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詩歌鑒賞
愛情是非常神秘的,也是極為美妙的。但是對於這種神秘和美妙的愛情,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詩人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情感體驗。作為繼胡什哈爾·哈塔克之後的又一位阿富汗著名詩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寫這首題為《愛情》的抒隋詩時,他對愛情的體驗也許比別的詩人更為真切、更為獨特。因為他生活的年代,阿富汗正處在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之下,他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所傳達的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卿卿我我,更是有著在特定的語境下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占領者的痛恨,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愛情有歡樂,也有憂傷,明明知道愛情的痛苦“最難品嚐”,人們卻要爭先恐後地去領略這份痛苦,感受這份憂傷。一些“癡情少年”,甚至為了愛情讓憂傷的淚水不斷地流淌,“彙成一條小川”,更有一些情侶,因為別離的愁緒“懨懨而死”。他們寧願感受淒苦,寧願“懨懨而死”,也不願“獨自偷生”。對於這種至死不渝的愛情,對於這種“癡情”,詩人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抱著極為讚賞的態度的。在他看來,此生癡情一回,哪怕身後真的遭受煉獄之火的折磨,也是屬於在所不惜的“睿智”的行為。可見,阿卜杜勒·拉赫曼的愛情觀是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的。這種現實主義的精神還表現在對“愛情的創傷”之原因的探究方麵。是誰造成了情侶的分離甚至喪失?或許是封建的等級觀念,或許是殘酷的異族侵略。不管是什麼原因,詩人都以“癡情”對此進行了譴責。在詩人看來,這種“癡情”其實就是“睿智”。因此,我們從“睿智”一詞中,能夠感受到愛情在反對等級偏見或是抗擊異族侵略方麵所具有的強大而神秘的力量。阿富汗詩人阿卜杜勒·拉赫曼的詩歌盡管有著憂鬱悲愴的基調,但是在這首題為《愛情》的詩中,他卻用形象化的語言和略帶誇張的筆調以及一係列妥帖的比喻,對“痛苦的甜蜜”這一愛情的悖論作了新的生動的詮釋。
十首最美愛情古詩詞,你最欣賞哪一首
李清照有一首,詩句是“你儂我儂,忒煞情多”的詩。
泰戈爾詩《吉檀迦利》片斷和賞析共600字(愛情詩除外)
重讀《吉檀迦利》 續
《吉檀迦利》將語言之美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首詩最初是用孟加拉文寫成的,“充滿了微妙韻律、不可翻譯的輕柔色彩以及創新的格律”。看來,我們現在將其稱為散文詩,主要是由於這部作品,在先由泰戈爾本人將其翻譯成英文,爾後又由冰心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很多詩歌本身隻可神會、不可言傳的“不可翻譯的輕柔色彩”和韻律的緣故。詩人們和讀者們必須在兩難中做出選擇:要麼依舊保留原文的韻律,使其靜靜地躺在孟加拉文優美的搖籃裏,而不為世界上多數人所知曉;要麼不可避免地在翻譯過程失去原來的語言美感和韻律,而廣為傳播於全世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知道這部偉大的作品,並為之傾倒。盡管在文字的轉換中,《吉檀迦利》已經失去了很多風采,可她依然楚楚動人,風情萬種!在這種必須、卻無可奈何地失去原有韻律美的翻譯中,想必泰戈爾本人和冰心都會有很多遺憾,並且將這種遺憾帶給了讀者。然而,更多的還是保留下了詩歌之美。
雖然,英文的《吉檀迦利》已經幾乎沒有了原詩本來存在的詩歌之韻律美(個別詩章依舊有英文的韻律,如第10首),但是那些掌握著諾貝爾獎評定資格的西方文權威們,在讀過譯成英文的《吉檀迦利》後,給出以下評語“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很遺憾,這些評委權威們和我們一樣不懂孟加拉語。如果他們熟悉孟加拉語,真不知道他們會怎樣寫諾貝爾獎的評語。
不僅僅是諾貝爾獎評委們。晚泰戈爾十年,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WB葉芝,於1912年讀到英文《吉檀迦利》時,即給予盛讚,並為之作序。
葉芝寫道:“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紀很經時寫了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作品,他會整天坐在花園裏;從二十五歲左右到三十五歲光景,他心中懷著極大的哀傷,寫下了我們的語言中最美麗的愛情詩。……他的藝術愈來愈深刻,變得富有宗教和哲學意味了;人類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詠的題材。他是我們的聖人中間第一個不厭棄生存的,他倒是從人生本身出發來說話的,……這些抒情詩——據我的印度朋友告訴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滿了微妙的韻律,不可翻譯的輕柔的色彩以及創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個我生平夢想已久的世界。一個高度文化的藝術作品,然而又顯得極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燈心草一般。……正是我們自己的心情在呼喊:‘因為我熱愛今生,我知道我將同樣熱愛死亡。’”
