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讚美青鬆的詩句
(1)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
(2)鬆風吹茵露,翠濕香嫋嫋
(3)微吟海月生岩桂,長笑無風起澗鬆。
(4)蒼蒼鬆檜陰,曉日露西嶺。
(5)鬆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栽鬆二首
【唐】白居易
小鬆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
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愛君抱晚節,憐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見,階前故種君。
知君死則已,不死會淩雲。
澗底鬆
【唐】白居易
有鬆百尺大十圍,
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
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
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
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
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
曆曆天上種白榆。
鬆樹
【唐】白居易
白金換得青鬆樹,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
庭鬆
【唐】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鬆當我階。
亂立無行次,高下亦不齊。
高者三丈長,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風月,燥濕無塵泥。
疏韻秋槭槭,涼陰夏淒淒。
春深微雨夕,滿葉珠蓑蓑。
歲暮大雪天,壓枝玉皚皚。
四時各有趣,萬木非其儕。
去年買此宅,多為人所咳。
一家二十口,移轉就鬆來。
移來有何得,但得煩襟開。
即此是益友,豈必交賢才?
顧我猶俗士,冠帶走塵埃。
未稱為鬆主,時時一愧懷。
鬆
【唐】成彥雄
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
將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掛數枝雲。
小鬆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四鬆
【唐】杜甫
四鬆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凋傷。幽色幸秀發,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終然掁撥損,得吝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避賊今始歸,春草滿空堂。
覽物歎衰謝,及茲慰淒涼。清風為我起,灑麵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蓋張。我生無根帶,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勿矜千載後,慘澹蟠穹蒼。
小鬆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鬆
【唐】韓溉
倚空高檻冷無塵,往事閑徵夢欲分。翠色本宜霜後見,
寒聲偏向月中聞。啼猿想帶蒼山雨,歸鶴應和紫府雲。
莫向東園競桃李,春光還是不容君。
古鬆感興
【唐】皇甫鬆
皇天後土力,使我向此生。貴賤不我均,若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獨立天地經。
寄言青鬆姿,豈羨朱槿榮。昭昭大化光,共此遺芳馨。
南軒鬆
【唐】李白
南軒有孤鬆,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淩雲霄,直上數千尺。
陳毅元帥的《青鬆》
大雪壓青鬆,
青鬆挺且直。
欲知鬆高潔,
待到雪化時。
五子棋開局詩詞
寒星溪月疏星首,花殘二月並白蓮,
雨月金星追黑玉,鬆丘新宵瑞山腥。
星月長峽恒水流,白蓮垂俏雲浦嵐,
黑玉銀月倚明星,斜月名月堪稱朋。
二十六局先棄二,直指遊星斜慧星。
五子棋26開局簡圖
┎┬┬┬┬┬┒┎┬┬┬┬┬┒┎┬┬┬┬┬┒┎┬┬┬┬┬┒
┠┼┼┼┼┼┨┠┼┼┼┼┼┨┠┼┼┼┼●┨┠┼┼┼┼┼┨
┠┼┼┼○┼┨┠┼┼┼○┼┨┠┼┼┼○┼┨┠┼┼┼○●┨
┠┼┼●┼┼┨┠┼┼●┼●┨┠┼┼●┼┼┨┠┼┼●┼┼┨
┠┼┼┼●┼┨┠┼┼┼┼┼┨┠┼┼┼┼┼┨┠┼┼┼┼┼┨
┠┼┼┼┼┼┨┠┼┼┼┼┼┨┠┼┼┼┼┼┨┠┼┼┼┼┼┨
┖┷┷┷┷┷┚┖┷┷┷┷┷┚┖┷┷┷┷┷┚┖┷┷┷┷┷┚
蒲月 恒星 長星 峽月
┎┬┬┬┬┬┒┎┬┬┬┬┬┒┎┬┬┬┬┬┒┎┬┬┬┬┬┒
┠┼┼┼┼┼┨┠┼┼┼┼┼┨┠┼┼┼┼┼┨┠┼┼┼┼┼┨
┠┼┼┼○┼┨┠┼┼┼○┼┨┠┼┼┼○┼┨┠┼┼┼○┼┨
┠┼┼●┼┼┨┠┼┼●┼┼┨┠┼┼●●┼┨┠┼┼●┼┼┨
┠┼┼┼┼●┨┠┼┼┼┼┼┨┠┼┼┼┼┼┨┠┼┼┼┼┼┨
┠┼┼┼┼┼┨┠┼┼┼┼●┨┠┼┼┼┼┼┨┠┼┼┼●┼┨
┖┷┷┷┷┷┚┖┷┷┷┷┷┚┖┷┷┷┷┷┚┖┷┷┷┷┷┚
水月 流星 雲月 嵐月
--------------------------------------------------------
┎┬┬┬┬┬┒┎┬┬┬┬┬┒┎┬┬┬┬┬┒┎┬┬┬┬┬┒
┠┼┼┼┼┼┨┠┼┼┼┼┼┨┠┼┼┼┼┼┨┠┼┼┼┼┼┨
┠┼┼┼○┼┨┠┼┼┼○┼┨┠┼┼┼○┼┨┠┼┼┼○┼┨
┠┼┼●┼┼┨┠┼┼●┼┼┨┠┼┼●┼┼┨┠┼┼●┼┼┨
┠┼┼●┼┼┨┠┼┼┼┼┼┨┠┼●┼┼┼┨┠┼┼┼┼┼┨
┠┼┼┼┼┼┨┠┼┼●┼┼┨┠┼┼┼┼┼┨┠┼●┼┼┼┨
┖┷┷┷┷┷┚┖┷┷┷┷┷┚┖┷┷┷┷┷┚┖┷┷┷┷┷┚
銀月 明星 斜月 名月
┎┬┬┬┬┬┒┎┬┬┬┬┬┒┎┬┬┬┬┬┒┎┬┬┬┬┬┒
┠┼┼●┼┼┨┠┼┼┼┼●┨┠┼┼┼┼┼┨┠┼┼┼┼┼┨
┠┼┼○┼┼┨┠┼┼○┼┼┨┠┼┼○●┼┨┠┼┼○┼●┨
┠┼┼●┼┼┨┠┼┼●┼┼┨┠┼┼●┼┼┨┠┼┼●┼┼┨
┠┼┼┼┼┼┨┠┼┼┼┼┼┨┠┼┼┼┼┼┨┠┼┼┼┼┼┨
┠┼┼┼┼┼┨┠┼┼┼┼┼┨┠┼┼┼┼┼┨┠┼┼┼┼┼┨
┖┷┷┷┷┷┚┖┷┷┷┷┷┚┖┷┷┷┷┷┚┖┷┷┷┷┷┚
寒星 疏星 花月 殘月
--------------------------------------------------------
┎┬┬┬┬┬┒┎┬┬┬┬┬┒┎┬┬┬┬┬┒┎┬┬┬┬┬┒
┠┼┼┼┼┼┨┠┼┼┼┼┼┨┠┼┼┼┼┼┨┠┼┼┼┼┼┨
┠┼┼○┼┼┨┠┼┼○┼┼┨┠┼┼○┼┼┨┠┼┼○┼┼┨
┠┼┼●┼●┨┠┼┼●┼┼┨┠┼┼●┼┼┨┠┼┼●┼┼┨
┠┼┼┼┼┼┨┠┼┼●┼┼┨┠┼┼┼●┼┨┠┼┼┼┼●┨
┠┼┼┼┼┼┨┠┼┼┼┼┼┨┠┼┼┼┼┼┨┠┼┼┼┼┼┨
┖┷┷┷┷┷┚┖┷┷┷┷┷┚┖┷┷┷┷┷┚┖┷┷┷┷┷┚
金星 鬆月 ......餘下全文>>
葛字與暮字開頭的詩句都有什麼
【葛】
1、葛巾自向滄浪濯(宋·辛棄疾·《菩薩蠻》)
2、葛強親近同心事(唐·杜甫·《清明》)
3、葛坦半中凹(宋·釋紹曇·《偈頌一百零二首》)
4、葛巾藜杖正關情(宋·葉夢得·《虞美人》)
5、葛巾葵扇(宋·無名氏·《醉蓬萊》)
6、葛陂還訪騎竹(宋·趙彥端·《念奴嬌》)
7、葛洪爐內藥初成(宋·曾覿·《浣溪沙》)
8、葛山仙隱(宋·葛勝仲·《減字木蘭花》)
9、葛洪丹就(宋·韓元吉·《水龍吟》)
10、葛生蒙楚(先秦·詩經·《葛生》)
11、葛生蒙棘(先秦·詩經·《葛生》)
12、葛帷藤簟(元·許有壬·《滿庭芳》)
13、葛巾裹卻葛天民(宋·蘇泂·《金陵雜興二百首》)
14、葛巾不整倩人扶(宋·無名氏·《定風波》)
15、葛巾曉掛鬆間月(宋·侯置·《滿江紅》)
16、葛幮竹簟夜更涼(宋·陸遊·《喜雨》)
17、葛之覃兮(先秦·詩經·《葛覃》)
18、葛之覃兮(先秦·詩經·《葛覃》)
