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藺相如的詩句
覽古
[晉]盧諶
趙氏有和璧,天下無不傳。秦人來求市,厥價徒空言。
與之將見賣,不與恐致患。簡才備行李,圖令國命全。
藺生在下位,繆子稱其賢。奉辭馳出境,伏軾徑入關。
秦王禦殿坐,趙使擁節前。揮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
連城既偽往,荊玉亦真還。爰在澠池會,二主克交歡。
昭襄欲負力,相如折其端。眥血不沾衿,怒發上衝冠!
西缶終雙擊,東瑟不隻彈。舍生豈不易?處死誠獨難!
稜威章台顛,強禦亦不幹。屈節邯鄲中,俯首忍回軒。
謙公何為者,負荊謝厥諐。智勇蓋當代,馳張使我歎!
[簡介]
盧諶(285—351),東晉文學家。字子諒,範陽涿縣(今河北省屬縣)人。好老莊之學。任太尉掾。洛陽陷於匈奴,北依劉琨。曾被劉聰子劉粲所虜。粲敗,複歸劉琨。為司空主簿。後至遼西,遼西破,歸石季龍,任國子祭酒。冉閔誅石氏,諶隨冉閔軍於襄國,被殺。盧諶清敏有才思,善寫文章,也工書法。其詩作《贈劉琨》、《覽古》等較著名。原有集,已失傳。
這首詩可以說是藺相如的詩體傳,概括了藺相如的主要業績。作者處於亂世中,四處奔波不已,他把天下統一,以致太平的願望,寄托在文武全才的英雄人物身上。所以,詩中對藺相如的敬慕心情,是很熾烈的。
七古 藺相如宅
[清]英棨
書生手無縛雞力,書生寸舌能扶國!扶國胸藏十萬兵,隻身敢入贏秦域。
怒叱秦王慷慨談,秦庭一時皆失色。秦雖強橫蠶諸候,壯士氣盛秦難逼!
不辱君命不辱身,應變惟仗膽與識。有膽懷璧竟完歸,有識回車能屈抑。
強秦不敢問連城,老將負荊亦屏息。上全國體下全交,憑將剛克與柔克。
卓哉相如能兼得!
其他的(短一點的):
覽古 書懷
[唐]李白
醉騎白花駱,西走邯鄲城。揚鞭動柳色,寫鞚春風生。
入郭登高樓,山川與雲平。深宮翳綠草,萬事傷人情!
相如章台巔,猛氣折秦贏。兩虎不可鬥,廉公終負荊。
[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生於安西都護府所屬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少年時即顯露才華。其詩雄奇豪放,人稱“詩仙”,與杜甫齊名。存詩990餘首,有《李太白集》。
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一年(752年)春,是李白路過邯鄲時的“覽古抒懷”之作。詩人追懷趙國曆史上眾多的英雄人物,讚揚他們的聰明才智及所建樹的業績,表現了詩人“誌在經世”,為國立功的思想。
七絕 藺相如墓
[宋]範成大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簡介]
範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其詩題材廣泛。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誌》、《吳船錄》等。
此詩為範成大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國時,途經藺相如墓所作。當時邯鄲已陷入金人手中,金強而宋弱,形勢儼如當年的秦趙對峙。麵臨著生命危險,範成大早有心理準備,決心以藺相如為榜樣,寧死也要保全國體。後來,範成大果然不辱使命而歸。
七絕 詠藺相如
[明]高啟
危計難成五步間,置君虎口幸全還。世人莫笑三閭懦,不勸懷王會武關!
[簡介]
高啟(1336—1374),明初詩人。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未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為吳中四傑之一。明洪武初,召修《元史》,為翰林院國史編修。授戶部右侍郎,不受,歸鄉。授書自給。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殿基修府治,被人告發,獲罪腰斬。因高啟所作《上梁文》中有“龍盤虎踞”四字,被明太祖視為魏之同黨,也被殺。高啟詩爽朗清逸,又能文。有詩集《高太史全集》、文集《鳧藻集》......餘下全文>>
讚美"藺相如"的詩句有哪些?