美國詩人龐德說:泰戈爾……掌握了英文的種種妙處,他的詩歌有一種特別的寧靜感。……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新希臘。
瑞典著名學者厄普薩拉說:諾貝爾文學獎是應該賦予這位集藝術家和預言家於一身的作家的。泰戈爾在這方麵是無以倫比的。
我國著名詩人,曾擔任泰戈爾來華翻譯的徐誌摩說:跟泰戈爾老人在一起,我的靈感就有了翅膀,總是立刻就能找到最好的感覺。
讀讀《吉檀迦利》中的一些優美詩句,便知道,這些著名詩人們何出此言:
你已經使我永生,這樣做是你的歡樂。這脆薄的杯兒,你不斷地把它倒空,又不斷地以新生命來充滿。
這小小的葦笛,你攜帶著它逾山越穀,從笛管裏吹出永新的音樂。(1首)
這是開篇,生命與葦笛,莊重與輕盈,一下子從最樸素和自然的地方進入到一個偉大的話題。
在歌唱中的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卻稱你為朋友。 (2首)
對神的親近?虔誠?敬仰?或均攬其中!
隻讓我的生命簡單正直像一枝葦笛,讓你來吹出音樂。 (7首)
又一次,樸實地獻歌,......餘下全文>>
古代經典愛情詩賞析
鳳求凰
作者:司馬相如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賞析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的故事,長期以來膾炙人口,傳為佳話。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他人京師、梁國宦遊歸蜀,應好友臨邛(今四川邛崍)令王吉之邀,前往作客。當地頭號富翁卓文孫之女卓文君才貌雙全,精通音樂,青年寡居。一次,卓王孫舉行數百人的盛大宴會,王吉與相如均以貴賓身份應邀參加。席間,王吉介紹相如精通琴藝,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就當眾以“綠綺”彈了兩首琴曲,意欲以此挑動文君。“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婢女)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但是卓文君一到司馬相如家才知道他家一貧如洗,生活逐漸拮據,司馬相如隻好賣了房子與卓文君一起回到了臨邛,開起了酒店。最後由卓王孫救濟才慢慢好起來。這兩首詩,據說就是相如彈琴歌唱的《鳳求皇》歌辭。因《史記》未載此辭,到陳朝徐陵編《玉台新詠》始見收錄,並加序說明,唐《藝文類聚》、宋《樂府詩集》等書亦收載,故近人或疑乃兩漢琴工假托司馬相如所作。
〖作品鑒賞〗
其一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雄曰鳳,雌曰凰。古人稱麟、鳳、龜、龍為天地間“四靈”,(《禮記·禮運》)鳳凰則為鳥中之王。《大戴禮·易本名》雲:“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長卿自幼慕藺相如之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當時文壇上已負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絕非等閑女流。故此處比為鳳凰,正有浩氣淩雲、自命非凡之意。“遨遊四海”更加強了一層寓意,既緊扣鳳凰“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風穴”(郭璞注《爾雅》引天老雲)的神話傳說,又隱喻相如的宦遊經曆:此前他曾遊京師,被景帝任為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好辭賦,相如誌不獲展,因借病辭官客遊天梁。梁孝王廣納文士,相如在其門下“與諸生遊士居數歲”。後因梁王卒,這才反“歸故鄉”。足見其“良禽擇木而棲。”
其二,古人常以“鳳凰於飛”、“鸞鳳和鳴”喻夫妻和諧美好。如《左傳·莊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於飛,和鳴鏗鏘。”此處則以鳳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愛,而“遨遊四海”,則意味著佳偶之難得。
“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融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即使是後人偽托之作,亦並不因此而減弱其藝術價值。 *************************************************************上邪!②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⑤
【注釋】
