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國泰民安、國家越來越強盛”的詩或詞有哪些?
1、《好事近·秋曉上蓮峰》宋代:陸遊
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誰與放翁為伴,有天壇輕策。
鏗然忽變赤龍飛,雷雨四山黑。談笑做成豐歲,笑禪龕榔栗。
2、《對酒行巴陵作》唐代:張說
留侯封萬戶,園令壽千金。本為成王業,初由賦上林。
繁榮安足恃,霜露遞相尋。鳥哭楚山外,猿啼湘水陰。
夢中城闕近,天畔海雲深。空對忘憂酌,離憂不去心。
3、《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4、《樂遊原 / 登樂遊原》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5、《春宿左省》唐代: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有沒有什麼描述國泰民安並且一樣國家越來越強盛的詩或詞
唐朝盛世的詩都是的
《出塞》中使國泰民安的詩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望海潮中描寫了國泰民安的詞句是
詞的上闕都是描寫國泰民安的。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王昌齡寫的一句使國泰民安的句子是什麼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出塞》一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寫的“使國泰民安”的句子是什麼?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拓展】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解
1、但使:隻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曆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嗬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參考資料
[www.gushiwen.org].古詩文網[引用時間2018-1-20]
急用!急用!我想找一篇詩詞,關於百花齊放的,國家繁榮昌盛的,國泰民安的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跪求幫我解釋一下這些詞語,謝謝啦 不安 * 安頓 心安理得 * 國泰民安 * 安心 * 寢不安席 * 安置 * 安輯 *
不安 內心不安定,不安寧。
安頓 把人或事物安排妥當。
心安理得 心裏很坦然,自己認為事情處理得很妥當。
國泰民安 國家 太平穩定,人民生活安定。
安心 存心,居心; 心情安定。
寢不安席 睡覺不能安心,形容心中不安。
安置 把人和事物安排好,都有著落。
安輯 或許此詞語有誤。
詩句“”國泰民安家家樂,有它心裏有它的動物”,是什麼?十二生肖裏的!
羊
有哪些驚豔到你的古詩
有哪些驚豔到你的古詩?
近來所讀最驚豔的古詩當屬《形影神(並序)》,形式奇特,別具一格。
三首組詩依次為《形贈影》、《影答形》、《神釋》。
此詩為陶淵明自剖之語,分別以形、影、神三者為依托,表現三種人生觀。
“形”指的是人的形體;
“影”指的是人的影子;
“神”指的是人的精神。
1.“形”感歎自然萬物之長久不絕,主張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
2.“影”感歎身沒影滅,但身沒名或可存,因此主張“立善”求名以不朽;
3.“神”有感“形”“影”二者的苦惱,提出解決之法——順其自然。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形影神(並序)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無論貴賤賢愚,世俗之人莫不奔波勞碌,吝惜生命,以求長生或留名。餘對此行為甚感困惑。
因此極力陳述形、影二者對這個問題的感慨之辭,最終神通過辨析自然之理來開釋它們。
希望對此事甚為關心的君子,能夠從詩中獲取真義!
一、《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複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淒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複疑。
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天長地久,永恒不滅;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永遠不會變更。
草木雖有生命,因受霜露的影響,卻不能像天地、山川之永恒不滅;然而也獲得了從茂盛到枯萎,從枯萎又重新煥發生機的恒久不變之理。
人雖為萬物之靈,但卻不能像草木得自然之常理。
不久前還存在於人世間,轉眼去羽化永不複還。
世上少了一個人,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那親戚朋友又是否會思念你呢?
親戚朋友一看到你生前使用的物品,隻能睹物思人無限傷感。
我沒有羽化成仙之法,毫無疑問一定會死去不再複還。
希望你(影子)能聽取我的意見,有酒就喝,及時行樂。
二、《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願遊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嚐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想要保存生命長生不死這是不現實的;但是即便衛護生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
非不願到昆侖山和華山學習求仙之術以長生;隻是此道邈遠不可通。
自從我(影子)跟你(形體)相遇,就一直形影不離;喜怒哀樂同受。
在樹蔭下,形影就會分離;在太陽底下,形影則永不分離。
想要形影同在是不能長存的;形體滅忘影子就會跟著同時消失。
想到身體消散名聲也會跟著消逝,實在是喜怒哀樂百感交集心情複雜。
但是人可以通過“立善”留名見愛於後人;為什麼不竭力去追求呢?
飲酒雖能消憂,但是和“立善留名”相比,豈不小巫見大巫?
三、《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物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善惡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複在何處?
彭祖壽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大自然沒有偏愛;讓萬物自生自滅。
人身為天、地、人三才之一;難道不是因為我(精神)的緣故?
雖然我(精神)與你們(形體影子)相異;但是我們三者生而同體。
我們三者休戚與共;看到你們為此所困,我不得不為你們辨析解惑。
三皇雖然身為大聖人,也難免一死。如今他們又在何處呢?
