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組成語 詞語
眼明手捷: 看得準,下手快。形容人反應快,動作敏捷
眼捷手快:
事捷功倍: 事情易辦而功效很大。
發無不捷:
直捷了當: 形容說話、做事不繞彎子,幹脆爽快。同“直截了當”。
所向克捷: 軍隊所去之處,都能取得勝利。
首戰告捷: 第一仗就取得勝利
巧捷萬端: 巧捷:機靈敏捷。萬端:變化極多。機靈敏捷,變化多端。形容動作或思維機敏,變化極多。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簡捷了當: 直截了當。
捷雷不及掩耳: 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紅旗報捷: 清代軍隊出征,打了勝仗,派專人手持紅旗,急馳進京報捷。現用作報喜的意思。
橫翔捷出: 指超逸特出。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眾,行動快。
高材捷足: 高材:才能高;捷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眾,行事敏捷。
避煩鬥捷: 指避開煩難而比賽簡捷。
百舉百捷: 做一百件事,成功一百件。指辦事萬無一失。同“百舉百全”。
終南捷徑: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捷足先登: 比喻行動快的人先達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東西。
捷足先得: 捷:快;足:腳步。比喻行動快的人先達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東西。
捷報頻傳: 捷報:勝利的消息;頻:屢次。勝利的消息不斷地傳來。
敏捷的捷可以組什麼成語
: 捷足先登、 捷徑窘步、 再接再捷、 利口捷給、 身手敏捷、 出師未捷身先死、 所向克捷、 屢戰屢捷、 橫翔捷出、 終南捷徑、 連戰皆捷
如什麼以什麼的成語
《如願以償》:償:實現、滿足。按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指願望實現。
其他如字開頭的成語:
如釋重負 (rú shì zhòng fù)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鬆。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鬆愉快。
如手如足 (rú shǒu rú zú)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如數家珍 (rú shǔ jiā zhēn)
好象數自己家藏的珍寶那樣清楚。比喻對所講的事情十分熟悉。
如水赴壑 (rú shǔ fù hè)
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樣。形容許多人紛紛奔向同一個目的地。
如水投石 (rú shǔ tóu shí)
象水潑向石頭,絲毫不入。比喻聽而不聞或言無效果。
如湯沃雪 (rú tāng wò xuě)
湯:熱水;沃:澆。象用熱水澆雪一樣。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決。
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
象聽到他的聲音,象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生動逼真。
如兄如弟 (rú xiōng rú dì)
情如兄弟。比喻彼此感情好,關係密切。
如塤如箎 (rú xūn rú chí)
塤:古時用土製成的樂器;箎:古時用竹管製成的樂器。象塤、箎的樂音一般和諧。比喻兄弟和睦。
如蟻附膻 (rú yǐ fù shān)
附:趨附;膻:羊肉的氣味。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如意算盤 (rú yì suàn pán)
比喻考慮問題時從主觀願望出發,隻從好的方麵著想打算。
如飲醍醐 (rú yǐn tí hú)
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如應斯響 (rú yìng sī xiǎng)
形容反響極快。
如蠅逐臭 (rú yíng zhú chòu)
象蒼蠅跟著有臭味的東西飛。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權勢的人或一心追求錢財、女色等。
如魚得水 (rú yú dé shuǐ)
好象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如願以償 (rú yuàn yǐ cháng)
償:實現、滿足。按所希望的那樣得到滿足。指願望實現。
如振落葉 (rú zhèn luò yè)
形容輕而易舉。
如錐畫沙 (rú zhuī huà shā)
象用錐子在沙上畫出來似的。形容書法筆力勻整而不露鋒芒。
如醉方醒 (rú zuì fāng xǐng)
方:剛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剛從沉迷中醒悟過來。
如醉如癡 (rú zuì rú chī)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如左右手 (rú zuǒ yòu shǒu)
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樣。比喻極得力的助手。也比喻兩者關係極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如坐春風 (rú zuò chūn fēng)
象坐在春風中間。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學識的人相處並受到熏陶。
如坐雲霧 (rú zuò yún wù)
象坐在雲裏霧裏。比喻頭腦糊塗,不能辨析事理。
如火燎原 (rú huǒ liáo yuán)
燎:燒;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燒。比喻聲勢很大,難於阻抑。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樣紅,象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如獲至寶 (rú huò zhì bǎo)
至:極,最。好象得到極珍貴的寶物。形容對所得到的東西非常珍視喜愛。
如饑似渴 (rú jī sì kě)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象餓了急著要吃飯,渴了急著要喝水一樣。
如見肺肝 (rú jiàn fèi gān)
就象看透肺肝一樣。比喻心裏想些什麼,人們看得清清楚楚(含貶義)。
如箭在弦 (rú jiàn zài xián)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勢在必行。
如膠如漆 (rú jiāo rú qī)
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如膠似漆 (rú jiāo sì qī)
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如解倒懸 (rú jiě dào xuán)
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如狼牧羊 (rú láng mù yáng)
如同狼放養羊一般。比喻官吏殘酷地欺壓人民。
如狼似虎 (rú láng sì hǔ)
象狼和虎一樣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殘忍。
如雷貫耳 (rú léi guàn ěr)
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如臨大敵 (rú lín dà dí)
臨:麵臨。好象麵對著強大的敵人。形容把本來不是很緊迫的形勢看得十分嚴重。
如臨深淵 (rú lín shēn yuān)
臨:靠近;淵:深水坑。如同處於深淵邊緣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極為謹慎。
如履薄冰 (rú lǚ bó bīng)
