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象征意義的詞都有哪些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製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歎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薑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裏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裏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隻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歎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範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隻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寓意最好的字
示補旁的字多是代表福氣或是吉祥或是祭祀的意思。比如祀,礽,祺,禎等。
親可以參考康熙給兒子們去的名字,一般都是好的寓意
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象征意義的詞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製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歎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薑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裏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裏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隻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歎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範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隻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裏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8、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9、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係。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淒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淒惻。
10、梧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淒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淒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於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遊:“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托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12、鬆柏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鬆柏後凋也。”後世詩歌常用鬆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鬆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裏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13、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係在一起。李白詩雲:“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範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14、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係在一起。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15、蟋蟀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係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薑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16、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借助於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17、關山 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落”為曲子名。意思是請問笛聲飄到哪裏去了呢?風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淒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範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淒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就不再列舉了。
19、明月、白雲 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雲明月,寄托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寫別後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雲,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裏萬裏之外的友人。至於對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謝莊《月賦》:“隔千裏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等等。
20、水 在中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22、螟蛉 《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一種蜂)捕螟蛉為食,並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後負之置於蜂巢內,作蜾贏幼蟲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蜾贏養螟蛉為子,因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23、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於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隻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不,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雲:“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雲:“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裏是傳書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權。《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25、月老 傳說唐朝韋固月夜裏經過宋城,遇見一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一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官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子(見《續幽怪錄·定婚店》)。後來因此稱煤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的別號。相傳他幫助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到陶,善於經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後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來稱富商。
27、祝融 傳說中楚國君主的祖先,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由此,火災稱為祝融之災。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連理枝、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裏用作思愛夫妻的比喻。相傳舊中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遊玩時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結果撐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一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一起,樹上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了這些句子,難怪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
30、孔方兄 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所以人們把錢稱為孔方兄(含詼諧兼含鄙視意)。
31、青梅竹馬 出自李白的《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後來用“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32、問鼎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33、見背 背,離開。謂父母去世。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見背。”
34、逐鹿 《漢書·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後來用逐鹿比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魏征《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36、杜康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37、鴻鵠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誌氣高遠的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38、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9、彭祖 彭祖,傳說故事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餘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征,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40、謝家 唐宋詩詞不達意處常用“謝家”之典,這些典故所指意義上主要有二:
(1)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度。《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風度的人。辛棄疾《泌園春·疊嶂西馳》:“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2)指山水詩人謝靈運之事。《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於會稽山“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後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雞肋 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見於《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42、嬋娟 嬋娟,姿態美好,多用於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為美女,故稱月亮嬋娟。
43、獻芹 《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裏的豪紳麵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嚐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44、執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嚐一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麵居領導地位。《左傳·哀公十七年》:“諸候盟,誰執牛耳?”後常指在某一方麵居領導地位。黃宗羲《薑山啟彭山詩稿序》:“太倉之執牛耳,海內無不受其牢籠。”(太倉,人名)
45、作壁上觀 壁:營壘、壁壘。觀:觀望。在壁壘上觀望。比喻觀別人成敗,不卷入其中。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46、虞美人 罌粟科一年生叢生草本花卉,亦稱麗春、寒牡丹。相傳此花係西楚霸王項羽愛妾虞姬自刎墳下碧血所化,故有聞虞兮歌而起舞之說。辛棄疾有詩曰:“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隻今草木憶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詩曰:“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該詩角度新穎,情切動人。
47、紅豆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南州記》稱為海紅豆,史載:“出南海人家園圃中”。《本草》稱其為“相思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在唐時甚紅。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49、精衛 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南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見於《山海經·北山經》)。後來用精衛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誌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50、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麵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誓說,不收複中原,決不生還。後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複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沉之歎,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衝鬥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51、雞口牛後 《戰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比喻寧願在局麵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願在局麵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歲寒三友 指鬆竹梅。鬆竹經冬不凋,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這稱。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蘭菊花稱為“花中四君子”。
54、泰鬥 “泰山北鬥”的簡稱。典出《新唐書·韓愈傳》,比喻傑出的可為榜樣的人物。
55、人傑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論語·衛靈公》喻指有博愛思想、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57、傳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學問能傳於後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師長精神或技藝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鉻》(西晉張載),比喻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燈會元》,比喻眾人的口頭稱頌。
60、壁還 敬詞,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還別人的贈品,或指毫無損傷地歸還借用別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莊子·秋水篇》,原指深於道術的人,後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的專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賈黃中傳》,敬辭,比喻著作多,堆起來等於該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稱謂錄》,代指老師。
64、心許 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應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鄲書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義)。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漢蔡邕),原指厭聽世事,今比喻聆聽、恭聽。
67、斧正 典出《莊子·徐無鬼》,指請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韓非子·和氏》,比喻堅持美德(也有作懷才不遇之意)。
含貶損之意的:
69、染指 典出《左傳·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應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熱行》(南朝宋鮑照詩),比喻說此喻彼,別有用心。
71、掣時 典出《呂氏春秋·具備》,比喻辦事受牽製,不順利。
72、青鳥 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商隱詩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在此已成為傳書的信使。[白衣按:此典故好象不應該歸於“含貶損之意的”係列]
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象征意義的詞有哪些?
