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逍遙的句子
落英繽紛舞中劍. 溪山行旅非等閑. 瀟湘夜雨迷人眼. 桃花八陣亦誅仙. 淩波微步噓空去. 驚濤駭浪拂袖萊. 彈指轉瞬飛煙滅.
求描述逍遙不羈,遊戲人間的詩句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迥崖遝障淩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搐,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逍遙遊》達到真正逍遙的句子是什麼?
《逍遙遊》達到真正逍遙的句子是:
1、鵬之徙於南冥者,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2、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變,以遊無窮。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莊子逍遙遊篇,為了闡明逍遙之意,舉了鳥獸蟲魚等等以為例,並且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歸納出下列四個主要的概念:
一、 積厚與有待
從鯤、鵬的描寫,莊子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將人類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無窮,由自由而遊的魚、海,到鯤的天地,進而達到展翅高飛的大鵬和大鵬的廣闊天地,而遠眺遙遠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達到水天合一更寬闊的天地,顯現一個無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所謂「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這是何等壯闊的世界?但是這種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從悠遊於北冥之鯤,醞釀變化而成為鵬,除了展現「道」的無邊無際,而大鵬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從現實中超拔而起,另外開辟一個飛揚活躍的精神境界,可說是求道的曆程。在轉換的曆程中,「積厚」與「有待」是兩個重要的觀念。「積厚」,意謂北海之水不厚,則無可養大鯤,非大道之淵源廣大,不能涵養聖人。「有待」,如鯤化鵬,雖欲遠舉,若無大風承負,必然無法抵達南冥,就算已養成大體,若不能加以變化,亦無法獲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才能至遠,而自然之道是隻能順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聖人也必須要乘世道交興之大運,才能應運出興,成就事業。總結來說,必須要深蓄厚養、待時而動,才能盡大聖之體用。
二、 大知與小知
莊子運用鯤鵬以及蜩鳩的寓言,藉由小鳩的無知,以寫出俗人淺陋、不識大體的境界。鯤鵬之大與誌在遠方,與蜩鳩之小且無知,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正如小年無法體會大年,因為小年本身生來的限製,根本無法去經驗大年,生命長短是不可違的律則,而蜩鳩先天的限製也無法使他遨遊千裏。然而針對此處,有人認為此處是教人「各適其所適,各安其所安、各盡其性,各得其所」,不為用有所苦,不為有所求而傷其生、害其誌。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獵犬一樣快,因為他有天生的限製。固然此說是針對客觀限製與心靈的一種調和,亦是處世的適當態度。當然鯤變為鵬的例子在物理現象中沒有出現過,但是這隻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質的局限,揭示人生的開展。因此若擺脫寓言的「物性」,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莊子重在真實心誌的保存與開展,心誌與萬物原本即是一體的,心誌的培養,可以像小魚變成鯤,由鯤變成大鵬,自由變化,重點並不是外在的變化,而是心誌的「開拓」,終於與萬物融為一體。因此我認為莊子在此的想表現的意義是更具積極意義的。
三、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 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此即逍遙遊篇的主旨、中心和結論,也是莊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謂的逍遙遊,應該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真正的逍遙必然是無所憑藉依附的,是悠遊於自然之中的。像「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乃是有待於外;宋榮子的「定乎內外之境,辨乎榮辱之境」是有待於內;而列子的「欲風而行」則是有待於方術。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氣之辯完全是順乎自然,而得自由之樂。而如何能做到「無己、吳功、無名」,進而求得逍遙?我們所追求的「無」,應該是從「有」的境地升華而出的,也就是說「無」的境界仍要從「有」中獲得。無己之道,從不曾知道自己,進而充實自己、完成自己以達「有己」,最後升華到不知有己、放棄自己偏見私執的「無己」境地。無功,從不曾有過功勞,進而有功於社會、造福人群,最後到達不知有功、生而不有為而恃的「無功」。無名之道,從不曾有過名聲,到有名於世、為人楷模,最後不知有名、舍棄虛名、不以名累實,達到無名的境地。這種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淨化、升華,以表露人性的無限開展。 能夠達於無己、無功、無名,而後才能體悟逍遙之道,三者之主體為「無己」,所以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就是在於「無己」的功夫。莊子的無己,就是於人間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讓真我精神從形骸中突破出來,上升到與萬物相通的根源。這也就是舍棄形器而保其內在精神,使心不隨物牽引,不逐物漂流,能夠保持其心靈的本質,以觀照宇宙人生。