①這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 ③相知:相親。 ④命:令,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 ⑤除非高山變平地、江水流幹、冬雷、夏雪、天地合並,一切不可能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餘下全文>>
有關愛情的著名史詩加賞析
我喜歡的愛情詩
上邪
朝代:兩漢
作者:佚名
原文: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鑒賞:
《上邪》為《鐃歌十八曲》之一,屬樂府《鼓吹曲辭》。
《上邪》是一首民間情歌,是一首感情強烈,氣勢奔放的愛情。詩中女子為了表達她對情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發誓,指地為證,要永遠和情人相親相愛。
《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認為當與《有所思》合為一篇。《有所思》是考慮決裂,《上邪》則是打定主意後做出更堅定的誓言。《樂府詩鑒賞辭典》認為兩者相互獨立。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上邪”猶言“天哪” ,“相知”即相親相愛。此句說:“天哪!我要和君相愛,讓我們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減。”為了證實她的矢誌不褕,她接連 舉五種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現的變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們的誓言,除非出現山平了,江水幹了,冬日裏雷雨陣陣,夏天裏大雪紛紛,天與地合而為一!。女主人公充分發揮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離奇,一樁比一樁令人難以思議。到“天地合”時,她的想象已經失去控製,漫無邊際地想到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環境都不複存在了。這種缺乏理智、誇張怪誕的奇想,是這位癡情女子表示愛情的特殊形式。而這些根本不可能實現的自然現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當作“與君絕”的條件,無異於說“與君絕”是絕對不可能的。結果呢?隻有自己和“君”永遠地相愛下去。
全詩寫情不加點綴鋪排。“上邪”三句,筆勢突兀,氣勢不凡,指天發誓,直吐真言,既見情之熾烈,又透出壓抑已久的鬱憤。“長命無絕衰”五字,鏗鏘有力,於堅定之中充滿忠貞之意。一個“欲” 字,把不堪禮教束縛,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此三句雖未進行形象刻畫,但一個情真誌堅,忠貞剛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讀者麵前。
清代王先謙說:“五者皆必無之事,則我之不能絕君明矣。”這古今中外無與倫比的表達愛情的方式,可以說是絕唱之作。詩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內心,以不可能實現的自然現象反證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確實具有一種強烈的主觀色彩。詩短情長,撼人心魄。正如胡應麟所說:“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4]
清代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評此詩說:“首三,正說,意言已盡,後五,反麵竭力申說。如此,然後敢絕,是終不可絕也。迭用五事,兩就地維說,兩就天時說,直說到天地混合,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局奇筆橫。”可謂句句在理。
從藝術上看,《上邪》的抒情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其間的愛情欲火猶如岩漿噴發不可遏製,氣勢雄放,激情逼人。讀《上邪》,仿佛可以透過明快的詩句,傾聽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聲。《上邪》是一首用熱血乃至生命鑄就的愛情篇章,其語言句式短長錯雜,隨情而布。音節短促緩急,字句跌宕起伏。
《上邪》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敦煌曲子詞申的《菩薩蠻》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明顯地受到它的啟發:“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麵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桔。白日參辰現,北鬥回南麵,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不僅對堅貞專一的愛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轍的,並且連續用多種不可能來說明一種不可能的藝術構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請問哪裏有勃朗寧夫人的愛情十四首詩的鑒賞文章?
