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中國詩歌發展史論文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采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曆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傑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傑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運用七言句法,表現了個人的不幸和對社會不平的抗議。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眺(464左右--499)。謝眺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裏,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傑”之後,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曆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鶴雀樓》詩意高遠,富於啟示性。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於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江雪》就曆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淒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蘇小小墓》、《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於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麵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係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8--1048)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蕩西昆體的浮豔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鬱、激憤之情。陸遊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範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麵目的楊萬裏(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於唐代的詞,鼎盛於宋代。唐末的溫庭筠(812--870)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後人稱為“花間派”。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較高的曆史地位。他後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貼切的比喻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宋初的詞人象晏殊(991--1055)、歐陽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沒有脫離花間派的影響。到了柳永,開始創作長調的慢詞,自此,詞的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到了蘇軾,詞的題材又得以進一步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作之中。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1049--1100)和周邦彥(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詞人。秦觀善作小令,通過抒情寫景傳達傷感情緒的《浣溪沙》、《踏莎行》、《鵲橋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彥不僅寫詞且善作曲,他創造了不少新調,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聲律嚴整、適於歌唱、字句精巧、刻畫細致,代表作有《過秦樓》、《滿庭芳》、《蘭陵王》、《六醜》等。在兩宋詞壇上,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麵臨國破家亡的危局,詩詞作品多表現作家們的愛國之情,辛棄疾被譽為愛國詞人,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影響,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
南宋後期的詞人薑夔(約1155--1235)最為著名。薑詞絕大多數是紀遊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中,更多的是慨歎身世的漂零和情場的失意,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怨慢》。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注意修辭琢句和聲律,但內容欠充實。
詞在南宋已達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詩詞乃退居其後。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複複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曆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隻求質樸,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嚐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帶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帶著不同於其他白話詩的鮮明藝術性,為新詩奠定了浪漫主義的基礎。《女神》也是新詩真正取代舊詩的標誌。它成功地創造、運用了自由體形式,將新詩推向新的水平。
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創作了大量的自由體詩,他們的詩多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覺醒後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追求與苦悶。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較為突出。他的詩突出地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詩表達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實求索的願望。還有《匆匆》、《自從》、《毀滅》等詩都表現了曆經坎坷與幻滅,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堅韌。文學研究會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創作出版了《繁星》、《春水》兩部詩集。她的這些詩都被稱作“繁星體”。她的“繁星體”詩多表現母愛、童真和自然之情,滿蘊溫柔、憂愁之風。
怒吼的詩指的是瞿秋白和蔣光赤等共產黨員作家的政治抒情詩,其中蔣光赤(1901?/FONT>1931)的詩最多。他的詩中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惡象》、《中國勞動歌》、《哭列寧》等詩一掃當時許多新詩中的纏綿悱惻之調,充滿了陽剛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詩存在內容較空泛的弊病。
