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成語50個及翻譯,急用
詞 目 虛張聲勢
發 音 xū zhāng shēng shì
釋 義 張:鋪張,誇大。假裝出強大的氣勢。指假造聲勢,借以嚇人。
詞 目 望梅止渴 〖成語典故〗
發 音 wàng méi zhǐ kě
釋 義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所向披靡
發 音 suǒ xiàng pī mǐ
釋 義 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賞心悅目
發 音 shǎng xīn yuè mù
釋 義 悅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詞 目 心花怒放
發 音 xīn huā nù fàng
釋 義 怒放:盛開。心裏高興得象花兒盛開一樣。形容極其高興。
詞 目 望洋興歎 〖成語典故〗
發 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釋 義 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歎。原指在偉大事物麵前感歎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詞 目 舉手之勞
發 音 jǔ shǒu zhī láo
釋 義 一舉手那樣的辛勞。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力。
借題發揮
借著某件事情為題目來做文章,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意見或主張。也指假借某事為由,去做其它的事。
栩栩如生 〖成語典故〗
發 音 xǔ xǔ rú shēng
釋 義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維妙維肖
發 音 wéi miào wéi xiào
釋 義 維:語助詞;妙:手藝巧妙;肖:相似,逼真。形容描寫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博大精深
發 音 bó dà jīng shēn
釋 義 博:廣,多。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
有目共睹
發 音 yǒu mù gòng dǔ
釋 義 睹:看見。指非常明顯,誰都看得見。
後起之秀 〖成語典故〗
發 音 hòu qǐ zhī xiù
釋 義 後來出現的或新成長起來的優秀人物
目 天衣無縫 〖成語典故〗
發 音 tiān yī wú fèng
釋 義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詞 目 飲水思源
發 音 yǐn shuǐ sī yuán
釋 義 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不忘本。
詞 目 瞞天過海
發 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釋 義 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裏活動。
詞 目 趁火打劫
發 音 chèn huǒ dǎ jié
釋 義 趁:乘機。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詞 目 笑裏藏刀
發 音 xiào lǐ cáng dāo
釋 義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卻陰險毒辣。
順手牽羊
發 音 shùn shǒu qiān yáng
釋 義 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
詞 目 聲東擊西
發 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釋 義 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製勝的一種戰術。
詞 目 光明磊落
發 音 guāng míng lěi luò
釋 義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懷坦白,正大光明。
詞 目 置之不理
發 音 zhì zhī bù lǐ
釋 義 之:代詞,它;理:理睬。放在一邊,不理不睬
詞 目 目不暇接
發 音 mù bù xiá jiē
釋 義 指東西多,眼睛都看不過來。
目 挖空心思
發 音 wā kōng xīn sī
釋 義 比喻想盡一切辦法。
詞 目 疾風知勁草
發 音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釋 義 在猛烈的大風中,隻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隻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詞 目 眾誌成城
發 音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釋 義 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形容力量非常強大,沒有什麼堅固的東西不能摧毀。
目 雨後春筍
發 音 yǔ hòu chūn sǔn
釋 義 指春天下雨後,竹筍一下子就長出來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湧現出來。
詞 目 唾手可得
發 音 tuò shǒu kě dé
釋 義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
詞 目 相提並論
發 音 xiāng tí bìng lùn
釋 義 相提:相對照;並:齊。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詞 目 歎為觀止
發 音 tàn wéi guān zhǐ
釋 義 歎:讚賞;觀止:看到這裏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詞 目 讚歎不已
。
發 音 zàn tàn bù yǐ
釋 義 已:止,完。連聲讚賞不止。
詞 目 舉世聞名
發 音 jǔ shì wén míng
釋 義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詞 目 力挽狂瀾
發 音 lì wǎn kuáng lán
釋 義 比喻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
隻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於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詞 目 舉棋不定
發 音 jǔ qí bù dìng
釋 義 拿著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詞 目 真知灼見
發 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釋 義 灼:明白,透徹。正確而透徹的見解。
詞 目 雕蟲小技
發 音 diāo chóng xiǎo jì
釋 義 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半途而廢 〖成語典故〗
發 音 bàn tú ér fèi
釋 義 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詞 目 地大物博
發 音 dì dà wù bó
釋 義 博:豐富。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詞 目 馬不停蹄
