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男女有別”下半句是什麼?
《論語》中沒有“男女有別”這段話,也就沒有下半句了。春秋時代的人還是比較純樸的,不像後世那樣,男女交往是很平常的,沒有“男女有別,授受不親”的思想顧慮。所以孔子才能坦然接收衛靈公夫人南子的邀請,與其會麵。
“......叔嫂不親授,長幼不比肩”,這兩句話怎樣解釋?
叔嫂不通問,長幼不比肩 : 〈諺〉叔嫂之間不能麵對麵地說話,長輩與晚輩不能肩並肩地坐在一起。舊指長幼輩分分明,男女界限清楚。
“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出自三國詩人曹植的作品《君子行》,其古詩全文如下: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發,後世稱聖賢。
徐誌摩拋妻棄子,有權有勢的舅子們為何還如此粉他?
1913年,16歲的徐誌摩在杭州府中學堂上學。時任浙江省都督朱瑞秘書,24歲的張嘉璈(字公權)來校視察時對徐誌摩的作文及書法讚歎不已。知曉他是於是硤石商會會長徐申如的獨生子後,張公權致信徐父,提議徐誌摩與他的二妹成親,徐父當晚回信“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傲之妹為媳。”這年張幼儀13歲,正在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兩年後她退學與徐誌摩成婚。
一徐誌摩的無情
雖然在朋友的印象中,現代詩人徐誌摩“揮灑自如,談笑自若,飲宴應酬,從不冷落任誰一個”,張幼儀也說徐誌摩“有一種極好的個性,在任何社交場合都受人喜愛”。但在與張幼儀的婚姻中,徐誌摩可謂無情!
據說,徐誌摩對這樁婚姻並不滿意,第一次看張幼儀照片時,就用嫌棄的口吻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隻是礙於父母之命,他訂婚並結婚生子。在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後,徐誌摩遠渡重洋,海外留學。1920年,張幼儀前往歐洲與丈夫團聚。在馬賽港迎接親人的人群中,他一眼就認出了徐誌摩,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從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從未搭過飛機的張幼儀暈機,吐在一個紙袋子裏,徐誌摩鄙夷地說:“你真是個鄉下土包子。”然而話才說完沒多久,他也吐了。
到英國後,徐誌摩叫張幼儀待在房間裏別管他,然後一直忙自己的事,好像她不在那裏。張幼儀說:“說不定他認為每次丟下我不管,就可以憑意誌力讓我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這世界上,他最想做的事便是擺脫我,卻敗給了我的肉體,並對我們要在一起這件事感到氣餒。”
當張幼儀告訴徐誌摩自己有了身孕後,徐誌摩聽了立刻說:“把孩子打掉。”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打胎死掉了。”徐誌摩冷冰冰地答道:“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說完就沒耐心地別過臉去。“可是我要去哪裏打胎?”徐誌摩搖搖頭說:“你會找到地方的,這種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飯。”一周之後,徐誌摩忽然玩起了失蹤,無助的張幼儀隻得寫信給在法國留學的二哥和在德國留學的七弟。在他們幫助下,張幼儀先去了法國,之後又去了德國柏林,並於1912年生下了次子彼得。生下孩子剛一個月,徐誌摩追到柏林,讓張幼儀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他急躁地說:“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離婚以後,張幼儀在德國學習三年,而幼子彼得在三歲時,不幸夭折。徐誌摩曾寫過一篇悼文,哀悼了這個當初要打掉,而後隻見過一麵的兒子。張幼儀說:“嗯,他寫這篇文章的口氣,倒像是個非常關心家庭又有責任感的人。可是啊,從他的行為來判斷,我不覺得他擔心我們的錢夠不夠花,還有我們要怎麼過活這些事情。你曉得,文人就是這德行。”
二舅子的偏愛
按說徐誌摩對前妻如此無情,舅子們應該揍他。更何況張幼儀家裏世代書香望族,有錢有勢,家族力量比徐家更盛。張幼儀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則是上海寶山縣巨富。出嫁時,張幼儀的陪嫁“一列火車都塞不進去”,最後由其六哥從上海用駁船運過去。
張幼儀的哥哥弟弟們也是人中龍鳳。二哥張君勱,是政界風雲人物,中國民主社會黨的領袖和創始人,《中華民國憲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稱為“民國憲法之父”,與梁啟超、張東蓀等人關係密切,曾任《時事新報》總編,段祺瑞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和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四哥張公權是中國近代著名的金融家和實業家,上海灘遠近聞名的中國銀行總裁,信奉“實業救國”的愛國誌士。張幼儀初到英國時,就有不少景仰其二哥及四哥的人前來致敬。
可是,在張幼儀的這段婚姻裏,徐誌摩如此無情,可是他有權有勢的大小舅子們不但沒揍他,反而對他偏愛有加,甚至以張幼儀與徐誌摩有過那段姻緣為榮。其態度讓人匪夷所思,似乎不是自己的親妹妹一般!在得知徐誌摩欲與懷孕的張幼儀離婚並玩失蹤時,二哥張君勱雖然表示不讓打胎,要自己收養孩子,但是他給妹妹回信的第一句話竟然說什麼“張家失徐誌摩之痛,如喪考妣。”(如同失去了父母一樣悲痛)。這張君勱該是多麼熱愛徐誌摩!