在新詩創作中,愛情詩這一領域當屬湖畔詩社的詩最為引人注目,汪靜之(1902-- )、應修人(1900--1933)、潘漠華(1902--1934)和馮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們的詩中所描寫的愛情大膽而袒露,其間所顯現出的質樸、單純的美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寫自由體詩的馮至(1905--1994)也是比較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既寫愛情,也寫親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等詩集。
提倡格律詩的是新月派。聞一多(1899--1946)為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提出建設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並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作實踐。聞一多有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貫穿始終。此外,他的詩還表現了“五四”時期積極向上,進取追求的精神風貌。他的藝術表現方法是浪漫主義的。他常選擇某一形象來托物寄情。他善用貼切的比喻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他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這一特點對整個格律派產生過重大影響。徐誌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冀、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個性解放、追求愛情的詩在徐誌摩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文字清爽、明淨,感情渲染濃烈、真摯,氣氛柔婉、輕盈,表現手法講究而多變。他的詩多收於《誌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等詩集中。
幾乎在新月派活躍的同時,象征派的詩也出現在中國的詩壇上。象征派的詩既不真實描寫,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於常態的聯想、隱喻、幻覺、暗示等手段製造朦朧、神秘的色彩。李金發(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為幸福而歌》等詩集。他的詩反映了“五四”之後一些知識分子麵臨茫然的前途時而產生的悲觀情緒。李金發被人稱為“詩怪”,是因其詩怪誕,可讀性較差,但他的詩也有許多成功之處,如詩中大量形象鮮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強烈的感覺等皆為許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績較為突出的象征派詩人還有王獨清、穆木天和馮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詩派以高昂的戰鬥激情領詩壇一派風騷。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他的詩熱情頌揚無產階級革命,生動描繪工人運動的戰鬥場麵。因為有實際鬥爭經驗,所以他的詩感情充沛而真摯又不流於空泛,藝術風格樸實、粗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們的詩》等。左翼詩派的重要代表團體是中國詩歌會。他們的藝術主張是詩歌大眾化,倡導詩歌麵向下層人民,歌唱抗日救亡運動,代表詩人是浦風(1911--1942)。
新月派之後,描寫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現代情緒的現代詩派興起,戴望舒(1905--1950)是現代詩派的主要詩人。他因1928年發表的《雨巷》一詩而獲“雨巷詩人”的美名,曾出版過《我的記憶》、《望舒草》等詩集。這些詩作集中表現了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感和孤獨感。他的詩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貼近主觀情緒,詩意雖曲折、朦朧但並不過於晦澀。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鮮而貼切。富於節奏感是他的詩的另一特色。
抗戰後詩壇上最重要的詩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詩人是胡風、艾青、田間、亦門、魯藜、鄒荻帆等。在他們的創作中,政治抒情詩占有很大比重,內容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呼喚人們的抗敵鬥誌。七月派在藝術上注重以熾烈的激情去撞擊人們的心靈,而不講究文學的雕琢、修辭。質樸、粗獷、奔放是七月詩人共有的藝術特色。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發表諷刺詩的筆名。他在這一時期的詩結集為《馬凡陀的山歌》,這是當時國統區最有影響的政治諷刺詩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謠、小調寫成,輕鬆、詼諧而又銳利、潑辣,鋒利的筆鋒掃蕩了末日社會的各個角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他們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森林詩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嚴陣的《老張的手》,未央的《祖國,我回來了》,李瑛的《軍帽下的眼睛》,公劉的《邊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顧工的《喜馬拉雅山下》等。此外,詩歌形式有所創新,吸取民歌營養的信天遊、接受外來影響的階梯式、新格律詩等形式相繼出現。
50年代未60年代初,詩歌興起了新民歌運動,發展了傳統民歌。政治抒情詩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在60年代出現,郭小川、賀敬之是當時兩位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長篇敘事詩的豐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穀》、《將軍三部曲》以新穎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譽詩壇,李季的《楊高傳》、聞捷的《複仇的火焰》、韓起祥的《翻身記》、王致遠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釗》、田間的《趕車傳》等也都別具特色。
但取得成績的同時,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不夠豐富的缺點。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曆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複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跪求論文“試述《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及其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試述《世說新語》的文學價值”
獨創的已經發到你郵箱了!注意查收!
誰給我找點寫古代文學畢業論文的資料?急用!謝謝!
