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中有幾個成語
1.出其不意〈《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2.攻其不〈無〉備〈同上〉
3.兵不厭詐〈《孫子?計篇》:「兵者,詭道也」。〉
4.無懈可擊〈《孫子?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5.百戰百勝〈《孫子?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戰屈人〈《孫子?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製勝〈《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終而複始〈《孫子?勢篇》:「終而複使,日月是也」。〉
9.周而複始〈同上。係由「終而複始」演變而來〉
10.死而複生〈《孫子?勢篇》:「死而複生,四時是也」。〉
11.紛紛紜紜〈《孫子?勢篇》:「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12.渾渾沌沌〈《孫子?勢篇》:「渾渾沌沌,形園而不可敗也」。〉
13.避實擊虛〈《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4.避實就虛〈係從上一句演變而生〉。
15.倍道兼行〈《孫子?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
16.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逸〈佚〉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
17.後發先至〈《孫子?軍爭篇》:「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計者也」。〉
18.居高臨下〈《孫子?行軍篇》:「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19.愛兵如子〈《孫子?地形篇》:「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20.首尾相應〈《孫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濟〈《孫子?九地篇》:「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風雨同舟〈同上。〉
23.兵貴神速〈《孫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遠〈《孫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25.焚舟破斧〈《孫子?九地篇》:「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斧,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28.巧能成事〈《孫子?九地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附《孫子兵法》全篇 :
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車賁][“溫”字“氵”旁換“車”],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門”內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的“王”旁換“石”旁]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穀,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加“艸”頭]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缸”字右邊“工”換“瓦”],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的成語
出自《孫子兵法》的成語和出處原文
形格勢禁——《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鬥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因勢利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置之死地——《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知彼知己——《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愚公移山——《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
無懈可擊——《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操注:“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以逸待勞——《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舟中敵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吳越同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堂堂正正——《孫子·軍爭》:“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同舟共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圍魏救趙——《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三令五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漢·張衡《東京賦》...
批亢搗虛——《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鬥者不博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首尾相應——《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
克敵製勝——《孫子·虛實》:“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
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深溝高壘——《孫子·虛實》:“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史記...
十圍五攻——《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殺妻求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
窮寇勿追——《孫子·軍爭》:“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動如脫兔——《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卷甲倍道——先秦·孫武《孫子·軍事》:“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
立於不敗之地——《孫子·軍形》:“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渾渾沌沌——先秦·孫武《孫子·勢》:“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料敵製勝——先秦·孫武《孫子·地形》:“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倍日並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風雨同舟——《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九天九地——《孫子·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乎九天之上。”
百戰不殆——《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百戰百勝——《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攻其無備——《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兵行詭道——《孫子·計》:“兵者,詭道也。”
兵無常勢——先秦·孫武《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避實擊虛——先秦·孫武《孫子·虛實》:“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出奇製勝——《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出其不意——《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避實就虛——《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不敗之地——先秦·孫武《孫子·形篇》:“故善者,立於不敗之地。”
學習用孫子兵法裏的成語形容
兵不厭詐
【解釋】: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示例】:若說~,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聖歎批
【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賓語;用於采用迷惑敵人的方法戰勝敵人
孫子兵法 經典語句
道者,令民與上琺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始計篇》
點評:領袖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用人,而不是挽起袖子自己幹!
“令民與上同意也”,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第一要須胸懷寬廣(不能隻招武大郎),第二要利益共享(不能隻畫餅,讓員工連芝麻也吃不上)。
如此,理順內部關係,使員工們“可以與之死生而不畏懼”,唯此,才能發力一致,才能成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始計篇》
點評:大將唯一的使命是帶領大家戰勝。
古語雲:“知人者智”,打仗和營銷一樣,唯一的原則就是兩個字“借勢”,(借助地形如赤壁、借助氣候如草船借箭、借助敵將之弱點如鴻門宴)
因此,第一,將軍要了解自己的團隊、了解敵人尤其是敵帥、了解天時地利,即做到“知人”,即智也。
第二,為將之道要講究誠信。缺乏誠信的人即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別人是很難和他合作的。
第三,為將第三要仁慈。想想張飛的後果就知道了。悲天憫人即可得道。
第四,為將要勇敢。不能怯懦。男人要怎樣學會勇敢?兩個字-“責任”。
第五,為將要嚴厲。軍令如山倒。才能將手中的資源提升到“可控”的狀態,才能上升為“武器”。
感慨: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始計篇》
點評:吾以此知勝負矣。欲知前500年,讀史書!欲知後500年,前車不忘,後車之師!