發 音 mǎ bù tíng tí
釋 義 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目 笑逐顏開
發 音 xiào zhú yán kāi
釋 義 逐:追隨;顏:臉麵,麵容;開:舒展開來。笑得使麵容舒展開來。形容滿臉笑容,十分高興的樣子。
詞 目 挺身而出
發 音 tǐng shēn ér chū
釋 義 挺身:撐直身體。挺直身體站出來。形容麵對著艱難或危險的事情,勇敢地站出來。
詞 目 強詞奪理
發 音 qiǎng cí duó lǐ
釋 義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詞 目 顯而易見
發 音 xiǎn ér yì jiàn
釋 義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顯,極容易看清楚。
目 隨機應變
發 音 suí jī yìng biàn
釋 義 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詞 目 一目了然
發 音 yī mù liǎo rán
釋 義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詞 目 義無反顧
發 音 yì wú fǎn gù
釋 義 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隻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詞 目 通宵達旦
發 音 tōng xiāo dá dàn
釋 義 通宵:通夜,整夜;達:到;旦:天亮。整整一夜,從天黑到天亮。
詞 目 誠心誠意
發 音 chéng xīn chéng yì
釋 義 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詞 目 信口開河
發 音 xìn kǒu kāi hé
釋 義 比喻隨口亂說一氣。
目 兢兢業業
發 音 jīng jīng yè yè
釋 義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詞 目 患難與共
發 音 huàn nàn yǔ gòng
釋 義 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目 患難之交
發 音 huàn nàn zhī jiāo
釋 義 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經曆過艱難困苦的朋友。
詞 目 輕而易舉
發 音 qīng ér yì jǔ
釋 義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詞 目 秋高氣爽
發 音 qiū gāo qì shuǎng
釋 義 形容秋季晴空萬裏,天氣清爽。
詞 目 洗耳恭聽
發 音 xǐ ěr gōng tīng
釋 義 洗幹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詞 目 千載難逢 〖成語典故〗
發 音 qiān zǎi nán féng
釋 義 一千年裏也難碰到一次。形容機會極其難得
詞 目 勇往直前
發 音 yǒng wǎng zhí qián
釋 義 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詞 目 不出所料
發 音 bù chū suǒ liào
釋 義 事由變化,在預料之中。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對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詞 目 蒸蒸日上
發 音 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釋 義 蒸蒸:一升、興盛的樣子。形容事業一天天向上發展。
詞 目 迎刃而解
發 音 yíng rèn ér jiě
釋 義 原意是說,劈竹子時,頭上幾節一破開,下麵的順著刀口自己就裂開了。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詞 目 迎頭痛擊
發 音 yíng tóu tòng jī
釋 義 迎頭:迎麵,當頭;痛:狠狠地。迎上去給敵人以狠狠的打擊
詞 目 靈丹妙藥
發 音 líng dān miào yào
釋 義 非常靈驗、能起死回生的奇藥。比喻幻想中的某種能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方法。
詞 目 出人頭地
發 音 chū rén tóu dì
釋 義 指高人一等。
詞 目 沾沾自喜
發 音 zhān zhān zì xǐ
釋 義 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詞 目 枯木逢春
發 音 kū mù féng chūn
釋 義 枯幹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複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詞 目 絕無僅有
發 音 jué wú jǐn yǒu
釋 義 隻有一個,再沒有別的。形容非常少有
詞 目 無論如何
發 音 wú lùn rú hé
釋 義 不管怎樣。
詞 目 各盡所能
發 音 gè jìn suǒ néng
釋 義 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詞 目 大器晚成 〖成語典故〗
發 音 dà qì wǎn chéng
釋 義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誌的人的安慰話。
詞 目 如釋重負 〖成語典故〗 〖FLASH版〗
發 音 rú shì zhòng fù
釋 義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鬆。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鬆愉快。
詞 目 心花怒放
發 音 xīn huā nù fàng
釋 義 怒放:盛開。心裏高興得象花兒盛開一樣。形容極其高興。
詞 目 以逸待勞
發 音 yǐ yì dài láo
釋 義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目 齊心協力
發 音 qí xīn xié lì
釋 義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詞 目 理所當然
發 音 lǐ suǒ dāng rán
釋 義 按道理應當這樣
詞 目 人傑地靈 〖成語典故〗
發 音 rén jié dì líng
釋 義 傑:傑出;靈:好。指有傑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目 水泄不通
發 音 shuǐ xiè bù tōng
釋 義 泄:排泄。象是連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
詞 目 水落石出 〖成語典故〗
發 音 shuǐ luò shí chū
釋 義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詞 目 調虎離山
發 音 diào hǔ lí shān
釋 義 設法使老虎離開原來的山岡。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詞 目 千錘百煉
發 音 qiān chuí bǎi liàn
釋 義 比喻經曆多次艱苦鬥爭的鍛煉和考驗。也指對文章和作品進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詞 目 大腹便便
發 音 dà fù pián pián
釋 義 便便:肥胖的樣子。形容肥胖的樣子
詞 目 甘拜下風
發 音 gān bài xià fēng
釋 義 表示真心佩服,自認不如。
詞 目 學以致用