【摘 要】詠史詩作為一種詩歌門類,是通過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來抒發個人情感和個人報負的,在其發展過程,中以唐代最為繁盛,而先唐詠史詩的發展又是唐代詠史詩取得豐收成果的前提條件。其時,也湧現了一批知名詩人如:班固,左思,阮籍,曹氏父子,陶淵明等等,這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在題材上先唐詠史詩譴責暴政,歌詠英雄,勇士,聖哲先賢,名士,貧士等題;主題內容是抒發生命虛無的情懷,懷才不遇的痛苦,求賢若渴的無奈等等。這些對後世的詠史詩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關鍵詞】先唐詠史詩;題材;主題
我國的“詠史詩”是在詩歌用事用典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詠史詩作者之多,數量之大,都很突出,曆經先秦漢、魏晉、宋、齊、梁、陳等幾朝,詠史詩到唐代已完全發展成熟。詠史詩在先唐時期的發展演變有其規律和經驗值得總結,本文就試著論述這一時期詠史詩在題材,主題方麵的特點,以及對詠史這一詩體的產生,形成過程能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
一、詠史詩及先唐詠史詩的發展
從廣義上來說,詠史詩就是古往今來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通過這些事來抒發個人情感或寄托個人懷抱的詩歌,所以說“詠史詩關注曆史上一切經驗的事實,凡曆史性的人物或事件,一經詩人情誌所及,便無所謂遠近古今,皆在詩人懷抱之中,成為詩人觀滄桑而生其情,通古今而騁其懷的載體。”[1]我國的詠史詩雖然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不像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那樣成為詩歌主流,形成各種流派,但它的曆史同樣源遠流長。早在《詩經》,《楚辭》中就已經有了借對曆史的詠頌來達到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到了漢樂府詩,就發展到了引用曆史材料來說理論事,進一步開辟了詠史的途徑,再到班固以“詠史”直標詩題,正式創下了詠史之體,之後,詠史的作者不斷湧現,到唐代已完全發展成熟,並出現了許多詠史大家。
需要一提的是,詠史詩和懷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門類,它們都涉及以“古”為吟詠對象的問題,而且,抒情及表達意誌的方式也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以,就形成了一種詠史,懷古不分家的觀點。雖然近年有學者對其各自特點予以辨析,但仍有纏夾不清的地方。如中唐劉禹錫涉古題材的詩歌,有人幹脆稱為“詠史懷古詩”[2][3],再如魏朝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中也有以“詠史”為題材的詩歌[4]。
二、先唐詠史詩的題材特點
先唐詠史詩數量較之唐代相比數量較少,在題材的選材上也顯得比較零散和單一,大多數是前代的名士遭遇或將相功業為吟詠對象,主要分為以下幾大類:
1.圍繞秦穆公殺三良的故事進行多方麵切入所創作的詠史詩
王粲《詠史》,阮瑀《詠史詩兩首》其一和曹植《三良詩》。王粲詩雲:“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黃鳥》做悲詩,至今聲不虧。”主旨是讚揚三良甘心從死,稱頌他們以忠義而贏得身後百世不朽的名聲。阮瑀詩曰:“誰為此可處,恩義不可忘。”曹植詩稱:“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與王粲的詩同出一旨,都是從君恩臣義的道德境界上來讚美三良“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曹植在《三良詩》中對三良赴死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做了這樣的描寫和感歎:“攬涕登君墓,臨穴仰天歎,長夜何冥冥,以往不複還,黃鳥為悲鳴,哀哉傷肝肺!”這裏,詩人形象地揭示了三良士臨死時意識深處對生命的留戀,同時,在這三首詩中,都用春秋時秦穆公以三位良士殉葬之事,批評譴責秦穆公的殘暴與愚昧,詩人都分別用了“黃鳥”這個意象來表達自己對三良愚忠愚信和秦穆公虛偽殘忍的批評。
2.以吟詠英雄,勇士(荊軻,誇父,精衛)等人的事跡為題材的詠史詩
歌詠英雄的早在班固《詠史》中就有一個很特別的女性形象緹縈,雖然班固在其詩中隻是對漢文帝時孝女緹縈為贖其父之罪而上書自願賣身為奴的歌頌,這件事在《史記·倉公列傳》中,緹縈救父是一個小插曲,但班固對史事的意義發掘是從現實的需要出發,當他把緹縈之事從淳於意的經曆中剝離出來做專題歌詠時,他所關注的不是緹縈的遭遇,而是緹縈的行為所反映出來的道德意義和教育作用。而班固作為朝廷的史官、儒經學者,他對緹縈之事作了這樣的道德闡述,並加以褒揚,正如他在《兩都賦序》中所說的“詩賦文章之事雖細,但可以宣上德以盡忠孝”,於國家“亦不可闕。”[5]
3.歌詠聖哲先賢的詠史詩
此類詠史詩以歌詠虞舜,太公,孔丘。周公,伯夷等為主,曹操,曹植,孫放,江淹等在詩中都以聖哲先賢的事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曹操的《度關山》、《短歌行》諸作,都以其氣吞山河,雄視古今的非凡氣概,或講述道理,議論時事;或回擊政敵,申述心誌,其氣勢和文采比起前代班固的那種據事直書,一詩僅詠一人一事的“質木無文”的史傳型詠史已大不相同。
4.以三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劉伶,向秀,阮鹹五位古聖名士,段幹木,魯仲連,楊雄之類的名士為歌詠對象
在《五君詠》中這五位先賢都對所處的黑暗現實不滿,其生活經曆,思想情趣與顏延之有相似之處。顏延之能夠抓住諸位名士的思想和性格的主要特征,借吟詠他們來抒己情,寓己懷,並融入了自己景仰、讚頌、感歎地真摯情懷,所以,也寫出了諸位名士的精神本質和風采神貌,又傳達了詩人的心聲。
5.詠貧士,其中陶淵明的《擬古詩》,《詠貧士七首》最為著名清人邱嘉穗論《詠貧士七首》雲:上兩首皆陶公自述其貞誌不休,安道苦節之意。以下五首乃曆引古之窮士為證,即承上章“賴古多此賢”句,說來字字皆為自己寫照。餘嚐玩公此下數詩,皆不過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說起,便為設身處地,以自己身分推見古人心事,使人讀之若詠古人,又若詠自己,不可得分[6]。
議論文寫作技巧
怎樣寫好規範的議論文
【議論文文體特征】
一、議論文特征
(一)議論文要素
1、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它的主要特點,一是論說三要素完備,突出;二是論證結構嚴密,合乎規範模式;三是語言合乎議論語體,準確、概括、邏輯性強。其中論證結構規範是寫好這一類型議論文的關鍵。
議論文的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論點最好在文章的開頭,用具體的一句話,用判斷句式,將中心論點擺出來。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選用論據要注意典型性、新穎性、表述要精練、簡要。議論文要以理服人,就必須分析說理,把問題展開、論透,也就是要充分論證。論證要合乎邏輯,嚴密有力。為此就要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
例如,“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和情感有關。”(江蘇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將理智和情感比作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首句即入題,形象地點出了情感與理智的內在關係——情感與理智對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樣的開頭,入題迅速,閃爍著思辨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2.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還有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a、例證法,用典型事例作論據來證明論點。運用例證法要注意對事例敘述的方法。注意並列的幾個事例的順序,還要注意安排的詳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寫,不熟知的要詳寫。b、喻證法,增強了作品論證的形象性。運用喻證法要注意本體、喻體的相似性。c、對比論證: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論證的鮮明性,使讀者清楚作者讚成什麼,反對什麼。d、引證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同學應該多積累一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它一方麵能加強論證的力量,另一方麵,它還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議論文的文學性。論證方法還有引申論證、因果論證。就不一一詳說。