十四行詩
勃朗寧夫人
我想起,當年希臘的詩人曾經歌詠:
年複一年,那良辰在殷切的盼望中
翩然降臨,各自帶一份禮物
分送給世人——年老或是年少。
我這麼想,感歎著詩人的古調,
穿過我淚眼所逐漸展開的幻覺,
我看見,那歡樂的歲月、哀傷的歲月——
我自己的年華,把一片片黑影接連著
掠過我的身。緊接著,我就覺察
(我哭了)我背後正有個神秘的黑影
在移動,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發,
往後拉,還有一聲吆喝(我隻是在掙紮):
“這回是誰逮住你?猜!”“死”,我答話。
聽哪,那銀鈴似的回音:“不是死,是愛!”
(方平 譯)
勃朗寧夫婦的結合是19世紀英國文壇上的佳話,後人稱他們為不朽的情侶。女詩人多愁多病,終年蟄居閨房;由於詩人勃朗寧的鼓舞和幫助,愛情在她身上發生了奇跡般的力量。她逐漸對生活恢複信心,健康也大有好轉。婚後,二人定居意大利。《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是她奉獻給丈夫的一部情深意濃的情詩集。
這首詩是整個組詩的一首序曲,它帶有寓言色彩,以傷感的、回憶的調子開始:
我想起,當年希臘的詩人曾經歌詠……
女詩人生長在英國上層社會裏,她的天地本來就是狹小的,加上終年臥病,和現實生活隔絕的情況就更加嚴重了。這種令人痛苦的局限性,在這首序詩裏顯示了出來。
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哪裏?她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不是抬眼望向未來,而是低頭吟思,失沒在遙遠的古代的懷念裏。在古希臘詩篇裏遙寄著她的一片憧憬。
在古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也許曾經有過那麼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吧,人們已有了勞動生產的工具:弓和箭、斧頭和繩索,卻還沒有戰爭武器的弓箭,也沒有殺人、綁人的刑具斧頭和繩索;人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生產經驗,可以在秋熟季節、在狩獵季節,用載歌載舞、芬芳的醇酒來慶祝自己的收獲了;而在史前的氏族社會的大家庭裏,人和人之間還不存在壓迫與剝削,壁壘森嚴的階級分化的過程還沒開始……總之,在女詩人的冥想中,人類在他的透露曙光的幼年時期是最值得羨慕的黃金時代了。當她吟讀著古希臘詩人的詩篇時,在她模糊的淚眼前,展現出一幅類似《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太平、歡樂的景象;在她的淚眼裏,那時候的人,就是無限自由、無限希望的象征。慷慨的“時間”之神,年年都為老老少少的人們帶來了一份厚禮,帶來了新的祝福……
再回顧自己在病床上年年月月挨過來的那一長串沒有歡樂的日子,卻像是接踵而來的黑影,重重疊疊地投擲在她的心靈上……她正失沒在 :這一片哀傷的吟思裏,忽然驚覺到她的身後晃動著一個龐大的、神秘的黑影,它一把揪住了她的頭發往後拉,逼著她抬起頭來,無從躲避,正眼看向她不敢正視的未來。
於是在這生命的危機裏,出現了全詩的兩個主題:期待中的“死亡”和向她突然襲擊,跟“死亡”一樣威嚴的愛情。
詩歌“中國最高愛情方式”賞析
《中古最高愛情方式》和《神女峰》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愛情方式。
