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褐是什麼意思
解褐釋義:
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
來自百度漢語|報錯
解褐_百度漢語
[拚音] [jiě hè]
文言文,解褐,什麼意思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解褐:脫下粗布衣。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謝謝!
新唐書.崔隱甫斷句解褐的意思
題目不對
劉綜 文言文中 解褐 緋魚 河北 豪石 相關內容的解說
解褐:初入仕,剛剛當官。
緋魚:舊時朝官的服飾。
河北:黃河以北地區。
豪右:豪強。
李謹行的早年
李謹行靺鞨貴裔身世考及早年的入仕情況
李謹行為靺鞨酋長突地稽之子,在《新唐書》其傳中便有明確記述[1][2]:
父突地稽,部酋長也。隋末,率其屬千餘內附,居營州,授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貢,以其部為燕州,授總管。劉黑闥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書秦王,請節度。以戰功封耆國公,徙部居昌平。
此外,在其墓誌中也有明確記載:
公諱謹行,字謹行,其先蓋肅慎之苗□,涑沫之後也……父稽,左衛大將軍、燕州刺史、耆國公。[2][3]
其父突地稽,在隋朝末年迫於高句麗的打擊,率粟末靺鞨中的八個部落,於扶餘城(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內,一說在農安)南遷營州,內附朝廷,先仕隋, 官至遼西太守, 封扶餘侯[3][4];後仕唐, 拜燕州刺史、右衛將軍, 封耆國公。可謂靺鞨族入仕中原王朝的佼佼者, 為隋唐東北邊境的穩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事見於隋、唐乃至宋代的有關文獻史料中。
《冊府元龜》中載:(武德二)十月,靺鞨酋帥突地稽遣使朝貢。突地稽者,靺鞨之渠長也。隋大業中,與兄瞞咄率其部內屬於營州,瞞咄死,代總其眾,拜遼西太守,封扶餘侯。朝煬帝於江都,屬化及之亂,以其徒數百,間行歸柳城,至是通使焉。[4][5]
《新唐書》亦載:父突地稽,部酋長也。隋末,率其屬千餘內附,居營州,授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貢,以其部為燕州,授總管。劉黑闥叛,突地稽身到定州,上書秦王,請節度。以戰功封耆國公,徙部居昌平。高開道以突厥兵攻幽州,突地稽邀擊,敗之。貞觀初,進右衛將軍,賜氏李,卒。[5][6]
突地稽是縱橫於隋唐之際的風雲人物,在《李謹行傳》中對其的記載已經十分清晰與詳盡,其他史書材料對其的描寫基本不出其左右,所以一概略之。在馬馳先生的論文中,已經對其父突地稽進行了詳實而可信的考論,且學界對其的研究成果也頗豐。因此,這裏筆者就不再著以更多文墨。鑒於突地稽家族對唐王朝的統一與穩定做出的卓越功績,唐太宗在貞觀初年賜其姓李[6][7]。因此,李謹行為唐朝開明民族政策下的禦賜國姓蕃將,其族屬為粟末靺鞨,已無任何爭議。李謹行的墓誌上並未直書其出生紀年,但卻明確記載了其卒於永淳二年(683),享年六十四歲,作為當事人的墓碑,應當是最準確可信的。因此,從墓碑的記載來看,我們可以推算出其應當出生於唐武德二年(619)。而從唐太宗賜姓在貞觀初年來看,李謹行在幼年時是應該有蕃名的,然而在墓誌和所有典籍中均未記述其蕃名,隻能有待更多的文獻問世,來得以考證了。
