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的成就及發展脈絡
中國唐代詩歌的稱謂。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製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餘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曆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發展過程 唐詩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個階段。
①初唐詩歌。初唐詩歌仍處於陳隋時期餘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圍的文人詩作浮豔柔麗。上官體綺錯婉媚。隻有魏徵、王績、王梵誌等少數人能自拔於流俗。直到初唐四傑,詩歌的內容和形式才有所開拓。但他們仍未擺脫六朝後期“采麗競繁”的影響。真正廓清梁陳詩風影響的,是武後時期的陳子昂。他提倡“漢魏風骨”,以複古為革新,抵製浮靡詩風。與他略同時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問和文章四友(李嶠、崔融、蘇味道、杜審言),他們的作品多是奉和應製、點綴升平,但他們其他題材詩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審言的詩。但他們的主要貢獻在律體完成方麵。沈、宋、杜三人被後世稱為五、七言律詩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詩歌。盛唐詩人在陳子昂和沈、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正確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結合起來。玄宗開元、天寶間,詩歌全麵繁榮,名家大量出現。他們的作品精麗華美、雄健清新、興象超妙、韻律和諧,表現了時代共同的藝術特色。邊塞詩和田園山水詩在盛唐詩中比重很大。邊塞詩派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為代表,其作品氣氛濃鬱、情調悲壯,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絕。田園山水詩人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最知名,他們的詩多反映閑適、退隱的思想情緒,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絕和五言古體。這派詩人在發掘自然美方麵比六朝人前進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維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標誌。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亂前為多。內容、題材豐富,氣勢雄放,想象豐富,風格飄逸,多側麵、多層次地反映唐朝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心理。杜甫的詩則是動亂時代的詩史,忠實地記錄了國家的變亂和人民的苦難;博大精深,沉鬱頓挫;開新樂府運動先聲。在詩歌語言、格律、技巧等方麵,他善於轉益多師,廣泛地吸取前人和並世作者的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為後世詩歌發展開辟了眾多途徑。另外,元結、沈千運、孟雲卿等人也是此期較有特色的詩人。
③中唐詩歌。中唐之初,國家衰落,詩壇也不景氣。劉長卿和大曆十才子詩學王維,精致秀潤,但內容多浮淺。盧綸、李益有部分蒼涼傷感、意境雄渾的邊塞絕句。此期較傑出者是韋應物,其田園山水詩高雅閑淡,而其樂府歌行則於婉麗流美中頗寄諷喻。此外,戎昱、顧況、戴叔倫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貞革新和元和中興使詩壇重新活躍。白居易、元稹、李紳、張籍、王建一派倡導新樂府運動,寫下大量廣泛反映現實、批評時政的政治諷喻詩,風格舒徐坦易。而韓愈、孟郊、李賀、賈島一派則以奇險峭刻見長。但韓詩氣豪,孟詩思深,李詩幽麗,賈詩清苦。此外,姚合詩清奇僻苦,盧仝、劉叉等人以奇崛見長。兩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詩或澹泊雅麗,或哀怨激越。劉禹錫的詩精練含蓄,意境優美,韻律和諧。這一時期,詩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個性風格是異常突出的。
④晚唐詩歌。晚唐五代詩風漸趨纖巧。雖有過在文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作者和作品,但總的來說,缺少盛、中唐的闊大氣魄與渾融境界。傑出詩人李商隱、杜牧在詩歌藝術上有獨特的貢獻。其詩聲情流美,翰藻醲鬱,但傷時憂國,哀怨深沉,有種沒落感。溫庭筠才思清綺,詞采穠麗,但格調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總體風格輕淺纖微。此後詩家多是效法前人,藝術上無重大突破。較有名的詩人有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羅隱、韓偓等人。
成就 唐代詩歌體製多樣,宋以後的整個中國古典詩歌,都未超出它的範圍。唐人古體詩既可抒情,又可敘事、議論。由於受近體詩影響,唐人古詩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於晉、宋以前古詩的純任自然。五古在唐初猶承齊梁變體,經陳子昂的變革,張九齡、李白的發揚,至杜甫而堂廡頓開。七言則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詩與精工整煉、有律化傾向的傳統歌行體的雙軌並行。樂府是古體詩中特殊的一類。唐人樂府多不合樂,或借舊題寫新意,或立新題記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為最高。五七言律詩是唐代新興詩體。五律經王績、初唐四傑,至沈、宋終於實現體製規範化。七律興起較晚,至沈、宋和杜審言始有成篇。經王維、李頎和高、岑等人的發展,到杜甫境界大開。此後,五七言律平行發展。大曆十才子、賈島、姚合、許渾、趙嘏等均是律體名家。至晚唐李商隱,七律的音調美和語言技巧,發展到更為成熟的境地。律詩中又有排律,多數作者往往逞博矜奧,誇多鬥靡。少有佳作。杜甫的部分排律,寫重大題材,工整流美,成就較高。