下麵給你一些本詩作者的簡介,希望你可以從這裏了解一下作者的寫作風格。
唐欣:詩人傳統的斷裂與探索
□楊光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甘肅日報
唐欣的代表作大都收在他的詩集《在雨中奔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裏,共有124首,時間跨度從1984年到1997年,是近年出版的不多的好詩集之一。其中的一些詩歌曾被收入謝冕等主編的《百年中國文學經典》,及《天涯》的“(20世紀)九十年代詩歌精選”等多種詩選集和辭典。
唐欣出身知識分子家庭,自幼酷愛外國文學,對歐美哲學、文學比較熟悉。
這種良好的文化教養使他很早就擺脫了人雲亦雲的羈絆。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詩壇掀起一陣“西藏熱”,詩恭一窩蜂地開始書寫西藏,“膜拜”那片雪域高原。唐欣卻在同一題材下,一反流俗令人耳目一新,如《西藏》、《合作》等,他在詩中很坦率地寫出了西藏的難以親近和自己的不向往。他說:“別跟我提西藏/我頭暈”,以致到了甘南,他還禁不住發問:“高原的冷風讓我站立不穩/我能否找著宗教或回家之路”,這種不跟風的創作路子,是真正的寫作之路。
唐欣的文化素養和獨來獨往的性格,使他在不跟風的基礎上,對這個塵俗世界也不無冷漠,有時還有些敵視。如他的詩中:“穿著裂口皮鞋的漫遊者/自命波特萊爾式的拾垃圾的人/斜睨著芸芸眾生”,“我隻是像個陌生的小偷/走在甘南的醉鬼中”,“也許我該怒吼/也許我該冷笑”,“也許我該躺下來,好好睡一覺”,“我可以蔑視你們/卻無法戰勝你們”等等。詩人馬非說,或許我們可以將唐欣創作態度定為冷眼旁觀,我行我素,這是比較準確的。他的代表作《中國最高愛情方式》,寫一對老人長達60年的沒有結果的苦戀,詩情是無比的優美、感人,詩的結尾說:“外麵的雪還在落,沉重地落下來/蓋住屋頂,蓋住道路,蓋住整個世界/六十年的蒼茫大雪啊”,這真是一種大氣的寫作,我至今經常想起這首詩,想起它就非常感動。
個人化寫作是唐欣詩的第二個特點。唐欣是自信的,這種自信深及骨髓,因此,他在詩中經常以一種自嘲甚至自虐的形象出現,自稱“小偷”“無賴”等。這種抒情視角使他的詩歌寫作與宏大抒情無關,更適合寫個人感受,而且往往能夠感動讀者。如:《豆豆的第一次工資》、《未名詩人小劉佚事》、《我一個人逛完了秋天》、《地震後與女友散步》等。不過,太迷戀個人化寫作,甚至私人化寫作,脫離時代和社會,會使詩的創作成為自言自語,白日囈語,王彬彬說,並非所有的個人體驗都有價值;謝冕也認為重要的詩人必須和時代息息相關,並能夠通過自己的詩作,反映那個時代的審美風尚。唐欣的詩歌創作在這方麵還有一些欠缺。
個人化寫作的物質表現或外在特征就是口語化寫作,雖然,唐欣在詩中喜歡引用古典詩句,但整體看來還是口語占主導地位。口語化寫作使得他的詩作率意自然,平易淺俗,容易和讀者溝通,然而,表麵的率意而為,實際揭示對人生、世界的深層思考,卻很不容易。口語化寫作如果控製不好,也容易失之油滑或低層次的欲望的宣泄,甚至淪為口水詩歌。唐欣的早期詩作言淺意深,像中有像,有一種整體的象征和暗示,隻是口語化帶來的情節性、散文化,使得一部分詩歌時空跳躍性差,語言缺乏一定的張力。並且,就全集來看,詩作風格似乎單調了一些,題材也狹窄了一些,而近期詩作又出現滑膩有餘,詩味不足的現象,或許,這是個人化(或私人化)寫作必然產生的現象。我想我們在個人化的基礎上,是否更需要詩歌的個性化,或者一種人類高......餘下全文>>
如何賞析海子的詩《愛情故事》?
