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絲是什麼意思
原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1914年生於交趾支那(現越南南部)嘉定市。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人小學的教師。1921年父親去世。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1940-1942年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1943年,以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表《無恥之徒》。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1944年加入法共,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書記,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表《平靜的生活》。
1945年同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1946年同昂泰爾姆離婚。1950年,發表《抵擋太平洋的堤壩》。被開除出法國共產黨。1958年發表《琴聲如訴》。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後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為各種周刊和雜誌撰稿。1959年為阿蘭·雷內寫《廣島之戀》電影劇本。1960年當選為美第奇獎評委,但於幾年後辭職。"如果存在一個否定的評委會,我就參加。"1961年為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參加五月風暴,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納電影節期間獲法國藝術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會獎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托獎。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戒毒治療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獎。1985年發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報》上發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主義者的論戰。
1986年《情人》獲裏茨一巴黎一海明威獎,是"當年用英語發表的最佳小說"。1991年發表《華北情人》。1996年逝世。
瑪格麗特·杜拉斯一生的主要作品有:
廣場
夏夜十點半鍾
廣島之戀
昂代斯瑪先生的午後
勞兒之劫
情人
寫作
無恥之徒
琴聲如訴
愛
中國北方的情人
塔爾奎尼亞的小馬
物質生活
夏雨
毀滅,她說
揚·安德烈亞·斯泰奈
杜拉絲是一個怎樣的人
瑪格麗特·杜拉絲是法國當代最負聲望的作家之一。1984年她榮獲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1985年她又獲得美國海明威文學獎。她的著名小說《情人》於1984年問世以來,曾長時間暢銷不衰,發行量打破了本世紀來法國小說的最高紀錄,到1992年初已達150萬冊。她的寫作曆史已經很長,早在40年代,杜拉絲就開始了文學創作。她50年代的作品《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直布羅陀水手》、《琴聲如訴》等均受到廣泛重視。後來,在繼續寫小說的同時她又發表過許多劇本。而她真正的成名之作還應是以反對戰爭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廣島之戀》。這是她應著名電影導演阿蘭·雷納之約而創作的。劇本搬上銀幕後,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杜拉絲的名子從此便遠遠越出國界。
1987年我們提出采訪杜拉絲。我們知道這是件不易辦到的事。因為許多法國記者要求見她都遭到拒絕。經過法國朋友的指點,我們首先找到專門出版她作品的“午夜出版社”。他們經過認真研究後給了我們一個電話號碼,要我們通過電話直接與杜拉絲聯係,同時一再囑咐,希望不要將電話號碼轉告別人,口氣很有幾分神秘的樣子。我們按號碼撥了號,果然是杜拉絲女士本人在接電話。她聽過我們的自我介紹和采訪她的要求後,竟爽快地答應了。這真使我們喜出望外。她之所以如此痛快的答允,我們從後來的采訪中自然找到了答案。她提出了會麵時間與地點。她的寓所座落在巴黎市文人彙集的拉丁區。這是一套坐落在公寓樓中的極普通住房,既說不上寬敞,也算不得明亮。裏邊的陳設與家具明顯地留著她在這裏幾十年生活與創作的痕跡。年逾古稀的杜拉絲女士,個子不高,衣著十分簡樸,一件綠色毛衣外麵罩著黑色的馬甲,帶著一副很寬的眼鏡。這一天她興致很高,與我們進行了十分親切與自然的交談。她說,盡管她已在法國連續生活了50多年,但她仍把自己看成是亞洲人,暗示自己很願意與我們會麵、交談。原來,她於1914年出生在法國殖民統治下的越南嘉定市。父親在一所學校裏任教。杜拉絲自幼與越南兒童、華僑兒童生活在一起,共同讀小學、中學,與他們結下深厚友誼,直至17歲才離開那裏回到法國。她說,這段生活在她心裏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在她後來幾十年的創作中,人們還能經常看到她童年生活的影子。她的最暢銷小說《情人》就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描寫她這個出身於20年代在越南定居的一個衰敗法國家庭中的少女與一個僑居越南的華裔富家青年戀愛的故事。反映了宗主國人士的失落與東西方文化的接近與撞擊。
談到《情人》這部作品,杜拉絲認為,情節感人、文字細膩是其成功的關鍵。我們交談時,這部小說已被譯成29種語言,行銷大半個世界。到1992年,這部作品已有45種語言的譯本出現在世界各地。她說,她的作品不隻寫給法國人看,她是在用薩比爾語(一種混合語)寫作,以便外國人也喜歡她的書。另一方麵,杜拉絲並不認為“情人”是她創作的高峰,她覺得1985年發表的《痛苦》一書更加完美,更加成熟。這一點也許正表現了她不斷進取,不斷向上的奮鬥精神。《痛苦》記敘了她丈夫在戰爭中被德國法西斯關押在集中營的情景。之後,1986年杜拉絲又完成了《藍眼黑發》一書。這時,許多法國人曾以為,經過連續創作之後她總該要“喘息”一下了。結果大出人們所料,1987年6月又有她的兩本書同時問世:《綠色眼睛》和《物質生活》,前者是她有關電影的評論文集,後者則通過日常生活表露作者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一位70多歲老人的勤奮與自強由此可見一斑。
在法國,有些文藝評論家常將杜拉絲當成“新小說派”的一員。“新小說派”是產生於50年代的一種文學創作流派,它的成員想改變小說寫作技巧以適應迅速變化的現......餘下全文>>
杜蕾拉絲是什麼東西?
這個就不動了。嗬嗬
誰知道瑪格裏特-杜拉絲?
關於《情人》,我看過的評論中最精道的句是“麵容清秀的少女和她的第一次經驗,情場老手和他的最後一次真情”。
讀完全書,印象深刻的就是湄公河上十五歲的豔異少女和坐在黑色大汽車裏的中國男子。最感動的是小說的開頭和收梢。
第一段被無數次引用。“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稜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麵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她在最美好的年紀離開他,幾十年不見。上了年紀,再見,開口不是“你還好嗎”而是這一段。這是對一個女人最大的讚美。
結尾是這次重逢前的電話。“戰後多少個歲月過去了,從前的那個白人姑娘幾經結婚、生育、結婚、寫書。一天,那位昔日的中國情人帶著妻子來到巴黎。他給她掛了個電話。是我。一聽到這聲音,她便立刻認出他來。”歲月和生活也隔不斷兩人的熟稔,因為“相思已是不曾閑”。
小說的整體風格是幹淨利落、細膩低回的。之所以如此大名鼎鼎,是因為三個原因:第一,題材獨特。在法屬殖民地越南,一個貧窮的白人姑娘和一個有錢的中國男子的故事。第二,情感動人。跨越了國家、種族、金錢和時間的愛情悲劇,文學永恒的看點和賣點。第三,杜拉斯的個人風格濃鬱。利索的短句,硬脆的詩意,張揚的個性。
其實,這本小說又不僅僅是愛情故事,更確切的說是一個少女的情感世界。有激越的男女之情,緊張的母女之情,還有尷尬的兄妹之情以及與女友的曖昧之情。各種感情都在爭取與放任、浪漫與現實中渴望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