1.宋 晁補之《澠池道中》
不畏秦強畏廉鬥,古來隻有藺相如。
原文:虎狼敵國易良圖,望見將軍要引車。
不畏秦強畏廉鬥,古來隻有藺相如。
2.宋 方嶽《趙僉見過不值有詩次韻》
見說邦人猶感慨,恨予不學藺相如。
原文:向來曾管重湖月,五老當門但讀書。
見說邦人猶感慨,恨予不學藺相如。
3.宋 洪皓《次彥深韻》
衝完遙憶藺相如,衣繡莫誇江次倩。
原文:德星堂上排家宴,塤篪合奏延群彥。
彥清好土虛左迎,遂拉友朋來會麵。
新禮將行要討論,舊章欲舉須淹練。
乃公功業世無有,劍履應須尊上殿。
塚嗣風流邁阿戎,眸子爛如岩下電。
紗籠名姓鬼護持,閣畫形容人健羨。
先幾頃獻萬言書,壯歲曾看百將傳。
濟世友圖任屈伸,窮途絺句殊精煉。
彥享俊逸簉鮑昭,辭藻摛華如會弁。
升平方議戢幹戈,粉澤豈宜焚筆硯。
大慮終蒙王鳳招,奇謀靡仗無知薦。
子適揮毫八體具,怒猊渴驥獲再眄。
但當寶惜比蘭亭,未可捐去同秋扇。
彥隆能挽兩石弓,丁字不識橐鞬便。
衝完遙憶藺相如,衣繡莫誇江次倩。
彥深和粹貴公子,醍醐味美誇珍饌。
一善拳拳早服膺,射策君門嚐決戰。
起家正可二千石,筮仕寧希百六掾。
坐中我是江南客,萬裏尋盟負恩眷。
下齊弗免田橫烹,奔楚漫勞吳子唁。
藉酒破愁茲不勝,憑詩遣興何曾倦。
匠巧旁觀祗汗顏,櫝藏待賈寧沽炫。
可堪僵仆雪填門,無奈裂膚風勁箭,
範叔綈袍也自寒,須賈故人空戀戀。
4.宋 五邁《題江郎石》
烈如藺相如,挺身衛金璧。
原文:崒嵂天外來,生平眼不識。
道傍問行人,指此為何石。
雲是江郎神,茲地顯靈跡。
嶽瀆孕精靈。陰陽陶器質。
壁立千萬仞,蔥翠欲滴。
縹緲出塵寰,上與太清迫。
伏如蛟龍蟠,聳如麒麟逸。
開如旌旗揚,斂如圭綬直。
交酬如大寶,相敬見顏色。
特立如正子,齋莊不可昵。
勇如毛大夫,囊錐穎出。
烈如藺相如,挺身衛金璧。
勁如傅介子,叱吒在三尺。
直如太史公,巉岩操史筆。
裒萃許精英。狀出大奇特。
誰言造化工,於物無雕刻。
我來揖清標,倚杖立歡息。
年來天柱傾,誰是扶持力。
願移此靈根,支拄天西北。
三光五嶽氣,要使合為一。
血食千萬年,與國同無極。
5.宋 梅堯臣《韓子華訪石昌言不遇石有詩韓邀和答》
一聽負荊語,還想藺相如。
原文:嚐聞載酒者,去訪子雲居。
乃值徒禦出,遂令談笑虛。
為黍寧乏具,題鳳豈有諸。
一聽負荊語,還想藺相如。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趙惠文王時,秦強索趙“和氏璧”。他受命攜璧入秦,當廷陳詞力爭,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隨趙王赴澠池,與秦王相會。因善於應對,使趙王免遭屈辱,擢為上卿。對趙相廉頗能一再容忍謙讓,使其感悟,成為知交。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件事件。
寫出帶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藺相如不計恩怨,他的胸懷真是寬廣
肚量大
有哪些格言,詩句來形容諸葛亮,藺相如,武鬆
諸葛亮: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詠懷古跡五首之四
蜀主征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鬆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詠懷古跡五首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
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垢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儲,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杜甫:
《詠懷古跡五首》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 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 誌決身殲軍務勞
王安石:
《諸葛亮詩》
區區庸蜀文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陸遊
《宿魚梁驛五鼓起行有感》
投宿漁梁溪繞屋,五更聽雨擁篝爐。少時談舌坐生風,管葛奇才自許同……酒醒頓覺狂堪笑,睡起方知夢本空。它日故人能憶我,葛仙磯畔覓漁翁。
“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
“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謁漢昭烈帝惠陵及諸葛公祠廟》)
“壯氣河潼外,雄名管樂間”(《感舊》)
“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
“千秋有管葛,看鏡汗吾顏”(《晝臥》)
“登堂骨高遺像,千載愧吾顏”(《感舊》)。
藺相如: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藺相如墓》) ---範成大
形容武鬆的就沒有什麼了,希望以上的對你有用
與“秦始皇”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
秦王騎虎遊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李賀《秦王飲酒》
釋義:秦王騎著猛虎般的駿馬,巡遊八方,武士們的寶劍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
秦王不可見,旦夕成內熱。——李賀《長歌續短歌》
釋義:謁見秦王沒有機緣,日夜焦慮我心中煩熱。
*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
釋義:秦王一天天暴虐無道,燕太子怨憤也就加深。
*
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劉向《唐雎不辱使命》
釋義: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劉向《唐雎不辱使命》
釋義: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
*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給秦王。
*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的大典禮,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