19、葛陂化龍之杖(宋·釋正覺·《頌古一百則》)
20、葛公住此山(宋·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
21、葛藟係之(先秦·詩經·《樛木》)
22、葛藟荒之(先秦·詩經·《樛木》)
23、葛藟縈之(先秦·詩經·《樛木》)
24、葛衣蕭爽接籬偏(宋·陸遊·《夜意》)
25、葛豐刺舉(唐·李瀚·《蒙求》)
26、葛亮顧廬(唐·李瀚·《蒙求》)
27、葛巾雅相宜(宋·張鎡·《莊器之賢能良居鏡湖上作吾亦愛吾廬六詩見》)
28、葛延王室(魏晉·曹攄·《贈韓德真詩》)
29、葛洪屍定解(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30、葛洪井畔慘風煙(宋·陸遊·《出遊》)
31、葛衣初著喜新晴(宋·陸遊·《喜晴》)
32、葛屨五兩(先秦·詩經·《南山》)
33、葛風細細(宋·劉辰翁·《齊天樂》)
34、葛翁忽跨白驢來(宋·王鎡·《遊仙詞三十三首》)
35、葛蔓石磊磊(宋·黃庭堅·《寄晁元中十首》)
36、葛查節用(宋·佚名·《淳熙三年發皇後冊寶十三首》)
37、葛查節用(宋·佚名·《淳熙三年發皇後冊寶十三首》)
38、葛藟殖繁(宋·真宗·《寧宗郊前朝獻景靈宮二十四首》)
39、葛嶺花開二月天(清·袁枚·《湖上雜詩》)
40、葛衫紗帳冷修修(宋·方回·《喜雨》)
41、葛洪井上聽鬆聲(宋·陸遊·《旅思》)
42、葛衫麥飯有即休(宋·陸遊·《鳥啼》)
43、葛盧驗聲(南北朝·沈約·《梁雅樂歌 牷雅》)
44、葛帳筠床弄素琴(宋·陸遊·《水亭》)
45、葛陂雕龍睡(宋·黃庭堅·《蕭巽葛敏修二學子和予食筍詩次韻答之二首》)
46、葛生綿綿(魏晉·曹叡·《步出夏門行》)
47、葛巾隨分對荊釵(宋·方嶽·《除夕》)
48、葛衣斷碎趙城秋(唐·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
49、葛衣斷碎趙城秋(唐·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
50、葛藟鬆千尺(宋·黃庭堅·《送徐景道尉武寧二首》)
51、葛藟茂河(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
52、葛藟自成陰(魏晉·曹植·《種葛篇》)
53、葛嫩不任牽(南北朝·蕭衍·《遊鍾山大愛敬寺詩》)
54、葛公蓋世才(宋·張耒·《冬日放言二十一首》)
55、葛荒葵老蕪城暮(宋·黃大輿·《虞美人》)
56、葛苞玉粉生香壟(唐·貫休·《山居詩二十四首》)
57、葛花零落風(唐·孟郊·《過分水嶺》)
58、葛巾草履從人笑(宋·仇遠·《書與士瞻上人十首》)
59、葛車勿速返(唐·盧照鄰·《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
60、葛洪及許靖(唐·杜甫·《詠懷二首》)
61、葛冺杜廈儆嫖(宋·陸遊·《宿魚梁驛五鼓起行有感》......餘下全文>>
求,關於:正史中:乾隆、劉墉、紀昀、和紳,“長相”的文字。及四人 “詩詞”、“書法” 的特點,及水平
紀曉嵐(1724~1805),名昀,曉嵐是他的字,直隸河間獻縣(今河北滄縣)人。據史書記載,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侃和幽默。這是經過美化了的描寫,曆史上並不如此。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這要先從紀曉嵐的長相說起。
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真實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據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另外,跟紀曉嵐交遊數十年的朱珪曾經有詩這樣描述紀曉嵐:
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
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如此說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這裏需要介紹一下背景知識。紀曉嵐的官場命運是由乾隆掌握的。乾隆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聖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長深宮的皇帝,有很多怪習。對於紀曉嵐來說,乾隆最要命的一條就是對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他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漂亮。例如和珅、王傑、於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都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說的了,即使是福長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寵信,一方麵是由於他死心塌地地追隨和珅,與其結成死黨,另一個重要原因卻是因為他年輕漂亮。曾經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其著作中記載說,福長安英氣逼人,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美少年。
長相本由天注定,沒有辦法選擇。相貌醜陋的紀曉嵐卻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視,難以參預重大的政治決策,隻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紀曉嵐隻能做乾隆的詞臣,而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這種官職並無重權、實權,隻是大清朝廷的擺設而已。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應受罰,乾隆卻說:“這次派任的紀曉嵐,本係無用腐儒,本來隻不過是湊個數而已,況且他並不熟悉刑名等事務,又是近視眼……他所犯的過錯情有可原。”可見紀曉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長相不過是一個表層原因。紀曉嵐跟乾隆的隔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專製君主從本質上來說,不會喜歡稍有個性、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有一次,內閣學士尹壯圖指陳弊政,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我經過各省地方,問起官吏的好壞,人們都皺眉歎息,各省風氣大抵皆然”。由於這些話惹惱年歲已高、再也聽不進忠言的乾隆,結果軍機大臣要將尹壯圖擬斬。尹壯圖之父尹鬆林與紀曉嵐為同年進士,當紀曉嵐打算為尹壯圖求情時,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原來,皇帝讓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並不是真正把他當成獨當一麵的重臣,隻是把他當作給皇帝解悶的戲子之流。公元前一世紀,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了幾句話,竟惹得漢武帝大怒而受到殘酷的宮刑。司馬遷痛定思痛,說道:“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1800多年過去了,紀曉嵐麵臨的竟是同樣的處境:在專製的皇權麵前,一個知識分子是難有尊嚴的。紀曉嵐麵對乾隆的指責,隻能忍氣吞聲。我想,在電視劇中,是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鏡頭的吧?