彭祖雖然號稱長壽,也留不住生命,難逃一死。
老少賢愚同歸於死,沒有區別。任你風華絕代或平平無奇,到頭來終是一抔黃土。
(如按照形)的觀點:醉酒或許就能忘記關於生死的憂愁;難道飲酒能使人長生?
(如按照影)的觀點:通過“立善留名”的方式確實能夠使人長存不朽;但是誰將會來讚賞你呢?
老想著這些事(長生或立善留名),這確實有損我們的生命;還是不如順應天運。
(神)我們應當放浪於自然造化之中;麵對生死自會不喜亦不懼。
死亡到來時就坦然麵對;沒必要特地為此憂慮傷神!
從《形影神》來看陶淵明
一想到『陶淵明』,我們腦海裏立刻浮現的便是:
隱者代表;不為五鬥米折腰;
品質高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
菊花;田園詩人;
淡泊名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是的,他確實是一名隱者,但同時他也是一個人。
這首詩《形影神》就是表現他作為人的自我矛盾與解脫!
在我心目中,陶淵明、李白、蘇軾三人是『中國人』最好的代表,都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一人之中,三者並存。
一、《形影神》簡析
第一首《形贈影》主要是作者對『生死』的態度:人生如寄,及時行樂。
第二首《影答形》主要是作者對『名利』的態度:通過『立善』留名以不朽。
第三首《神釋》主要是作者為前兩者解惑:麵對短暫的人生,不管是追求肉體的長生,還是企圖通過立善揚名贏得身後名。都是不是最佳處理方式。汲汲追求這二者,對生命都是一種傷害。不如順應自然之理,不喜亦不懼。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傲然自足,抱樸含真』。
影相對於形,就像名相對於身。形體消逝,影子必然跟隨幻滅。但是人即使死了,名聲還有留存不朽的可能!
可以說前兩種人生觀就是我們『世俗之人』,也是陶淵明『作為現實人』的人生追求。
而第三種人生觀則是我們『世俗之人』的『理想』,也是陶淵明正在過著的生活方式。陶淵明實現了,我們還在為前兩者苦苦掙紮。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陶淵明不是對前兩者的否定,而是對前兩者的『放棄』。經曆了官宦生活,辭去彭澤令,發現自己還是『少無適俗願,性本愛丘山』。辭去彭澤令,隻是回歸本性而已。過著自給自足的躬耕生活,左琴右書,樂在其中。
二、陶淵明的思想
一說到屈原,我們馬上就會想到“他是一名愛國詩人”。一說到司馬遷,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史記》,“他是一名曆史學家”。同樣,一說到陶淵明,自然想到“他是隱居者”的代表。
淵明果真如此嗎?淵明果真如此簡單嗎?
毫無疑問,單純簡單隻屬於小孩。大人能簡單,是因為他曾複雜過。隻有經曆了,才能放下。淵明與我們一樣,都曾年輕過。也想仗劍走天涯,治國平天下!
1.【儒】
據《飲酒二十首·十六》記載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彼時淵明沉迷於儒家六經。因此儒家思想自小便在他的腦海裏生根發芽。
詩文中引用儒家經典很多,僅《論語》就有37處。(朱自清《陶詩的深度》)
梁啟超《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說陶淵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處用力處都在儒學”。對陶淵明的品格,他在肯定陶淵明衝遠高潔之外,又強調陶淵明是“極熱烈極有豪氣的人”,“纏綿悱惻最多情的人”,“極嚴正——道德責任心極重的人”。(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72頁)
一次陶淵明與同族相遇,便寫下一首《贈長沙公族孫》,讚美其能繼承祖先事業;淵明宗族觀念頗深,重門閥。重大家族的名譽。《命子》一首感歎“無後為大”,曆數家族輝煌,勉勵兒子,望子成龍。
儒家強調“忠君孝親”,孝順父母,忠於君主,精忠報國。
在《擬古·其八》中記載陶淵明: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
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為什麼作者要去西北行遊?因為這時北方被胡人統治,北朝戰亂頻仍,作者希望撫劍獨遊,國家能夠統一南北,終止戰爭,國泰民安。
《詠荊軻》讚揚荊軻“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雖然荊軻身已沒,但是一千年後,他的精神仍然激勵著人們。“公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荊軻當年答應太子丹去刺殺秦王,目的則是保護燕國。一千後晉、宋易代,陶淵明也曾有過這樣的抱負嗎?