《愛情故事》必須通讀,才能理解“兩個陌生人”的準確含義,詩人在最後一句點明“是我的兩隻眼睛”。再回頭讀全詩,“兩個陌生人,向你的城市走來”,我理解為我的眼神追隨著你,“你的城市”代表她或者她的世界,為什麼要用“城市”,我認為海子長於鄉村,每個鄉村少年少女的眼裏,城市文明、現代又仿佛高不可攀,是那個年代來自鄉村的學生們的向往與追求。
*
作者:海子原名査海生,生於1964年3月24日,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係,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年僅25歲。在詩人短暫的生命裏,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7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
*
原文:
兩個陌生人
朝你的城市走來
今天夜晚
語言秘密前進
直到完全沉默
完全沉默的是土地
傳出民歌瀝瀝
淋濕了
此心長得鬱鬱蔥蔥
兩個獵人
向這座城市走來
向王後走來
身後噠姆噠姆
迎親的鼓
代表無數的棲息與撫摸
兩個陌生人
從不說話
向你的城市走來
是我的兩隻眼睛
尋你愛的詩+它的鑒賞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 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複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裏。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裏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於追攀時,她許會萬裏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於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歎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雲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雲遮,然後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麵,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於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複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麼?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麼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麵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係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隻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後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後二句總括,詩情哲理並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後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麵,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裏”,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複複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回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嗬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於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浩歌》
李賀
南風吹山作平地, 帝遣天吳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紅, 彭祖巫鹹幾回死?
青毛驄馬參差錢, 嬌春楊柳含細煙。
箏人勸我金屈卮, 神血未凝身問誰?
不須浪飲丁都護, 世上英雄本無主。
買絲繡作平原君, 有酒唯澆趙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 衛娘發薄不勝梳。
羞見秋眉換新綠, 二十男兒那刺促!
春晴之日,李賀隨同朋友們騎馬來到郊外遊覽。眼前山含秀氣,水泛新綠,桃花攢簇如火,柳枝搖曳似煙。詩人在悅目賞心之餘,不禁神馳物外,感慨萬端。從秀麗的山姿水態,想到它們難免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從嬌豔的紅桃綠柳想到人生的短暫易逝。一者悲悼好景不長,一者慨歎年命難久。詩歌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的境遇和情懷。
詩題《浩歌》本於《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浩歌”是大聲唱歌的意思。一般說來,寫作這樣的詩宜從敘事寫景入手。但詩人不屑於蹈襲故常,偏從虛處落筆,一開始就把想象的世界展現在讀者麵前:“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幻象紛呈,雄奇詭譎,卻又把滄海桑田的“意”婉曲而又鮮明地表達出來了。宋人劉辰翁評這首詩說:“從‘南風’一句便不可及,佚蕩宛轉,真俠少年之度。”(引自姚佺《昌穀集注解定本》)詩人用豪放的筆觸,雄奇的景象,抒發自己淒傷的情懷,真是既“佚蕩”,又“宛轉”,字裏行間充溢著一種驚世駭俗的英氣,所謂“俠少年之度”,指的就是這種非凡的氣度。
三、四兩句,一寫仙界,一寫塵世。傳說王母種的桃樹,“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生實”。彭祖和巫鹹則是世間壽命最長的人。當王母的桃樹開花千遍的時候,彭祖和巫鹹也不知死了多少次了。兩相比照,見出生命的短促。長壽的彭祖和巫鹹尚且不能久留人世,何況我們這些尋常之輩呢!這裏有兩個對比:一是把仙人與凡人相比,一是把凡人中的長壽者與普通人相比。前者見於字麵,後者意在言外。這樣層層比照、烘托,“人生幾何”的命意更加顯豁。
五至八句寫春遊時的情景,用的是反襯手法。先著力烘托春遊的盛況。“青毛”句寫馬。馬的毛色青白相同,構成錢形花紋的名叫“連錢驄”,是為名貴之馬。騎在這樣的馬上,飽覽四周的景色,真是愜意極了。初春的楊柳籠含淡淡的煙靄。眼前的一切是那麼柔美,那麼逗人遐想。後來大家下馬休憩,縱酒放歌,歡快之至!而當歌女手捧金杯前來殷勤勸酒的時候,詩人卻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了。他想到春光易老,自己的青春年華也將逝如流水。“神血未凝身問誰”描述的正是這樣一種意緒。“神血未凝”即精神和血肉不能長期凝聚,它是生命短促的婉曲說法。“身問誰”是“身向誰”的意思。全句的大意是韶光易逝而知已難逢,自己的才能和抱負何時方能施展?等到神血兩離,生命終結,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那是多麼可怕而又痛心的事啊!
