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唐詩三百首28字
28字的曹全碑隸書古詩一首。如圖所示:
隸書古詩
隸書作品如圖:
有哪些古詩適合用隸書寫的
我覺得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的詩歌,用隸書寫起來比較有氣勢。唐宋以後的詩歌中,那些傷春悲秋的詩歌還是用楷書寫好一些。詩歌的意境不同,配以不同的字體錠效果也不同。
再者,先秦、魏晉的詩歌多為四言、五言,用隸書書寫看著更有氣勢。唐宋以後七言詩較多,用楷書寫看來更諧調。
隸書古詩56字曹全碑欣賞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隸書硬筆古詩作品
公眾號《書法易》中,什麼書法都有,加上去就看的到的。
誰有隸書古詩?
隸書古詩如上圖,為宋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書法介紹:
*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豎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
隸書又稱“史書”、“佐書”、“八分”、“隸分”和“分書”等。其中,漢代有“書佐”一職,是專職書寫的低級書吏,“佐書”之名由此而來;“八分”一名,即隸書的左波右磔,當時有一種說法:筆勢收束無波稱“隸”,筆勢舒展名“八分”;“史書”則因所習用的人而命名。隸書的主要特征是“波挑”(或叫雁尾),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波勢法的書體稱為“隸書”。
隸書古詩《曹全碑》全文是什麼?
碑文
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其先蓋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 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西,或家敦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貫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君童齔好學,甄極瑟緯,無文不綜,賢孝之性,根生於心,收養季祖母,供事繼母,先意承誌,存亡之敬,禮無遺闕,是以鄉人為之諺曰:重親致歡曹景完,易世載德,不隕其名,及其從攻,清擬夷齊,直慕史魚,曆郡右職,上計掾史,仍辟涼州,常為治中,別駕,紀綱萬裏,朱紫不謬,出典諸郡,彈枉糾邪,貪暴洗心,同僚服德,遠近憚威,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時疏勒國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職貢,君興師征討,有率膿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戰,謀若湧泉,威牟諸賁,和德麵縛歸死,還師振旅,諸國禮遺,且二百萬,悉以簿官,
遷右夫風槐裏令,遭同產弟憂棄官,續遇禁網,潛隱家巷七年,光和六年,複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祿福長,訞賊張角,起兵幽冀,兗豫荊楊,同時並動,而縣民郭家等,複造逆亂,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於時聖主諮諏,群僚鹹曰:君哉,轉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夷殘逆,絕其本根,遂訪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畢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撫育鰥寡,以家錢糴米粟,賜癃盲,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藥神明膏,親至離亭,部吏王宰、程橫等,賦與有疾者,鹹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郵,百姓繈負,反者如雲,輯治廧屋,市肆列陳,風雨時節,歲獲豐年,農夫織婦,百工戴恩,縣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穀水災害,退於戊亥之間,興造城郭,是後舊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閔縉紳之徒不濟,開南寺門,承望華嶽,鄉明而治,庶使學者李儒、欒規、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廓廣聽事官舍,廷曹郎合,升降揖讓朝覲之階,費不出民,役不幹時,門下掾王敞,錄事掾王畢,主簿王曆,戶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顓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紀功,其辭曰:懿明後,德義章,貢王廷,徵鬼方,威布烈,安殊荒,還師旅,臨槐裏,感孔懷,赴喪紀,嗟逆賊,燔城市,特受命,理殘圯,芟不臣,寧黔首,繕官寺,開南門,闕嵯峨,望華山,鄉明治,惠沾渥,吏樂政,民給足,君高升,極鼎足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 (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麵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曆代書家推崇備至。
隸書古詩字帖空山新雨後
山居秋暝
隸書古詩25字
隸書五言古詩
有誰有28字的隸書古詩字帖
何氏是一位天才加勤奮的書家,其楷行宗師顏真卿,千載下,習顏而具鮮明個性者當以何氏為首選。堪稱是活學活用顏氏書風的佼佼者。以筆者考察,何氏習顏而饒別趣,此別趣正與宋人溫革之書風暗合,然溫革字,世所罕睹,益成全了何氏書風名蜚四海。嚴格地說,作為官員的他,書藝非其餘事,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一輩子都借以風光與自豪的所在。他花甲前書作多以楷行行世,沉雄峭 拔,精力酣足是其獨具的特色。不滿足於既得,是何氏書藝獲得大成的動力,據其文孫何維樸稱:“鹹豐戊午(1858),先大父年六十,在濟南濼源書院,始專習八分書,東京諸碑次第臨寫,自立課程,庚申(1860)歸湘,主講城南,隸課仍無間斷,而於《禮器》《張遷》兩碑用功尤深,各臨百通。”真實地描述了何氏晚年臨習隸篆之勤,雖是“臨”,而細讀其晚歲所臨漢碑,他並非表麵化地臨其形,而是以形攫神,形遠旨近,是一種智慧的饒有創意的“臨”,故而“臨”出的漢隸與古篆,都鈐有何氏古拙生澀的獨特印記。由先前的享大名於行楷,更享大名於篆隸,得一望二,循序漸進,是值得急於求成者從中獲得啟迪的。
何氏的隸書,謂之為“臨”,實為托古求新。在何氏稍前的隸篆大家中,鄧石如以雄遒豪邁勝,伊秉綬以堂皇莊嚴勝,何紹基則避同求異,表現為凝結澀拙,在結字和氣格上朝先賢忽視的生拙方向作了有力而有效的探索,對後世很有示範的意義。尤其是在用筆上,他深諳顏真卿“屋漏痕”的真諦,書寫點畫,強調積點成線,力透紙背,使篆隸書的點畫本身具有了更獨立的觀賞性和靈感,這不能不說是何氏的一個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隸書唐詩三百首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