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赤壁之戰》故事情節的歇後語
諸葛亮周瑜定計——不謀而合。
諸葛亮周瑜用計——英雄所見略同。
諸葛亮借東風——裝神弄鬼
黃蓋聲言投曹操——苦肉計。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諸葛亮草船借箭——虛張聲勢。
蔣幹請命勸周瑜——不自量力。
蔣幹參加群英會——把自個賣了都不知道。
蔣幹隻身去東吳——自命不凡
赤壁之戰相關歇後語
赤壁之戰相關歇後語有: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蔣幹隻身去東吳—自命不凡。
赤壁之戰中的歇後語 5分
《三國演義》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其中還有很多流傳至今的歇後語。
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徐庶本是劉備的軍師,後曹操聽說其很有才幹,就想把他招募到麾下,知道徐庶是個孝子,就把他的母親接到曹營。徐庶為了盡孝,沒有辦法,隻得到曹營。走前和劉備約定:“我不會向曹操獻一計。”並且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得一者可得天下。”這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的典故。徐庶說到做到,到了曹營之後果然不向曹操獻一計一策。乃真君子也。
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赤壁之戰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例子。雖然有火攻之計,但是還缺少一些因素,於是黃蓋獻上“苦肉計”,故意要投降曹操而被周瑜痛打一頓。騙取了多疑的曹操的信任,正好實施火攻之計。
張飛審瓜—— 粗中有細 傳說中,張飛曾做過縣官。一次,一無賴調戲一抱小孩的美貌婦女不成,就聯合保正摘了三個西瓜誣陷婦人偷瓜,告上縣衙。張飛一番思量,判罰婦人跟無賴回家,喜得那人一陣狂喜,氣得那婦人哭天喊地。那無賴抓了婦人便要走人。張飛命他拿上西瓜回家。可那無賴一手一個已經很費力了,哪裏還能拿動地第三個……此時張飛才大喝一場:“大膽狂徒,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婦女,這還了得?!左右,與我拿下了!嗚——哇——哇——”真是大快人心也!
劉備借荊州—— 有借無還 劉備戰敗,無處棲身。找孫權暫借荊州居住。後孫權多次派魯肅催還,劉備隻是推托,按軍師諸葛亮之計,說是取了西川再說,卻矢口不提歸還荊州。真乃無賴也!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有關赤壁之戰的成語丶歇後語
三國演義歇後語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享一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曆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裏的臥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讚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麵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麵。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麵。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麵。
關於赤壁之戰的成語.歇後語一定要關於赤
諸葛亮周瑜用計——英雄所見略同。
諸葛亮借東風——裝神弄鬼
黃蓋聲言投曹操——苦肉計。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諸葛亮草船借箭——虛張聲勢。
蔣幹請命勸周瑜——不自量力。
蔣幹參加群英會——把自個賣了都不知道。
蔣幹隻身去東吳——自命不凡
赤壁之戰相關成語或歇後語
名稱含有赤壁的成語
赤壁鏖兵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
請根據《赤壁之戰〉一文的某些情節,概括出一個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曹操兵敗赤壁歇後語
曹操兵敗赤壁——遺恨終身
曹操為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躲馬超——落荒而逃
曹操用關羽——真心實意
曹操遇蔣幹——背時或倒黴
曹操找王垢借物——殺頭穩軍
曹操唱京劇——滿臉奸詐
曹操見諸葛亮—— 一生未有
曹操看張鬆——以貌取人
曹操對諸葛亮——又愛又恨
曹操用母得徐庶——四兩拔千斤(軍)
曹操接許攸——赤腳相迎
曹操天下歸司馬——白忙一場
關於赤壁之戰的成語.歇後語
三國演義歇後語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嚐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享一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曆史知識,卓絕的軍事和政治謀略,搖曳多姿的人物風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廣為流傳的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為了敦請他輔佐自己打江山,求賢心切,三次拜訪隱居在隆中草屋裏的臥龍諸葛孔明。後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誠心誠意的邀請或訪問。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當時人們以詩讚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麵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麵。魏、蜀、五三方激烈鬥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麵。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麵。
關於赤壁之戰的歇後語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赤壁之戰》故事情節的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