履:踐、踩在上麵。象走在薄冰上一樣。比喻行事極為謹慎,存有戒心。
如芒在背 (rú máng zài bèi)
形容極度不安。
如夢初醒 (rú mèng chū xǐng)
象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如夢方醒 (rú mèng fāng xǐng)
象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如鳥獸散 (rú niǎo shòu sàn)
象一群飛鳥走獸一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也比喻集團或組織解散後,其成員各奔東西。
如牛負重 (rú niú fù zhòng)
象牛背著學生的東西一樣。比喻生活負擔極重。
如棄敝屣 (rú qì bì xǐ)
丟掉無用的東西,一點也不可惜。
如泣如訴 (rú qì rú sù)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訴說。形容聲音悲切。
如丘而止 (rú qiū ér zhǐ)
如:到達;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難則停下來,不求上進。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rú rén yǐn shuǐ,lěng nuǎn zì zhī)
泛指自己經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如日方升 (rú rì fāng shēng)
如:象;方:剛。象太陽剛剛升起來。比喻光明的前程剛剛開始。
如日中天 (rú rì zhōng tiān)
好象太陽正在天頂。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如入無人之境 (rú rù wú rén zhī jìng)
境:地方。象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節節勝利,沒有遇到抵抗。
如喪考妣 (rú sàng kǎo bǐ)
喪:死去;考:已死的父親;妣:已死的母親。好象死了父母一樣地傷心。
如拾地芥 (rú shí dì jiè)
象從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職、名位)。
如是我聞 (rú shì wǒ wén)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為佛經開卷語。
如不勝衣 (rú bù shèng yī)
勝:能承受,能承擔。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體瘦弱。也形容謙退的樣子。
如癡如醉 (rú chī rú zuì)
形容神態失常,失去自製。
如出一口 (rú chū yī kǒu)
象從一張嘴裏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一樣。
如出一轍 (rú chū yī zhé)
轍:車輪碾軋的痕跡。好象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
如此而已 (rú cǐ ér yǐ)
如此:象這樣;而已:罷了。就是這樣罷了。
如蹈湯火 (rú dǎo tāng huǒ)
蹈:踩;湯:滾水。如同在滾水、烈火中行走一樣。比喻處境艱險。
如登春台 (rú dé chūn tái)
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裏。
如墮五裏霧中 (rú duò wǔ lǐ wù zhōng)
好象掉在一片大霧裏。比喻陷入迷離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如墮煙海 (rú duò yān hǎi)
墮:落。好象掉在茫茫無邊的煙霧裏。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頭緒,抓不住要領。
如法炮製 (rú fǎ páo zhì)
炮製:用烘、炒等針藥材製成中藥。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製作中藥。現比喻照著現成的樣子做。
如風過耳 (rú fēng guò ěr)
象風在耳邊吹過一樣。比喻漠不關心,不相關涉。
如鯁在喉 (rú gěng zài hóu)
魚骨頭卡在喉嚨裏。比喻心裏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如虎添翼 (rú hǔ tiān yì)
好象老虎長上了翅膀。比喻強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有力。
如花似錦 (rú huā sì jǐn)
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如同花朵、錦緞一般。形容風景絢麗或前程美好。
如花似玉 (rú huā sì yù)
像花和玉那樣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眾。
關於曆史的成語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麵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嚐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麵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嶽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誌·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麵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裏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隻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裏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拚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複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歎~,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誌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幹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製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隻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誌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製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裏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鹹陽,“守函穀關,項羽至,不得入。”函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穀關有聯係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製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麵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麵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裏麵楚人這麼多呢?”