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文人作品的成語,很多個
比較有名的:
江郎才盡——江淹
典出《南史·江淹傳》。比喻人的文思減退。江淹,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他年輕時,刻苦自學,寫出了很精彩的詩文,很受當時文人的重視,稱他為“江郎”。年老時,多半因做了大官和享受盛名,不再努力,作的詩文大不如以前,人都說他才盡了。當時卻有一個神話似的傳說:江淹一天晚上夢見一個自稱郭璞(晉代著名文學家)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枝筆,留在你處多年,請歸還我吧!”江淹自懷中一摸,果然有一枝五彩筆,就還給那人了。從此他就寫不出精彩的詩文了。
下筆成章——曹植
典出《三國誌·魏誌》。曹植,三國時著名的文學家。曹操有一次看兒子曹植的文章,心中驚喜,故意問道:“汝倩人耶(“倩”意為請人代寫)?”曹植答道:“言出為論,下筆成文(我用嘴說出來就是言論,用筆寫下來就是文章),願當麵試,奈何倩人!”此成語指寫文章很快,很好。
洛陽紙貴——左思
典出《晉書·左思傳》。比喻著作風行一時,作品的質量高,書籍銷量大,很受讀者歡迎。左思,西晉作家。他為寫《三都賦》,整天苦心構思,在書房外走廊裏、庭院中甚至廁所內,都掛著紙筆,每得佳句,立刻記錄下來。這樣努力十年,終於寫成《三都賦》。起初人們並不知它是篇傑作,左思便把它拿去向當時學者皇甫謐請教,皇甫謐大加讚賞,並為之寫序。接著受到一些文史界權威人士的稱譽,使《三都賦》出了名。這篇傑作很快流傳開來,京城中的人紛紛搶先抄錄,洛陽的紙價頓時上漲。
夢筆生花——李白
語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後指文思俊逸,有傑出的寫作才能。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讚譽他“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賀知章一見歎為“謫仙人”,故世稱之為“謫仙”。
壓倒元白——元稹、白居易
“元”、“白”,指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五代時王定保《唐摭言》載:一次,宰相楊嗣複請客,元、白、楊汝士都即席賦詩,楊詩最好,元、白歎服。這天楊汝士喝得大醉,回去對子弟說:“我今日壓倒元白。”比喻作品勝過同時代有名作者的作品。
郊寒島瘦——孟郊和賈島
“郊”、“島”,指唐代詩人孟郊和賈島。蘇軾《祭柳子玉文》中說“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孟郊和賈島的詩寫得古樸生澀,清奇苦僻,不夠開朗豪放。後來用“郊寒島瘦”形容這類風格的詩文。
關於文人作品 成語150個
1,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 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2,舊瓶裝新酒:意為新原理與舊形式格格不入,應用新形式表現新原理。“五四”以來,反其意而用之。比喻用舊的形式表現新的內容。 《新約·馬太福音》第九章。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
3,象牙之塔:指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資產階級文藝家脫離社會現實的個人幻想的藝術境界。也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知識分子的小天地。 【象牙之塔】原是法國十九世紀文藝批評家聖佩韋批評同時代消極浪漫主義詩人維尼的話。後用以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藝家的小天地。
4,殺雞取卵:為了要得到雞蛋,不惜把雞殺了。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利益。 希臘《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雞》:一個蠢人想殺了雞從雞肚子裏取出金塊,從而一下子發大財,結果卻一無所得
5,天方夜譚:(1)書籍:即《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古代民間故事集。(2)詞【書名注釋】“天方”即阿拉伯地,“夜譚”釋為故事即阿拉伯的故事
6,火中取栗:栗:板栗,堅果。比喻受人利用,冒險出力卻一無所得。
7,功德無量:原為佛教語。後亦用以稱頌人的功勞、恩德或做大有益於別人的事情 《漢書·丙吉傳》:“所以擁全神靈,成育聖躬,功德已無量矣。”
8, 普渡眾生:佛教語。眾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人。普渡眾生: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9,大山臨盆:“大山臨盆”是《拉封丹寓言》裏的一則故事,因為王小波在自己文章中引用了它來諷刺中國的人文學者而變得出名,這個詞彙逐漸變成一個典故式詞彙。 以下全是佛教傳來的,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曆了一個中國化的發展過程。
10,二而得燭:這是個外國成語,大致意思是與中國的“三個臭皮匠合作一個諸葛亮”相近 11,醍醐灌頂:出於《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
12,五體投地: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13,色即是空:是取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4,“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5,色即是空
16,解鈴還需係鈴人
17,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18,無事不登三寶殿
19,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0,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
出自於古代故事的成語
葉公好龍?[ yè gōng hào lóng ]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yè gōng hào lóng ]
*
據說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一見,嚇得麵如土色,拔腿就跑(見於漢代劉向《新序·雜事》)。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出 處
《三國誌·蜀誌·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
有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出自成語故事的成語有:指鹿為馬、 懸梁刺股、三顧茅廬、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臥薪嚐膽、畫龍點睛、 鑿壁偷光、聞雞起舞、臥薪嚐膽。
