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泉州的鮮花港的作文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春遊,旅遊地點時是浦東的鮮花港。老師帶著我們坐上了大巴士,旅途中我們看到了那黃燦燦的油菜花,它們好像在對我們說:“小朋友,歡迎你們去美麗的鮮花港。”
“到了,到了!”車上的同學興奮的叫了起來,我們下了車。走進大門,一眼看到用花朵裝點的拱形建築,上麵用鮮花堆砌著“鮮花港”三個大字,這別致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們,老師提議:“不如我們在這兒照張相吧!”
拍完照後,我們繼續往前走,隻見,道路兩旁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嬌豔的海棠花笑盈盈的,競相怒放。扇動著的金翅的蜜蜂,像陽光的萬顆金點在雲絮間放射著閃爍不定的光芒,不辭辛勞地在花朵上采蜜,兩隻帶黑色斑點的蝴蝶上下翻飛著,像兩個頑皮的孩子在嬉戲。
我們順著指示牌,穿過小道,來到了下一個旅遊景點——熱帶溫室。走進溫室,眼前的植物造型千奇百怪:有千姿百態的仙人掌,有的像刺蝟,有的像堡壘,還有的像一座山丘;還有橡膠樹、蘿芙木、棕櫚樹、鳥巢蕨、苔蘚……各種各樣植物,使我大開眼界,讓我也不禁讚歎它們的生命力。這時導遊說:“同學們,你們知道熱帶植物為什麼會長得這麼快嗎?那是因為熱帶有很多C4植物,它們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很高,在適宜條件就會生長得快。”我點點頭,想把這個問題帶回家考考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會不會做!
我們又繞過亭子,來到鬱金香區,鬱金香枝幹挺拔,花朵飽滿,色彩斑斕,一眼望去有的紅裏透白,有的黃裏透紫……那些色彩鮮豔的花湊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就在這時,我聽到遠處不約而同的傳來:“真漂亮啊如果我能變成一朵花,我也死而無憾了!”有的說:“春天就是好,哇,好香啊!我這一輩子也不離開這美麗的仙境!”有的說:“不愧是鮮花港啊!我還是第一次來過這麼美麗的地方呢!”我湊近聞了一聞,鬱金香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使我神清氣爽。
今天,我們遊覽了鮮花港,使我親眼目睹了鮮花港美麗的身影。雖然大巴士正在緩緩地駛離,但是我的心會永遠留在這花穀之中,鮮花港,我期待和你的下一次約會!
到泉州一遊的作文2000個子
我愛泉州,她素有“海濱鄒魯”美稱.我不僅愛她那湛藍的泉州灣、蒼鬱的清源山、……更愛她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古港商埠……在“四序有花長見雨”、“滿街都是聖人”的神奇熱土上,每一處美麗迷人的風景名勝都那麼讓人怦然心動、神思萬千;每一頁輝煌的曆史篇章都那麼令人深感驕傲,引以為豪.作文
我愛泉州,愛那晉江依伴,刺桐花飄香,還有那雄偉的東塔和西塔,那開元寺紫雲大殿後麵希臘哥林多式的廊柱雕刻,大殿前麵平台基石上古埃及式的人麵獸身的浮雕,那具有古敘利亞建築風味的清真寺,那令人歎為觀止的清源山,那四季分明的德化九仙山,那高聳入雲的戴雲山、石牛山,更有那閩南西雙版納之稱的永春牛姆林,還有那德化的桃花遊林、水口的自然漂流,更有那號稱天下第一瀑的岱仙瀑布……無不令人陶醉.
我愛泉州,因為泉州是曆史文化名城,一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積澱,光明之城……泉州港(刺桐港)早在宋元就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曆山大港齊名,泉州因此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人類文化交流的橋梁!作文
我愛泉州,泉州是一個古老的搖籃,許多偉大的生命都在這裏誕生了.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歐陽詹、曾公亮、李贄、俞大猷、鄭成功、施琅……此所謂地靈人傑.
我愛泉州,因為泉州有我最純真的童年,有我最愛吃的肉粽,麵線糊,海蠣餅……,她見證了我的出生、長大、成熟;她和我一起分享了我的歡喜和憂愁;在泉州這個美麗的地方,我已經度過了十七個春秋,也許將來我可能會走出家鄉,也許我在她懷抱中隻是生命中短暫的時刻,而她在我的生命中所留下的記憶卻是永恒的!