*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
*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釋義: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人懷揣著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
*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賈誼《過秦論》
釋義: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於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
負荊請罪的故事和什麼詩句有關係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藺相如為什麼能大大方方,此時可用哪個詞語來形容他的心理狀態
隨機應變 [suí jī yìng biàn]
[解釋] 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有關美玉的典故 詩句或成語
1、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隻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隻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2、人物簡介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常見議論文引用的古詩和論據
議論文寫作指導:善用古詩文材料作論據
中學生多讀一些課外書,博聞多識,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寫作水平。但限於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不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高考作文時,常找不到寫作的切入點,無從下筆;苦於“囊中羞澀”,沒有素材,無話可說。這時,我們不妨思維多變一點,頭腦靈活一點,借用課本材料中平常人們引用得少的但又能確切有力地說明觀點的材料作例證,有時也能夠寫出考場佳作。課本的材料包括課文實例、課內名言名句和有關寫作的知識短文,可以說積累課本材料是醫治作文“硬傷”的良方。下麵,就賞試給大家分類整理、介紹、提示一些可用的古詩文論據及運用材料的方法:
一、一個材料幾個角度
古詩文有些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下麵我們試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進行分析:
可從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際遇進行思考:如藺相如的角度(從他處理與廉頗的關係角度立論)、廉頗的角度(從他與藺相如的關係角度立論)、秦王的角度、趙王的角度、宦者令繆賢的角度(從他推薦藺相如的角度)等。
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方麵立論:
(1)從藺相如處理與廉頗的關係角度立論:從藺相如處理關係的動機來看,提煉觀點:凡事要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從藺相如處理關係的結果來看,可提煉觀點:多一點寬容。
(2)從廉頗與相如的關係角度立論:從廉頗與相如最終和解的結局可提煉觀點:要勇於認錯、改過;從廉頗起初負氣尋釁可能導致的後果來看:廉頗位居高位,自恃功高,貶損相如。如果他遇到的對手不是相如,或是相如聽了門客的勸告而與之鬧翻,造成龍虎相鬥的局麵,難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可見,身居高位者一言一行幹係重大,稍有不慎就會危及國家利益。對他們因計較個人名利地位等原因而犯下的錯誤,是不能原諒的。因此可得出結論:不能為滿足私欲而犯不能姑息的錯誤。
(3)從繆賢推薦藺相如的角度來立論:
從事件本身來看:在事關趙國國家尊嚴而君臣又束手無措的情況下,如果推薦的人不能擔此重任,那麼繆賢難逃罪責;繆賢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為國分憂。可提煉觀點:舉薦人才要有膽有識。從繆賢舉薦過程來看:繆賢不惜公開“隱私”,不顧及自身利益,不惜貶損自身形象。這個心底無私、襟懷坦白的宦者令確實令人擊節讚歎。可提煉觀點:祖國的尊嚴高於一切。從舉薦的結果來看:一般說來,高風險應有高回報。可是,繆賢除損失一位足智多謀的門客之外,不曾有廉頗那樣的嫉妒之心。應該說,是繆賢玉成了相如,使之脫穎而出。這種成人之美、不思圖報的品德及部下出己之右而無嫉妒之心的胸襟,令人感奮,油然而生敬意。可提煉觀點:付出不圖回報。
二、幾個材料一個角度
有些古詩文材料雖然不同,但把它們加以重組、整合,會發現它們還是可以用來說明同一觀點的:
(一)鋪敘美好親情和友誼
1.親情友情
(1)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
(2)家,是安樂窩,是避風港,那裏有天倫之樂,有濃濃親情。陶淵明擺脫官場的束縛,急急往家裏奔去,“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可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
(3)“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李密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於言表,豈能不打動人?(《陳情表》)
2.子女教育
(1)焦母越俎代庖,橫加幹涉,使得子女變成了父母操縱的機器,導致出現焦仲卿、劉蘭芝“自掛東南枝”“舉身赴清池”的悲劇。為人父母者,警惕啊!(《孔雀東南飛》)
