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中,“步”“走”“奔”“趨”的意義有何區別
古漢語中,“行”“走”“趨”“步”四個詞,均與行走有關,但意義不盡相同.
“趨”,《釋名》:“疾行曰趨”意即小步快行.“趨”是恭敬的表示,晚輩見到尊長、臣子朝見君王一定要“趨”,以表敬意.觸龍朝見趙太後,“入而徐趨”,“趨”是行朝見禮.“徐趨”是因觸龍“病足”,雖“趨”,但比常人動作表現得緩慢.
“走”,甲骨文上像人甩開手腳,下像足之形.從字形看,人兩手擺動的幅度很大,像跑起來的樣子.因此,古漢語中“走”的本義即“跑”.“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不得疾走”,是觸龍說自己跑不動了.
“奔”,急走,跑.
“行”,甲骨文像四通八達的道路形.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為“行走”.《桃花源記》中有“緣溪行”,就是“沿著溪邊走.”“恃輦而行”表明“行”是泛指行走,坐車輦也可說“行”.
“步”,甲骨文由兩隻腳的象形符號重迭而成,表示兩腳一前一後走路的意思.本義是“兩舉足也”,即兩步為步.用作動詞,表示散步.《釋名》:“徐行曰步.”成語“亦步亦趨”即源於此.乃自強步“,即觸龍強打精神散步.
古代漢語詞典中"行"的意象
行的古漢語含義
xíng
①<動>行走。《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動>出行。《肴之戰》:“為吾子之將行也。”
③<動>運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④<動>傳布。《原毀》:“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行,難已。”
⑤<動>實行;做。《訓儉示康》:“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⑥<名>動作;行動;舉動。《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
⑦<名>品行。《屈原列傳》:“其誌潔,其行廉。”
⑧<副>將;即將。《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⑨<量>遍;次。《訓儉示康》:“客至未嚐不置酒,或三行五行。”
háng
①<名>道路。《詩經?七月》:“遵彼微行。”
②<名>行列;隊伍。《國殤》:“淩餘陣兮躐餘行。”
③<名>輩;輩分。《蘇武傳》:“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④<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東南飛》:“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行宮】皇帝外出臨時居住的地方。
【行將】即將。
【行李】⒈使者。⒉行裝。
發怒一詞的古語,
文言文中表示發怒、生氣的詞語有很多,生氣的程度不同,表達也有所差異。大概有這麼一些:
①慍:麵有慍色,表示生氣的意思;
②吾怫然怒:表示我非常憤怒,我很生氣;
③恚:讀huì,表示怨恨,憤怒,例如: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戰國策·齊策三》。
中國古代漢語中行輩是什麼意思
排行與輩分。
唐 韓翃 《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詩:“詩家行輩如君少,極目苦心懷 謝脁。”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十:“近歲之俗不問行輩年齒,泛相稱必曰丈,不知起自何人,而舉世從之。” 清 劉大櫆 《祭左繭齋文》:“餘與君世為姻戚,君丈人行,而折其行輩,以與餘相頡亢。”
忍 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忍的古漢語含義
rěn
①<動>容忍;忍受;忍耐。《廉頗藺相如列傳》:“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②<動>克製。《<指南錄>後序》:“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
③<形>忍心;狠心;殘忍。《鴻門宴》:“君王為人不忍。”【又】<形使動>使……堅韌;使堅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卻在古漢語中是什麼意,?
què
①<動>退;後退。《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
②<動>打退;擊退。《六國論》:“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又】<動使動>使……後退。《信陵君竊符救趙》:“北救趙而西卻秦。”
③<動>推卻;推辭;拒絕。李斯《諫逐客書》:“王者不卻眾庶。”
④<動>去;去掉。聶夷中《傷田家》:“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⑤<動>回頭。《孔雀東南飛》:“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
⑥<副>再;重;又。《聞官軍收複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
⑦<副>通“恰”,剛剛。《長亭送別》:“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
【卻曲】曲折。
【卻蘇】死而複蘇。
行在古漢語中是不是能願助詞?
“行”在古漢語中可以做名詞,可以做普通動詞,還可以做副詞,不能做能願動詞。
古漢語 “簷”字 有行裝的意思嗎
〈名〉
(形聲。從木,詹( zhān)聲。本義:屋簷)
同本義
複廟重簷。——《禮記·明堂位》。注:“重簷,重承壁材也。”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晉· 陶潛《歸園田居》
簷牙高啄(簷牙:屋頂伸出的邊沿。高啄:像鳥向高處啄食一樣)。——唐· 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簷石(屋簷下的石板);簷宇(屋簷);簷花(靠近屋簷下邊開的花);簷板(屋簷板);簷陰(屋簷下陽光不到處);簷梁(簷下的屋梁);簷帷(簷下的簾幕);簷楣(屋簷);簷馬(也稱風鈴,鐵馬);簷鐵(掛在屋簷下的風鈴)
某些器物上形狀像屋簷的部分
時逆帽簷風刮頂,旋嗬鞭手凍粘須。——唐· 杜荀鶴《早發》
又如:帽簷兒
中國在古漢語是什麼意思
中國在古漢語的意思如下: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古漢語行跡是什麼意思
行跡,指行經的足跡、比喻行動的蹤跡、事跡行為。
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牀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漢語中,“步”“走”“奔”“趨”的
副>副>動>動>動>動使動>動>動>形使動>形>指南錄>動>動>量>名>名>名>量>副>名>名>動>動>動>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