唐人絕句用來和樂歌唱,創作之盛,終唐之世未衰。盛唐前絕句,興象玲瓏,語意渾成,情景單純,韻味悠長;以李白、王維、王昌齡最為擅場。中晚唐絕句含思婉轉,筆意曲折;杜牧、李商隱是其代表。此外,杜甫開絕句中議論一體;劉禹錫、白居易仿民歌作《竹枝詞》、《楊柳枝詞》、《浪淘沙》,風趣活潑,音調往往拗中取峭,添絕句新格。
編選和研究 唐代詩對後世影響巨大,被奉為典範。後人的編選、箋注、品評、研究未曾間斷。唐詩總集有明胡震亨的《唐音統簽》、清彭定求等的《全唐詩》。選集方麵,唐代有《唐人選唐詩(十種)》,宋朝李昉等的大型詩文合編選集《文苑英華》保存了大量唐詩資料,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對絕句一體輯錄詳備,都是影響較大的選本。曆代評論、研究的專著也極為豐富。唐孟棨的《本事詩》、張為的《詩人主客圖》,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敖陶孫《臞翁詩評》、嚴羽《滄浪詩話》,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明王世貞《全唐詩說》、胡應麟《詩藪》等都是有名的專著。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簽》則在總結前人成果基礎上,全麵研討唐詩,為建立唐詩學作出巨大貢獻。今人的研究專著,有聞一多《唐詩雜論》、岑仲勉《讀全唐詩劄記》、傅璿琮《唐代詩人叢考》、任中敏《唐聲詩》等。
簡要說說新時期詩歌的發展脈絡
我國詩歌發展脈絡上溯到先秦,以《詩經》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歌源頭和《離騷》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歌源頭,發展到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和建安文學,發展到唐代的詩歌鼎盛,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傑出詩人,宋元明清繼承了詩歌發展成就,也出現了一大批詩人:蘇軾、辛棄疾、龔自珍等;到宋代,詞成為詩歌的主流,出現了有相當影響的豪放、婉約兩大流派;元代出現了散曲。詩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流派,流派中的詩人的藝術風格比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大曆十才子、豪放派、婉約派、江西詩派、四靈派等。
詩有古近體之分,古體詩一般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麵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近體詩,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麵有嚴格限製,其形式為五言、七言,根據行數,八句的為律詩、四句的為絕句。律詩由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組成;近體詩對押韻也有嚴格的要求。詞有詞牌 ,根據字數的多少,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散曲包括小令、套數,每個曲子都有宮調、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也不同等。
古代詩歌積累了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技巧,教師要引導考生對它們的儲存。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詠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誌 、虛實相生、渲染、襯托、時空轉換、聯想想象、用典、修辭等。古詩在結構上有起承轉合的特點,絕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轉折的作用等等。古代詩歌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要準確快速的進行鑒賞的確難度大,但我們還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詩人常寫的內容。如,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登高等。涉及語言風格的,不能隻會形象、生動、清新、自然,還要了解雋永、雄渾、典雅、含蓄、綺麗等。還可以記誦一些常用的詞語,如離愁別緒、羈旅、思歸、寄情山水、隱逸、閑適、高潔情懷、壯誌難酬、報國無門、沉鬱悲涼、為國立功、明朗廣闊、自然疏放、豪放婉約、新奇、蕭瑟、意境幽深等等。這些常用來鑒賞古詩詞的詞語要能在鑒賞文中恰倒好處地運用。
同時,也應鞏固閱讀文言文的知識,沒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無法進行閱讀鑒賞。如,李商隱的《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的“可憐(可惜)”與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的“可憐(可愛)”意義是有區別的。如果文言文的基礎差,是讀不懂這兩句詩的。因此必須進一步掌握文言文詞語的多義、活用、古今異義,句子的省略、倒裝等
中國詩歌發展的簡單曆程是什麼?每個時期有什麼代表作、代表人物?