4.學會選用事實論據。要注意幾點:
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
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明燈泡,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
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隻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
5.論述文主要結構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是什麼”:就是確立觀點。作為議論文,寫起來是這樣的,首先破題——明確是什麼觀點,有什麼意義。必須挑一個明確的論點。
“為什麼”:就是論證的過程。根據論點找例子,組合例子,開始排結構。然後就是分析例子,以及這個例子的社會價值,中間可以用多種論證方法,比如反正、引申、演繹與歸納等。
“怎麼辦”:就是結合現實、社會、人生以及自己怎麼做。
(二)議論文如何論證
議論文的寫法主要是論證。論證,從形式邏輯角度說,是運用論據證實論點的全部邏輯推理過程,這個過程表示論據和論點之間是用何種邏輯的方法聯係起來或統一起來的。
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論證方法。
1、事例論證
事例論證就是用典型的具體事實作論據來證明論點。通常所說的“擺事實”就是這種方法。這是運用歸納推理形式進行論證的一種方法,易於掌握,用得也普遍。
事例論證,最重要的是注意論據和論點方向的一致性和緊密的統一,不可有距離。
例如有一篇文章談到寫作要勤於觀察,勤於思考問題時,舉例道:
著名大作家、詩人莎士比亞就善於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寫了大量的悲喜劇以及詩歌,終於成了不朽的藝術大師。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傍晚乘涼時發現蘋果往地上掉,為什麼不往......餘下全文>>
體育舞蹈專業畢業論文題目怎麼定
論文都是某某某研究
為什麼三十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
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學(1927-1936)與政治文化之間有著特殊關係。三十年代許多重要文學作品都明顯表露出政治變化的印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占了絕對的比重,這除了三十年代文學相對而言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時局的變化。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麵,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於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
*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
(該內容來源於網絡)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27~1937)文學之我見
*
30年代文學成就的表現
*
30年代文學即現代文學的第二十年,從1928年——1937年抗戰前的這一階段。30年代文學較繁榮,尤其是小說成就突出,詩歌散文戲劇 也有一定的發展。
*
1文學流派眾多
*
30年代文學流派眾多,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郭沫若 茅盾 鬱達夫 田漢等一大批優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聯的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陽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頭》《北鬥》《文學月報》《光明》半月刊《文學導報》,左聯進行了一係列的文學活動:(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傳播與應用(2)自覺加強與世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係,設立國際文學研究會,極力輸入蘇聯文學作品(3)推進文藝大眾運動。左翼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始終標舉革命現實主義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20實際30年代新文學運動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活動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個特定文學流派——京派,也是當時的一個主要流派,他們繼承了文研會“為人生”的傳統,忠實於現實,是有平民意識及民族國家認同感,注重描寫淳樸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兒童的視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紓華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現了對美好童年的眷戀,及對真善美的無限向往,另外一個站在現代都市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立場上來審視上海,用現代語言來講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學流派——海派也豎起了自己的旗幟。海派作家的作品貼近大眾生活,反映下層人民的苦難,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形式上有創新,注重開掘,表現潛意識和病態心理。
*
2優秀作者眾多
*