正如清史專家鄧之誠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頗以貌取,文達(即紀曉嵐)貌寢短視,且江北人,故不為純帝(即乾隆)所喜。一時若翁覃溪、朱竹君、王蘭泉、鄒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際遇頗相似,純帝所許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撫。若於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以長相作為選用人才的標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曆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紀曉嵐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過如此。那麼,從紀曉嵐這一方來說,他是怎麼認識自己的處境呢?紀曉嵐一生,做過翰林院編修、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官,誥受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騎馬。中間隻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卷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到烏魯木齊,但也僅僅兩年多就被召回京師做官。所以在一般人眼裏,紀曉嵐也可以算是官運亨通的一個人。然而,久在官場浮沉的紀曉嵐並沒有體會到多少飛黃騰達的快感,他的內心更多的時候是充滿孤獨、愁苦的感歎。這從紀曉嵐一生中的幾個細節可以看出來。
不敢著書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誌》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但在紀曉嵐生前,就有關於他平生不著書的說法流傳。
有人說,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紀曉嵐的門生劉權之就說他老師文名滿天下,經常給人寫文章,但都“隨手散失,並不存稿”,原來紀曉嵐總是認為這些文字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沒有刊刻的價值。紀曉嵐的另一門生陳鶴也說,老師自從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縱觀古今著述,知道該有的都已經有了,後來的人再怎麼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範圍,而那些自謂超過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罷了。所以紀曉嵐“生平未嚐著書”,偶爾為人作序記碑表之類的文字,也都隨即丟棄,未嚐保存。陳鶴感慨地說,如今某些人偶爾寫了一點小東西就四處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顏啊!
清代大學者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卻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於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於世。
而按照紀曉嵐自己的說法,與上麵都稍有出入。紀曉嵐晚年就曾講起,“我早年就學習詩歌,其間意氣風發,與天下同好互相唱和,總是不甘人後。如今我年紀差不多80歲了,卻轉而瑟縮不敢著一語,平生所寫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他說這是因為隨著閱曆的增長,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經說過的東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過是徒自苦耳。從紀曉嵐的話來看,他並不是“未嚐著書”,早年還是勇於吟詩弄賦的,隻不過後來他對自身所處的世道逐漸有了深刻的體會,越來越不敢從事寫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要說是因為怕超不過古人而罷筆,這個理由似乎很是勉強。這個理由背後還有著極大的社會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間思想控製的加強,文字獄屢見不鮮。
清朝文字獄集中發生在號稱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其中著名的,康熙時有莊氏《明史》獄和戴名世《南山集》獄,雍正時有查嗣庭獄和呂留良、曾靜獄。其中查嗣庭獄是莫須有的罪名外,其他的還是或 多或少確因文字有犯忌之處。而在乾隆時期,文網更加苛密,大多是無中生有、借題發揮來殺人。例如有內閣學士胡中藻獄。胡中藻的詩歌中有兩句詩引起乾隆的敏感。一句是“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是故意加濁字於大清國號之上,大不敬;一句是“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乾隆認為這是諷刺他朝門不開,不進人才。又因為胡中藻在廣西學政任內,曾出試題“有乾三爻不象龍說”,乾隆認為龍與隆同音,這是詆毀他的年號。乾隆就憑著這些強詞奪理的借口,將胡中藻殺了。乾隆一朝的文字獄,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乾隆的詞臣,紀曉嵐對這些文字獄自然深有感知。
同時,紀曉嵐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庫全書》而飽嚐文字所帶來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本來,進行偌大一個文化工程,中間出現一些差錯是難以避免的。隻要盡心盡力,有錯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可惜紀曉嵐他們麵對的是乾綱獨斷、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點點不完善之處帶來的就是殺身之禍。在纂修四庫過程中,總纂紀曉嵐、陸錫熊和總校陸費墀等人因有差錯而遭到多次嗬斥、交部議處、罰賠等處分,最後,總纂陸錫熊死在前往東北校書的途中,而陸費墀因無力負擔江南三閣的修改費用而被革職,鬱鬱而終,家產被查抄,妻離子散。同僚和自己的親身遭遇一定會給紀曉嵐帶來更深的感觸,也使他真切認識到自身所處環境的險惡。
《清稗類鈔》中有一則紀曉嵐軼事很值得回味。據說紀曉嵐做翰林時,有一天起草文牘,文思枯竭,於是出屋順著走廊散步。廊下有一個老兵正睡得香,鼾聲陣陣。紀曉嵐拍醒了兵士,問他睡得可好。老兵說很好。紀曉嵐於是拿來一部書讓他認字,老兵說不識字。紀曉嵐這時若有所思地說:“人生識字就是困苦患難的開端,你不識字,真正是快樂啊。”這則軼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態可能跟真實的紀曉嵐相距不遠。紀曉嵐4歲就跟筆硯結緣,後以文字走上仕途,卻沒料到文字也動輒給人帶來殺身之禍,給他帶來窘迫,有這種感歎自在情理之中。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他“瑟縮不敢著一語”的現象,不正反映了他在專製君主麵前那種戰戰兢兢的感受嗎?