說著,心裏已喪失了鬥誌,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麵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嶽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歎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梿《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曆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複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鬥。指激烈戰鬥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麵對麵地進行激烈的鬥爭。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鬥。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曆了許多戰鬥。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曆於宣王,挾中興複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隻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嗬,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鬥。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鬥。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蕩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麵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麵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麵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麵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表示堅持到底的成語
堅持的成語 :
堅持不懈、
持之以恒、
鍥而不舍、
堅韌不拔、
百折不撓、
繩鋸木斷、
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
滴水穿石、
始終如一、
始終不渝、
有始有終、
矢誌不渝、
鐵杵成針、
駑馬十駕、
自強不息、
跛鱉千裏、
不恥最後、
守經達權、
動心忍性、
艱苦奮鬥、
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 道:主張,思想。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出處:《後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把素持齋 把:遵守。齋: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半途而廢 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出處:《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
抱表寢繩 指坐臥不離準則。意謂堅持德操。
出處:《文子·下德》:“法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德與天地參光,明與日月並照,精神與鬼神齊靈,戴圓履方,抱表寢繩,內能理身,外得人心,發施號令,天下從風。”
抱殘守闕 ①守著殘缺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謂篤守古學古道。③喻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堅持著做。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二君以瑰異之質,負經世之才……豈若抱殘守闕之俗儒,尋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闕,一本作“缺”。
跛鱉千裏 跛腳的鱉隻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裏。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很差,也能成功。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跬步不休,跛鱉千裏。”
不恥最後 因為跑到最後而感到可恥。比喻凡是隻要堅持到底,就能達到目的。
出處:《韓非子·喻老》:“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持齋把素 把:遵守。齋:齋戒。謂信佛者遵守吃素,堅持戒律。
出處: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齋,不食葷啖柏。”
持之以恒 持:堅持;恒:恒心。長久堅持下去。
出處:清·曾國藩《家訓喻紀澤》:“爾之短處,在言語欠鈍訥,舉止欠端重,看書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崢嶸。若能從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自爾精進而不覺。”
得失在人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滴水穿石 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隻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動心忍性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出處:《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各持己見 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凡中書有軍國政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各執己見 各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凡中書有軍國政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各執一詞 執:堅持。各人堅持各人的說法。形容意見不一致。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兩下各執一詞,難以定招。”
梗頑不化 指十分頑固,無法感化。
出處:《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山東有名綠茶,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內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
固執成見 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同“固執己見”。
出處: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成見,那就拉倒。”
固執己見 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出處:《舊唐書·李綱傳》:“時左仆射楊素、蘇威當朝,綱每固執所見,不與之同,由是二人深惡之。”《宋史·陳宓傳》:“固執己見,動失人心。”
和而不唱 讚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出處:《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怙惡不悛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出處:《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怙過不悛 指堅持錯誤不改。