(2)趙太後因不希望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換取齊國救兵,盛怒之下,發出誰再勸說,“老婦必唾其麵”的惡毒說話。作為父母不能隻考慮子女眼前的安樂,使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而應為子女作長遠打算,這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護。(《觸龍說趙太後》)
3.團結合作
(1)藺相如後來“位在廉頗之右”,不一定鬥不過廉頗,但是,他深知“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的道理,於己於國都不利,因而處處忍讓,最後得到“將相和”的可喜結局。(《廉頗藺相如列傳》)
(2)戰國時期的六國雖然強大,但並不團結,甚至彼此隔岸觀火,勾心鬥角,居然被地處西北的秦國各個擊破,這種貌似強大而其實一盤散沙的現象,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六國論》)
(3)韓愈批評“恥學於師”的風氣,提倡“不恥相師”。你虛心求教,必有進步;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促使自己提高。(《師說》)
(二)關注社會現實和生活熱點
1.居安思危
(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諫太宗十思疏》)
(2)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自己立場不穩,就會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壞人拖下水,當年孔子就語重心長地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季氏將伐顓臾》)
(3)從後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曆史教訓中,可以看到隻有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才能保住社稷。歐陽修就曾感歎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
2.民心向背
(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諫太宗十思疏》)
(3)民歸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見梁襄王》)
(4)秦可以滅六國,統一天下,卻二世而亡。賈誼分析道:“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秦的教訓,似老生常談,但對於今天,仍有借鑒作用,如果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領導幹部不為人民謀幸福,也一樣會遭到人民反對的。(《過秦論》)
3.情與理
(1)街亭失守,“孔明揮淚斬馬謖”,精彩感人都在“揮淚”二字,“斬”體現法紀;“揮淚”體現人情,不管人情如何深厚,最終還是“斬”。從一千多年前的這個曆史故事,我們不是可以悟到一點什麼嗎?(《失街亭》)
(2)李密是前朝遺臣,拒任當朝的官,是會引起皇帝猜疑的,幸而他的一篇《陳情表》,寫得入理入情,如“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讚歎他的孝心。(《陳情表》)
4.環境保護
(1)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意識到保護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寡人之於國也》)
(2)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財富,保護文物,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職責。今天,象項羽那樣一把火將阿房宮燒掉的行為應該沒有,但是,漠視、蠶食、占據、破壞文物古跡的現象則經常發生,這些現象,和項羽的所為其實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阿房宮賦》)
(三)省察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
1.逆境成材
(1)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也。(《報任安書》)
(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滕王閣序》)
(3)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十年積聚,一朝滅吳,報了家仇國恨。(《勾踐滅吳》)
2.骨氣品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2)屈原始終保持高潔的品格,不與濁世同流合汙,“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自投汨羅以死”。(《屈原列傳》)
3.愛國正直
(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
(2)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人,總會受到後世景仰的。就如諸葛亮,杜甫感歎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遊讚美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近體詩八首》)
(3)觸龍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國家排憂解難,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觸龍說趙太後》)
(4)象鄒忌那樣,即使是普通公民,也應當積極向有關部門和上級領導提出意見和合理化建議,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鄒忌諷齊王納諫》)
(5)國家有難,文種挺身而出,於責備君王之中隱見其忠貞,不愧為治亂之賢臣。(《勾踐滅吳》)
4.價值取向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報任安書》)
(2)如果“五人”不是“激於義而死”,以他們“草民”“蟻民”之身,又怎會讓張溥寫出《五人墓碑記》而流傳至今,讓我們也記住他們的壯烈行為?(《五人墓碑記》)