觀弈道人紀曉嵐有一個別致的自號,叫“觀弈道人”。紀曉嵐晚年很喜歡下圍棋,在下棋的同時,他也從中體悟官場、世道、人心。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曾經請朋友沈雲浦畫了一幅《桐蔭觀弈圖》,自題詩一首:
不斷丁丁落子聲,紋楸(qiū)終日幾輸贏。
道人閑坐桐蔭看,一笑涼風木末生。
何仙姑
在這裏,他以“觀弈道人”自比,閑看世間風雲變幻。7年後,他再次檢視《桐蔭觀弈圖》,又有感歎。他認為當初請人作觀弈圖,也不過是道人(也就是紀曉嵐自己)不親自參與勝負而已,但其心中仍然存在著勝負之心,而如今看來,連這個勝負之心也都是幻象呢。這種心態在另一首與弈棋有關的詩中暴露無遺。這首詩是寫《八仙圖》的,圖中八仙,各具情態:何仙姑與韓湘子對弈,其餘五仙旁觀,而鐵拐李一個人卻在一旁呼呼大睡。紀曉嵐寫道: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
那似頑仙癡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韓湘子
“頑仙”既指鐵拐李,也是紀曉嵐自喻;“春風蝴蝶”,化用莊子化蝶故事,比喻自由自在,不存人間勝負之心。紀曉嵐在這裏表達了超然世外的態度,可算是看透紅塵。不過,他在乾隆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半個世紀,想要超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自挽聯紀曉嵐在69歲那年,有一天跟同僚聊天,聊得興起,說:“從前陶淵明自作挽歌,我今天也自題一首挽聯,希望我死後大家能夠用它挽我。”這首自挽聯如下: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挽聯第一句是說在官場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鷗鳥一樣,這把仕途的艱辛描摹出來了。第二句是說自己埋頭於圖書之中,好比在書中生死的蠹魚一樣,這表達了他對自身命運的喟歎。從這一自挽聯中可以看出紀曉嵐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其中也包含了紀曉嵐對自己一生的認識。
從以上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紀曉嵐不太可能做成乾隆的寵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過是皇帝養起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
與和珅的關係
在電視劇中,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經常是形同水火,勢不兩立。民間也有不少傳說,多次講到紀曉嵐如何捉弄和珅。《清朝野史大觀》就記載,和珅在宰相府內修建涼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額,便求紀曉嵐題字,結果紀曉嵐爽快答應,題以大字“竹苞”。這二字出自《詩經·小雅·斯幹》中“如竹苞矣,如鬆茂矣”句,人們常以“竹苞鬆茂”頌揚華屋落成,家族興旺。和珅得到紀曉嵐的題字,大為高興,就高高掛在書亭上。乾隆偶爾臨幸和珅宅第,一見紀曉嵐題字,馬上就知道了紀曉嵐是在捉弄和珅。他笑著對和珅說:“紀曉嵐是在罵你們一家‘個個草包’呢。”結果和珅對紀曉嵐恨之入骨,幾次進讒言,參奏紀曉嵐。
其實,這種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我們僅從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乾隆朝晚期,紀曉嵐好友、禦史曹錫寶欲彈劾和珅,紀曉嵐雖為朋友擔心,但也僅以宋人《詠蟹》詩相贈:
水清詎免雙鼇黑,秋老難逃一背紅。
意思是說,現在彈劾和珅,恐怕時機不夠成熟。但曹錫寶沒有聽從紀曉嵐的告誡,毅然上書,指參和珅。結果乾隆大怒,要將曹錫寶治罪,此時的紀曉嵐再也不像上次救盧見曾那樣,盡心為朋友出力,而是在乾隆麵前竭力表白,聲稱自己毫不知情。結果由於他表現得過於露骨,反而使乾隆認為紀曉嵐正是幕後指使者。可見,紀曉嵐怎麼會把自己樹立成和珅的對立麵呢?
有史料記載,和珅在他發達之後,曾與文學名流詩文唱和。有時他私下請紀曉嵐、彭元端為其作品潤色。而紀、彭二人考慮到和珅權大勢重,萬一不從,被他穿了小鞋可受不起,也就每每代為捉刀。當然,也就僅僅潤色文字而已,紀曉嵐並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謀求高位。據朝鮮使臣徐有聞所見,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投靠,隻有劉墉、紀曉嵐、朱珪等人始終不依附。看來,在當時險惡的政治環境下,紀曉嵐所能夠做到的也就是盡力不與和珅同流合汙而已。
晚年的紀曉嵐,常以弈道為喻,言其心誌。比如前文所引題《八仙圖》詩,就表達了他超然世外的態度。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世故的態度,也是紀曉嵐從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出來的經驗。紀曉嵐久任官場,官職也不低,能夠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為官之道。這種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盡量保持中立的身份。而他長期追隨乾隆,遊山玩水,吟詩作對,阿諛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見其為人。從紀曉嵐這種性格特點來看,他不會與和珅發生麵對麵的衝突。電視劇中的那些鏡頭,根本就不會出現。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挽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就是這樣的一位“世故老人”,他又如何肯、如何敢與權傾朝野的和珅直接對抗呢?
老百姓的明星
既然紀曉嵐隻是乾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也不是一個跟和珅針鋒相對的鬥士,然而他在廣大民眾中間卻極受歡迎,似乎可以說是老百姓的明星,這是為什麼呢?有關紀曉嵐的民間傳說不計其數,這恐怕也是中國文人少有的待遇吧?仔細想來,恐怕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第一,紀曉嵐具有幽默風趣的真性情。清代筆記中記紀曉嵐,提得最多的就是紀曉嵐的詼諧。如牛應之《雨窗消意錄》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也說:“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如果說紀曉嵐幽默風趣,大概不會錯。但僅僅是幽默,還不足以達到人人傳頌的地步。紀曉嵐的幽默,還有真性情的一麵。在流傳下來有關紀曉嵐的幽默故事裏麵,有兩點比較突出,最能看出紀曉嵐的真性情。這就是紀曉嵐敢於跟權勢人物開個小玩笑,而且也能講葷段子。
例如他敢稱呼乾隆為“老頭子”,敢趁題亭額的機會譏嘲和珅一家,盡管這些故事不一定真,但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紀曉嵐麵對權勢人物的幽默作風。對於文人一般不敢惹的太監,紀曉嵐也敢開個玩笑。有一天散朝時,一個太監想聽紀曉嵐講笑話。紀曉嵐假裝沉思半天,說:“從前有一個太監……”說了半句,就不說話了。這個太監等了半天,就問:“底下如何?”紀曉嵐答道:“底下一樣沒有。”聞者絕倒。對於這樣的調侃,當事人倒也不好表示什麼,也不便於施加報複。這也許是紀曉嵐借幽默來表達性情的原因吧。
紀曉嵐還時不時來點段子,更可以見出其性情。有一次,一個姓平的朋友做了新郎倌,紀曉嵐送了一部《詩韻》賀喜,人們都很奇怪這個禮物有什麼奧秘。平某思索了好幾天,才知道紀曉嵐取四種聲調即“平、上、去、入”跟自己開了個玩笑。這種葷段子向來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要想它不流傳天下也難。明清兩代,民間非常流行的一部笑話總集《笑林廣記》中,大概有一半內容都是與性有關。
第二,紀曉嵐善於對聯之戲。對對聯,俗稱“對對子”,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啟蒙最基本的課程,又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娛樂活動,深受百姓喜愛。紀曉嵐才思敏捷,詼諧不羈,尤善對對聯,常有妙語。比如他為一窮苦鐵匠所寫對聯為:
紀曉嵐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
又比如,他為理發匠所寫的對聯為:
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寥寥數字,精細入神,堪稱絕對。
有一次紀曉嵐入值南書房,有位老太監久聞紀曉嵐大名,特地前來一睹風采,隻見他身穿皮袍,按當時文人的習慣,手持折扇。這位太監便出題: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此聯巧妙地將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對紀曉嵐打扮的譏諷,非常不易回對。不料紀曉嵐輕鬆應對: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此事迅速被傳為笑談。
紀曉嵐善於對聯,應該是事實。紀曉嵐這個才能在當時的官場上也是流傳已久。
紀曉嵐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出的一副燈謎。一年元宵,乾隆命大小臣工上進燈謎,以供紫禁城懸掛。紀曉嵐所獻燈謎為一副謎聯,注明上下聯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猜不出答案,查知係紀曉嵐出題,便召其回複,結果得知其答案為字的偏旁謎,即“猜謎”二字,大加讚賞。紀曉嵐的座師劉統勳等人,也乘機對乾隆誇獎紀曉嵐。此後,紀曉嵐名聲更著。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五十壽辰,文武百官紛紛撰聯賦詩,無非萬壽無疆之類。而紀曉嵐所寫之聯別出心裁:
四萬裏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裏;
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聯指清朝統一全國後,西起蔥嶺,東瀕大海,北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縱橫均為四萬裏,版圖之大,為曆史上所未有;下聯指五十聖壽再加九千九百五十歲,正好合為萬歲,敬祝乾隆萬壽無疆。見到此聯後,乾隆大喜,當即傳旨,將紀曉嵐擢為京察一等,以道府記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39歲的紀曉嵐奉旨出都,任福建學政。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對於翰林來說,外放學差無疑是仕途上的一個轉折點。紀曉嵐對此喜不自勝。登車啟程,至濟南改乘舟船,沿運河南下,一路行來,山川秀麗,他也不停寫詩作賦,後來還結集出版,名為《南行雜詠》。
傳說在行舟途中,紀曉嵐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還給他送來一張紙條:“我看閣下必是一位文士,現有一聯,如閣下能對出,敝船必當退避三舍,如對不出,則隻好委屈閣下殿後。”老者的上聯是:
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這是一副語意雙關聯。“櫓速”諧指三國著名文臣魯肅,“帆快”暗指西漢著名勇士樊噲,一文一武,正巧構成雙重含義,表麵上是說櫓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說文不如武。紀曉嵐深知此聯難對,不禁冥思苦想,結果讓老者揚帆遠去。他到福州後,主持院試,樂聲轟鳴。紀曉嵐觸景生情,想出下聯: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將狄青,“蕭和”暗指西漢宰相蕭何,也是一語雙關,一文一武,文勝於武,對得天衣無縫。
世上流傳的紀曉嵐對對子故事,有真有假。例如,有一則故事說紀曉嵐曾隨乾隆南巡,路過黃河碎石灘。乾隆出了一個上聯:“石頭渣稀爛棒硬。”紀曉嵐漫不經心地答道:“黃河水翻滾冰涼。”對聯上下句都體現了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算是不錯。但其實乾隆六次南巡,紀曉嵐沒有一次扈從過。不過,紀曉嵐善於對對子是真,而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更廣泛地傳播了紀曉嵐的大名。
第三,紀曉嵐朋友遍朝廷,門生滿天下。紀曉嵐早年就與一幫誌趣相投的文人學士結成文社,半月聚會一次,談古論今,切磋詩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紀昭和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錢大昕。就連上科進士劉墉,這時已由翰林院編修升為侍講,也參加進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紀曉嵐與劉墉一齊被推為文社領袖。由於文才出眾,也由於性格謙和,紀曉嵐很快在朝廷上下擁有了一批興趣相投的朋友。
紀曉嵐多次擔任過考官。他先後任過乾隆己卯山西鄉試正考官、庚辰會試同考官、本省壬午鄉試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甲辰會試副總裁官、己酉武會試正總裁官,嘉慶丙辰會試正總裁官、己未武會試正總裁官、壬戌會試正總裁官等。正因為他經常擔任考官,所以門人眾多。
朋友和門生一多,紀曉嵐的名字未免在他們口頭、著作中經常出現。久而久之,紀曉嵐的聲名怎麼可能不越傳越大呢?
第四,與兩部名傳天下的書有關。第一部就是清代的文化大工程——《四庫全書》。紀曉嵐是這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借此機會還刪定了一部重要的目錄學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本書在學界也享有盛名。第二部書就是紀曉嵐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這部筆記流傳甚廣,也獲得後世極高的讚賞。魯迅認為此書“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既有趣,又有真知灼見,而其“敘述複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魯迅據此盛讚紀曉嵐是當時社會中“很有魄力的一個人”。小說家孫犁認為這部筆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其他同類作品所不能超越的位置,“它與《聊齋誌異》是異曲同工的兩大絕調”。這兩部書都留名後世,其編纂者紀曉嵐自然也就名動天下了。
紀曉嵐死後,諡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www.rwabc.com]
中國的清代,有一位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僅在正統的史傳中占盡風光,而且在民間也有很好的口碑。
這個人物,便是乾隆時期執學術牛耳,成為一代文宗的紀曉嵐。
紀曉嵐,名昀,曉嵐為其字,號春帆,別號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觀弈道人,晚號孤石老人、石雲。直隸河間府獻縣人(今屬河北省滄縣)。他是乾隆丁卯科順天第一名舉人,甲戌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辦理院事,曆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侍讀學士,後來因為牽扯進他的兒女親家___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字澹園,又字抱孫,號雅雨、道悅子,山東德州人,任長蘆、兩淮鹽運使)的一個案子,被 發配到烏魯木齊,在戍所裏任印務章京,鞅掌簿書,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事。第三年便被恩命召還,複任編修。從此在宦途上一帆風順,曆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讀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也任過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誥受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騎馬。
不過紀曉嵐一生中最主要的業績,是他的學術活動。他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他曆充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提調兼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總纂官,總纂官、總纂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一生中他參與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編修,不可勝數。
除了修書,他幹得比較多的另一件事就是做考官了。他先後任過乾隆山西鄉試考官、庚辰會試同考官、壬午本省鄉試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甲辰會試副總裁官、己酉武會試正總裁官、嘉慶丙辰會式正總裁官、己未武會試正總裁官、壬戌會試正總裁官。每赴其任,必有詩傳示同僚,以躬謹相勉。他不憚作餘力,獎掖後學,故門人眾多。經他之手,提攜了許多人才。
紀曉嵐的祖籍,在江蘇應天府上元縣紀家邊村,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江南大姓實幾輔,紀曉嵐的先祖紀椒坡便一路北上,最後入籍於離獻縣九十裏的景城。明崇禎中,紀曉嵐的高世祖紀申這一支,遷居離景城三裏之遙的崔爾莊。
經過二百多年,子孫生齒繁衍,到了清代,紀家已成了獻縣屈指可數的大姓了。
獻縣在直隸省的東南,是京幾通往東南地區的門戶。“南京到北京,禦道十八弓”,這禦道就是從獻縣穿過。這裏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控齊魯,北鎮京衛,又是人文淵藪,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劉德,封為河間王。都城便設在獻縣。史稱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工於整理古籍,搶救文化遺產,所得皆古文先秦書,被服儒術,六藝俱舉,文約指明,學者宗之。
簡述李賀詩歌的藝術淵源
李賀詩歌的藝術成就無疑是全麵的,但本文僅
就其詩歌的奇妙構思,意象與用字的特點及通感等
藝術特色作些初步探討,在此基礎上,對其詩歌的藝
術淵源進行考察,對其詩歌在後世產生的藝術影響
進行簡要論述.
一
首先,李賀詩歌構思奇妙,出人意表,具有較強
的藝術感染力.李賀在詩歌創作時往往沉醉於內心
的體驗,其藝術構思時常不受時空,層次和類別的限
製,將一些不相關的事物剪輯組合,任憑情感,欲望
的流露而為詩,有時故意顛倒時間與空間,光明與黑
暗,偉大與渺小,令一般作者難以效仿,企及,讓一般
讀者無所適從,匪夷所思.如《銅駝悲》"生世莫徒
勞,風吹盤上燭.厭見桃花笑,銅駝夜來哭"數句,語
句極不連貫,彼此沒有必然的邏輯聯係,乍讀起來,
讓人不知所雲.李賀還喜歡運用跳躍的藝術結構,
且看《長歌續短歌》:"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發.秦
王不可見,旦夕成內熱.渴飲壺中酒,饑拔隴頭粟.