30年代湧現了椅披新的文學作家,作家的主體性增強,身窮誌不窮,張揚個性,持有著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自覺性提高,把文學作為一種工作,對文學藝術及技巧自覺追求探索,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提倡悲劇,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殘害人性的本質,及對社會各種弊端的抨擊,以人為本,表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他們充滿活力的創作給文壇帶來了新氣象,如:丁玲(1904——1986)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早以明確強烈的女性意識寫作的女作家,使0世紀中國女性主義學的先驅者。她的小說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為主要人物,對女性的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懷,帶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張天翼? 隨著人生閱曆的加深,諷刺成了他切入社會人生的利益。是對魯迅諷刺小說的繼承。如《笑》他的諷刺對象是人而非物,諷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類的缺陷,敘述者總是有著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諷刺手法的高超之處在於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說不僅給當時“革命+戀愛”風氣的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而且為中國現代諷刺畫廊提供了新的諷刺形象新的諷刺手法。茅盾積極擁護推進新文化運動,是最早從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知識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蝕》三部曲《林家鋪子》《子夜》用形象思維的小說參加了與托派(認為這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的論爭。強調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上獨立發展? 繁榮富強的道路。老舍一個北京市民社會培育出來的作家,在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擊下,第一個把中國小市民的命運思想和心理引進現代文學領域,並獲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市民階層最重要的表現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畫家。畢生創作了《老張的哲學》等14部長篇小說《月牙兒》等5部中篇小說《趕集》等3部短篇小說集。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
3三部曲作品及中長篇小說增多
*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長篇小說的數量的激增。這一時期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蝕》《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葉紹鈞的《倪煥之》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生死場》等,較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有茅盾的《蝕》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中長篇數量的激增與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現,顯示了 30年代小說作家的創作氣魄和創作實力。
*
詩歌的發展
*
忠實於時代,忠實於人民的真誠感情,始終是新詩的主潮的寶貴品格,詩藝發展? 不斷創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動著新詩進行新的變革,這一時期的新詩出現了政治傾向多種形態,藝術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麵。成立了中國新詩會,注重詩歌的現實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主旨,出現了一批新的詩人,如:艾青臧克家,現代派詩出現,多用象征主義,著名詩人有:戴望舒馮至卞之淋等,他們在藝術探索上表現出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和對於民族藝術傳統的向心力。
*
戲劇的發展
*
中國現代戲劇災30年代有了重大發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藝家為提倡推進無產階級戲劇運動,策劃成立了上海戲劇社,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開始了中共對現代戲劇運動的直接領導,使中國現代戲劇運動有五四開始的個性解放潮流轉而走向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現了“中國話劇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歐陽予倩田漢。《雷雨》《日出》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現代戲劇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戲劇展示了我國的悲劇藝術。
*
散文的發展
*
30年代散文繼承了五四散文的傳統,在新的時代的推動下,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作家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文體意識,使各種類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發展,由於普羅文學的推動和提倡,散文園地裏最早呈現出繁榮景象的是雜文?,報告文學小品散文在本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時期最有影響的散文家有:魯迅及其雜文何其芳及其抒情散文? 林語堂及其幽默小品等,遊記散文有了新的發展如:朱自清《歐遊雜記》等,具有較高的敘事描寫技巧。
*
*
30年代是一個文學成就巨大的年代,呈現出了一種各種文學樣式共同繁榮的景象,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成就,為以後中國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
*
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
(一)左翼文藝運動
左翼文藝運動是30年代文藝領域最重要的文藝運動,也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繼新文化運動之後的又一座裏程碑。
大革命及其失敗推動了眾多的熱血青年革命化,蘇聯、歐洲、日本的無產階級文學日益活躍,又給予了他們巨大的鼓舞, 1930年3月2日,包括魯迅、夏衍、田漢、鬱達夫、柔石、殷夫等在內的作家共40多人集會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茅盾、周揚從日本回國後也參加了左聯的工作。中共重要領導人瞿秋白也是左聯的重要成員。?左聯的活動是創辦刊物、培養新人、發展創作、翻譯外國進步作品、研究文藝理論。由於左聯的工作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一批共產黨員加入其中並利用文藝工具進行階級鬥爭和革命宣傳,?因此國民黨當局嚴厲加以迫害,逮捕、監禁、殺害了一批左聯重要成員,魯迅也被長期通緝,一大批文藝書刊被查禁,一些重要文藝社團被查封。1936年,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左聯自動解散。但左翼文藝運動仍未終止。
左翼文藝運動在宣傳革命、培養新人、繁榮創作方麵,取得了很大成績,為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做出了寶貴的貢獻。但由於“左”的影響,這場運動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違背藝術規律,忽視文藝的藝術特征,導致創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再如將文藝團體政黨化,導致關門主義,將一批傾向進步、卓有才華的作家排斥在外;?又如無休止地在內部開展政治性的爭論,?扣帽子,打棍子,滋生宗派主義和門戶之見。
(二)文學創作的大豐收
30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黃金歲月,文學創作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俊才滿目、碩果遍地。