公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產生地域包括現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的《詩經》顯示出我國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從它開始,我國詩歌走上了一條抒情言誌的道路,抒情詩也成為了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詩經》裏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真摯積極的人生態度,被概括為“風雅”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的最基本最深遠的傳統。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征,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複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詩歌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直接影響漢賦的產生。又大量運用楚地方言,如“些、隻、羌、紛,誶,謇,傺”,帶有濃鬱地方性色彩。楚辭突出表現浪漫的精神氣質,影響後世的李白、李賀、韓愈等詩人。香草美人的象征傳統源遠流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聊齋誌異》。
東漢的時候出現了文人群體創作的詩歌,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甚至產生完整的七言詩。現存最早的東漢文人詩是班固《詠史》,而他的《竹扇賦詩》是比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最著名的文人詩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詩十九首》,寫的是遊子羈旅和思婦閨愁,因此鄉情和戀情就融彙在一起。同時當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討論永恒和短暫、人的心態和生命周期、悲傷和歡樂等問題。文人詩長於抒績,語言爐火純青、一字千金,直接影響曹植和陶淵明。
東漢末年建安時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並世而出。古直悲涼的曹操、便娟婉約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長的曹植,以及作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最後轉變,開辟了五言詩的廣闊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體《燕歌行》,曹植《贈白馬王彪》、《白馬篇》。建安詩人中曹植最受推崇,這是由於他文采華美,對五言詩發展有重大影響。
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西晉詩壇呈現出的藝術特色稱為“太康詩風”,表現為講究形式,描寫繁複,辭彩華麗,詩風繁縟。陸機的《擬古詩》就是華麗藻飾的代表作。太康詩風代表人物是三張(張協、張載、張亢兄弟)、二陸(陸機、陸雲兄弟)、兩潘(潘嶽、潘尼叔侄)。他們詩中山水描寫成分大量增加,為謝靈運、謝朓等人的山水詩人的先導。同時期的左思憑著《詠史》八首開創借詠史以詠懷的道路,成為後世詩人效法的範例。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被玄言詩占據,詩歌藝術的發展脈絡中斷了。一直到中國詩歌史上第二位偉人陶淵明出現,才使這個脈絡重新接上。他的詩歌源於《古詩十九首》,得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骨,魏晉詩歌甚至中國古代詩歌的古樸作風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為結束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成為了一座裏程碑。他開創了田園詩,如《歸園田居》、《飲酒》等,寫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質樸的語言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陶淵明是追求人生藝術化的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之一,為後世文人築起一個精神的家園。
東晉被宋取......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曆程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漢民族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製,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鬆一些。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發展順序: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
請梳理明代詩文發展曆程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誌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餘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誌》、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幹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誌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誌怪”(魯迅),概括了《聊齋誌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麵的基本特征。《聊齋》的“誌怪”與六朝的“誌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鬆齡的“誌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誌怪”而信“怪”;六朝人“誌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鬆齡的“誌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誌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鬆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誌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讚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占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隻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麵,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餘下全文>>
古詩的發展曆程是什麼?