出處:清·林則徐《傳諭唩嚟哆將澳門洋樓鴉片呈繳》:“倘再執迷不悟,不肯盡數繳呈,妄思存留售賣,是其有心違抗,怙過不悛。”
怙頑不悛 猶言頑固不化。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出處:《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帝曰:‘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
諱惡不悛 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出處:《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後漢書·朱穆傳》:“諱惡不悛,卒至亡滅。”
堅持不懈 懈:鬆懈。堅持到底,一點不忪懈。
出處:《清史稿·劉體重傳》:“煦激勵兵團,堅持不懈,賊窮蹙乞降,遂複濮州。”
堅持不渝 渝:改變。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堅執不從 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出處: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一折:“小官勸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爭奈元帥堅執不從。”
艱苦奮鬥 不怕艱難困苦,堅持英勇鬥爭。
出處:**《崇高的理想》:“我們要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還要經過長時期的艱苦奮鬥。”
將勤補拙 以勤奮彌補笨拙。
出處:唐·白居易《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九轉功成 轉:循環變華。原為道家語,指煉得九轉金丹。後常比喻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而終於獲得成功。
出處:《抱樸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其轉數多藥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橛守成規 拘守已有的規章製度。
出處:黃人《(清文彙)序》:“然則操斯文進退去取之枋者,其猶橫分區域,橛守成規。”
開花結果 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硜硜之愚 硜硜:淺陋而又固執的樣子。堅持自己看法的謙詞。
出處:《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樂善不倦 樂於堅持做好事。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斷積累,便能成功。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磨杵成針 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隻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出處:《潛確類書》卷六十:“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執。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古人的說法而不知變通。
出處:《宋史·劉幾傳》:“儒者泥古,致詳於形名度數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
泥古拘方 拘守成規、舊說而不知變通。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恐以一定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
齧雪吞氈 指為堅持氣節而過艱苦的生活。
出處: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單於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於大窖中,絕其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終不屈。事見《漢書·蘇武傳》。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隻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出處:《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去食存信 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山溜穿石 山裏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隻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
繩鋸木斷 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食古如鯁 猶言食古不化。指對所學的古代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於按現在的情況來運用,跟吃不東西不消化一樣。
始終如一 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出處:《荀子·議兵》:“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始終若一 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同“始終如一”。
事在人為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如何。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
守經達權 經:正道,原則;權:權宜,變通。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不固執。
出處:《漢書·貢禹傳》:“守經據古,不阿當世。”《宋史·洪邁傳》:“不謂書生能臨事達權。”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頭也能被滴穿。比喻隻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處:《漢書·枚乘傳》:“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死不改悔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堅持錯誤。
遂迷不寤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遂迷不窹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亦作“遂迷忘反”。
出處:唐元稹《招討鎮州製》:“如王廷湊遂迷不窹,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遂迷忘反 執迷不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同“遂迷不寤”。
鐵杵成針 比喻隻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頑梗不化 形容非常頑固而不知變通。
出處: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場:“你往年同嚴仲子做過朋友,他的頑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頑固不化 化:改變。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出處: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上集第六章:“說我頑固不化,為遊擊主義翻案;蔑視中央,攪亂軍心等待。”