淒涼四月闌,千裏一時綠.夜峰何離離,明月落石
底.徘徊沿石尋,照出高峰外.不得與之遊,歌成鬢
先改".前四句先言英主已逝,接下四句寫青春不
再,最後六句寫明月難尋,彼此之間意緒跳躍性很
大,忽兒天上,忽兒地下,忽兒白天,忽兒夜晚,忽兒
往古,忽兒眼前,給人的感覺是片斷的,不連貫的,不
完整的,雖有奇句,整首詩的脈絡卻難於把握.造成
李賀詩歌這一藝術特質的緣由在於:李賀寫詩與他
人不同,他人先得題而後為詩,李賀則每日騎驢背破
錦囊,邊行邊吟,遇佳句即記下後投入囊中,晚上回
家後再整理成詩.[&]由於他在詩的章法,布局,命意
上不甚著力,隻是將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所寫的片
言隻句聯綴成章,故詩歌有句無篇,在章法上難免有
些散亂與疏漏,給人以零碎,拚湊的感覺,讀者殊覺
思維混亂,語無倫次.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曆來對
李賀詩歌的評價往往都離不開一個"奇"字,如張碧
說他"奇峭",張戒說他"瑰奇",周紫芝說他"語奇而
入怪",晁公武說他"奇詭",王應麟說他"奇僻",屠隆
說他"奇瑰","耽奇",謝榛說他"奇古",沈德潛說他
"瑰奇",喬億說他"奇澀".杜牧為其詩集作序時,具
體而形象地從九個方麵闡明了李賀詩歌的藝術特
點,尤其對其奇險特點的評價具有開宗明義的意義:
"荒國阝多殿,梗莽邱壟,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鯨吸鼇
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其次,李賀在詩歌創作時,因物感於心,善於捕
捉豐富的意象,以此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李賀詩
歌意象的基本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一就意象
第(卷第#期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1/,#
!""#年&!月23451-6378-+94-18:-;:(=/ @A0= @BC B:D@E@/C)FB ,!""#
萬方數據
的來源而言,李賀詩歌意象有較大的虛幻性與想像
性.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的《琵琶行》,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並為唐代描寫音樂的三大傑
作.比較而言,後二首詩多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如
急雨,私語,珠落,鶯聲,流泉,兒女語,勇士赴敵場等
來比喻琵琶聲與琴聲的絕妙,而李賀此詩則用"湘娥
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石破天驚","瘦蛟
跳舞"等層出不窮的虛幻性意象來狀箜篌聲,這些意
象均源於神話傳說,光怪陸離,充滿了浪漫主義色
彩.二就意象的分布而言,李賀詩中運用色彩意象
最多,其敷彩設色的藝術也很獨特.據學者統計,李
賀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顏色是:"白"字!"次,"紅"
字,"青"字各#!次,"黃"字,"綠"字各$"次,"粉"字,
"碧"字各%#次,"紫"字%$次.此外,尚有"黑"字&&
次,"赤"字!次,"褐"字,"黛"字各兩次.[%]李賀對色
彩如此敏感,酷愛,在詩歌中鑲嵌如此繁多密集的色
彩詞藻,這在古代詩人中還是比較突出的.李賀刻
意創造出層現疊出,濃重富豔的具有綺麗色彩的意
象是為了在讀者的眼前與心中喚起強烈的視覺感
受,以此激發讀者無比豐富的想像與聯想,將其引入
詩的意境中去.三就其意象的性質而言,李賀詩歌
意象具有柔婉與冷豔的特色.李賀選擇的人文意象
集中在女性的衣飾,體態,稱呼,閨房內的裝飾與用
物,如服飾中有裝飾女性的環,瑤,衫,袖,簪,裙等意
象.使用這些質感上偏於陰冷的意象,以與詩人寫
作的小橋流水,荷塘月色,杏花春雨等景色相配.元
好問評秦觀詩"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實際上,李賀的創作也近於"女郎詩".
再次,李賀詩用字,使詞及造句,力避平淡淺易,
不願使用"經人道語",力求"筆補造化",創造了許多
名言警句,形成了出俗反常,瑰美奇峭的語言特色.
受韓愈古文"詞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的影響,李
賀在使用語言上,盡量避俗求新而不拾人牙慧,明代
李維楨《李賀詩解序》謂其"隻字片語,必新必奇",如
《秋來》詩中"思牽今夜腸應直",曆來形容愁思多用
"愁腸百結",李賀則反其道而行之,謂紆曲的腸變直
了.李賀在語言上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他自己,如
寫月就用了"宮蟾","蟾光","寶鏡","玉盤","懸
璫","玉輪","玉鉤","明弓","斜白"等不同詞語;寫
銀河則用"天河","天江","銀灣","銀浦"等不同詞
語.而在《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辭 六月》詩中,同樣是
寫太陽,將早晨初升的太陽比做"紅鏡",上升運行的
太陽比做"車輪",中午的太陽比做"赤帝"(火神).
李賀尤其工於煉字,如"更容一夜抽千尺",以"抽"字
狀竹筍生長之迅猛;"天河之水夜飛入",以"飛"字形
容銀河之水陡漲;"長刀直立割鳴箏",以"割"字描繪
鴻門宴的緊張氣氛;"一雙瞳人剪秋水","剪"字活現
出大眼睛撲閃的神態;"獨攜大膽出秦門","攜"字勾
畫出呂將軍勇武的神氣.正因為如此,李賀詩中還
出現了一些成語,如"筆補造化","石破天驚","天荒
地老","黑雲壓城"及"飛香走紅"等,已為人們所流
傳.在字的選擇上,李賀喜歡用那些怪誕奇峭的字,
王思任《李賀詩解序》說他"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
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刻,法當得
夭."李嘉言先生在《李賀與晚唐》一文中也說李賀
"愛用驚人的字眼與句法,如腥,瀉,慘,死,古,冷,
孤,仙,龍,蛇,鬼等,這分明是在極度的感傷中需要
一些刺激來麻醉一時,也是他對於時代失望,疲倦之
餘的一種不正常的病象."指出了李賀用僻字的心理
特征,情感意蘊與社會背景.李賀還長於運用色彩
性強的字,詩中綠紅交映,色彩繽紛,故陸遊說"賀詞
如百家錦衲,五色日玄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
視"["].如《雁門太守行》一詩中則同時運用了"黑
雲","甲光","金鱗","秋色","燕脂","夜紫","紅
旗","黃金","玉龍"等一係列色彩斑斕的詞彙,組成
了一幅絢爛多姿的古戰場畫麵,令人眼花繚亂.清
代馬位《秋窗隨筆》也說"長吉善用'白'字,如'雄雞
一聲天下白','吟詩一夜東方白','薊門白於水',
'一夜綠房迎白曉','一山唯白曉',皆奇句."當然,
李賀詩有時刻意雕琢塗飾,過於標新立異,將詩意掩
蓋於華麗的辭藻中,難免晦澀費解,失去了詩歌語言
天真自然的另一種美,並由此遭到了後人的尖銳批
評.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說"李長吉錦囊句,
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明李東陽《麓堂詩話》
也說"李長吉詩,字字句句欲傳世,顧過於劌钅術,無天
真自然之趣,有山節藻棁而無梁棟,知非大道也."結
合李賀部分過於奇險晦澀的詩句來看,這些批評還
是較為恰當的.
關於通感,古代批評家未曾涉及,《辭源》中沒有
此詞,就是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也沒有專門
論述.錢鍾書先生率先在《通感》一文討論這一修辭
手法,他說:"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
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
!"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卷
萬方數據
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
有體質."錢先生例舉了李賀《惱公》"歌聲春草露,門
掩杏花叢",《胡蝶飛》"楊花撲帳春雲熱,龜甲屏風醉
眼纈",《天上謠》"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
聲"等.他分析第一例說"歌如珠,露如珠,兩者都是
套語陳言,李賀化腐為奇,來一下轉移:'歌如珠,露
如珠,所以歌如露.'"[!]這樣就將看不見摸不著的
"歌聲"(聽覺)轉換成了具體形象的"草露"(視覺).