發 音 xué yǐ zhì yòng
釋 義 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
目 淋漓盡致
發 音 lín lí jìn zhì
釋 義 形容文章或說話表達得非常充分、透徹,或非常痛快
詞 目 錦上添花
發 音 jǐn shàng tiān huā
釋 義 在錦上再繡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詞 目 神采奕奕
發 音 shén cǎi yì yì
釋 義 奕奕:精神煥發的樣子。形容精神飽滿,容光煥發。
目 神機妙算
發 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釋 義 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計謀。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複雜的變化的情勢,決定策略。
詞 目 神乎其神
發 音 shén hū qí shén
釋 義 神:神妙;乎:語助詞,表感歎。神秘奇妙到了極點。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詞 目 英姿颯爽
發 音 yīng zī sà shuǎng
釋 義 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態;颯爽:豪邁矯健。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煥發的樣子。
詞 目 精神煥發
發 音 jīng shén huàn fā
釋 義 形容精神振作,情緒飽滿。
詞 目 全力以赴
發 音 quán lì yǐ fù
釋 義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目 供不應求
發 音 gōng bù yìng qiú
釋 義 供:供給,供應;求:需求,需要。供應不能滿足需求。
詞 目 以貌取人 〖成語典故〗
發 音 yǐ mào qǔ rén
釋 義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成語典故(古文)和翻譯(越短越好)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麵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讚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讚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隻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文言文成語故事並翻譯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麵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讚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讚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隻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我要15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的!!!
1.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裏說:“我並不是聖賢,隻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2.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翻譯: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麵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4.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翻譯: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譯: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讚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讚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隻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7.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是足夠的。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隻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
8.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翻譯: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一隻)狐狸。狐狸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你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你前麵行走,你跟隨在我後麵,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狸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狸。
9.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翻譯:北方的大海裏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裏;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裏;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
10.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翻譯: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11.士別三日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翻譯: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隻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12.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稱他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此諡號稱他為‘文’。”
13.高山流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翻譯: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綺,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好象聽到萬壑鬆濤雄風。高山流水音調一洗情懷,嫋嫋餘音融入秋天霜鍾。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幾重!