戰爭的成敗,在於戰爭之前的準備工作。=功夫在詩外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放在最前麵,表示事務的性質決定於“矛盾的主要方麵”,28法則,28法則!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緊隨主與將,推出三個要點“天時、地利、人和”(側麵表達“人定勝天”)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武術中有雲:“一力降十會”以少勝多畢竟是戰爭中的小概率。
賞罰孰明?以法達到資源工具化的目的,“可控可控”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始計篇》
點評:1、從哲學的認識論講:令敵人“主觀與客觀相背離”,喪失成功的條件。
2、從方法論講:8個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你做到了嗎?)
3、從道家講:“每個人要有9個化身,像孫悟空一樣”
如果隻有一個本我,不過臭皮囊。十年讀書,十年養氣,要的就是修煉出“化身”來。如果有不同的化身,即為得道者。千麵觀音?嘿嘿!
4、要敏感別人的氣場。推出相應的化身來應對。三字經“少準收”。腦子要快,嘴巴要慢,要有準備。準備充足才能勝利!
孫子兵法 成語
《孫子》成語的主要形成方式有
1.直接摘自《孫子》原文
2.後人加工組合。
輯錄如下:
1.出其不意〈《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2.攻其不〈無〉備〈同上〉
3.兵不厭詐〈《孫子?計篇》:「兵者,詭道也」。〉
4.無懈可擊〈《孫子?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5.百戰百勝〈《孫子?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戰屈人〈《孫子?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製勝〈《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終而複始〈《孫子?勢篇》:「終而複使,日月是也」。〉
9.周而複始〈同上。係由「終而複始」演變而來〉
10.死而複生〈《孫子?勢篇》:「死而複生,四時是也」。〉
11.紛紛紜紜〈《孫子?勢篇》:「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12.渾渾沌沌〈《孫子?勢篇》:「渾渾沌沌,形園而不可敗也」。〉
13.避實擊虛〈《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4.避實就虛〈係從上一句演變而生〉。
15.倍道兼行〈《孫子?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
16.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逸〈佚〉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
17.後發先至〈《孫子?軍爭篇》:「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計者也」。〉
18.居高臨下〈《孫子?行軍篇》:「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19.愛兵如子〈《孫子?地形篇》:「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20.首尾相應〈《孫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濟〈《孫子?九地篇》:「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風雨同舟〈同上。〉
23.兵貴神速〈《孫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遠〈《孫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25.焚舟破斧〈《孫子?九地篇》:「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斧,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28.巧能成事〈《孫子?九地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附《孫子兵法》全篇 :
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車賁][“溫”字“氵”旁換“車”],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門”內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的“王”旁換“石”旁]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穀,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加“艸”頭]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缸”字右邊“工”換“瓦”],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之三十六計所有成語的解釋
第01計 瞞天過海 比喻用偽裝來瞞哄對方,偷偷地行動
第02計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計,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在魏軍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趙國之圍遂解.這次戰役又稱桂陵之戰,後以"圍魏救趙"泛指一切類似的戰役.
第03計 借刀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麵,借助或利用別人去害人.
第04計 以逸待勞 在作戰時采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人疲勞時出擊取勝.
第05計 趁火打劫 利用失火的時候去搶東西.比喻趁人危急的時候撈一把。
第06計 聲東擊西 聲張擊東而實擊西.用以迷惑敵人,造成敵人錯覺,給予出其不意的攻擊.
第07計 無中生有 把沒有說成有,憑空捏造.
第08計 暗渡陳倉 傳說楚漢用兵,漢王劉邦表麵上修築棧道象要南進,暗地裏卻要回兵攻占楚軍據點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後來比喻以製造假象來達到某種目的.
第09計 隔岸觀火 比喻見人有危難采取觀望的態度,不予援助.
第10計 笑裏藏刀 形容對人表麵溫和,內心陰險毒辣.
第11計 李代桃僵 本比喻共患難,相愛助.後轉用為頂替或代人受過的意思.
第12計 順手牽羊 比喻趁便隨手拿別人的東西.
第13計 打草驚蛇 後用以比喻采取機密行動前,行跡有所暴露,驚動了對方.
第14計 借屍還魂 比喻已經被消滅的舊事物不甘心自己的滅亡,又憑借別的事物或以另一種形式再次出現.
第15計 調虎離山 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其有利的環境,以便乘機行事.
第16計 欲擒故縱 想要抓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達到進一步控製的目的,故意先放鬆一步.
第17計 拋磚引玉 比喻自己先發表很粗淺的意見,目的是在引出別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見.
第18計 擒賊擒王 比喻先要抓首惡的或首要的敵手.