李賀有天賦的感覺,知覺串連和表象聯想的能力,這
為他在詩中運用通感這一修辭手法創造了條件.在
各種感覺的互通中,李賀運用得最多最成功的是視
覺與聽覺的互通.如《李憑箜篌引》"昆山玉碎鳳凰
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玉為珍寶,一般不會讓它破
碎,鳳凰乃神鳥,誰也沒聽見它鳴叫;至於芙蓉,香蘭
則更不會"泣","笑",顯然是詩人在以視覺感受的美
去體驗箜篌的美妙樂聲.在其他感覺的互通中,李
賀也經常運用,風可以是酸風,香風,苦風,如"東關
酸風射眸子","羅緯繡幕圍香風","苦風吹朔寒";雨
可以是香雨,紅雨,冷雨,如"依微香雨青氛氳","桃
花亂落紅如雨","雨冷香魂吊書客";霧可以是綠霧,
暖霧,如"江中綠霧起涼波","暖霧驅雲撲天地".
二
李賀詩歌藝術能取得爐火純青的成就,形成獨
具一格的"長吉體"(或曰"昌穀體"),這決不是偶然
的,除了他潛於詩藝,勤奮刻苦的寫作態度外,還與
他轉益多師,合理地汲取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藝術
營養不無關聯.而且,他不是不加選擇地汲取,而是
通過自己的熔冶消化,深化提高,從而運用於詩歌創
作的.首先,李賀繼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浪漫主義文
學傳統,其《贈陳商》自謂"楞伽堆案前,《楚辭》係肘
後",可見《楚辭》是他隨身攜帶與閱讀的.杜牧在
《李賀集序》中早就指出李賀"蓋騷之苗裔,理雖不
及,辭或過之."清代施補華《峴亻庸說詩》也說"李長吉
七古,雖幽僻多鬼氣,其源實自《楚辭》來."王琦則具
體地指出李賀《帝子歌》"全仿《楚辭 九歌》",方扶南
又說"《神弦》三首,皆學《九歌 山鬼》".李賀詩歌巧
於比喻,用典靈活,用詞下字工於著色,多用比興象
征手法與神話傳說題材,這些的確與屈原創作的特
點比較接近.即便是某些詩題也源於《楚辭》,如《浩
歌》取自《九歌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忄兄兮浩
歌."至於李賀與李白的淵源關係,張戒《歲寒堂詩
話》卷上說"賀詩乃李白樂府中出,瑰奇譎怪則似之,
秀逸天拔則不及也."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也說
"太白幻語,為長吉之濫觴",又雲"長吉險怪,雖兒語
自得,然太白亦濫觴一二".指出李白大量寫樂府
詩,多用幻語,詩風瑰奇,頗見波瀾變化的特點對李
賀產生影響.另外,李賀的遊仙詩也多是從李白同
類詩中引發來的.
其次,李賀詩歌創作也淵源於漢魏六朝樂府與
齊梁宮體詩.其《花遊曲序》曾夫子自道,"采梁簡文
詩調,賦《花遊曲》,與妓彈唱",而《雁門太守行》詩,
王琦則曰:"梁簡文帝之作,始言邊城征戰之思,長吉
所擬,蓋祖其意"["].可見李賀的詩是汲取了梁簡文
帝同類作品的養分的.而《美人梳頭歌》,《殘絲曲》,
《莫愁曲》等詩一望詩題即知是淵源於南朝宮體.對
此前人曾有大量論述,同時人沈亞之在《送李膠秀才
詩序》說"餘故友李賀善擇南北朝樂府故詞";明代徐
獻忠《唐詩品》說"長吉陳詩藻繢,根本六代,而流調
婉轉,蓋出於古樂府";清人方扶南在批點李賀《將進
酒》時,也稱此詩"太似鮑照";近代宋育仁《三唐詩
品》說李賀"其源出於漢樂府歌謠,而拮藻於江淹,庾
信."朱自清先生在《李賀年譜》中對此論述尤詳,他
說"賀樂府歌詩蓋上承梁代'宮體',下為溫庭筠,李
商隱,李群玉開路.""唐人承六代遺習,極重樂府歌
詩……則賀之以樂府知名,蓋亦當日風氣使然."因
此,李賀詩在體裁上多樂府詩,僅被宋郭茂倩所編的
《樂府詩集》所收即有!#首,這些詩藝術上長於熔鑄
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作鮮明形象.又
喜襲用樂府詩題,如《將進酒》,《塞下曲》,《雁門太守
行》,《走馬引》,《大堤曲》,《猛虎行》,《巫山高》,《江
南弄》,《摩多樓子》,《塘上行》,《夜坐吟》,《上雲樂》,
《艾如張》,《上之回》,《神弦曲》,《莫愁曲》,《有所
思》,《少年樂》等.有時對樂府舊題加以改造,如將
《長歌行》,《短歌行》並為《長歌續短歌》,《箜篌引》衍
為《李憑箜篌引》,《蘇小小歌》改為《蘇小小墓》,《秦
王卷衣》改為《秦王飲酒》,《公無渡河》改為《公無出
門》等.再次,李賀詩歌除向前人學習外,也善於汲取當
代人的創作理論與經驗.李賀與韓愈的交往最多,
關係最密,受其影響也最大.清代管世銘說"昌穀,
樊南,退之(韓愈)之屬國也",吳闓生也說"昌穀詩上
繼杜韓"(分別見《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七古凡例》及《跋李長
!! 第!期王友勝:李賀詩歌藝術三論
萬方數據
吉詩評注》).李賀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麵受了韓愈詩歌
創作的影響:一是吸收韓愈"詞必己出","惟陳言之
務去"的理論並付諸實踐,形成了好奇背俗,戛戛獨
創的語言特色;二是因家境貧寒,精神壓抑,故對韓
愈由胸中磊落不平導致的奇險怪僻的詩風,發散性
的思維與跳躍性的藝術結構易於接受;三是受韓愈
反對駢偶化,提倡以文為詩的影響,李賀詩歌較少有
駢偶句,《樂府詩集》所收!"首詩中,有#"首沒有使
用對偶句,其餘詩僅用了一聯或兩聯對偶句.另外,
李賀詩有句無篇,好苦吟的作風也多少受到了孟郊,
賈島,姚合等人的影響.正因如此,不少人認為李賀
屬於韓孟詩派中的人物.三
李賀從前輩詩人那裏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
同樣的,他對當時及後代詩人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李賀生前即詩名卓著,在當時即贏得了眾多詩
人的喜愛,學習與效仿,其詩一經寫成,便被樂工重
金購買,譜上樂曲,播於管弦,傳唱天下,"每一篇成,
樂工爭以賂求取之,被聲歌,供奉天子."["]其友人沈
亞之在《送李膠秀才詩序》中說"賀名溢天下,年二十
七,官卒奉常,由是後學爭效賀,相與綴裁其字句,以
媒取價."《舊唐書 李賀傳》亦謂"其文思體勢,如崇
岩峭,萬仞崛起,當時文人,從而效之,無能仿佛
者."可見當時學長吉體已成為一種時尚,形成了一
股"李賀熱",且莫說張碧,劉言史,莊南傑及後來的
韋楚老,陳陶等僅有些知名度的詩人要摹擬李賀詩
歌,就是著名詩人李商隱,溫庭筠,李群玉等寫詩也
多取法李賀詩風.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二六說"韋
楚老樂府七言有《祖龍行》,正效長吉體也."吳闓生
《跋李長吉詩評注》說"昌穀詩上繼杜韓,下開玉
(李商隱)".朱自清《李賀年譜》亦雲李賀樂府上承
齊梁宮體,"下為溫庭筠,李商隱,李群玉開路".李
商隱的豔情詩《河陽詩》,《河內詩二首》,《燕台詩四
首》哀感玩豔,奇詭波峭,頗受長吉體影響.溫庭筠
不僅寫詩取法李賀,而且其詞的風格濃豔,亦近李
賀.
