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孟母三遷有關或類似的名言和成語
擇鄰而居 擇善而從
物以類聚,人以群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反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孟母三遷的故事
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譯文]:從前孟子的母親,選擇良好的環境居住,是為了讓孩子學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學,就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勸勉他。
有關孟子的名言
、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的曆史任務交給這個人,一定要首先磨難他的心誌,勞累他的筋絡骨骼,饑餓他的肉體皮膚,空匱疲乏他的身體,所作所為總是被幹擾攪亂,借以撼動他的心誌使他性情更加堅韌,以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2、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譯: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3、 獨樂(yü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
譯:一個人獨自欣賞樂音快樂,和別人一道欣賞音樂也快樂,到底哪一個更快樂呢?
4、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使我的思想豁然開朗也。(戚戚:感動的樣子)
5、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譯:貧窮時就搞好品德的修養,得誌時就幫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自己的父母,並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父母身上,愛護自己的兒女,並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兒女身上。
7、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得到天時還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還不如得到和順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獲得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9、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國土次於人民,而君主應該在最次
1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譯:在憂患中生存,在安樂中死亡。
11、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富貴不能使我放縱享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誌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這樣的人才夠叫大丈夫。
12、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譯:完全相信《書》(指《尚書》),那就還不如沒有《書》為好。
13、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4、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譯:如果想要讓天下太平,在當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還有誰呢?
15、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譯:楊子主張為我(自己),盡管隻要撥掉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他也不肯幹。墨子主張兼愛,即使磨光禿頭頂走破腳跟隻要有利天下,他也願做。(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批駁楊、墨二家“執一”的片麵主張)
16、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一個人應當對某些事放棄不做,才能夠集中力量有所作為。(做事應當有所選擇)
17、 盡信書, ——《孟子?盡心下》
18、 以其昏昏, ——《孟子?盡心下》
19、 不以規矩, ——《孟子?離婁上》
關於父母教育很重要的事例和名言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譯文]:從前孟子的母親,選擇良好的環境居住,是為了讓孩子學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學,就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勸勉他。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優秀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裏的真實意思。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並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時應該給以建議。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意誌、品德、胸襟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裏的。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自己。
種莊稼要不務農時,教育孩子要適時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雪蘇)
一束讚許的目光,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讚許的點頭,都可以傳遞真情的鼓舞,都能表達對孩子的誇獎。(張石平)
帶孩子去旅遊,去爬山,去逛公園,去看電影,這都是誇獎孩子最適當的方式。(張石平)
我們在誇獎孩子時,應該不拘一格,因時因事而宜,以充分展示出誇獎的真正魅力。(張石平)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語:“大抵童子之性,樂嬉遊,而憚拘儉,如草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
有些家長為讓孩子學習進步而賞錢,此舉無異於賄賂,是極其錯誤的。(東方)
從長遠利益考慮,讓孩子從小適度地知道一點憂愁,品嚐一點磨難,並非壞事,這對培養孩子的承受力和意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或許更有好處。(東方 )
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所導致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東方 )
我們的教育是要把學生從聽話的規範教育中拯救出來,恢複學生的自由思考的天性(苗體君)。
把學生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自己,當然教師對此也應加以強有力的引導。(苗體君)
漫長的封建社會就是培養隻會”聽話”的......餘下全文>>
請說些事物發展或者人的成長是受到環境影響的典故、名人名言就是一句經典那樣的話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坐要好凳 行要好伴
我想到了再跟你講
求關於孟子、孔子的成語、俗語、典故、名言
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麵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隻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麵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隻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範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裏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幹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裏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幹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醜》)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醜》)釋:所以,“事半功倍”,隻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醜》)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醜》)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醜》)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醜》)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醜》)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醜》)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回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醜》)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醜》)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醜》)釋:在今日的社會裏,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讚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裏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誌:“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隻聽弈秋的話。
(47) 舍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複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隻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隻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汙:“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汙,(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120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與孟母三遷有關或類似的名言和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