在諸多史籍中有大量對李謹行武技超群、孔武偉岸的記錄,如《雲麾將軍碑》(即《李秀碑》)中載:“公幼而英明,壯而特達,碩膚海口, 美髯燕鳥頜”;《舊唐書》卷199下《北狄·靺鞨傳》中載:“子謹行,偉貌,武力絕人”;《新唐書》卷110《李謹行傳》中載“謹行偉容貌,勇蓋軍中”;《唐會要》卷96《靺鞨》中載:“子謹行,武力絕人”,等等。如果說其子《雲麾將軍碑》中有對家嚴的溢美之詞的話,那麼,在新舊《唐書》和《唐會要》等信史中也有這樣大量的描述,可見具有一定依據,並非皆是吹捧虛擬之詞。足見其在少年時代便已出類拔萃,為人所矚目。
史書中對李謹行的記述開始於麟德年間(664—665),麟德前的事跡記載,唯一能依據的便是其墓誌。在其墓誌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時李謹行的入仕情況:
解褐右武衛翊衛校尉,加遊擊將軍、上柱國,封五原縣男。轉右武衛懷□[7][8]府□果毅校尉,曆左屯衛龍泉府左果毅、右武候肅慎府折衝,轉左屯、右驍二衛翊府左郎將,進封五原郡開國公,加明威將軍、行左屯衛翊府左郎,左驍衛翊衛中郎將。累遷右驍衛、左監門衛、右衛、右領軍員外大將軍、檢校廓州刺史、積石道經略大使、檢校右羽林軍、右衛大將軍。[8][9]
李謹行出生於蕃將之家,自幼便受北方少數民族尚武風氣的熏染,其少年時代,便經曆了其父武德五年(622)從太宗破劉黑闥[9][10]、武德六年(623)大破來犯的突厥[10][11]等事跡,對於本身便具有尚武傳統的北方少數民族家庭,這些事跡必將對其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家庭的熏陶,對其日後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其自幼便諳習軍旅之事;同時,又受到漢化的影響,使他具備熟讀兵書的環境。待其成人,憑借以門蔭入仕,由其“解褐”[11][12]即充任右武衛翊衛校尉,[12][13]便可見其過人的文韜武略。
三衛[13][14]曆來由五品以上的官宦子孫來充任,突地稽生前為三品將軍,所以李謹行剛一入仕便得以授“翊衛校尉”,這是府兵製下的內府下級武官。另外,根據唐製:規定“凡三衛皆限年二十一以上。[14][15]”李謹行若在21歲即授三衛官,時間大約在貞觀十四年(640)。此後,轉外府,即地方軍府任職,曆任懷□府□果毅都尉、龍泉府左果毅都尉、肅慎府折衝都尉。再入朝轉左屯、右驍二衛翊府左郎將、左驍衛翊衛中郎將、右驍衛將軍。李謹行自解褐入仕,從21歲上任統領300人低級武官,逐級升遷,至龍朔年間(661—663),即在43歲左右,官至從三品將軍[15][16],曆任了軍中要職,可以說其在軍政仕途上是比較坦蕩的。然而,他真正輝煌的人生,當是從麟德年間才真正開始。
按《新唐書·李謹行傳》記載:李謹行“累遷營州都督,家童至數千,以財自雄,夷人畏之”,配合《舊唐書·北狄·靺鞨傳》[16][17]以及《唐會要·靺鞨》[17][18]的記載可知,李謹行任營州都督的時間應為“麟德”(664—665)年間。另據《新唐書·高麗傳》可知,乾封元年(666)時,營州都督已為高侃,而此時李謹行已調入禁軍,為左監門衛將軍[18][19]。所以,李謹行至少應在麟德二年(665)仍為營州都督。依據前邊所陳列的線索可知,他應是在44歲時,即麟德元年(664),被遣出為封疆大吏,任邊州營州都督。營州始置於北魏,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靺鞨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19][20]”營州地處東北邊陲,自隋以來便集結了大量內附的靺鞨人,營州又是其父早年經營之地[20][21]。且李謹行之父突地稽,本為粟末靺鞨的酋長,父子二人在靺鞨人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威信。籍此,也震懾了周邊的其他少數民族。加之李謹行出色的軍事能力、雄厚的家資,使其成為穩定大唐東北邊疆的重要人物。可以肯定,正是對營州治理的出色之表現,為李謹行積累了更為豐厚的政治資本,為其成為東征成員奠定了基礎。
