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成語故事
先秦(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曆史時代,是指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戰國時期,經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曆史階段。狹義的先秦史研究的範圍,包含了中國從進入文明時代直到秦王朝建這段時間,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曆史。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先秦比作中華文明的頭顱。
在長達1800多年的曆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曆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曆史標誌。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曆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這個曆史階段中,中國從分散逐步走向統一。著名學者黃摩崖先生將這一時期視為中華文明的頭顱,帶有信仰、智慧等寓意[1] 。
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諸子如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稱“百家爭鳴”。[2]
先秦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運斤成風
惠子是莊子的朋友,也是辯論對手。兩個人經常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絕"等觀點相互爭論。惠子死後,莊子去送葬,回頭對門徒說:"楚國郢都有個人搗石灰時把一滴泥土濺到了鼻尖上,這滴泥土就象蒼蠅翅膀一樣薄。搗石灰的人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一把大板斧,揮得呼呼作響,若無其事地隨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卻沒有絲毫損傷。搗石灰的人站著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石找來,說:'你能不能給我表演一下?'匠石說:'我過去可以這麼削,但現在不行了。因為能站著讓我用斧子劈去泥點的人已經死了。'自從惠子去世,我就沒有對手了,沒有可以推心置腹談論的對象了。"
所以在有的時候,一個人的對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夠運斤成風,需要膽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欣賞。伯牙正在彈琴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山嶺,在一邊聽著的鍾子期就說:"你的琴聲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鍾子期就說:"你的琴聲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鍾子期死後,伯牙把琴砸了,說:"我再也不彈琴了,因為我再也找不到鍾子期這樣的知音了。"
三國時候,蜀國大臣李嚴犯了罪,丞相諸葛亮將他撤職,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諸葛亮死後,李嚴嚎啕大哭,說:"諸葛亮雖然撤了我的職,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著,說不定哪天就會重新重用我。現在他死了,還有誰能夠了解我呢!"在李嚴的心目中,諸葛亮始終是他的知音。
唐朝韓愈曾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國家的經濟建設,既需要千裏馬,更需要伯樂。匠石雖然有運斤成風的本事,沒有搗石灰的人配合也無法表演。所以,有了伯樂的慧眼,有了搗石灰的人配合,千裏馬才能各盡其才,匠石才能運斤成風。企業才能興旺,國家才能富強。有一個國營企業的領導,曾對下屬說:"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關係,我也不會用你,你就施展不開。你別忘了誰在代表組織,誰在給你寫評語。"嗚呼!代表組織、寫評語的人如果是這種觀點,又怎麼能指望下屬人盡其才,又怎麼能使企業不斷發展呢?國營企業改革的難點,也許就在這兒吧。
每況愈下
戰國時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麼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加思索:“在螞蟻洞裏。”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麼會存在於這麼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裏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麼‘道’存在於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遊》。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先秦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退避三舍
晉文公因為流亡的時候受恩惠於楚王,答應如果其回國後兩國開戰,則主動讓晉軍退避三舍(古代三十裏一舍),也就是主動退90裏地.後來晉楚作戰,晉文公果然踐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動退了90裏地.
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末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麵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麵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一鳴驚人
典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隻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某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隻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隻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麵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隻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先秦時期的成語,故事,出處??
成語大部分都是先秦時候形成的,如:
退避三舍
晉文公因為流亡的時候受恩惠於楚王,答應如果其回國後兩國開戰,則主動讓晉軍退避三舍(古代三十裏一舍),也就是主動退90裏地。後來晉楚作戰,晉文公果然踐行了自己的若言,主動退了90裏地。
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末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麵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麵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秦晉之好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薑,齊薑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薑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在此後二十年間,又有過兩度“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一鳴驚人
問鼎中原
……
先秦以前與戰爭有關的成語?盡量全一些,謝謝!
退避三舍
臥薪嚐膽
老馬識途
紙上談兵
圍魏救趙
完璧歸趙
金蟬脫殼
李代桃僵
先秦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那時候的故事是最多的,據說有60%的成語故事都出自那個時期。
朝秦暮楚,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楚楚動人,欲壑難填,坐懷不亂,盜亦有道,班門弄斧,鄭人置履,刻舟求劍,乘龍快婿,圍魏救趙,唇亡齒寒,南橘北枳,偷雞摸狗,狡兔三窟,憂心忡忡,一字千金,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百步穿楊,退避三舍,
成語有百分之多少出自先秦
關於先秦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百家諸子】: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後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九流賓客】:先秦到漢初有法、名、墨、儒、道、陰陽、縱橫、雜、農九種學術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種人物。
【九流十家】:先秦到漢初各種學說派別的總稱。
【愷悌君子】:愷悌:平易近人;君子:先秦時代對諸侯卿士的美稱。泛指品德優良,平易近人的人。
【諸子百家】: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曆史題目:先秦時期(秦以前)有許多美麗動聽的傳說或成語故事,你知道多少?