有很多,比如說冰雪、楊柳、蟬、月亮、草木、長亭、芳草、芭蕉、柳絮、梧桐、梅花等。
*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
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製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
柳樹: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
蟬: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薑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裏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裏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淒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淒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
梅花 :“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於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遊:“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托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中國古代詩詞有哪些常見的意象?各有什麼含義
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鬆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鬆:鬆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鬆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桐:梧桐是淒涼、淒苦、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征美人
蘭: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鬆、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現代)物的代表祝福寓意
鬆:象征堅貞,挺拔,不畏嚴寒,不屈不撓,長壽。
柏:象征長壽,常青,還有一種"子孫柏"寓意子孫不斷,延續萬代。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和全家團聚。
柿子樹:象征“柿(事)柿(事)如意”。
丁香:寓意勤奮、謙遜,象征學校的良好校風。
杉樹:繁茂的枝葉寓意新娘進門後子孫滿堂、家財興旺。
楊樹:是生命恒久、永不枯萎的精神體現,寓意是公司或家族百年、千年永遠存在。
梅花 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
竹:在民間傳統中有用放爆竹以除舊迎新、除邪惡報平安的習俗。所以竹在中國的裝飾繪畫上亦被作為平安吉祥的象征。
水仙:開花於新春佳節之際,被視為新歲之瑞兆,也是吉祥之花。
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如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鬆樹組合為“益壽延年”等,在民間應用極廣。
並蒂蓮:夫妻恩愛 它那一莖雙花的並蒂蓮,是人壽年豐的預兆和純真愛情的象征。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萬年青-友誼長存 健康長壽,青春永駐
海棠:古典園林中常用的象征吉祥美滿,家族和諧興旺的樹木。
桂花:寓意“富貴滿堂”“以和為貴”,也象征 團圓和美,家族尊榮。
桃花:寓意吉祥,多福多壽,桃李滿堂
蘭花:以它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古今名人對它品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
中國古代傳統寓意動植物
青龍,鳳凰,麒麟,大象,神龜,朱雀,其中青龍、鳳凰,神龜,朱雀,同時這幾種動物也被用作了帝王的年號,如青龍為魏明帝曹叡的第二個年號;鳳凰為吳末帝孫皓的;神龜為北魏孝明帝元詡的第二個年號;朱雀為渤海國僖王大言義的年號以及日本朱雀天皇的年號。此外中國古代年號中帶有龍、鳳、凰等吉祥字的還有很多,如見龍,天鳳,地凰,龍飛,鳳翔,白龍。
桃花在中國古代有什麼寓意呢?
桃-桃林-桃花,桃花是開在陽光釘媚的春天,作者都選用了“桃”,是借此抒發自已的內心對自由及美好生活的象往。
中國的古稱為什麼是“華夏”?“華夏”的寓意是什麼?