梁龍德中攉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聞
梁:五代名;
龍德:年號(龍德元年=公園921年)
中:中舉、中狀元的意思;
攉第:應該與秀才的意思差不多;
解褐:脫去粗製的衣服,去做官的意思;
……待續,
此語出自《二十五史-宋史-列傳第二十九-顏衎傳》
褐怎麼組詞
1、【褐色】:黑黃色、像栗子皮的顏色。
2、【被(pī)褐懷玉】: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懷中卻藏著美玉。比喻人有才華而不顯露於外。也比喻出身貧賤而有真才實學。
3、【褐夫】:貧賤者。褐指用粗麻繩織成的粗布或粗布衣服,上古貧民穿褐衣,故稱。
4、【釋褐】:脫去褐衣,穿上官服。
5、【褐衣】:粗布衣。借指平民或貧賤之人。
6、【褐衫】:粗布衣。借指平民或貧賤之人。
7、【褐巾】:用粗布縫成的頭巾。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遊河右什麼意思
當了汴州封丘縣的縣尉,這並不符合他的本性。於是辭了官,在黃河之北做客遊玩。
褐能組什麼詞
褐色、
短褐、
裋褐、
被褐懷玉、
釋褐、
茶褐色、
解褐、
駝褐、
短褐穿結、
黃褐、
被褐懷珠、
衣褐、
被褐懷寶、
茶褐、
褐衣不完、
褐衣、
黑褐、
豎褐、
布褐、
短褐不全、
褐寬博、
被褐藏輝、
被褐、
剪發被褐、
披褐、
裘褐、
巾褐、
短褐不完、
赤褐、
褐夫、
敝褐、
檀褐、
馬褐、
丁香褐、
毛褐、
兩優釋褐、
赭褐、
鶉褐、
貂褐、
褐香
中國古代最尊貴的顏色是什麼?
古代中國社會中,身份是有顏色的,不同的色彩對應的是不同的身份。反過來,不同的身份,也有不同的色彩。身份色彩體現的綱常倫理、尊卑等級,不可僭越,這就是儒家們所熱心製定和維護的禮法。
皇帝壟斷了黃色。不過黃色成為皇帝的專用色,是從隋唐之際開始的。從此一直到溥儀滾出紫禁城為止,一千多年的時間,大自然造化的黃色,成為皇帝的禁臠。皇帝為什麼壟斷黃色呢?因為黃色是太陽的色彩,而皇帝就是人間的太陽。明朝禁止臣民用黃,所有的黃,包括柳黃、明黃、薑黃諸色都禁止民間使用。清朝甚至禁止與黃色接近的香色、秋香色、米色等。乾隆時期皇帝的一則措辭嚴厲的詔令說,民間如有違反,加罪論處。隻有皇帝特別恩賜的才可用,如黃馬褂之類。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在他作為遜帝,權威僅僅在紫禁城中有效的日子裏,還因為發現他弟弟溥傑的衣袖中有一種什麼黃色而嚴加斥問,嚇黃了年幼溥傑的小臉蛋。
高級官員壟斷了紫色、紅色。杜甫詩中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隻有達官顯貴才可以用朱紅色的大門,不但老百姓不能用,低級官員也不能用。唐朝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和親王的官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這就是把飛黃騰達的人形容為“大紅大紫”的原因。明朝取消了幾百年來最為高貴的紫色,以紅色代替,規定一至四品緋色,緋色就是紅色,從此,鮮豔的大紅色是黃色之後的最高貴的色彩。