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懸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釋】 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 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完璧歸趙 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臥薪嚐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嚐一嚐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
畫龍點睛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釋】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處】 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釋】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解釋】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臥薪嚐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嚐一嚐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嚐膽也。”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成語: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裏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
成語:韋編三絕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成語: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曆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複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成語:囊螢映雪
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關於文人作品的成語,及成語的意思和故事
1【一無是處】
解釋: 是:對,正確。沒有一點兒對的或好的地方。沒有一點用處。
出處: 明·張岱《與胡季望》:“是猶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錯,烹飪燔炙一無是處。明眼觀之,隻發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釋:十分完美,毫無欠缺。
出處:清·陳朗《雪月梅傳》:“賢侄出門也得放心,豈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無缺】
解釋 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沒有缺點。
出處 清·錢泳《履園叢話》:“小楷,微帶行筆,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數行破裂者,而後幅完好無闕(缺)。”
4【綽綽有餘】
解釋 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非常寬裕,富裕。 易錯寫成“綽綽有裕”.
出處 《詩經·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綽綽有餘。”
5【入不敷出】
解釋 收入不夠開支。 敷:夠,足。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但是家計蕭條,入不敷出。”
6【無憂無慮】
解釋:沒有絲毫憂愁和顧慮,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無:沒有。憂:擔憂,憂愁。慮:顧慮,憂慮。
出處: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來,來,來,我做了個草庵中無憂無慮的僧家。”
7【無牽無掛】
解釋 形容沒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處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1回:“北俠原是無牽無掛之人,不能推辭,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牽腸掛肚】
釋義: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可怎生將俺孩兒一時勾去,害的俺張善友牽腸割肚。”
9【高枕無憂】
解釋:墊高了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憂;或放鬆警惕,麻痹大意。
出處: 《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10【枕戈待旦】
釋義: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鬆懈,時刻準備迎戰。成語:枕戈待旦
出處:《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誌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1【醉生夢死】
釋義: 生:活著。像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裏糊塗地過日子。 出處: 宋·朱熹《小學》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12【花天酒地】
解釋:形容荒淫腐化、吃喝嫖賭的生活。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後,又複花天酒地,任意招搖。”
13【一絲不苟】
解釋:苟:苟且,馬虎。指做事認真細致,一點兒不馬虎。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苟,升遷就在指日。”
14【小心翼翼】
釋義: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樣子。形容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15【粗心大意】
解釋:粗疏。指做事不細心,隨便馬虎。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忽然靈機一動,心中悟將過來:'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進去,他怎得出來?'