2.【釋】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四》
人生如夢,人生如一個幻影。本來即空最終也複歸於空無。
陶淵明在這裏援引“佛家”成說,並不一定代表他信仰或支持佛教,隻能說他的思想中有佛教這種成分。李白、蘇軾等類此。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當時“譯經”活動空前繁榮,眾多僧人與文人交往談經論道。當時山水詩大詩人謝靈運,就是一位懂梵語的佛教徒兼文學家。謝靈運和陶淵明的朋友劉遺民等文人都與當時廬山的慧遠大師相交。據說有一次陶淵明與一位友人去拜訪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有個規矩,出門送人不過虎溪上麵的橋,那天也許是與淵明談得太投入,以致走過了虎溪。於是傳來一聲虎嘯,三人恍然大悟,開懷大笑。世稱“虎溪三笑”。雖然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但透露出淵明對於佛理的精研。
3.【道】
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
久居官場,看慣了阿諛奉承。最後發現還是回歸自然之性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淵明詩裏透露出的道家思想比比皆是,但前半期以『儒』為主;辭官後半期『儒釋道』合流,過著『道家』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生活;偶爾抒發『儒釋』的感歎。
所以,我們再說到『陶淵明』時,其實不能隻說他是一名『隱者』。他曾奮鬥過,曾經曆過,見識了人世的機巧、官場政治的汙濁險惡後,才順應自然回歸本性,回到人最初的『理想』之中。
龔自珍《舟中讀陶潛詩·其二》: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陶淵明不是生來就順應自己的本性,過著平淡的生活。他曾經也希望學而優則仕。並且有著『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以天下為己任,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厚重的儒家『入世』思想。
他矛盾著,他是掙紮後才回歸平淡。
李白蘇軾莫不如此;
中國傳統文人莫不如此。
陶淵明在徹底告別官場之前,其間亦多次短期出仕。
記載陶淵明的傳記頗多,《晉書》、《宋書》和《南史》均有關於他的傳記;還有顏延年《靖節徵士誄(並序)》,蕭統《陶淵明傳》和《陶淵明文集序》……
綜合而言,一種較為公認的說法他曾斷斷續續五次出仕。
第一次,出任州祭酒。原因是『家貧親老』,因為母親年老了。自己能夠忍受貧窮、安貧樂道,但是不能讓父母與自己一起受苦。需要對父母盡『孝道』。
第二次,替桓玄做事,上書皇帝討伐孫恩叛亂。這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至高理想!
第三次,在劉裕幕下做鎮軍參軍,討伐桓玄。
第四次,應劉敬宣邀請出來做官。
最後一次,就任彭澤縣令。這一次之所以退隱,據《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不願迎合長官,再加上妹妹去世守喪的需要,一怒而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
細數淵明五次出仕,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被逼”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每次做官時間都不長。懷抱期望出來做官,帶著失望歸去。帶著理想出來做官,再次攜帶失望而歸。期望與失望不斷交替,終於人到中年,心力交瘁,下定決心不再過問世事。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裏。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袁行霈《形影神(並序)·析義》:
【形】羨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無常,欲藉飲酒以愉悅,在魏晉士人中此想法頗為普遍。
【影】主張立善求名以求不朽,代表名教之要求。
【神】以自然化遷之理破除『形』、『影』之感,不以早終為苦,亦不以長壽為樂,不以名盡為苦,亦不以留有遺愛為樂,此所謂『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此三詩設為形、影、神三者之對話,分別代表三種人生觀,亦可視為淵明自己思想中互相矛盾之三方麵。《形影神》可謂淵明解剖自己思想並求得解決之記錄。
葉嘉瑩《陶淵明的思想》談《形影神》:
有的人是隻具有“形”體上的意義的,行屍走肉,酒囊飯袋而已,他們生存的目的隻是追求身體、肉體上的享受;另一些人是追求“影”響的,他們注重的是名譽、聲望。人生是很短暫的,有很多哲學,很多宗教都是要回答和解決人生的這樣的一些問題。因此,基督教說人有永生,佛教說人有來生,中國的儒家因為它不是宗教,所以他沒有說人有永生,也沒有說人有來生。那麼,中國的儒教追求什麼呢?中國的儒教所追求的是不朽。所以《左轉》上說,人類的肉體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但是你的精神,你的事功可以流傳下來,可以影響後代人,對他們有貢獻,有好處。所以他說“太上有立德”,“德”是好的品德;“其次有立功”,留下一功業;“其次有立言”,“言”是指留下好的言語教訓、思想。所以“影”就是儒家所說的身後的名。
總之他的意思是說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精神上要自由,既不為肉體形體欲望所拘束,也不要為後世的聲名,或者別人的讚譽所拘束。世界上的芸芸眾生不是為了利,物質上、身體上的所得,就是為了名;不是形,就是影。你如果被這個“名韁利索”,外表的虛浮的名聲所束縛,你就會為名利做奴隸,這個名就像馬的韁繩把你捆起來了。你要是追求物質上的財、利,它就像一條繩索把你糾纏住了,你的精神就沒有自由了。所以陶淵明最後說你所得到的不應是“形”與“影”,而應該是“神”,即精神上的自由。一旦你精神上獲得自由了,你不但不被名所拘束,也不被利所拘束;你不但不被名利所拘束,你也不被生死所拘束了。正如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說的“樂夫天命複奚疑”,又如《神釋》最後所說“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盡”是終了,什麼時候你的生命是應該終了,“須”,便須任隨其終了。不但名利之間你不在執著了,在生死之間也無需執著了,這樣子就“無複獨多慮”,你就不會再單單地顧慮、憂愁與煩惱了。
可是我們要知道,他這種精神上的自由與超脫是經過一段矛盾、一段掙紮以後才得到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描述“國泰民安、國家越來越強盛”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