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①<名>心意;意圖。《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②<名>意義。《馬巴黎油畫記》:“則其意深長矣。”
③<名>心情;神態。《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宦遊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動>料想;估計。《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促織》:“當其為裏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⑥<動>懷疑。《列子·論符》:“人有亡鐵者,意其鄰人之子。”
【意表】意料之外。
【意會】不用說明解釋而內心明白。
意在古文中有什麼意思
1. 心思:~思。~見。~義。~味。~念。~誌(為了達到既定目的而自覺努力的心理狀態)。注~。同~。~在筆先。~在言外。
2. 心願,願望:~願。願~。~向。~圖。~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態:春~。詩~。愜~。情~。~境。
4. 料想,猜想:~料。~想。~外。
古文益的意思是什麼
基本字義yì1.增加:~壽延年。增~。損~。2.好處,有好處:利~。~處。公~。權~。受~匪淺。3.更加:~發。日~壯大。4.古同“溢”,水漫出來。5.漸漸地:~習其聲。詳細字義〈動〉1.(會意。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漫出。從皿,從水。“水”已隸變。本義:“溢”的本字。水漫出)2.同本義 [overflow]益,饒也。——《說文》。按,從水,浮於四,會意。字亦作溢。3.引申為水漲澭水暴益。——《呂氏春秋》4.在某些方麵增加(如體積、數量、程度等) [increase]損益,盛衰之始也。——《易·雜卦傳》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斟酌損益。 ——諸葛亮《出師表》大有所益。——《資治通鑒·漢紀》5.又如:增益;延年益壽;益甲(增兵);益兵(增加兵力);益封(增加封邑);益軍(益兵);益損(增減;興革);益算(增加歲數);益賦(增加賦稅)6.助;補助 [help]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呂氏春秋·貴當》7.擴大,加大 [expand]民眾城小,則益城。——《穀梁傳》〈形〉1.有益,有利 [beneficial]。如:益鳥2.富裕 [prosperous]其家必日益。——《呂氏春秋·貴當》3.驕傲自滿 [conceited and self-satisfied]有貌願而益,有長若不肖。——《莊子》〈副〉1.更加 [all the more]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益深。——《韓非子·喻老》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孟子》益狎。——唐·柳宗元《三戒》香遠益清。——宋·周敦頤《愛蓮說》公(袁可立)在登可三載,七疏歸,歸而魏焰益肆。——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敵行益還。——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2.又如:精益求精;益用傷悼(更加悲傷);益複(更加;越發);益發(更加,越發)3.漸漸 [gradually;little by little]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習,熟悉,習慣)。——唐· 柳宗元《三戒》〈名〉1.任何一種好處或利益 [advandage;profit;benefit]——跟“害”相對謙得益。——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無益吾事。——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有益於身。——清·劉開《問說》有所廣益。——諸葛亮《出師表》取善之益。2.又如:受益不淺3.州名 [Yi prefecture]。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四川省折多山,雲南省怒山、哀牢山以東,甘肅省武都、兩當,陝西省秦嶺以南,湖北省鄖縣、保康西北,貴州省除東邊以外地區1.益蟲 yìchóng[beneficial insects] 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如螳螂、蜜蜂、蠶、蜻蜓、瓢蟲等2.益處 yìchu[benefit;profit;advantage] 有益的地方或好處3.益發 yìfā[all the more] 表示動作、行為或事物性狀在程度上的加深,相當於“越發”、“更加”大家益發愛讀書了4.益母草 yìmǔcǎo[motherwort] 益母草屬(Leonurus)的一種植物,尤指歐州益母草,舊大陸一種有苦味的益母草屬植物(L. cardiaca),葉楔形,具齒,花小、紫色,成腋生的輪5.益友 yìyǒu[friend and mentor] 對自己的思想、工作、學習有幫助的朋友聖賢之君,皆有益友。——《晏子春秋·雜篇》良師益友6.益州 Yìzhōu[the Yi State] 現在四川省一帶。這裏指蜀漢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佛學大詞典》【 益 】 yi 四聲(一)利益、增進、好處之意。(參閱‘利益’2809)(二)悉曇字凕(i)。又作縊、伊、壹。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一八·三三八中):‘伊字門,一切法根不可得故。’(參閱‘伊’ 2152)古代意譯1:溢,水漫出來;水漲。例:《呂氏春秋》:“澴水暴益。”2:多;增加。例:《莊子·秋水》:“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又《列禦寇》:“王說之,益車百乘。”又為補充;補助。《戰國策·秦策》:“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3:富;富裕。例:《呂氏春秋·貴當》:“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4:益處;好處。例:諸葛亮《勸將士勤攻己闕教》:“若不能然者,雖多兵何益?”又為有益(的)。《論語·季氏》:“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第十二》:“聖賢之君,皆有益友。”5:更加。例:《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田氏日以益尊於齊。”6:漸漸。例:《漢書·蘇武傳》:“武益愈。”7:《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巽上。例:《易·益·彖傳》:“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又《象傳》:“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8:通“隘”。阻礙。例:《詩·大雅·板》:“攜無曰益,牖民孔易。”9:姓。