古代詩歌發展曆程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采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曆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傑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傑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運用七言句法,表現了個人的不幸和對社會不平的抗議。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眺(464左右--499)。謝眺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裏,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傑”之後,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曆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鶴雀樓》詩意高遠,富於啟示性。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於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江雪》就曆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淒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蘇小小墓》、《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於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麵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係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8--1048)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蕩西昆體的浮豔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鬱、激憤之情。陸遊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範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麵目的楊萬裏(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於唐代的詞,鼎盛於宋代。唐末的溫庭筠(812--870)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後人稱為“花間派”。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較高的曆史地位。他後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貼切的比喻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宋初的詞人象晏殊(991--1055)、歐陽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沒有脫離花間派的影響。到了柳永,開始創作長調的慢詞,自此,詞的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到了蘇軾,詞的題材又得以進一步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作之中。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1049--1100)和周邦彥(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詞人。秦觀善作小令,通過抒情寫景傳達傷感情緒的《浣溪沙》、《踏莎行》、《鵲橋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彥不僅寫詞且善作曲,他創造了不少新調,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聲律嚴整、適於歌唱、字句精巧、刻畫細致,代表作有《過秦樓》、《滿庭芳》、《蘭陵王》、《六醜》等。在兩宋詞壇上,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麵臨國破家亡的危局,詩詞作品多表現作家們的愛國之情,辛棄疾被譽為愛國詞人,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影響,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
南宋後期的詞人薑夔(約1155--1235)最為著名。薑詞絕大多數是紀遊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中,更多的是慨歎身世的漂零和情場的失意,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怨慢》。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注意修辭琢句和聲律,但內容欠充實。
詞在南宋已達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詩詞乃退居其後。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複複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曆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幫忙寫一下關於中國古典詩歌發展曆程的簡介!!!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裏,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係疏遠。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複複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40年代後半期,被後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於鬆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曆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於尋常的複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詞”的發展曆程和分類(古代詩歌)。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過程:
詩歌是先秦文學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發展經曆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麵、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文人創作的漫長過程。在中國文學史上,春秋時編成的《詩經》是現在能看到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詩經》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最早發生、發展的文學形式詩歌從口頭到書麵、從民間到宮廷發展階段的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騷體詩,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文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騷體詩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發展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座標,其巨大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時間短促,加上焚書坑儒,思想統治極為嚴酷,因此主要隻有民間尚有歌謠流傳。到了漢代,西漢文人詩壇,頗為寂寞。基本上為模擬四言和騷體的創作。值得一提的有漢初高祖劉邦的騷體歌詩《大風歌》、韋孟的四言《諷諫詩》等。 但是到了東漢,情況就有轉變,張衡的《四愁詩》雖沒有脫盡騷體影響,但已具有新的氣象。在班固、張衡的倡導下,東漢文人注意學習樂府民歌。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樂府詩》,其直接繼承了《詩經》中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較全麵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東漢早期作家班固寫的《詠史》詩,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後來張衡作《同聲歌》、秦嘉作《留郡贈婦詩》,使五言詩的技巧上更有進步。《古詩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建安時代,由於三曹七子的提倡,終於形成了"五言騰踴"的局麵。七言詩的創作也在嚐試中。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隻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天竺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詩歌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不但名家輩出,佳作如林,數量超過了西周至南北朝曆代之總和,而且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製的完備成熟等方麵,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競放,蔚為大觀。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格律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要求,更講究追求聲律。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五、七言律詩(八句)和五、七言律絕(四句)。 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不論是五古、七古、樂府、歌行,還是近體詩,都呈現出特異的光彩。社會各方麵的現實生活,都在詩人的筆下以各種體製和風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詩歌高度發展的環境裏,隨著城市經濟的繁盛和燕樂的流行,唐代還興起了一種合樂歌唱的新詩體----詞。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題材廣泛,作者眾多,但藝術上還比較粗糙。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宋代演為許多中調和慢詞,在曲折動宕、開闔變化之中,使情景緊密交融,其細致、具體、微妙處,有的甚至勝於唐詩。其次,宋詞又長於比興,多以微妙而細致的比興手法,藉景物表達內心複雜隱幽的感情,感人至深。宋詞形成了眾多的藝術風格,雖沿襲五代的傳統,以抒發感情、性靈為主,形成“詩莊詞媚”的分野,以婉約為宗,但後來由於時代生活的變化,題材的擴大,藝術個性得到重視,藝術手法漸趨多樣,故使宋詞風格在婉約與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曠清雄、典雅精工、騷雅清勁、密麗險澀等多種風格。贏得了與唐詩並稱“一代之文學”的地位。總之,宋詞雖被稱為“詩餘”,但創調數百,列體盈千,不僅反映了較廣闊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學的精品,其成就與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可以說,詞興於唐,繁衍於五代,大盛於兩宋。
宋朝時期,當時契丹族和黨項族在與宋人的長期交往中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產生成就較高的詩、詞作家,作品數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則繼承了北宋的詩歌成就而自具麵目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急求古代文學史作業!!!!!說說明代詩詞發展的脈絡???3000字左右!幫個忙,謝謝!