我愛泉州,隻因為泉州是一個醉人的名字.泉州的種種令人目不暇給,更予人一種清幽樸實的感覺.其民風淳樸、生活閑適,猶如置身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中,深深感動著我.
海上絲綢之路800字
論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絲綢譽滿天下,早在公元前就分海、陸兩路向外傳播.中外學者對陸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還沒有係統地研究中國絲綢通過海路外傳,以及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響和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其實,中國的絲綢由海路外傳,比陸路持續的時間更長,到達的地區更廣,在曆史上的影響也更大.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我在就個人的初步研究,談些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時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國絲綢的外傳及其影響
從東海(今黃海)起航的船隻主要航行朝鮮和日本.據曆史記載,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時,就“教其民田蠶織作”.公元199年中國蠶種東傳到日本.公元238年倭國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中國贈送禮品,魏明帝回贈精美絲織品.這是中國絲綢作為皇帝的禮品而傳入日本的最早文獻.南朝時,中國派四名絲織和裁縫女工到日本傳授技藝.他們對日本絲織工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海船從南海航路起航,於公元前140-87年,帶了大批黃金和絲織品,途經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緬甸,遠航到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換取上述國家的特產,然後從斯裏蘭卡返航.這樣,早在公元前,中國絲綢就傳入上述各國.
隨著中國政治影響的日益擴大和由於中國精美絕倫的絲綢對世界各地具有的極大吸引力,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各國都派使節到中國通好,獻禮品以求賞賜絲綢和進行貿易交換.便如,據《後漢書》記載,公元131年,今爪哇(當時的葉調國)、公元159和161年今印度(當時的天竺)和公元97、120和131年今緬甸(當時的撣國)都遣使業中國進獻方物,換得絲綢.這是中國絲綢傳入今日印度尼西亞、印度和緬甸,並通過緬甸到歐洲大秦(羅馬)的另一條途徑.
這個時候的特點如下:中國絲綢從海路外傳雖開始很早,但作為商品交換,隻限於統治階級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貢貿易”為主,其數量、次數和規模都不大.其目的隻是想在外交上達到“敦睦邦交”和擴大對外政治影響;還未注意到通過海外貿易,在經濟上能增加國庫的收入.民間的海外絲綢貿易,從外國文獻來看似早開始.而在我國史書中卻很少記載,可見絲綢作為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還不普及和發達.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時期----唐、宋時代(960-1279)中國絲綢的外傳
唐朝和日本、朝鮮的海上貿易較前代更加頻繁,日本的遣唐使,名義上雖是遣使貢方物而唐亦回賜絲綢作為禮品,裨上是變相的官方貿易.如802年,日本遣使270人到中國,每人賜絹五匹,共計1,350匹.從宋朝開始,出現了民間貿易.據泉州商人李充的原文報告“自置船一隻攜帶各種絲綢和瓷器到日本貿易.”可見當時民間絲綢貿易已很發達.在頻繁的民間絲綢貿易的影響下,日本出現了在仿製“唐綾”(中國絲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博多織”的紡織法.
朝鮮和中國的貿易也很發達,許多來自新羅的朝鮮的人在中國楚州(今準安)僑居.當時楚州是通往朝鮮、日本的重要海港,這些新羅人經營海上運輸,為中日和中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布絲綢中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唐代地理學家賈耽說,中國海船從廣州經南海到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全和需時三個月.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三大地區;:以室利佛逝(今印蘇門答臘)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為首的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這些地區是中國絲綢貿易的集散地;也是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這條傳布絲綢到外國的航路,在傳布絲綢的同時,對促進各國之間的特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傳布和影響,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趙汝適的《諸蕃誌》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兩書著者是寧代人,也有與上述相同的記載.
綜上所述,這個時期的特點表現在:中國絲綢作為商品外傳已由陸路轉向海路.唐朝開始設市舶司到宋朝又有發展,標誌著海外絲綢貿易性質的轉變.除原有的“朝貢貿易”外,則以市舶貿易為主;開始從過去隻注意政治上擴大對外影響,以達“敦睦邦交”,而發展到把它作為財政經濟上的一項重要收入.市舶貿易對宋政權的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為例,它占國家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絲綢貿易外,民間海商住海外進行絲綢貿易的,也蓬勃發展.絲綢作為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已經很發達.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關泉州的鮮花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