退避三舍,臥薪嚐膽,三令五申,一鳴驚人,百家爭鳴,尊王攘夷,精衛填海,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後羿射日……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_^*
先秦諸子散文中出現的成語,要有典故最好三個
2越俎代庖 ( yuè zǔ dài páo )
越:超過。俎:古代祭祀時盛牛羊祭品的器具。代:代替。庖:廚師。
解 釋: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越權辦事或包辦代替。
出 處:《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治:從事。祝:主持祭祀的人。樽:盛酒的器具。
用 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1、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2、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隻要學生自己能幹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近義詞:包辦代替
反義詞:自力更生
3 遊刃有餘 ( yóu rèn yǒu yú )
解 釋:
遊:運轉;刃:刀口;餘:餘地。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出 處:
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造句:
如果你能夠認真的對待每一件事,那麼你做起事來就遊刃有餘了!
示例一:
曹禺《膽劍篇》第二幕:“她已經完全掌握了吳宮的規則,應對進退,~了。”
示例二:
茅盾《子夜》十七:從前他們又要辦廠,又要做公債,也居然穩渡了兩次險惡的風波,現在他們全力來做公債,自然覺得~。
近義詞:
揮灑自如、滾瓜爛熟、爐火純青
反義詞:
捉襟見肘、一籌莫展
4: 朝三暮四
【解釋】: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複無常。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示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的。 ◎魯迅《墳·燈下漫筆》
【近義詞】:朝秦暮楚、反複無常
【反義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反複無常的人
5:善始善終 ( shàn shǐ shàn zhōng )
【解 釋】 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
【出 處】 先秦·莊周《莊子·大宗師》:“善妖善老,善始善終。” 《史記·陳丞相世家讚》:“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23章:“他這回把敬愛的共產黨員梁生寶委托的事務辦好,~,不要出什麼大差錯。”
【近義詞】 有始有終、有頭有尾
【反義詞】 有始無終、虎頭蛇尾
【燈 謎】 原本潔來還潔去;一輩子為人民辦好事
【故 事】 秦朝末年,家境貧寒的陳平愛好道表法裏的黃老之術,他擔任過魏王咎的太仆,項羽的都尉,劉邦的軍中尉。他獻計使項羽疏遠謀士範增,漢朝建立後,他被封為曲逆侯,曆任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丞相,他能應付各種情況並能善始善終
6:虛與委蛇
xū yǔ wēi yí
〖解釋〗虛:假;與:跟;委蛇:隨便應順,敷衍。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出處〗《莊子·應帝王》:“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示例〗他也要同你~了。 ★聞一多《詩與批評·戲劇的歧途》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敷衍了事
語出《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成玄英疏:"委蛇,隨順之貌也。至人應物,虛己忘懷,隨順逗機,不執宗本。"後因謂假意殷勤、敷衍應酬為"虛與委蛇"。
7 吐故納新
詞目 吐故納新
發音 tǔ gù nà xīn
釋義 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處 《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示例 最人涅伏,~,敗果既落,新葩欲吐。(魯迅《集外集·說鈤》)
8 亦步亦趨 yì bù yì qū
【釋義】: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於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含貶義。
【近義詞】:人雲亦雲 隨波逐流
【反義詞】:別出心裁 襲人故智 獨出心裁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示例】:尾巴主義是成功的仇敵。刊物內容如果隻是“人雲亦雲”,格式如果隻是“~”,那是刊物的尾巴主義。(鄒韜奮《經曆·幾個原則》)
分庭抗禮 ( fēn tíng kàng lǐ )
解 釋
庭:庭院;抗:原作“伉”(kang),是對等、相當的意思;抗禮:行平等的禮。古代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對等可以抗衡。
出 處
莊周《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嚐不分庭伉禮。”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用於雙方
示 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知縣此番便和他~,留著吃了酒飯,叫他拜做老師。”
近義詞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反義詞 和衷共濟、同心協力
辨 析
~和“平起平坐”,都有地位平等的意思。不同在於, ① “平起平坐”含有“權利相等”的意思;~沒有。② ~僅用於雙方;“平起平坐”有時也可用於多方。~比喻互相對立或爭權;“平起平坐”不能。
捉襟見肘zhuō jīn jiàn zhǒu
【解釋】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兒,形容衣服破爛。比喻十分窮困。
【字意】襟:衣襟;肘: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指非常貧困。在現代漢語中,捉襟見肘可比喻成資金、物質條件,以及能力上的匱乏或欠缺,有時還指某件事物的不完善。
【示例】 1、鄒韜奮《被關在門外的教職員》:“也許因為力量的限製,致有~的情形。”2、 平時所過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麼餘錢來做歸國的路費呢?(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3、“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 ”★明·程允升《幼學瓊林·貧富》
【近義詞】 衣不蔽體、衣衫襤褸、百孔千瘡 入不敷出
【反義詞】 綽有餘裕、綽綽有餘、完美無缺
【典故】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隱居不仕,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他住在魏國,麵容憔悴,手腳都長滿了繭子,衣服破爛不堪,生活十分困頓,有時連續三天不生火,十年沒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纓繩就斷,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
哪個成語出自先秦典籍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爾詐我虞
兄弟鬩牆?[ xiōng dì xì qiá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 xiōng dì xì qiáng ]
*
鬩:爭鬥。兄弟之間的糾紛,也比喻內部爭鬥。
出 處
《詩經·小雅·棠棣》:“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
例 句
郭沫若《棠棣之花》:“而俠累那家夥偏偏要~,引狼入室。”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同室操戈?操戈同室?煮豆燃萁?尺布鬥粟?骨肉相殘?禍起蕭牆
反義詞
一致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