哥們,你去找本書吧,叫明詩紀事
太全了
書是清末陳田編。陳田(1849~1921),字鬆山,號黔靈山樵,貴陽(今屬貴州)人。光緒十二年(1886)舉進士,授編修。光緒二十五年任禦史,為諫官14年,曾劾奏過袁世凱等。清亡後以遺老身份留居北京。家貧,借住僧寺中。生平喜研究明代文史,主要著作《明詩紀事》自光緒九年(1883)開始編纂,光緒二十五年(1899)初稿完成。前後曆17年。錄詩4000餘家,按天幹數分為十簽。自甲至辛8簽,略依時代為次。甲簽30卷,錄明初洪武年間諸家詩。乙簽22卷,錄建文至景泰間諸家詩,以建文殉節諸人為首。丙簽12卷,丁簽17卷,錄天順至弘治、正德各朝詩。戊簽22卷,錄前七子之後、後七子之前諸家詩。已簽20卷,錄嘉靖間詩。庚簽30卷,錄萬曆間詩。辛簽34卷,錄天啟、崇禎兩朝詩,而特重抗清義烈與入清遺民。此書雖以紀事為名,實以錄詩為主,無事可紀者亦廣為甄錄。紀事先錄史傳,次引詩評,常殿以陳氏評語川或竟以陳氏自己概括的史傳評語代之。每簽前各有小序一篇,概述當代詩史,撮要評騭入選大家與一代詩風。貫串起來即是一部明代詩史大綱。清代雍乾間,文網嚴密,明本文集皆屬禁毀之列,故諸家選本於天崇以後,皆付闕如。故陳田特重明末諸家,有意補《明詩綜》闕漏,對明清之際忠節遺逸諸家收入較多,而且將他們冠於天啟、崇禎諸家之前,表彰之意甚明。乙簽多錄建文殉節諸家,尤具特色。《明詩紀事》甲至辛8簽,於光緒二十五年至宣統元年連續由陳氏聽詩齋自刊,共 187卷。後有1936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第二集排印本。壬、癸二簽未刊。
七言古詩的發展曆程是怎樣的
你好
根據記載 先秦西漢已經七言民間歌謠現東漢七言民謠更些受民歌影響文始習寫作七言詩歌
詩歌史七言古詩現東漢建安期作者曹丕第篇七言詩《燕款行》第篇完整文七言詩(東漢期張衡《四愁詩》七言毎句都兮字參用騷體句式欠缺)七言詩習樂府民歌寫曹丕七言詩句句用韻熟七言詩七言詩發展熱期南北朝期南朝宋代宋代鮑照創造種七言樂府或七言主雜言樂府形種新詩歌體製至七言詩才宣告熟鮑照創作七言詩體《行路難》由句句押韻變隔句圧韻變原韻底自由換韻増強表現力便於抒發情清新飄逸氣撲麵七言詩足發展詩壇更加萬紫千紅花團綿繡突唐代七言近體詩七言歌行啟作用
附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氣涼草木搖落露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淹留寄賤妾煢煢守空房憂思君能忘覺淚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能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 奉君金卮美酒玳瑁玉匣雕琴七彩芙蓉羽帳九華蒲萄錦衾紅顏零落歲暮寒光宛轉欲沉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見柏梁銅雀寧聞古清吹音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唐代詩歌的成就及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