四、 有用無用
莊子在篇末連舉幾個例子,藉由以說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並且從中我們可以體會,「無用」並不是真的無用,乃是因為人的判斷的結果。若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一個事物,將會有不同的判斷。自然間的萬物皆有其本性,有用無用乃是人離開自然大道後,因為自己偏見好惡所產生的概念,自然會有所偏頗,若使其心誌順應自然的規律,那麼有用無用又有何差別?此即所謂「忘物」的功夫。
參、結論我們試著從莊子的思想來探討追究,知道所謂逍遙遊的境界,也就是想在無限生的痛苦與現實的淒楚中,追求自己能夠超脫而出,擁有一個自由而快樂的境界,培育一個屬於靈性的、而且充滿無限自然和諧的廣大精神世界。所以莊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遙遊列為其中的第一篇,開宗明義的顯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遙遊的敘述中,我們如果以鯤來作為人的影射,水來代表現實世界,那麼鯤的形成,就如同是一個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靈境界的雄偉,而不沈浮於世俗塵埃。但是這種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醞釀變化而成為鵬,那麼大鵬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從現實中超拔而起,另外開辟一個飛揚活躍的精神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其一是因為他已有所蓄養,成其與自然相近之體,另一個則是他因為能夠待時而動,隨著自然規律,自然能與萬物融合一體。
大鵬最後能夠在天池中逍遙,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默默耕耘。同樣,我們想要逍遙而遊,絕不是想那些小鳩一樣,對眼前的一切感到滿足、自我陶醉,便自認為是逍遙。逍遙的境界,其最終固然是無待的,無待的真義,不是流於虛無,而是把有待加以淨化、升華,因此要達到逍遙的功夫,仍然必須從有待做起。隻是有待而不拘限於有待,最後才能把有待化為無待。而「無己、無功、無名」的功夫,也是必須有己而後可以無己、無己而後可以見真己;有功而後可以無功、無功而後可以成大功;有名而後可以無名、無名而後可以得實名。
莊子逍遙遊的精神,即是在於體認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見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遙。關於篇中敘述,大多著重於境界的描述,然而我們不可將境界誤以為就是方法,而不知莊子逍遙境界的背後,有切實的修練功夫。但這些切實的功夫,在逍遙遊一文中沒有明確的說明,而是散見於其他篇章中,逍遙遊隻是總綱,想要對莊子思想有全麵的了解,仍然要研讀體會莊子全書。
特別逍遙自在的詩句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醉眼看世界,皆為夢中人!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傾進江海裏,贈飲天下人!
手提三尺劍,即可縱橫天下!
純手動,望采納!
形容所有人到頭來都化為塵土,萬事萬物一場空,教人超然物外,灑脫一世,逍遙一世的語句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描寫人生的句子(隨意、逍遙的更好)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在《逍遙遊》中描述大鵬鳥依然有所恃的句子
在《逍遙遊》中描述大鵬鳥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遙遊中表現人寵辱不驚的句子
如下: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大意:
世上的人們都讚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
逍遙遊中,莊子把大鵬由巨鯤轉化而來,展翅高飛描繪得淋漓盡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0分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逍遙遊》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隻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逍遙遊中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的人的句子 5分
逍遙遊中重點的句子: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翻譯:“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麵,能激起三千裏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裏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翻譯: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麵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翻譯: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裏到南海去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翻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