14.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翻譯: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15.曾子殺彘(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隻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現實教育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16.黃粱一夢
開成七年,有盧生名英,字萃之。於邯鄲逆旅,遇道者呂翁,生言下甚自歎困窮,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當令子榮顯適意!’時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夢入枕中,遂至其家,數月,娶清河崔氏女為妻,女容甚麗,生資愈厚,生大悅!於是旋舉進士,累官舍人,遷節度使,大破戎虜,為相十餘年,子五人皆仕宦,孫十餘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豈其夢耶?’翁笑曰:‘人生之適,亦如是耳!’生撫然良久,稽首拜謝而去。”經此黃粱一夢,盧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翻譯:唐朝時期,一個書生姓盧,字萃之,別人稱之為盧生。一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裏投宿,遇到了一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後,從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給盧生,說:“你晚上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保你做夢稱心如意。”這時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一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餘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一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一場夢。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經過這次黃粱一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
17.聞雞起舞
初,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翻譯: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18.螳臂當車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禦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翻譯: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隻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輪子搏鬥。(莊公)問他的車夫說:“這是什麼蟲啊?”車夫說:“這是螳螂。作為蟲來說,(它是那種)隻知道進不知道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莊公說:“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於是讓車繞道避開了它,後來勇士都投奔了莊公。
19.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複鑿二窟。
翻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隻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
20.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翻譯: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於是就走了。
21.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 “此間樂,不思蜀。”
翻譯: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文王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隻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又另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裏好,這裏歡樂,我不思念蜀國。”
求20個成語的 典故及翻譯 短點的..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白話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白話文: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裏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白話文: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麵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麵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麵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製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麵,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麵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麵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麵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白話文: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隻好逃走了。
黔驢技窮
原 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 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衝撞冒犯它。
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隻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譯文: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麵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麼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本來,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並存的。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裏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裏,也不幹活,隻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裏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弄了好久,終於弄好了,呼~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故事原文加翻譯
1引嬰投江:
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裏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遊泳.”孩子的父親盡管很會遊泳,那孩子難道就一定也很會遊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楚國人治理國家,就有點象這種情況.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原文]
2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哲理】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
3????? 【一竅不通】《呂氏春秋·過理》:“殺比幹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幹,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幹不見殺也.”後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4???? 【三豕涉河】《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 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後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5???? 【瞻蒲勸■】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 論》:“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6???? 【盜鍾掩耳】《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後以“盜鍾掩耳”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7????? 【箕山之節】《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後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
8????? 【豕亥魚魯】《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 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後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9???? 【貪小失大】《呂氏春秋·權勳》:“達子又帥其餘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後以“貪小失大”指因貪圖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10????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後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雖不居官,仍關懷朝政.
11???? 【連枝同氣】《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舊題漢蘇武《詩》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後以“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係.
12???? ?【逐臭之夫】典出《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 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後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
[shici.chazidian.com]
來10個成語故事,要求有翻譯,還有是文言文的
1,按圖索驥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裏馬的特征,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K?吹健斷嗦砭?飛纖擔骸扒Ю錇淼鬧饕?卣魘牽?唚悅牛?笱劬Γ?闋酉褶?鵠吹木魄?欏保?隳每詞椋??庾呷ィ?朧允宰約旱難哿Α?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隻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參考資料:[www.wsbedu.com]
2,畫餅充饑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隻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隻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隻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話說曹操帶兵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渴得很,為了激勵士氣,曹操就對士兵們說:"前麵不遠處有很大的一片梅樹林,梅子特別多,又甜又酸,到時我們吃個痛快。"士兵們聽了,一個個都流出口水來,不再嚷渴了,行軍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也成功地演繹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現代版。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坑道裏嚴重缺水的危機情況下,連長給戰士們講述了一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一個個都在吞口??
事實上,望梅止渴這個典故道出了一個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聯覺。聯覺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由聽覺引起了味覺。除味聽聯覺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的、橙的、黃的顏色會產生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的、青的、綠的顏色會產生寒冷、涼快或清爽的感覺,因而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由視覺引起溫度覺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聯覺,即聽到一種聲音會引起一種色覺,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蘭菲爾德(H. S. Langfeld)曾做過一個有關色聽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色覺,而且對同一個人來說,音調和顏色的聯係是相當穩定的,有些人在7年後仍保持c音符與紅色,d音符與紫色,f音符與粉紅色,b音符與非常明亮的銅色的對應關係。
正因為聯覺現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們在有意無意中把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的廣告中有相當普遍的應用。
參考資料:[www.larkbaby.com]
4,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一口大鍾。
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
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
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
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
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偷扔謔歉嫠呷嗣俏藝?謖飫鎄抵勇穡克?睦鏌患保??