16【馬馬虎虎】
解釋:指還過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出處: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17【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18【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19【請君入甕】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20【洛陽紙貴】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21【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2【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嚐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穀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歎”,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
出自曆史故事的成語
這樣的很多,
例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毛遂自薦,圍魏救趙等等
十個成語曆史名人故事及人物,出處,意思,時間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釋〗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出處〗《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隻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歎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多次拜訪諸葛亮的茅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麵,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隻能白花呀!”那個一心隻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夫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隻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夫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隻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①選自《戰國策》。②臣:我。③太行:太行山。④方:正在。⑤持:駕馭。⑥駕:車馬。⑦之:往。⑧奚(x9):何,為什麼。⑨非:不是。⑩用:資財。(11)禦(y))者:車夫。(12)善:好,指駕車技術高明。
〖解釋〗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邯鄲學步
邯鄲學步,這則成語故事是指到邯鄲去學走路的步法。後人用邯鄲學步的意思和故事來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這則成語出自《莊子·秋水》。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隻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隻好爬著回去了。
囫圇吞棗
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棗子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
追問:
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十個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三顧茅廬(劉備) 負荊請罪(廉頗) 精忠報國(嶽飛)
完璧歸趙(藺相如) 四麵楚歌(項羽) 望梅止渴(曹操)
鐵杵磨針(李白) 舍本逐末(趙威後) 響遏行雲(薛潭、秦青)
程門立雪(程頤) 手不釋卷(呂蒙) 水滴石穿(枚乘)
入木三分(王羲之) 胸有成竹(文與可) 指鹿為馬(趙高)
臥薪嚐膽(勾踐) 煮豆燃萁(曹植) 高山流水(餘伯牙、鍾子期)
巧用天時(諸葛亮) 紙上談兵(趙括) 圍魏救趙(孫臏)
時間有限,就寫這麼多了
成語故事中的名人故事和它的出處
破釜沉舟 項羽
《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钜鹿。戰少利,陳餘複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返顧。
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嚐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見《史忠正公集》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近義詞
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反義詞
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歇後語
項羽砸鍋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示例
1.隻要我們有~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2.戰士們毫不畏懼,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英勇地衝向敵人.
3.部隊迅速接受的外線作戰的方針,決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多打勝仗,搞好群眾工作,開創新的根據地.
提示
"釜"不可寫成"斧".
典故
曆史背景: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從小死了父親,是在叔叔項梁的照顧下長大的。他小小年紀便立誌為國家報仇雪恥,叔父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但項羽卻說:“念書寫字,頂多記記姓名罷了;劍術學好了也隻能和幾個人對打,我要學那種一人敵萬人的本領。”項梁聽項羽這麼一說,認為侄子胸有大誌,就教項羽學習兵法。項梁本人因善於結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麼大事,他都趕去幫忙,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他,他也就成了吳中豪傑的領袖,連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經過吳中,許多人前來觀看。站在兩旁的百姓,一見這威風凜凜(lǐn)、豪華壯麗的皇帝車駕奔馳而來,都呆呆地站著,大氣也不敢喘(chuǎn)。隻有站在人群裏比別人高出一頭的項羽,瞪著濃眉下一雙有神的大眼,脫口說道:“這有什麼了不起,誰都可以取代他!”項梁嚇得趕快捂住項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這兒胡說八道,讓別人告發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呀。”回到家裏,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您總是讓我練習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家國之恨,今天您怎麼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說:“我們是要幹一番大事業,不能心急氣躁。