大紅大紫的鮮亮色彩被中高級官員壟斷了,給下級官員剩下的就是一般的色彩了。唐朝規定五品六品的低級官員隻能穿綠色,八品九品是青色;明朝規定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綠色,基本打了個顛倒。但無論青色還是綠色,都是並不鮮亮的色彩。白居易《琵琶行》寫道,“坐上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當時被貶謫,當了江州司馬,是一個品級低下的小官,隻能穿黑糊糊的青衫,不但沒有麵子,而且情緒也很糟糕,以致一個歌女的一曲琵琶,就勾起他滿腹淚水。
隻有高官才有資格用紫色、紅色的服飾,所以,官迷們對於紫紅深懷渴望期盼之情。白居易寫詩說,“吾觀九品至一品,其間氣味都相似。紫綬朱紱青布衫,顏色不同而已矣。”從這種說法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理並不平衡,不過自我安慰而已。對於低級官員的豔羨,富有人情味的皇帝大概也考慮到這種心理,因此在嚴格不同身份等級官員服飾色彩的規範的同時,又格外開恩,製定了“借緋”、“賜緋”、“借紫”、“賜紫”製度。所謂“賜”和“借”,無非是說,雖然按照你的官品,你還沒有資格用這個色彩,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開恩賜給你這個資格,或者開恩權且借你這個資格,使用這種色彩。以白居易為例,唐製,沒有達到穿紅袍資格的都督、刺史等官員,可以“借緋”。白居易當上忠州刺史就享受了“借緋”的待遇,他羞澀地說:“假著緋袍君莫笑。”到了50歲那年,他終於真正熬夠了服緋的資格,如願以償地穿上了大紅袍,他得意地說:“五品足為婚嫁主,緋袍著了好歸田。”一副衣錦還鄉,功成名就,誌得意滿的樣子。不過緋色上麵還有更高貴的紫色,當官一場,沒有穿上紫袍,總是遺憾。大和元年,白居易拜秘書監,散官為中大夫,官品是從第四品下,不具備穿紫袍的品位,但皇帝開恩“賜紫”,白居易自豪地說:“勿謂身未貴,金章照紫袍。”作為人臣,能夠穿上紫袍,是尊貴之極了。紫袍之上,就隻有黃袍最尊貴,可那是皇帝專用的,人臣,除非謀反,想都別想。事實上,皇帝開恩,不管“賜”什麼“借”什麼,都不會出現“賜黃”“借黃”這樣的製度,皇帝專用的黃色是絕不出借的,絕不許他人染指的。
官員壟斷了色彩,留給老百姓的基本上就隻有最黯淡、最難堪、最普通的色彩了。在曆史上,老百姓的衣服總以本色為主,因為印染技術低而成本高,老百姓奢侈不起。所謂本色,就是說做衣服的紡織品原料的本來色彩是什麼,它就是什麼顏色。古代老百姓隻能穿麻布衣服,麻布的本色就是灰白色的,所以老百姓也叫“白衣”。老百姓除了穿麻布,還穿用牛毛織成的褐,由老百姓而當官,就叫做“解褐”。實質上褐不但是牛毛織成的衣服,而且也是做這種衣服的原料牛毛的自然顏色。“衣褐”也就是老百姓的身份標誌。
灰白和褐色不過是老百姓生活困難,穿不起光彩鮮豔好衣服的不得已選擇,但國家也規定這些顏色是老百姓法定的不可改易的顏色。宋太宗就明確規定各色胥吏、平民、商賈、工匠、占卜以及不隸屬於官府的民間藝人,其衣裝顏色,一律隻能使用白與黑。因此,“皂隸”成為胥吏之類賤民的別稱,“青衣”也成為婢女的代稱。這樣的規定基本上延續到帝製末年。
像低級官員豔羨高級官員的大紅大紫一樣,富有的老百姓也豔羨官員的服飾器用的亮麗色彩,千方百計要追逐模仿的。這種模仿破壞了儒家和皇權精心設置的綱常倫理和身份等級,是僭越逾製,要被嚴加追究。但法網還是禁不住人們對色彩斑斕生活的向往,色彩逾製也是曆史上常見的事。不過千萬不要認為國家對於身份色彩的製度隻是一紙具文,到溥儀下台為止,中國老百姓誰也不敢服用皇家專用的黃色,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