第19計 釜底抽薪 從鍋底下抽去燃燒的柴火,使水停滯.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20計 混水摸魚 乘著混亂撈取利益
第21計 金蟬脫殼 比喻使用計謀,脫身溜走,而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第22計 關門捉賊 是指對弱小的敵軍要采取四麵包圍、聚而殲之的謀略。如果讓敵人得以脫逃,
情況就會十分複雜.
第23計 遠交近攻 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原是戰國時親國的一種外交和軍事的策略.
第24計 假道伐虢 處於敵我兩大國之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的武力脅迫時,我方應以援助的姿態,
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是不會相信空話的。我方應以
“保護”為名,控製其局勢,再突然襲擊,就可輕易的奪取勝利。
第25計 偷梁換柱 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代真,以劣代優.
第26計 指桑罵槐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明指甲而真意罵乙.
第27計 假癡不癲 用於商業經營之中常常是經營者為了掩蓋自己的企圖,常以假癡來迷惑眾人,
寧可有為示無為,聰明裝糊塗,不可無為示有為,糊塗裝聰明。
第28計 上屋抽梯 意思是說送人家上了高樓卻搬掉梯子,比喻誘人向前而斷其後路,使其束手
就縛。
第29計 樹上開花 借其他局麵布成有利的陣勢,雖然兵力弱小,但陣容顯得強大。
第30計 反客為主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指違反了通常的主客關係.也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第31計 美人計 利用美人誘惑,從思想意誌上打敗敵方的將帥,使其內部喪失戰鬥力,然後再行攻取。
第32計 空城計 兵力空虛,再放意顯示出不加防守的樣子,使敵人難以捉摸,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這種用兵之法,顯示得更加奇妙。
第33計 反間計 此計運用象理,是說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陣之後,能使來自敵內部的間諜歸順於我。
第34計 苦肉計 意思是說,人一般都不願傷害自己,因此,如果某人身受毀傷,這種情況 多半是真的,即使是受害者故意受害,別人也會信以為真。於是,用計者的陰謀就會得逞
第35計 連環計 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攻不破。
第36計 走為上計 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 有退卻,方是上策。
請問懂孫子兵法的高手,書裏好像有六個經典詞語, 有借勢而為,乘勢而作,還有四個是什麼,謝謝,
和她最親近的人搞好關係;讓他們天天在女生麵前說你的好,天長地久自然而然對你的影響就好了,再加上你有意的表演,就OK了
與《孫子兵法》有關的成語
《孫子》成語的主要形成方式有
1.直接摘自《孫子》原文
2.後人加工組合。
輯錄如下:
1.出其不意〈《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2.攻其不〈無〉備〈同上〉
3.兵不厭詐〈《孫子?計篇》:「兵者,詭道也」。〉
4.無懈可擊〈《孫子?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5.百戰百勝〈《孫子?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6.不戰屈人〈《孫子?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出奇製勝〈《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8.終而複始〈《孫子?勢篇》:「終而複使,日月是也」。〉
9.周而複始〈同上。係由「終而複始」演變而來〉
10.死而複生〈《孫子?勢篇》:「死而複生,四時是也」。〉
11.紛紛紜紜〈《孫子?勢篇》:「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
12.渾渾沌沌〈《孫子?勢篇》:「渾渾沌沌,形園而不可敗也」。〉
13.避實擊虛〈《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4.避實就虛〈係從上一句演變而生〉。
15.倍道兼行〈《孫子?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
16.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逸〈佚〉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
17.後發先至〈《孫子?軍爭篇》:「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使之迂直之計者也」。〉
18.居高臨下〈《孫子?行軍篇》:「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19.愛兵如子〈《孫子?地形篇》:「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20.首尾相應〈《孫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21.同舟共濟〈《孫子?九地篇》:「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22.風雨同舟〈同上。〉
23.兵貴神速〈《孫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待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24.舍近求遠〈《孫子?九地篇》:「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25.焚舟破斧〈《孫子?九地篇》:「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斧,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26.破釜沉舟〈同上〉
27.置之死地而後生〈《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28.巧能成事〈《孫子?九地篇》:「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附《孫子兵法》全篇 :
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車賁][“溫”字“氵”旁換“車”],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門”內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的“王”旁換“石”旁]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穀,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加“艸”頭]薈者,必謹複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缸”字右邊“工”換“瓦”],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算不算成語?
不算
哪個成語體現了《孫子兵法》當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
哪個成語體現了《孫子兵法》當中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
A、作壁上觀 B、十麵埋伏 C、破釜沉舟 D、四麵楚歌
答案C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孫子兵法中有幾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