(四)曆練人生觀念和思想方法
1.自信自愛
(1)天生我材必有用。(《將進酒》)
(2)不要看輕自己,不必自怨自艾,隻要你有一技之長,你就可能在這方麵勝過別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3)項羽坦率粗豪,自大輕敵,寡謀輕信,優柔寡斷,有勇少謀,最終讓劉邦跑了。(《鴻門宴》)
(4)要想不盲從,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與朋友遊褒禪山,本來可探得奇景,但由於有人打退堂鼓,結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後,才發現,“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2.膽識謀略
(1)藺相如隻身入強秦,完成了一項很難完成的任務,沒有過人的膽識,怎可成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燭之武,一位老頭子,孤身勸退強大的秦國軍隊,保存鄭國,何故?靠的是超人的膽量。(《燭之武退秦師》)
3.說話藝術
(1)鄒忌並未單刀直入向齊威王進諫,而是用自己親身經曆的生活小事來講道理,現身說法,明白具體,說理深刻,委婉動聽,使人易於接受。(《鄒忌諷齊王納諫》)
(2)在趙太後盛怒之下,觸龍依然敢於去勸說,而又居然勸說成功,何也?無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心比心而已。(《觸龍說趙太後》)
(3)燭之武以退為進,柔中有剛,循循善誘,娓娓說理,移花接木,巧用激將,終於勸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
4.自知之明
(1)麵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鄒忌諷齊王納諫》)
(2)河伯一開始看到黃河如此壯闊,暗暗高興,“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但見到大海後知錯能改,慨歎“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5.堅持不懈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3)從王安石遊褒禪山的經曆中,我們可以悟出: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誌和“深思慎取”的精神。(《遊褒禪山記》)
6.善於應變
(1)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屈原列傳》)
(2)麵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勢,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善於應對,逃過一劫;而項羽則是個自大而死板的人,結果放虎歸山,氣得範增大罵“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7.善納雅言
(1)齊威王是一個開明、有作為的君主,能從諫如流,聞過則喜,勇於改革,使齊國大治。(《鄒忌諷齊王納諫》)
(2)越王勾踐麵對臣下的進諫,虛心接納,求賢若渴,“執其手與之謀”;吳王夫差卻剛愎自用,倨傲縱敵,身死國亡。(《勾踐滅吳》)
三、運用古詩文材料的幾種方法
(一)巧妙借用,故事新解
可根據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旨要求,借用古詩文教材裏的人物和故事,進行創新思維,深入挖掘其中合情合理的意義,推陳出新。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題烏江亭》文中的項羽就借用到《鴻門宴》(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的一些內容,但項羽不再是一個“有勇無謀”“偏聽偏信”“剛愎自用”的“莽漢”,不再是被範曾罵為“豎子不足與謀!”的“蠢才”。作者撇開名家的爭論,拋棄名家的點評,獨以“誠信”論英雄,獨抒己見,塑造了“一個沒有舍棄誠信的男人”,“一個頂天立地的”悲劇英雄形象,作者熱情地讚頌了項羽的“果敢”、“豪邁”、“無畏”、“直言不諱”。“於是你在烏江,你完成了一個沒有舍棄誠信的男人的形象。”“你不朽,你最終戰勝了劉邦,以你的誠信,刺劉邦於後人的口碑之下!”作者於舊文中創新解——誠信,既尊重原作,又獨辟蹊徑,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二)巧妙化用,故事新編
借助教材原作,重新創設故事情境,進行故事新編。從名著中尋找“空隙”,擴展為富於想象性的空間,不僅需要有對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膽假設”、合理虛構的精神。
2004年江蘇高考作文《〈孔雀東南飛〉新傳》根據作文要求“以‘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為話題”對《孔雀東南飛》進行了大膽改造,把劉蘭芝比作水,焦仲卿比作山,“妾為水,君為山;水靈動,湛不變;山沉穩,色不堅”。文章對於相關古典文學資源的“活用”,對於虛擬情境的逼真描述,增添了故事的“說服力”與文學性。這樣的“故事新編”,妙在“似是而非”,難在“似非而是”,並且首先應在題意的“前提”下創造。就此而言,本文是成功的。
(三)巧妙采用,移花接木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的寫作材料有賴於平時的積累,但是考試時將教材內容進行移花接木,拿來“為我所用”,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2002年湖南考生的作文《英雄愛國無敵》就選用了屈原、荊軻、文天祥等先哲麵臨人生選擇時的壯舉來詮釋“選擇須無愧於天,無愧於心”這一中心論點,論據典型,說服力強。“披發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閭大夫一聲悲歎‘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後便投身汨羅。那‘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的無奈,‘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的憤懣,令他隻有選擇以死亡來樹立良知的威嚴與人性的雍容氣度。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變徵悲歌,同樣唱出了另一位絕命英雄荊軻的深沉選擇;‘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永留丹心照古今 ’。