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
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
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拔苗助長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裏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裏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豔陽高照,他到地裏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裏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裏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麵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隻能是好心辦壞事。
6,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後來被莊子拿來形容養生的道理的寓言
實出自《莊子》。即“庖丁解牛”實乃莊子所創之言也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隻見他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經曆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隻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
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盡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誌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幹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隻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參考資料:[www.fbook.net]
7,智子疑鄰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公公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寓意是感情親近與疏遠往往會導致認識錯誤
8,削足適履
出處
《淮南子·說林訓》
故事
春秋時,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裏的軍政要務,然後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於心計,這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後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麼問題嗎!”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騙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並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領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後,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評論這兩件事說:“聽信壞人的話,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像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猶削足適履),太不明智了。
參考資料:[www.edu11.net]
9,刻舟求劍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
10,坐井觀天
出處]
《莊子·外篇·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說]
在《莊子·秋水》中,莊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口廢井裏,住著一隻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自豪地對海鱉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裏多麼愜意呀!我要高興,就在井邊跳躍遊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裏休息。有時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裏,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邊的那些小蟲、螃蟹和蝌蚪,它們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獨自占據這口廢井,多麼自由自在!先生為什麼不經常到井中觀賞遊玩呢?”
海鱉聽了青蛙的一番高談闊論,就想進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腳還沒有完全伸進去,右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隻好後退幾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訴青蛙:“你見過大海嗎?海的廣大,豈止千裏;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時候,十年裏就有九年鬧水災,海水並不因此增多;八年裏就有七年鬧旱災,海水卻不因此而減少。大海不受旱澇影響,住在廣闊無垠的大海裏才是真正的快樂。”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說,坐在井裏觀察天空,就會覺得天很小很小。其實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於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緣故。
由這兩篇文章便有了兩個意義相近的成語——“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井底之蛙”用來諷喻那些見識狹窄、短淺,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識大局的人。“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成語新編:坐井觀天
文/王蒙
蛙君幼時,家中有一口淺淺的枯井,他喜歡常常坐進去冥思遐想,高眺遠望。及長,蛙君習畫,尤喜坐入枯井,或係入水井,身圍救生圈,心平氣和,徐徐仰望,特坐獨視,怡然自得。有時看到枝葉扶疏,有時看到花開花落,有時看到陰雲一塊,有時看到白雲一朵,有時看到明月一輪,有時看到繁星幾點……凡春夏秋冬,陰晴寒暑,風雨雷電,蚊蠅蜻蜒,蝙蝠飛鳥,樹木花草,天光雲色,輪廓雖小而變化無窮,均甚可觀。蛙君喜而時習之,揣摩爛熟,因象生意,因意生氣,因氣生力,力發筆從,一幅幅亦古亦今,非古非今的奇畫出世矣。
蛙君畫甚為走紅,以致走向世界,在香港、紐約、蘇黎世的繪畫拍賣市場上亮相,有一幅莫名其妙圖,賣到250美元。
這一消息傳來,輿論嘩然。或曰,250美元算什麼,實是對我美術家之汙辱。畢加索之畫曾賣2500萬美元!蛙君售價不過畢老的十萬分之一,實是有辱人格國格。或曰,這250元也是看準了蛙君二百五,才略施小計,吊蛙君的胃口,心懷叵測,別有用心,對蛙君表現,應該查一查。或曰,250元是一個偉大的開端,有了二百五才有二千五、二萬五、二十五萬以至更多,蛙君的畫實代表了時代潮流,體現了東西方文明的撞擊、融合、火花、變奏、誤區、怪圈……雲雲。
一好事記者對蛙君進行追蹤采訪。蛙君幼稚,便把自己如何如何坐井觀天作畫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記者。記者寫了報道,輿論再次嘩然。或曰,某方麵之所以出250元,無非是妄圖把吾們的藝術家全部幹淨徹底地趕到井裏去。或曰,吾早就說過蛙某的畫沒有前途,怎麼樣?勿謂言不預也。或曰,坐井觀天,其實連二百五的畫也是畫不出來的。記者報道,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克裏空”,實違背了新聞道德與新聞紀律,必須嚴辦,不可縱容也。或曰,蛙某坐井觀天,偏住一隅,實是對於藝術事業的挑戰,而他的挑戰居然成功了,驚世駭俗,不能掉以輕心。或曰,蛙某,雖然不才,卻亦不應全盤否定。坐井而畫,誤入歧途,能坐視不管不問不援不救乎?!
