南宋理學家、教育家 張栻 《立春偶成》
3. 馬踏春泥半是花。唐代詩人 竇鞏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4.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南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 陳亮 《南歌子》
5. 蒼蒼芳草色,含露對青春。 唐代詩人 張友正 《春草凝露》
6.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唐代詩人 孟浩然 《春中喜王九相尋》
7.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唐代詩人 劉眘虛 《闕題》
8.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唐代詩人 杜甫 《絕句二首》
9.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唐代詩人 杜甫 《絕句二首》
10. 紅人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唐代詩人 杜甫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11. 春去花無跡,潮歸岸有痕。宋代詩人 陳與義 《泛舟入前倉》
12. 青春,就像受讚美的春天。英國小說家 勃特勒
13.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英國詩人 雪萊
14. 百葉雙桃晚紅,窺窗映竹見玲瓏。唐代文學家 韓愈 《題百葉桃花》
15. 碧紗窗外黃鸝語,聲聲似愁春晚。宋代詩人 方千裏 《齊天樂》
16.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唐代詩人 鄭穀 《柳》
17. 南園桃李花落盡,春風寂寞搖空枝。唐代官員 楊淩 《句》
18. 野草芳菲紅錦地,遊絲撩亂碧羅天。 唐代文學家 劉禹錫 《春日抒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揚八二庶子》
19.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唐朝詩人 劉方平 《夜月》
20. 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唐代詩人 李益 《度破訥沙二首》
名人:帝堯、秦少遊、吳三桂、汪曾祺的事跡,求!謝謝!
堯(諡號),姓伊祁(伊耆),名放勳,古唐國(今山西臨汾翼城)人,五帝之一。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裏繼承帝位,並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 高郵)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遊祠,麗水的秦少遊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人,祖籍江蘇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侯最少年”。中文名:吳三桂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日期:1612年逝世日期:1678年10月2日廟號:周太祖諡號: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政權:周年號:昭武目錄坎坷生平 衡州稱帝 吳三桂衡陽建都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禦所印永曆皇帝的絕筆信 吳三桂與《圓圓曲》 相關詩詞 喝火令 醉高歌衝冠—怒為紅顏 降清別論 “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評價 《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坎坷生平衡州稱帝 吳三桂衡陽建都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禦所印永曆皇帝的絕筆信吳三桂與《圓圓曲》相關詩詞 喝火令 醉高歌衝冠—怒為紅顏降清別論 “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評價《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展開編輯本段坎坷生平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 吳三桂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餘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稱衡州為“應天府”,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皇帝冠袍。同年秋在衡州皇宮病死 。其孫吳世璠繼位衡州,退據貴陽、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幾乎被徹底殺光,包括繈褓中的嬰兒,其中一些為躲避誅九族,在貴州、雲南部分地區隱居數百年。《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複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複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曆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曆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曆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編輯本段衡州稱帝吳三桂衡陽建都1678年4月22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加冕典禮,定國號為“周”[1]。 吳三桂,明崇禎時為遼東總督。李自成攻陷北京,擄去吳三桂愛妾陳園園,“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降清,為建立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削藩,降旨令吳三桂歸老遼東。吳三桂在雲南、貴州兵精將廣,儼然小王國,不甘失去到手的大權,便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康熙十三年為“周王”元年,並聯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勢力起事。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1678)閏三月初二日築壇於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稱衡州為“應天府”,改鍾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加封文武百官。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征九五之尊。然而好夢不長,吳三桂忽患重病,於八月十五日深夜在皇宮死去,隻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皇孫”吳世璠衡州繼位。翌年正月初,臣屬們抬著吳三桂的棺材,擁吳世璠離開衡陽,經寶慶入貴州,大元帥馬寶留守衡陽。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軍複克衡陽,結束了衡陽作為帝都的短暫曆史。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並鑄造的「昭武通寶」錢幣在漳州詔安發現[2]。這枚古 吳三桂政權古銅錢“昭武通寶”[3]銅錢直徑3.5厘米,孔徑0.8厘米,正反麵都是篆體字,正麵文字為 「昭武通寶」,背麵為「壹分」。 吳三桂稱帝後的「大周」政權鑄造了一批「昭武通寶」及「利用通寶」錢幣,兩錢並行,傳世的“昭武通寶”有平錢及壹分錢二種,平錢有篆楷二種,人稱“小昭武”。壹分錢人稱“大昭武”,存世僅見篆書一種。流通範圍為湖南、貴州、雲南、福建、四川、廣東、廣西等地區。清政府平亂後,嚴禁「昭武通寶」下令一律收繳,因而「昭武通寶」絕大多數被付之一炬。當地專家稱,該錢幣在詔安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的衡製、重量、度衡有一定的價值。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禦所印“文縣守禦所印”印,印麵7.6×7.6cm,通高10cm。[4] 文縣守禦所印印銅鑄,柱鈕。印麵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台有楷書刻款“文縣守禦所印。禮曹造。周五年二月 日。天字四千六百九十三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亂被徹底平定。文縣守禦所印刻年款為“周五年二月日”,說明此印是吳三桂稱周王時頒行的地方官印,印款推行紀年,也表明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之前即有稱帝之心。印款編號之大,足見吳三桂當時的影響與號召盛極一時。此印的整體鑄造形式與同類的清政府官印基本相同。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係,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係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曆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範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讚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裏的人和事,在渾樸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幹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麵,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曆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淨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遊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於複製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隻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籲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裏絡滿了蜘蛛網。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裏,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麵,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裏,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曆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隻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隻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個人榮譽
《人間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翠文談》、《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