為惡不悛 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隙穴之窺 比喻執著地努力,最後達到目的。
出處:清·龔自珍《太倉王中堂奏疏書後》:“掞區區抱螻蟻之忠,逞隙穴之窺,於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請冊立皇太子,疏前後十餘上。”
心回意轉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心堅石穿 意誌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隻要意誌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江鄰幾《雜誌》引封特卿《離別難》詩:“佛許眾生願,心堅石也穿。”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二十八:“世言:‘心堅石也穿。’”
咬定牙根 忍受痛苦而堅持到底,或意誌堅定不移。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回:“李逵渾身脫剝,咬定牙根,手雙斧,從城濠裏飛殺過來。”
一口咬定 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堅持一個廉潔,再不改口。
出處: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以古製今 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禦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製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意轉心回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有始有終 有開頭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出處:《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魏書·袁翻傳》:“伏願天地成造,有始有終,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有始有卒 指做事能貫徹始終,堅持到底。
出處:《論語·子張》:“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
有頭有尾 有開頭,有結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二回:“卻才說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我如今隻等病好時,便去投奔他。”
有誌竟成 竟:終於。隻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處:《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出處:《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榆木圪墶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榆木疙瘩 堅硬的榆樹根。比喻思想頑固。
出處:葛洛《衛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榆木腦袋 比喻思想頑固。亦作“榆木腦殼”。
出處:穀峪《新事新辦》:“你娘不是那榆木腦袋!娶親不坐轎,這年頭淨這麼辦,俺也讚成。”
榆木腦殼 比喻思想頑固。同“榆木腦袋”。
出處:劉紹棠《柳傘》三:“‘大叔,謝謝您老人家!’黃金印淌下了熱淚,‘您敲開了我脖腔子上這顆榆木腦殼。’”
允執其中 允:誠信;執:持;其:代詞,那個;中:不偏不倚。真誠地堅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處。
出處:《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載一抱素 指堅持一種信仰,固守素誌。
出處:王旡生《中國三大小說家論讚》:“珞珞雪芹,載一抱素。八鬥奇才,千秋名著。”
再接再曆 用以指繼續努力,堅持不懈。同“再接再礪”。
再接再厲 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
出處:唐·韓愈《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再接再礪 接:交戰;礪:磨礪。原謂雞再磨嘴,然後再相鬥。後用以指繼續努力,堅持不懈。
出處:唐·韓愈、孟郊《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賊心不死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做下去。
招架不住 招架:抵擋。抵擋不了或沒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八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鐧,望陣內便走。”
執迷不誤 形容堅持而不覺悟。
執迷不悟 執:固執,堅持;迷:迷惑;悟:覺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出處:唐·姚思廉《梁書·武帝紀》:“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郝,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執意不從 執:堅持;意:意見;從:依從。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依從別人的意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你若執意不從,惹他性起,一時翻過臉來,罵一頓,打一頓,你待走上天去。”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大事不糊塗 指在有關政治的是非問題上能堅持原則,態度鮮明。
出處:《宋史·呂端傳》:“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鐵棒磨成針 比喻隻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鐵杵磨成針”。
出處:清·頤瑣《黃繡球》第十章:“拚著些堅忍工夫,做到鐵棒磨成針的地位,看似發達的遲,實在收效最速。”
鐵杵磨成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隻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求人不如求己 仰求別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處:《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有誌者事竟成 隻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處:《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皇天不負苦心人 天公不會辜負苦心人的意願。意謂隻要肯下苦功,堅持幹下去,願望一定能實現。
出處:茅盾《子夜》十六:“再說一句笑話,內人保的壽險後天滿期,要是當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負苦心人。”
皇天不負有心人 上天不會辜負有恒心的人。
呂端大事不糊塗 喻指辦事堅持原則。亦指在大是大非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出處:《宋史·呂端傳》:“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付出一份勞力就得一分收益。