徐誌摩的照片中,有一張與張君勱的合影,雖然攝影時間不詳,但張幼儀相信,二哥並不認為在他們離婚後與徐誌摩合影有任何不妥。不僅如此,張君勵還說“女人隻能出嫁一次,否則全中國的風俗都沒有意義了”。他甚至建議妹妹張幼儀“離婚不離家”,不能做徐誌摩的太太,但可以做徐家的媳婦嘛,好好服侍徐誌摩的爸媽。
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更是徐誌摩的腦殘粉,在徐誌摩與姐姐離婚後,他不僅支持徐誌摩與陸小曼談戀愛,更是盛裝出席他們的婚禮,他還對姐姐說:“姐姐,原諒捧花的我盛裝出席,隻為參加你前夫的婚禮。”徐誌摩空難後,他專程赴現場處理喪事。晚年他還在遺囑中說,死後家人不要放哀樂,隻要朗誦幾首徐誌摩的詩即可。在孫女張邦梅為張幼儀寫回憶錄時,他還一再叮囑孫女對徐誌摩手下留情,“要忠厚些”。
張氏兄弟與徐誌摩關係如此親密,可是徐誌摩卻沒有出席過一場其父母的葬禮,然而大小舅子們卻並不在意。張幼儀曾說:“徐誌摩沒有出席任何一場我父母的大殮儀式。我並不指望他為了我的情麵到場,卻希望他能看在我兄弟的麵子上露麵;可是我兄弟並沒有因為徐誌摩缺席而覺得受辱。”
三為何沒挨揍?
張氏兄弟學貫中西,才華橫溢,卻為何如此偏愛徐誌摩,不但不揍他,反而對其寵愛有加?這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愛惜才華。
有人說“徐誌摩自帶才華濾鏡,而剛好她的哥哥弟弟們都是惜才之人”。正因為發現徐誌摩作文、書法好,張幼儀四哥一麵未見,就致信徐父,選擇與徐家結親。之後,又正是因為徐誌摩風度翩翩、才華橫溢,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所以張氏兄弟愛之至深,偏愛有加,記其優點,忘其不足。即使徐誌摩與妹妹離婚,也因為對徐氏才華的愛惜,而不予計較,並保持著與徐誌摩的友好關係。他們不計較徐誌摩和張幼儀離婚,甚至也不計較徐誌摩不來參加他們父親的葬禮。張幼儀說:“二哥愛徐誌摩的程度,不亞於愛我們的父母,他當然會寬恕徐誌摩沒有參加葬禮。”
第二,輕視女性。
張家是個大家族,但是在人才培養上男女有別。在對男性的培養上,讓他們接受西學,出國留學,一個個打磨得學貫中西、才情卓越。但是,在對女性的培養上,他們家則仍堅持傳統封建教育。張幼儀說:“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結婚的時候,我母親隻給我兩點忠告。第一,一旦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隻能說‘是’。第二,不管丈夫和我之間發生什麼事,我都得以同樣態度對待公婆。”這種價值觀決定了,在離婚風波發生後,張家兄弟更看重家族利益,而非張幼儀的個人感受。
在得知妹妹離婚後,四哥張公權不僅不去責怪徐誌摩,反而要求妹妹五年內不得和男人同進同出,張幼儀說:“四哥寫信告訴我,為了留住張家的顏麵,我在未來五年內,都不能教別人看到我和某一個男人同進同出,要不然別人會以為徐誌摩和我離婚是因為我不守婦道。”甚至許多年後,張幼儀的侄孫女還說許多親友仍然認為張幼儀離婚是件丟人的事。(“我從同輩堂親和姑姑們那兒聽過她(張幼儀)離婚的曖昧傳言,他們用一種暗示著丟臉、可悲的口吻,談論著她離婚的事。”)