古文易是什麼意思
易
I yì
1.交換。
《易?係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唐韓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學士》詩:“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
清葉廷琯《吹網錄?史載之方題跋》:“餘出白金三十兩易得,重加裝潢。”
續範亭《絕命詩》:“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
2.替代。
《易?係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漢書?趙堯傳》:“高祖持禦史大夫印弄之……孰視堯曰:‘無以易堯。’遂拜堯為禦史大夫。”
顏師古注:“易,代也。”
章炳麟《致段祺瑞書》:“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
3.改變,更改。
《書?盤庚中》:“今予告汝不易。”
孔穎達疏:“鄭玄雲:我所以告汝者不變易。”
漢班固《答賓戲》:“風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清陳夢雷《西郊雜詠》之五:“貞心耐寒歲,造化不能易。”
聞捷《海燕》:“海軍大校沉思片刻,便提起毛筆,蘸飽墨,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並且易了地名,把全部人名勾去。”
4.蔓延;傳播。
《書?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
孫星衍疏:“醫書有陰易陽易,言病相延染。”
曾運乾正讀:“易,延易也。”
《東觀漢記?杜林傳》:“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緒言:“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頃刻而易天下。”
5.失常。
《書?洪範》:“歲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
孫星衍疏:“易者,《賈子?道術篇》雲:緣法循理謂之軌,反軌為易。”
曾運乾正讀:“按易,失常也。”
6.指精神失常。
《韓非子?內儲說下》:“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7.差異,不相同。
《國語?晉語五》:“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若中不濟,而外彊之,其卒將複,中以外易矣。”
韋昭注:“易,猶異也。”
三國魏嵇康《難自然好學論》:“夫口之於甘苦,身之於痛癢,感物而動,應事而作,不須學而後能,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
8.古代指陰陽變化消長的現象。
《易?係辭上》:“生生之謂易。”
韓康伯注:“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9.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禍福。
《儒林外史》第十回:“陳和甫道:‘卜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10.書名。古代卜筮之書。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種,合稱三《易》,今僅存《周易》,簡稱《易》。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修《易》,序《書》,製作《春秋》,以記帝王之道。”
11.指占卜之官。
《禮記?祭義》:“易抱龜南麵,天子卷冕北麵。”
鄭玄注:“易,官名。”
12.彈奏弦樂器指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
元熊朋來《瑟譜》卷二:“易,剔,中指向外。”
13.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
《新唐書?竇建德傳》:“王之大將高士興抗羅藝於易南。”
14.水名。參見“易水”。
15.副詞。表示同樣。相當於“亦”。
《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王冰注:“易,亦也。骨有孔,則髓有孔;骨若無孔,髓亦無孔也。”
16.通“埸”。邊界。
《易?大壯》:“喪羊於易。”
陸德明釋文:“易作埸,謂疆埸也。”
《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漢書?禮樂誌》:“吾易久遠,燭明四極。”
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易,疆易也。”
17.通“賜”。給予。
《商君書?錯法》:“夫離朱見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高亨注引孫詒讓曰:“易,‘賜’之借字,易人猶言賜予人也。”
《宋史?太祖紀一》:“開封府尹光羲、興元尹光美各益食邑,賜功臣號……樞密使普加光祿大夫,易功臣號。”
18.姓。
春秋時齊國有易牙。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II yì
1.容易。與“難”相對。
《詩?大雅?文王》:“宜鑒於殷,駿命不易。”
朱熹集傳:“不易,言其難也。”
唐岑參《秋夜宿仙遊寺南》詩:“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
巴金《探索集?世界語》:“世界語是易學易懂的,這是人造語的長處。”
2.簡易,簡省。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欒範易行以誘之。”
杜預注:“易行,謂簡易兵備。”
宋王安石《禮樂論》:“是故大禮之極,簡而無文;大樂之極,易而希聲。簡易者,先王建禮樂之本意也。”
3.輕視。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國無小,不可易也。”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
《新唐書?哥舒翰傳》:“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何如?’”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石奇﹞和上以其老而易之,曰:‘若要石橋成,須是再生來。’”
4.輕易;輕率。
《孟子?離婁上》:“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裴駰集解引張晏曰:“多易,多輕易之行也。”
明高啟《登西澗小閣》詩:“欲題因境勝,不敢易揮毫。”
5.指輕易取予。
清唐甄《潛書?善遊》:“無功之賞,不易一錢;無益之費,不易一金。”
6.和悅。
《詩?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毛傳:“易,說。”
高亨注:“易,和悅。”
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公正直方嚴,中心樂易,秪慎所職,治人以明,事神以誠。”
7.平和;平安。
《易?係辭上》:“辭有險易。”