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指隻要有誌向,有毅力,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諺語。比喻隻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處: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關於戰爭的成語和意思
【汗馬之功】指戰爭中立下的功績。
【金戈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金戈鐵馬】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金戈鐵騎】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同“金戈鐵馬”。
【金革之聲】金革:兵器和鎧甲。兵器與鎧甲相撞擊的聲音。指戰爭。
【犄角之勢】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兵力牽製敵人
【甲胄生蟣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戰時所穿戴的鎧甲和頭盔。鎧甲和頭盔上都長滿了蟣虱。形容戰爭持續時間很長。
【減灶之計】在戰爭中隱瞞自己軍隊的實力來麻痹敵人。
【介胄之間】介胄:古代作戰時將士們穿戴的鎧甲和頭盔。借指在戰爭中或戰場上。
【磨盾之暇】暇:閑暇,餘暇。指在戰爭的餘暇。
【來好息師】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連天峰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點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連天烽火】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形容戰火燒遍各地。
【流血浮丘】流的備可以把山丘漂起來。比喻戰爭中死傷的人極多。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龍戰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同“龍血玄黃”。
【龍戰魚駭】比喻戰爭激烈。
【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勤兵黷武】黷:輕率。濫用武力,肆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窮兵極武】窮:竭盡;極:用盡。極力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輕動幹戈】輕:輕率;幹戈:古代兵器。輕率地動武挑起戰爭。
【啟羞興戎】啟:開;戎:戰爭。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戎馬倥傯】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戎首元凶】戎首:挑起戰爭的首犯;元凶:製造禍端的大頭目。指挑起戰爭的罪魁。
【上兵伐謀】上:上等,引申為最好的。兵:指戰爭,引申為用兵。伐:討伐,攻打。伐謀:用計謀粉碎敵人的計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散兵遊勇】勇: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裏獨自行動的人。
【首唱義兵】唱:通“倡”,帶頭;兵:戰鬥。首先發動正義的戰爭。
【宿將舊卒】指久經戰爭的將領和士兵。
【師老民困】師:軍隊;老:疲憊。軍隊疲憊,百姓困苦。形容連年戰爭使兵疲民苦。
【矢石之難】矢石:箭與石,作戰的武器。指在戰爭中受到矢石的襲擊。
【手中敗將】在戰爭中被自己打敗或在競賽中輸給自己的人。
【訴諸武力】訴:訴訟。武力:軍事力量。指用戰爭來解決衝突。
【洗兵不用】兵:兵器。洗淨兵器。收藏起來,不再使用。比喻停止戰爭。
【息兵罷戰】停止或結束戰爭。
【休兵罷戰】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休養生息】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複元氣。
【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形容一個人信念堅定的成語
○ 始終如一:始:開始;終:結束。自始自終一個樣子。指能堅持,不間斷。
○ 始終不渝:渝:改變,違背。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 誓死不二:誓死:立下誌願,至死不變。至死也不變心。形容意誌堅定專一。
○ 指天誓日:誓:發誓。指著天對著太陽發誓。表示意誌堅決或對人表示忠誠。
○ 至死不變:纛:到。到死不改變(現常用在壞的方麵)。
○ 至死不渝: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 之死靡它:之: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 鐵石心腸:心腸硬得象鐵和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
○ 恪守不渝: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 海枯石爛:海水幹涸、石頭腐爛。形容曆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誌永遠不變。
○ 堅定不移:移:改變,變動。穩定堅強,毫不動搖。
○ 不屈不撓: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麵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 百折不撓: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誌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 雷鋒
一堆沙子是鬆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後,比花崗岩還堅韌。 —— 王傑
個人之於社會等於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說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 —— 聞一多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一個人先進總是單槍匹馬,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 —— 雷鋒
活著,為的是替整體做點事,滴水是有沾潤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為波濤。 —— 謝覺哉
人是要有幫助的。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一個籬笆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 —— **
一燕不能成春。 —— 克雷洛夫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 —— 別林斯基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 —— 魯迅
在許多問題上我的說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識得歸功於他們,也得歸功於那些最先為這門學說開辟道路的人。 —— 哥白尼
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 牛頓
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
—— 歌德
一個人要幫助弱者,應當自己成為強者,而不是和他們一樣變成弱者。 —— 羅曼·羅蘭