小說創作成就最高的,當推茅盾、老舍、巴金。茅盾《子夜》是一部現實主義巨製,?它以壯闊的背景、恢宏的氣勢、浩大的結構,展現了30年代的中國社會風貌。作品成功塑造了吳蓀甫這個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真實地表現了主人公複雜的性格特點。這部作品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成熟的標誌。茅盾的《春蠶》、《林家鋪子》也與《子夜》一樣,緊扣時代脈搏,體現了作者對時事的關切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老舍的《駱駝祥子》、《月牙兒》是他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傑作,以獨特的構思、明快活潑的語言、樸實精煉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黑暗現實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巴金的《家》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悲劇,也是對製造悲劇的垂死製度的控訴,作品燃燒著熾烈的激情,筆調細膩優美,充滿青春活力,?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這一時期成就較高的小說家還有以刻畫知識女性內心世界著稱的丁玲、以描寫湘西邊城風土人情而別樹一幟的沈從文、辛辣揭露和諷刺小市民灰色心態的張天翼和沙汀、善於從卑微靈魂中發掘真善美的艾蕪等。
如果說1917年至1927年是新詩誕生並逐步成長的階段,?那麼,?30年代的詩壇則出現了詩社林立、流派紛紜、創作繁榮的局麵。其中有以殷夫、蔣光慈為代表的“普羅詩派”,即無產階級革命詩派,注意選取爆炸性、尖銳性題材,主張詩歌應直接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服務,但忽視了對豐美動人的詩歌意象的鍛造。?1932年成立的“中國詩歌會”,?主要成員有蒲風、穆木天、楊騷、任鈞、王亞平等。其創作實踐擴大了詩歌的表現領域,顯示出強烈的理想主義與英雄主義色彩,別具一種剛健、粗獷、壯闊的力量之美。此外,以戴望舒、卞之琳為代表的現代派詩歌,刻意追求詩意的朦朧美和詩形的散文美,擴展了詩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戴望舒是現代派詩人,前期詩作意象朦朧,多表現個人的迷惘和感傷,後期受抗日戰爭的感召,詩歌多抒寫熾熱的愛國情感。這一時期卓有成就的詩人還有艾青。艾青執著於表現追求光明和民主的主題,詩歌充滿憂鬱與熱烈交織躍動的情感,展示出豐富的鮮明的意象,有交響樂似的內在旋律和油畫似的凝重色彩。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巨大轟動,詩中抒發了對一個貧苦農婦的讚美,並向不公道的世界發出了激憤而深沉的咒語。詩歌創作具有明顯現實主義特色的是臧克家,臧克家追求詩意的樸素含蓄,形式凝煉,節奏明快,增強了詩所特有的審美意趣,抒寫了中國農村的苦難和詩人深沉的感情,或以隱喻的手法啟發讀者的思考。詩人田間的創作也引人注目,他的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和《給戰鬥者》,以高亢激昂的音調和熾熱灼人的情感顯示出詩人富於現實性和戰鬥性的藝術特色。
30年代的小品散文創作,除了繼承“五四”散文風格的傳統外,呈現出不同藝術表現手法及體式多樣化趨向。首先是雜文創作出現了新高潮。魯迅以戰鬥精神從事雜文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批新的雜文作者不斷湧現,影響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聶紺弩、柯靈、巴人等。抒情散文較以前有了長足發展。冰心、朱自清、鬱達夫、周作人、梁實秋、徐誌摩、豐子愷、梁遇春、沈從文、何其芳、陸蠡、李廣田、吳伯簫等人的作品,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拓寬了散文創作的取材範圍,豐富了現代散文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以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默小品與閑適小品,文化含量高、從容睿智、通俗生動、幽默自然,為散文創作注入了清新的美感趣味。此外,散文創作的另一大成就,是報告文學的勃興。這種新型的文學體裁,以新聞紀實性、真實性與散文藝術感染性相融合的特點,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興趣。茅盾主編的報告文學集《中國一日》(1936年),展現了一個個醜惡與聖潔、光明與黑暗交織著的社會生活橫斷麵。夏衍的《包身工》借包身工一天的地獄生活,揭示了包身工製度的全部醜惡內涵。這兩部作品代表了報告文學初創階段的最高成就。
30年代的戲劇創作開始呈現繁榮景象。話劇運動迅速發展,話劇藝術得到空前普及。大革命失敗後,以上海為中心掀起了話劇運動的熱潮,進步戲劇團體的相繼成立,促進了戲劇創作的發展,不僅數量明顯增加,藝術水準也大大提高。曹禺是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的《雷雨》、《日出》以歐洲經典戲劇的結構形式、尖銳緊張的戲劇衝突、富有動作性和潛台詞的個性化人物語言、揭 露社會底層人物不幸遭遇的戲劇主題,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悲劇和命運悲劇。這兩部劇作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誌,至今仍深受觀眾喜愛。此外,夏衍的《賽金花》、《秋瑾》、《上海屋簷下》,田漢的《月光曲》和《回春之曲》,熊佛西的《屠夫》,?李健吾的《太平天國》,?洪琛的《農村三部曲》,宋之的的《武則天》等劇作,用不同的筆觸,從不同的側麵,豐富了中國現代戲劇創作。
(三)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發展
貫穿整個30年代文學全過程,規模最大、聲勢最壯、參與人數最多的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倡導。在這方麵建樹最多的是瞿秋白,他先後翻譯了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人的文藝論文,還寫出許多富有戰鬥性的文章,以最大的熱情和精力,積極倡導、推動文藝大眾化運動。他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密切聯係整個現代文學運動的進程,對魯迅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評價,其中涉及到革命文學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為我國現代文藝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魯迅雖沒有係統的文藝理論著作,但在幾次重大的文藝理論論爭中所持的立場及散見於論文、雜文、書信中的許多文藝觀點,為30年代的文藝批評與文藝理論增添了光輝。在文藝大眾化的討論中,魯迅始終堅持將接受外來文化與繼承民族傳統相統一的觀點,提出了“拿來主義”的著名思想。魯迅還認為文藝要健康發展,就必須開展積極的文藝批評,而批評家的職責,不但要“剪除惡草”,還要“澆灌佳花”,反對無原則的“亂捧”和“亂罵”。
茅盾作為中國現代文藝批評的開拓者之一,積極宣傳“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堅持“必須先有批評家,然後有真文學”的立場,並以《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等為陣地,展開了係統的文學批評工作。
以瞿秋白、魯迅、茅盾為代表的左翼文壇,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同強調“超脫現實”、“永恒人性”的自由主義文藝理論、主張“性靈文學” 的論語派進行了廣泛的論戰和爭辯;對“京派”作家的主張文學與時代和政治保持“距離”,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學價值及“和平靜穆”的美學觀點進行了批評、反駁。這些論爭始終集中在文學的本質屬性、文學同政治的關係、文學與生活和時代的關係上,而未能對文學藝術的內部特點與關係問題、美學範疇問題展開探討,但通過論爭、批評和反批評所形成的巨大動力,推進了我國現代文學批評及文學理論的發展。