《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鄭玄注:“易,猶平安也。”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六府從事幾且百人,有願奸易險賢不肖不同,公一接以和與信,卒莫與公有怨嫌者。”
8.平坦。
《戰國策?秦策二》:“自肴塞、溪穀,地形險易盡知之。”
《淮南子?兵略訓》:“易則用車,險則用騎。”
高誘注:“易,平地也。”
唐韋瓘《周秦紀行》:“將宿大安民舍。會暮,不至。更十餘裏,一道,甚易。”
9.快,急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加範氏焉,易之亡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下》:“家大人曰:杜、劉、孔三君皆未曉易字之義,而強為之詞,非傳意也。今案:‘易之亡也’,四字作一句讀。易者,疾也,速也。”
《史記?天官書》:“所居久,其鄉利;易,其鄉凶。”
裴駰集解引蘇林曰:“[易,]疾過也。”
10.整治。
《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
趙岐注:“易,治也。”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
11.指種植。
清唐甄《潛書?惰貧》:“嚴氏故有土一畝,易桑。”--漢語大辭典
已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字義
〈動〉
1. (象形。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台》。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猶決竟也。”
有司已於事而竣。——《國語·齊語》。注:“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風、攣踠、瘺癘治愈大風、攣踠、瘺、癘(等重病)。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瘺,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
1.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
2. 如:已裝不卸(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從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罷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唐風》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 [also]——表示行為的頻率
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 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複生矣。”——《世說新語》
7. 最終,終歸 [finally]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荀子》
8. 已而,然後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
“是”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範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裏;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讚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係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隻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穀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麵所說的情況。如:院子裏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幹。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麵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嚐試。用同“試” [try]。如:是猜(試猜)
(16)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語(似說非說;旁敲側擊)
◎ 是 shì
〈副〉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2)“是”不重讀時,可省略,隻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問問,沒有別的意思
(3)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興同你一起進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 是 shì
<連>
(1)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則(雖然,雖則);是則是(是即是。雖則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如:他瘦是瘦,可從來不生病。
(3)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如:他早走了,趕是趕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錯誤是[因為]平時太驕傲了
(5)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還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誰值班?還是你還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選擇問句,要重複問句的一部分,一般不連“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快
(8)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範圍。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
〈助〉
古漢語結構助詞,一般用於成語中,輔助動詞賓語前置,通常與“唯”聯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二年》
名過其實,由於誇誑,內抱貪濁,唯利是圖。——晉·葛洪《抱樸子》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清· 劉開《問說》(此處“急”為形容詞活用做動詞的以動用法)
古文的可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可”一般用作動詞、形容詞、或副詞,有多種含義。
動詞:
1、許可;同意;準許。如: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陳壽《隆中對》
2、能夠;可以。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左傳·莊公十年》
可使以其技鳴。——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3、值得,堪 。如:可愛者甚藩。——宋· 周敦頤《愛蓮說》
4、相稱;適合 。如:其味相反,百皆可於口。——《莊子·天運》
5、應當,應該。如: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可與者。——《史記·陳丞相世家》
形容詞:
1、善,好。如:況君前途尚可。——《世說新語·自新》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2、合意,認為正確,是;對。如:古之無變,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與不可。——《韓非子》
3、 適當。[驢]至則無可用。——柳宗元《黔之驢》
副詞:
1、可是;卻 。如:可怎生糊突了盜蹠、 顏淵。—— 元· 關漢卿《竇娥冤》
2、大約、近似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唐· 柳宗元《小石潭記》
3、就,便。如:可哀痛。——漢· 賈誼《論積貯疏》
4、 表被動的助動詞。如:可使報秦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在古文中另讀 kè :
可汗(hán),中國古代鮮卑、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君主的稱號。
文言文中從的意思是什麼
基本含義
cóng
1、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2、采取,按照:從優。
3、跟隨:願從其後。
4、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5、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6、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7、次要的:主從。從犯。
8、冠“從”稱,宗族中次於至親的親屬:從父。
9、中國魏以後,古代官品(有“正品”和“從品”之分,宋代為龍圖閣大學士從二品)。
注:古音中官品的“從”念zòng。
cōng
姓。從姓。
其它含義
zòng
1、古同“縱”,豎,直。
2、古同“縱”,放任。[1]
3、古同“縱”,南北方向,也指合縱的盟約。
《過秦論》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通假字情況
1、從通“縱”,《禮記·曲禮上》:“欲不可從。”南北為縱,東西為橫。從即縱。
2、從又通“蹤”。
《史記·聶政列傳》:“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
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絕從”意謂消滅蹤跡。古書中“從”還可作“南北”、“放縱”等解。
【動詞】cóng
1、會意。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從形。
2、隨行,跟隨。
従,隨行也。——《說文》
客從拜辱於朝。——《周禮·司儀》
或從王事。——《易·坤》
嗇人不從。——《易·夏小正》
從以孫子。——《詩經·邶風·擊鼓》
禽獸可羈而從之。——《淮南子·泛論》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嚐不在。——宋·蘇軾《超然台記》
從(袁可立)問業者雲集。――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聊齋誌異·狼三則》
又如:從龍(隨從帝王創業開國);從學(跟隨受學);從騎(騎馬隨從的人);從嫁(陪嫁的侍婢);從井救人(跟著跳下井去營救落井者)。
3、順從;依從。
不昭不從。——《左傳·昭公十一年》
婦人從人者也。——《禮記·郊特牲》
從祀先公。——《左傳·定公八年》
又如:從權(依從權宜之計);從時(順合時宜);從允(答應,允許);從服(歸附,順從)。
4、參與其事。
故從事於道者。——《老子》。注:“為也。”
又如:從戎(參軍);從事(官名。漢以後三公和州郡長官都自設僚屬,大多數為“從事”)。
5、聽從,取法。
尚書周洪謨等如遷議,從之。——《明史·列傳七十二》
如:從法(遵守法令);從聽(聽從);從諫(聽從諫言);從教(聽從教導)。
6、采取某一種辦法或原則。如:從嚴,一切從簡。
【介詞】cóng
自,由。用作虛詞,表示起點。
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又如:從生(所由產生);從自(自從);從馬上猛跌下來。
【副詞】cóng
素來,一向。如:從初(當初;先前);從複(重新,再次)。
【名詞】cóng
1、因由。
欲貴其小女,道無從。——《漢書·外戚傳》
2、次要的、追隨的人或物。如:從車(次於主車的副車);主從;分別首從。
3、堂房親屬。
從祖、從父、從母。——《爾雅·釋親》
又如:從母(姨母,母親的姊妹);從女(侄女);從子;從兄(同祖伯叔的兒子而年長於自己的人)。
【形容詞】cóng
1、言詞順暢的。
貴在於意達言從,理歸乎正。——《後漢書》
2、次要。如:從犯。
‘意’在文言文裏的意思
①<名>心意;意圖。《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
②<名>意義。《馬巴黎油畫記》:“則其意深長矣。”
③<名>心情;神態。《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宦遊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名>情趣。《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動>料想;估計。《鴻門宴》:“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促織》:“當其為裏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
⑥<動>懷疑。《列子·論符》:“人有亡鐵者,意其鄰人之子。”
古文上是什麼意思
上,古文除了上上下下的解釋以外,還常常用‘上’字,來隱指“皇上”、“君主”。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訃聞,上遣官視葬,有司陳祭,博士弟子員鄉三老俎豆之於學宮之旁。——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規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國(漢代諸侯稱帝室為上國,後多指國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獵、玩耍的園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園囿)
摘自《百度百科》‘上’詞條。
動>動>名>名>名>名>連>動>動>名>名>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