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 —— 馬克思
隻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 馬克思、恩格斯
科學家不是依賴於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個問題,並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來的偉大知識大廈之中。 —— 盧瑟福
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 魯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龔自珍
要求於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這就是鬆樹的風格。 —— **
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頭。 —— 華羅庚
我不如起個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鋼刀鋒利,雖然它自己切不動什麼。 —— 賀拉斯
我們從別人的發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們也應該樂於有機會以我們的任何一種發明為別人服務;而這種事我們應該自願的和慷慨地去作。 —— 富蘭克林
當一個人受到公眾信任時,他就應該把自己看作為公眾的財產。 —— 傑弗遜
刀鞘保護刀的鋒利,它自己則滿足於它的遲鈍。 —— 泰戈爾
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 魯迅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 —— 孟德斯鳩
人們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隻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選擇和自決都不是出於意誌的理性,而是出於偶然的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對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賴。 —— 黑格爾
不要過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以限製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 —— 克雷洛夫
我們現在必須完全保持黨的紀律,否則一切都會陷入淤泥中。 —— 馬克思
勞動者的組織性、紀律性、堅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勞動者的團結一致,是取得最後勝利的保證。 —— 列寧
凡是不給別人自由的人,他們自己就不應該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統治下,他們也是不能夠長遠地保持住自由的。 —— 林肯
認為藝術家的自由在於他想幹什麽就幹什麽,那麽是錯誤的。這是胡作非為者的自由。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工人階級的團結就是工人勝利的首要前提。 —— 馬克思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組是 A.就在各國人民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新納
D
A死灰複燃比喻已經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多指壞事。納粹勢力可以用“死灰複燃”,而新納粹勢力沒有“死”不可能“複燃”。B為虎作倀比喻做惡人的幫凶,幫助惡人做壞事,應改為怙惡不悛。C振聾發聵的意思是發出很大的響聲,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應該為“震耳欲聾”。
形容曆史的成語
朝經暮史 經:指舊時奉為經典的書籍;史:指曆史書籍。一天到晚誦讀經史。形容勤奮讀書。
出處: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敢則是朝經暮史他可便廣覽群書,多知故事。”
大江東去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後借用為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曆史向前發展。
出處: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洞鑒古今 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曆史與現實世事。
斷爛朝報 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曆史記載。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開天辟地 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曆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出處:三國·吳·徐整《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名標青史 標:寫明;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曆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出處: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古人日以遠,青史字不泯。”
名垂青史 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把姓名事跡記載在曆史書籍上。形容功業巨大,永垂不朽。
出處:唐·杜甫《贈鄭十八賁》詩:“古人日以遠,青史字不泯。”
披古通今 披:翻閱。通:通曉。研究曆史,通曉古今。
青史標名 青史:史書。標:記下。在史書上記下姓名。比喻在曆史上留下好的名聲。亦作“青史留名”、“青史傳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六回:“眾將軍年雖弱冠,各負雄才,文武兼通,正堪為朝廷之股肱,廟廊之梁棟。今能順天知命,解甲而降,準擬青史標名,流芳千古。”
青史傳名 青史:史書。曆史上留下好名聲。
出處: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標名,留芳萬古。”
青史垂名 青史:青指竹簡,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因稱史書。垂:流傳下去。指在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出處:唐·李鹹用《依韻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詩之八:“且圖青史垂名穩,從道前賢自滯多。”
青史流芳 指在曆史上留下好名聲。
“凱旋”能否再跟“歸來”
凱旋本有歸來的意思,所以不能一起用,成語判斷和病句是不能組合在一起的,這在應試教育是這樣認為的;不過,假如我們平時口頭是可以的。
凱旋作為漢語詞彙,意思是被派出的軍隊,組織,機構或圓滿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務後載譽而歸,戰爭獲勝,軍隊奏著勝樂曲歸來。凱:是勝利的意思;旋:是歸來的意思。
示例:
《睢縣文史資料·袁家山》:“後(袁可立)凱旋而歸,便大興土木,蓋呂祖廟(也稱小蓬萊)以還原。”
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敗北。
"凱旋"初為動詞,意指"戰勝而回",可表返回的過程或途中的某一?位置;後語法化為名詞,可表"勝利"義。
參考資料
程允升.《幼學瓊林》.新疆:新疆少年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