要想報仇,就必須學會等待時機。”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在回鹹陽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繼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消息傳來以後,項梁和項羽萬分高興和激奮,他們感到為楚國報仇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殺掉了當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過了不久,有消息傳來,陳勝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趕快率領江東8000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麵前線挺進。一些零散的反秦隊伍,如陳嬰、英布、呂臣等率領的武裝,都紛紛投奔到項梁的隊伍中來,使這支部隊一下子增長到六七萬人。但是這時陳王已經被叛徒莊賈殺死,張楚政權已經四分五裂。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梁在薛縣(今山東省滕縣南)召開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商量要公推一個起義軍的首領。這時候,有個叫範增的70多歲的老頭子趕來獻計,他對項梁說:“秦滅六國,楚最不幸。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死在秦國,楚國人至今懷念著他。您從江東起兵,有很多人前來投奔您,這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大將,人們希望您恢複楚國。您如果擁立楚懷王的後代為?王,就一定能夠號召更多的老百姓。”
項梁覺得範增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人四處尋訪楚懷王的後代。沒過多久,大家找到一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這時他才13歲,正替人家當放羊娃。於是項梁帶領大家把熊心立為楚王,為了順應楚人懷念故國的心情,仍稱他做“楚懷王”。這個消息傳開以後,果然又有很多人趕來參加項梁的隊伍。
項梁把楚懷王安置在盱眙(今山東省盱眙縣東北),自己帶兵繼續西進。他在東阿(今山東省陽穀縣東北)打敗章邯,又在濮陽(今河南省滑縣東北)東麵大破秦軍,接著又攻下了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南)。這時候,原先齊、趙、燕、魏等國的舊貴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複了自己國家的名稱,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項梁命令項羽和不久前來投奔他的劉邦帶兵急速西進。項羽和劉邦殺死了秦朝的大將李由。章邯見形勢危急,趕快請秦朝政府派援軍,乘著項梁得勝後驕傲自滿,沒有防備的機會,偷襲定陶,殺死了項梁。項梁一死,起義軍的隊伍受到很大損失,項羽、劉邦、呂臣等隻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采取守勢。
再說秦將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認為楚軍元氣大傷,用不著擔心了,於是把項羽他們撇開不管,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王和他的謀臣張耳、陳餘沒有防備秦軍的進攻,一戰就敗,隻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固守。章邯派大將王離和涉間把巨鹿城圍困得如鐵桶一般,秦軍在城外布成了鐵牆般的防線,章邯自己則率領主力運輸糧草,供應王離的圍城大軍。
趙軍被圍困得頂不住了,趕緊派人四處求救,燕齊兩國授趙大軍早就趕到了,但一見秦軍勢力強大,誰也不肯充當那碰石頭的雞蛋,都縮頭縮腦地遠離秦軍駐紮。
再說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的書信,趕緊準備援軍,派宋義為上將軍,叫他帶著次將項羽、末將範增北上救趙。
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休整了幾個月,現在聽說要去和秦軍的主力拚殺,一個個摩拳擦掌,鬥誌很旺。但是宋義卻是一個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語取得懷王的信任,騙取了兵權,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拚命。當他走到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兵援趙的事。
項羽實在忍耐不住,便來見宋義:“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危險,我們應該立即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裏應外合,就一定能夠大敗秦軍!”宋義斜著眼看了項羽一下,慢吞吞地說:“你哪裏懂得兵法的妙用!我們的目標是消滅秦軍,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拚個你死我活,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場上衝鋒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說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項羽遭到一場搶白,強壓著火兒沒發作,怒哼哼地走出了軍帳。
宋義衝著他的背影冷笑著,隨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於全軍說:“將士們打起仗來應該像虎狼那樣凶猛,可誰要是不服從命令,一概都得砍頭。”這顯然是衝著項羽來的,叫他乖乖地服從命令。
項羽本是個火暴脾氣,怎麼會咽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宋義大發脾氣,喊:“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發令!”宋義本是個草包,頓時嚇得軟成一團,項羽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聽說殺了宋義,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大軍渡過了漳(zhāng)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鬥,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拚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鬥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章邯帶領殘兵敗將後退了幾十裏,派人到鹹陽去求援兵。但趙高正忙著奪位,一個援兵也沒派,章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率領剩下的秦軍投降了項羽。
巨鹿這一場惡戰,項羽的楚軍擊敗了秦軍的主力,強大的秦王朝已經無力抵擋農民起義軍的進攻了。不久,劉邦的隊打進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項羽立即帶兵西進,卻跟劉邦爭奪天下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出自文人作品的成語,很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