當然,張家兄弟對張幼儀仍有著親情友愛,但是在他們心目中女性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仍然很低,比如張君勱就說“女人隻能出嫁一次,否則全中國的風俗都沒有意義了。”這種價值觀的作用下,或許他們認為妹妹的離婚並不值得特別看重,更不值得影響與徐誌摩的交誼。晚年張幼儀想再嫁征求兄長意見時,兩位讓她敬重的哥哥均未支持。四哥不置可否,二哥張君勱隻是回信讓她自己做主。(“兄不才,三十年來,對妹孀居守節,課子青燈,未克稍盡綿薄,今老矣,幸未先填溝壑,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讚一辭?妹慧人,希自決。”)
第三,家風大度。
張家兄弟兼通中西,但在為人風骨上並未將兩者對立起來。一方麵他們堅持西學的科學、理性、文明,心胸豁達,在婚戀關係上較為寬容。如張禹九在徐誌摩與姐姐離婚之後,仍與徐親密來往,還支持徐誌摩與陸小曼戀愛。再如張歆海知道妻子韓湘眉與徐交好,但是對於韓湘眉經常在聚會離別時親吻徐誌摩的麵頰告別也聽之任之。另一方麵,張家兄弟仍堅持傳統道德中的責任感與道德觀。如二哥見張幼儀纏腳的痛苦,就堅決反對,還表示如果找不到婆家,自己供養她;後來一聽說徐誌摩讓張幼儀打胎,二哥堅決反對,並承諾自己願意收養孩子,讓她立即來法國自己這。張幼儀在談到徐誌摩不理他時說,自己的哥哥也學貫中西,卻與自己談得來。(“我和我的兄弟無話不談,他們也和徐誌摩一樣博學多聞,可是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時候,情況總是:‘你懂什麼’‘你能說什麼’?”)
第四,徐父彌補。
雖然徐誌摩對張幼儀很刻薄,但是他的父母卻通情達理,時時為兒媳著想。比如徐父不承認徐誌摩私自辦的離婚手續,堅持等張幼儀回國,要她親口承認離婚才肯答應。張幼儀說:“老爺和太太在得到我本人同意之前,也不讓徐誌摩娶陸小曼進門……應老爺之請回國給了我麵子,表示他們還尊敬我……不管離婚文件寫什麼或是徐誌摩告訴他們什麼,他們都要親耳聽我承認。”在張幼儀離婚後,徐家將張幼儀收為義女,仍將其視為徐家的人,許多事情都交給她辦。徐氏父母還將三分之一的財產分給張幼儀母子。這些做法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化解了張徐兩家的矛盾,給了聲勢日隆的張家麵子。當然,張幼儀也確實給徐家回報不小,不僅替其撫養了子孫,還料理了徐誌摩及其父母的後事。
也許,正是如上原因,在第一次婚姻中無情無義的徐誌摩才未受張家衝擊,幸運地全身而退,去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侶及前程。客觀來說,徐誌摩的留洋是一生中的重大轉折,之前盡管對傳統婚姻不滿,他還不敢違抗;可是到西洋,受西方文人及思想影響,迅速西化,三觀迅速變了。雖然他是開風氣之先的所謂“中國離婚第一人”,但同時,他把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優秀之處如責任、擔當等也都拋之腦後了,這無疑是一種曆史的遺憾,也值得後人深思。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男女有別”下半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