看看美國人如何學習母語
相比起數學教學而言,美國的公立教育對母語(英語)教學重視得多。學生從進入K年級(幼兒園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天都必須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母語學習時間。甚至到了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仍然有英語的必修課,假如修完了以後,統考不及格的話,大學仍然是無法畢業的,要重考或者讀其它的英語補習課程。很多大學更把英語的八股文寫作規定為研究生入學的考試之一,假如無法通過,學生就不能被錄取為研究生。
美國的母語教學的主要部分大致分為:閱讀,寫作,文學欣賞,古英語和口頭表達這幾個部分。目前,全美有三十七個州都根據聯邦政府的“無一孩子落後”法案訂立了母語教學的課程標準和統考,因此,母語教學在全國各級學校教學的內容,基本是一樣的。
小學的母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基本的寫作能力。在閱讀能力方麵,低年級強調拚音(phonics)的教學。美國不教國際音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是從通過教學生拚音開始的。Phonics的基本原理是教授學生一些英語(美語)拚寫和讀音關係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可以看到一個英語單詞,就能讀出來;或者,想到一個單詞,就能按照規律拚寫出來。另外,通過學習基本讀音規律,學生也能集中學習大量的單詞。例如,
“at” 的讀音是其中的A發短元音的音,老師會同時在一節課中教:at, bat, cat, fat, hat, mat, pat,
rat, sat等讀音相同的詞,讓學生學會這些詞語的意思,另外,當他們看到同樣規律的chat,或者flat就能讀出來了。
小學二年級以後,通過這種拚音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大約五千到六千個英語單詞,讀一些簡單的兒童書籍已經不成問題。(有趣的是,美國的“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也是以這個為目標。完全不懂英語的新移民來到美國,大概兩年左右,就可以掌握相同數量的英語單詞,達到能基本閱讀一般英語讀物的能力。反思我們國內的英語教育,由於花太多的時間在鑽研語法上,學生學了十年,十幾年都是啞巴英語,而且掌握的英語單詞奇少,基本無法閱讀一般的英語讀物。)
由於小學一年級是培養拚音閱讀能力的關鍵一年,所以,假如學生的拚音閱讀能力過關了,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會學習寫段落文章了。小學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都不需要寫全篇的文章,隻需要寫段落。寫一段話,能講出一個故事,或者說明一個事實,就已經夠了。
與此同時,學生們會接受閱讀理解的訓練。小學的閱讀理解訓練大致分兩個階段。在拚音閱讀以後,第一個階段是decoding and
comprehension (解碼和理解)。解碼是最原始的階段,學生必須能把句子裏麵每一個單詞都正確地讀出來,並知道每一個單詞的意思。然而,知道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不見得就能明白整個句子的意思,更不見得理解一個段落或者一篇文章的意思。所以,“理解”就是訓練學生理解句子或者文章的意義。理解的訓練包括句子結構的認識,知識的掌握,語境的認識,以及閱讀提示(Reading cue)的掌握等。每一個步驟都牽涉到非常專業的閱讀發展理論和相應的教學法。所以,即使在全美國小學的英語老師用的課本不一樣,但他們在課室裏麵做的東西都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在教師執照訓練的時候接受的閱讀教學法訓練都是一樣的。這個階段大概在小學二年級就應該完成。
第二個階段是應用(application),合成(synthesis),和評估(uation)的要求。在這個階段,學生把閱讀帶到更高一層,開始培養批判性的思維。在“應用”方麵,學生必須能通過閱讀,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然後應用在某些方麵。例如,學生看著一份如何烘蛋糕的說明,能自己動手,加入不同的材料,調節烤箱的溫度,烘出一個蛋糕。在“合成”方麵,學生必須能在閱讀中找到各種資訊,然後篩選對自己有用的部份,作出正確的判斷。例如,從甲地到乙地旅遊,可以參加火車團,也可以參加飛機團,看的東西,價錢,酒店,行程,都有不同的地方;學生必須能根據某個條件(比如在多少錢以內),在閱讀了全部資訊以後,通過分析和綜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旅行團。在“評估”方麵,學生必須能通過閱讀,根據自己的評估原則或者客觀的評估原則來評估自己閱讀的文章的好壞,或者從文章中得到的資訊的優劣。
在中學階段,雖然學生需要閱讀的數量更大,但因為閱讀的技巧已經在小學訓練過了,所以,母語教育的重點就在於八股文的寫作訓練,文學欣賞,古英語以及繼續發展口語能力。
八股文的寫作訓練從小學高年級寫文章的第一天開始,一直到大學的最後一門英語課,一直在做。這是美國的母語教育最最重要的一個部份。從前,托福和其它一些針對外國人的英語考試,並沒有規定寫作(也就是八股文寫作)是必考的,結果,中國學生到了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大學教師們最大的頭疼就是中國留學生不會寫八股文。目前,在美國各級大學強大的壓力下,終於迫使大學考試委員會在新的托福考試,GRE考試,甚至SAT考試中規定八股文寫作為必考部份了。
美國英語的八股文有兩個主要部份。首先是規定了文章的種類隻能是下麵的幾個:敘述性文章(記敘文);說明性文章(說明文);定義性議論文;比較性議論文;分析性議論文;反駁性議論文;評估性議論文。因此,在考試的時候,學生不可以寫作其它的文體(比如寫成詩歌;劇本;小說;應用文;散文等等)。
開頭引入段:
1.導出背景(隻能用下麵的開頭方法:故事式;疑問式;敘述式;反問式;交代文章的背景)
2.用一句話,寫出作者所有的論點。
中間段:1.每一個論點,使用一個主題句,在段落的開頭說清楚。
2.假如是議論文,使用例證和分析推理等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假如是記敘文,在中間段表現矛盾的組織,發展,高潮。
3.假如是議論文,在每一個論點分析完以後要作最後的強調。
結尾段:1.假如是記敘文,表現矛盾的解決,並突出主題。
2.假如是議論文,再次概括作者的主要論點,並提出做法。
高中對八股文的字數要求是全文至少有五個段落,每段至少有八個句子。
文學欣賞方麵,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某一個曆史時代的作家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包括作家的生活和寫作經曆;作家的作品的風格和文字特點;作家對人物、環境的塑造方式;作家對情節的安排;作品的主題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等。另外,作品的不同文學形式也在研究之列。比如,詩有什麼特色呢?不同詩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詩各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修辭和特別的句子結構的應用對於作品起什麼作用呢?都是文學欣賞討論的內容。學生們從初中第一年開始就看小說的原著,而且,哪些作品必須讀過,通常是由每一個州的教育廳規定的,最近,必讀作品的考查,甚至被加入到各州的統考裏麵。
美國的中學母語課本通常是精裝的,經常有幾千頁,非常厚、非常重。有的是按照文體,把同一文體的文章安排在一起學習;有的是按照作家,把代表性的文章選在一起。但是,因為在課本裏麵,每一個作家隻能選入一到兩篇比較短的作品,所以,老師通常會規定學生在課外讀該作家的代表作,如小說或者詩集的原著。所以,加起來的閱讀量是相當大的。