李賀奇詭怪誕的詩風也為好奇鬥異的宋代詩人
所學習效仿,許學夷說"宋人奇變亦自足萬家,七言
古學長吉而詭幻過之."[$]宋初學李賀者有蕭貫,錢
易,龔宗元,田錫等,《宋史 蕭貫傳》甚至說他"詞語
清麗,人以比重李賀."他們效仿長吉體,與其詩講究
藻飾和富麗精工有一定關係.北宋中後期及南宋時
期,歐陽修《春寒效李長吉體》,秦觀《擬李賀》,張耒
《福穀懷古》,李綱《讀李長吉詩》,徐俯《李賀晚歸
圖》,陸遊《艾如張》,周密《擬長吉十二月樂府並閏》
等詩刻意效仿,摹擬長吉體的痕跡十分明顯.曾鞏
的《芙蓉台》,何焯說"尖新之句直似李長吉"(何焯《元
豐類稿 詩》,《義門讀書記》卷四十),蘇軾的《武昌銅劍
歌》,方東樹說"奇妙不減昌穀"(《昭昧詹言》卷十二).
宋末謝翱詩受李賀影響尤大,胡應麟說"李長吉,謝
皋羽得其遺意",又說"宋末盛傳謝皋羽歌行,雖奇邃
精工,備極人力,大概李長吉錦囊中物耳".(《詩藪》
外編卷六)雖是從一正一反兩方麵說的,但大抵道出
了謝翱與李賀詩歌的淵源關係.[%]
李賀詩"調婉而詞豔",與詞善言情,風格軟媚香
豔相接近,故其對宋代詞人影響亦大.最先闡述李
賀詩與宋詞關係的是明代的許學夷,其《詩淵辯體》
卷二六雲"李賀樂府七言,聲調婉媚,亦詩餘之漸."
李嘉言先生在《詞的起源與唐代政治》中說:"縱令李
賀不懂得音律,隻憑他那'怨鬱淒豔之巧',亦足可與
詞結為總角之交."袁行霈先生也說"李賀雖然沒有
填過詞,但他的詩卻是由詩過渡到詞的一座橋
梁."[&]李賀詩對宋代賀鑄,史達祖,吳文英詞的影響
尤大,薑夔《梅溪詞序》說史達祖詞"奇秀清逸,有李
長吉之韻"(黃《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七引),張炎《詞
源》卷下也說"賀方回,吳夢窗皆善於練字麵,多於溫
庭筠,李長吉詩中來."
金代詩壇趙秉文,李天英,王飛伯,劉龍山等人
對李賀詩也心追力摹,趙氏有《擬李長吉擊毯行》詩,
其《呈保定諸公》還自豪地說時人"呼我劉昌穀".元
代詩壇,尊唐黜宋,學習李賀的也不少,元初詩人郝
經《長歌哀李長吉》,劉因《李賀醉吟圖》,馬祖常《上
京效李長吉》等效仿於前;元代中期於石《續金銅仙
人辭漢歌》,劉詵《天上謠 戲效李長吉》,吳景奎《擬
李長吉十二月樂辭》,郭翼《和李長吉馬詩九首》等步
武於後(分別見顧嗣立編《元詩選》之《紫岩集》,《桂隱集》,
《藥房樵唱》,《林外野言》);到了元末,詩壇甚至出現了
一個"李賀時代",胡應麟說:"元末詩人,競師長吉"
(《詩藪》內編卷三).學李賀者中有張憲,李序,陳樵,
李裕,項炯等,其中以楊維楨最為傑出.他分析了曆
來效仿李賀詩的兩種傾向:"故襲賀者襲勢,不襲其
詞也.襲勢者,雖蹴賀可也;襲詞者,其去賀日遠矣,
今詩人襲賀者多矣,類襲詞耳."(楊維楨《大數謠》吳複
注引)楊氏本人效李賀的詩則頗"有李賀之奇詭",其
!!"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卷
萬方數據
《鴻門會》詩效仿李賀《公莫舞歌》即有過之而無不
及,他的學生吳複稱揚其"酒酣時常自歌是詩,此詩
本用賀體而氣則過之."
明清時期,學李賀者不乏其人.徐渭不僅大量
批點李賀詩,創作上也刻意學之.陳式《重刻昌穀集
注序》說:"今《文長集》中,五七言古亦有學之而得其
似者",賀貽孫《詩筏》中說:"徐文長七言古,有李賀
遺風",清代黃景仁,龔自珍,黃遵憲等人也借鏡或學
習李賀詩.英年早逝的黃景仁詩多寫封建社會知識
分子窮困潦倒,亻宅傺失誌的處境,情調感傷,充滿磊
落不平之氣,與李賀可謂隔代知音;龔自珍詩歌的藝
術風格雖主要淵源於莊子與李白,但其"變化從心,
倏忽萬匠,光景在前,欲捉已逝"(程金鳳《己亥雜詩書
後》)的浪漫詩風,也受到李賀的一些影響;黃遵憲詩
歌創作取法於《楚辭》與漢魏樂府,藝術結構善於變
化,開合動蕩,搖曳多姿等方麵亦與李賀詩風近似.
蒲鬆齡《聊齋誌異》寫幽冥世界以寄其憂憤,"使花妖
狐魅,多見人情,和異可親,忘為異類."[!"]多取法於
李賀的神鬼詩;曹雪芹《紅樓夢》中詩詞淒婉感傷的
格調,也可以從李賀的閨怨,宮怨詩中找到淵源.現
代詩人中,象征派詩人李金發的詩頗受李賀意識流
創作的影響.**也頗喜愛讀李賀的詩,他在詩
詞創作中常化用李賀詩成句,如"一唱雄雞天下白"
(《浣溪沙》),出自李賀《致酒行》"雄雞一聲天下白";
"人生易老天難老"(《采桑子 重陽》),出自李賀《金銅
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紅雨隨心翻作浪"
(《送瘟神》其二),出自李賀《將進酒》"桃花亂落紅如
雨"等.古代學李賀者代不乏人,法乳不斷,雖間有佳
作,然從整體上說,或追和原詩,或摹擬詩題,或襲其
字句,而鮮有真正得其神韻者.沒有李賀的親身經
曆與病態體質,沒有他耽於幻想,偏於主觀的怪僻心
理,是很難學像長吉詩風的.清代陳式《重刻昌穀集
注序》說:"昌穀之詩,唐無此詩,而前乎唐與後乎唐
亦無此詩."此成為的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