接著詩歌又由抑轉揚,借古諷今,指摘時弊,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丁都護”或者象王琦所說,實有其人,並且是這次郊遊宴樂的參與者(見《李長吉歌詩彙解》);或者當時有“丁都護嗜酒”的傳說,詩人借以表達勸戒之意。“
不須浪飲丁都護”,既是勸人,也是戒己,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懷才不遇就浪飲求醉,而應當麵向現實,認識到世道淪落,英雄不受重用乃勢所必然,不足為怪。詩人愈是這樣自寬自慰,憤激之情就愈顯得濃烈深沉。“世上”句中“無主”的“主”,影射人主,亦即當時的皇帝,以發泄對朝政的不滿。“買絲”雲雲,與其說是敬慕和懷念平原君,毋寧說是抨擊昏庸無道、埋沒人才的當權者。表麵寫“愛”,實際寫“恨”,恨自己沒有機會施展才能和抱負,以致虛擲了黃金般的青春年華。
結束四句的內容與前麵各個部分都有聯係,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玉蟾蜍”是古代的一種漏壺。銅壺滴漏,聲音幽細,用“咽”字來表現它,十分準確。另外,詩人感時傷遇,悲抑萬端,這種內在的思想感情也借助“咽”字曲曲傳出,更是傳神。“衛娘”原指衛後。傳說她發多而美,深得漢武帝的寵愛。這裏的“衛娘”代指妙齡女子,或即侑酒歌女。全句的意思是:別看她現在黑發如雲,美不可言,隨著歲月的流逝,這滿頭黑發會漸漸變白變少,直至無法梳理。它通過具體的形象,揭示了“紅顏易老”的無情規律。末二句急轉直下,表示要及時行樂。“羞見秋眉換新綠”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要辜負眼前這位侑酒歌女的深情厚意;二是不願讓自己的青春年華白白流逝。既然世上沒有象平原君那樣識才愛士的賢哲,又何必作建功立業的非非之想。如今麵對歌女、美酒、寶馬、嬌春,就縱情開懷暢飲吧。一個年方二十的男兒,正值風華正茂之時,怎能這般局促偃蹇!很顯然,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是從憤世嫉俗的感情派生出來的,是對黑暗現實發出的悲憤控訴。
這首暢敘胸臆的詩篇,造語奇,造境也奇,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詩人騎馬踏青,麵對大好的春光,本應產生舒適歡暢的感受。
但偏偏就在此時,一種與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憂傷情緒象雲霧般在心頭冉冉升起。這種把歡樂和哀怨、明麗和幽冷等等矛盾著的因素糅合起來的現象,在李賀的詩歌裏是屢見不鮮的,它使詩歌更具有神奇的魅力。此詩在結構上完全擺脫了由物起興、以事牽情的程式。它先寫“興”,寫由景物引起的神奇幻象。接著寫春遊,色彩穠豔,氣韻沉酣,與前麵的幻覺境界迥然不同,但又是產生那種幻覺的物質基礎。詩人故意顛倒它們的先後次序,造成悲抑的氣氛和起落的形勢。
後麵從“神血”句起都是抒發身世之悲的筆墨。它們與開頭相適應,有力地表達了悲憤的情懷。全詩活而不亂,粘而不滯,行文的回環曲折與感情的起落變化相適應,迷離渾化,達到了藝術上完美的統一。
古代描寫愛情的詩句鑒賞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