四、避免“堆砌材料”之嫌的幾招
在考前備考以及應考構思時,我們的總方針是,盡可能的占有最多的材料。但是,真的要寫進文章中,還是必須先進行篩選、協調和組合。通常的做法是:
(一)多角度多領域舉例
如果選用的材料屬於同一領域,材料就顯得單一,或給人以堆砌之感,如能從不同角度舉例,例子的代表性、典型性就強得多了。2003年高考作文《眼前同一水,筆下情各異》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詮釋了同是H2O的“水”,在不同的人的筆下所呈現出的異樣的特色、寄寓的不同情懷。“水——李後主的不盡哀愁”“水——辛棄疾忠憤的希冀”“水——聞一多痛惡的醜惡”“水——朱自清心儀的美神”,而四個分論點,又都能緊緊抓住“感情影響著事物的認知”這一寫作重點進行。
(二)明引暗引相結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範仲淹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蕩。語文幫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裏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灑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陽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飛上語文》立足課本,對課本的內容隨手拈來,或明引,或暗引。其化用、移用課本知識的功夫,顯然得益於對課本的認真學習和博聞強記,以及臨場的機智運用。
(三)例前例後有分析
簡單地羅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與論點脫節,從而難以起到“據”的作用,因此,我們一定要留意論據與論點的粘合作用,千萬不能“以例代證”。2004年廣東省高考滿分作文《語言是溝通的鑰匙》就注意到在例前例後作分析,從而有力地說明了“語言是溝通的鑰匙”這一道理:“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於友情的溝通。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友人歸來的語言精辟,達到了友情的溝通。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友人便從言語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並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它傳達彼此的關切。友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積累,是使文章內容充實的重要途徑。熟讀,熟記,熟用是積累的有效方法。作為老師,我們應引導學生從一向忽視的語文教材中,挖掘、儲備30-50個事例,並按不同話題的需要,重新組合現有的論據材料,或者將現有的比較典型的論據材料進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使之滿足不同話題的論證需要,從而寫出有聲有色的好文章
愛國詩詞有哪些?
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
4、男兒七尺軀,願為祖國捐。愛國名人名言 關於愛國的詩句、古詩詞、詩歌大全。――<革命烈士詩抄?陳輝詩>
5、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遊
6、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徐錫麟<出塞詩>
7、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8、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9、願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10、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11、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愛國名人名言 關於愛國的詩句、古詩詞、詩歌大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2、閑居非吾誌,甘心赴國憂。――三國?曹植<雜詩六首>
13、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1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15、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李大釗<厭世心與自覺心>
16、國既不國,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詩抄?楊靖宇詩>
17、愛國不分先與後,徘徊終久誤前程。――朱蘊山<贈台灣舊友>
18、捧出一顆丹心,獻與億兆生靈。――陶行知<不投降歌>
19、臨患不忘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20、國恥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獨漉篇>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不投降歌>贈台灣舊友>革命烈士詩抄?楊靖宇詩>厭世心與自覺心>白馬篇>雜詩六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離騷>管子?牧民>出塞詩>革命烈士詩抄?陳輝詩>自題小像>過零丁洋>嶽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