於是製定了救助蛙君係統工程計劃。拉上他航海航空航天,令其知世界之大與井口之小以及以往諸畫之微渺,拉上他參與各種招待會座談會冷餐會紀念會發獎會校友會聯歡會追悼會大宴會小宴會舞會今晚我們相識會……令其知世界之美妙繽紛誘惑梯突。蛙君如饑似渴如醉如癡如醍醐灌頂,暫停做畫,不談二百五的藝術。而是徜徉宇宙,遨遊太空,沈浸人生,享受快樂。人皆謂蛙君好戲,還在後頭呢。
坐井觀天新啟示
文/劉先明“
一隻青蛙坐在井裏,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但是我認為這則故事在強調現在人們應該開闊思維、眼界放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他值得關注的因素和信息,當我們再對這則成語故事分析後,會有更深刻和實際的啟示。
就這個故事來分析,焦點在於青蛙該不該跳出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為什麼要“跳出來”呢?就為了看看天有多大嗎?
青蛙跳出來看看的目的不該是看天有多大,而是要知道無邊無際的天底下,肯定還有很多井、甚至比自己現在所在的井還要好的井;應該了解自己所在的井是不是會有哪一天會沒水、要有危機感;應該在跳出來後,在明白井外有井、井外有湖的情況下,在確保能維持自己生命時間情況下的活動距離範圍裏、再去尋找有沒有比這口井更好的湖泊或水井,進一步去發現並棲身於水源比這口井的水源更充足、水質也更適合青蛙生存和繁衍的水源地,或湖泊或水井。
但是在決定是否馬上跳出來的時候,它也要考慮跳躍能力、環境條件等問題,如果井中的環境和它的跳躍能力都不可能讓它跳躍出來,它沒必要現在馬上跳,否則跳的越高,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應該要等到井裏水多、能夠跳出來的時候跳,如果能有鍛煉身體的作用,可以邊鍛煉邊試跳,否則那隻會是無味的浪費和消耗。青蛙跳出來後,如果沒找到比這口井適合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環境,它應該在欣賞了自然界的美妙、知道了天有多大的信息後,再回到這口井裏去、維持它的生命、繁衍後代、完成它的使命。
每一個動物都是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功能並在自然界的生物鏈中發揮作用的,每個動物要在生物鏈中發揮作用,前提是要形成和具備本動物群種的生命、繁衍能力,青蛙的使命也應該是繁衍生命的、成為自然界生物鏈中不可斷的一個鏈,那麼它的生命中是不能沒有水的,而井是較能積蓄、保存水,是比較適合青蛙生存的地方,對於青蛙來講,它要關心的是水以及能盛滿水的湖泊或水井,隻有有了這樣的水資源和水環境,它才能生存、實現自己繁衍生命的使命,現在,青蛙選擇和占據了一個比陸地、沙漠等環境裏水源相對多的環境裏生存,不乏是一個暫時的明智選擇。
這個故事自然也可以應用到人類身上。因為我們身上有青蛙的影子。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幫我找15篇成語故事,要文言文的和有翻譯的
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
“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
“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附:《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注釋 :
狙——音居,獼猴,一種猴子的名稱。
損——損失,減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這裏是家裏的糧食的意思。
充——充實,這裏是滿足的意思。
俄——俄頃,不久的意思,表示時間短暫。
匱——音潰,缺乏,不夠的意思。
馴——音尋,馴服,順從的意思。
誑——音狂,欺騙,瞞哄的意思。
若——文言人稱代詞,就是“你”、“你們”的意思。
茅——音敘,橡實,一種糧食。
評點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揭露狙公於弄的騙術,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蒙騙。但是後來,這個故事的意義有了些變化,被引申為反複無常,用來譴責那種說話、辦事經常變卦、不負責任的人
把中國的四字成語故事翻譯成英語
刻舟求劍
Making His Mark (Ke Zhou Qiu Jian)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s crossing a river. In the boat, his sword fell into the water. Immediately he made a mark on the boat.
"This is where my sword fell off," he said.
When the boat stopped moving, he went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at the place where he had marked the boat.
The boat had moved but the sword had not. Is this not a very foolish way to look for a sword?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名的成語50個及翻譯,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