國慶60周年文章或詩歌
60年的光輝歲月
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曆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複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使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改革開放,使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裏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改革開放,使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曆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誌剛成為中國曆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使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隻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髒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08年,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很不尋常。麵對嚴峻挑戰和困難,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向前推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頑強拚搏,共克時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我國相繼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特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鬥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彌足珍貴,激勵著災區人民堅定信心勇氣,重建美好家園;鼓舞著全國人民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中國運動員以出色的競技能力和頑強的拚搏精神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創造了曆史最好成績。開、閉幕式表演、賽事組織工作、誌願者服務、場館設施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給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更收獲了一筆豐厚的物質精神財富。北京奧運會,使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標誌著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滿懷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回首2008這不尋常的一年,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夢想,有多少光榮,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裏,寫進了共和國的曆史畫卷。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以**同誌為**的黨中央堅定沉著,統攬全局,駕馭各種困難和複雜的局麵,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30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黨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神七一飛衝天,奧運成功舉辦,這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輝煌成就,令中國人民倍感自豪,人們發自內心地讚歎: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我的祖國 作者:麒淵
我的祖國,
高山巍峨,
雄偉的山峰俯瞰曆史的風狂雨落,
暮色蒼茫,
任憑風雲掠過。
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我的祖國,
大河奔騰,
浩蕩的洪流衝過曆史翻卷的漩渦,
激流勇進,
洗刷百年汙濁,
驚濤駭浪拍擊峽穀湧起過多少命運的顛簸。
我的祖國,
地大物博,
風光秀美孕育了瑰麗的傳統文化,
大漠收殘陽,
明月醉荷花,
廣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還在熠熠閃爍。
我的祖國,
人民勤勞,
五十六個民族相濡以沫,
東方神韻的精彩,
人文風貌的風流,
千古流傳著多少美麗動人的傳說。
這就是我的祖國,
這就是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愛你源遠流長燦爛的曆史,
我愛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愛你風光旖旎壯麗的河山,
我愛你人民的性格堅韌執著。
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衝天騰飛的巨龍-----叱吒時代的風雲,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聖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髒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湧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黑色的眼睛流露著謙遜的笑窩,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堅強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氣魄,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遼闊的海疆裝滿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國,
可愛的中國,
你創造了輝煌的曆史,
你養育了偉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數千年的狂風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堅強,
抵住內憂外患闖過歲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華民族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開放氣勢磅礴。
可愛的祖國啊,
無論我走到那裏,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無論我身居何方,
你都溫暖著我的心窩。
可愛的祖國啊,
你把住新世紀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實力,
創造震驚世界的奇跡。
你用勤勞,你用智慧,
進行了又一次更加輝煌的開拓!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充滿希望,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朝氣蓬勃!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尋一中國詩歌發展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