“華夏”和“中華”的來源及其含義 ——這兩個概念體現了古人的民族優越感
(2015-03-15 13:05:18)
轉載▼
分類: 文化、曆史與文學
“華夏”原來的意思類似於“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這裏的“華”是一個形容詞,大意為“光榮、文明進步”,代表先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後來用“華”簡稱“華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國”一詞的類推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中華”的用法。弄清這些重要的曆史文化概念,有助於理解中華民族的來龍去脈,也有益於提高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種權威性工具書,發現它們對“華夏”和“中華”如此重要的曆史文化概念的解釋都是一筆糊塗賬。然而這兩個概念不同於一般的詞語,搞清楚它們的來源和含義不僅有助於提高民族認同感,而且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隻有知道自己從哪裏來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裏去。
《辭源》對“中華”的解釋為:我國古代華夏族興起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曆史悠久,因稱其地帶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這就搞混了三個概念之間的時間關係,其實“中國”一詞比“中華”早出現1000多年,而且這三個詞在表達上也有明確分工:“中國”是政權概念,指統治的疆域;“中華”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則是個地理概念,指黃河中下遊地區。其他工具書的解釋大同小異,它們給讀者徒增混亂。下麵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這幾個概念之間的曆史淵源。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從),恭天成命。”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有人把“華”和“夏”也看做兩個位居中原的民族,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其實這裏的“華”是一個形容詞作定語,用來修飾“夏”的。要明白這一點,請看下麵分析。
如同“漢人”來自漢朝一樣,上古漢語的“夏”則是用中國第一個朝代來稱呼相關的族群。夏朝約建於公元前2200年,標誌著中華文明史的開端。最早的三個朝代夏、商、周之間具有文化上的傳承關係,這一點孔子說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很向往這三個朝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衛靈公》)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論語》多次說到“夏”,而從來沒有提到“華”,可見“華”並不是與“夏”平行的另外一個中原族群的名稱。同時,曆史上不存在一個叫“華”的朝代。
“華”的繁體字是“華”,上麵有個草字頭,就是“花”的最早寫法。《詩經》中隻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它共有三種意思:①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桃夭》)②開花,抽穗:“昔我往矣,黍稷方華。”(《詩經·出車》)③光華:“尚之以瓊華乎爾。”(《詩經·著》)
“華”由植物的“花朵”義發展成一個褒義的形容詞,表示光華、繁榮、文明進步之意,“華夏”的“華”就是取這種意義。“華”還可以用作動詞,表是“增加榮光、榮譽”的意思,例如:“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國語·魯語上》)“華國”就是“為國增光”。
到了周朝,“夏”就不再專指朝代,而常引申指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族群或國家。孔子以“諸夏”來稱呼周朝的諸侯國,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諸”是“多個”的意思,“華”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代表著先人的文化優越感,所以它常與周邊少數民族對比時使用,比如孟子這樣說道:“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下》)顯然,孟子認為用文明的“夏”文化引導落後的蠻夷,而不是相反。
“華夏”成為一個詞後,就出現了用“華”一個字來代替整個概念的用法。例如:“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左傳·襄公十四年》)“華”的這種單獨使用為“中華”一詞的出現創造了可能性。
“中華”這個詞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出現,例如:“若使遊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沉翳哉!”(《三國誌·諸葛亮傳》)又如:“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
(《魏書·宕昌傳》) 那麼“中華”是怎麼出現的呢?最合理的推測是,這是來自與“中國”的類推影響。 “中國”已經在《詩經》上出現了,原指周王朝的都城,至遲到公元前三世紀就指黃河和長江流域各諸侯國(詳見附文)。既然“華”單用時與“中國”的概念基本一致,隨著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發展,也就很自然地出現了“中華”這個雙音節詞。
因為“國”與“華”的來源不一樣,也導致了這兩個詞的今天用法也有明確分工。“國”原來指都城,強調的是疆域,今天則主要用於國家政體特別是疆土的概念,如“中國領土”。“華”原來指屬性,表示光華、文明進步,今天則主要用於指示種族,所以可以說“華人”、“華語”、“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等,而這些地方的“華”都不能換為“國”。
順便交代一個語文知識。當“華(華)”指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後,它原來表達與植物花朵有關的意義就逐漸寫成“花”了。漢語史上常見這種現象,由於概念分化而導致字形分化。
最後,來簡單總結一下。“夏”是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後用它稱呼族群或諸侯國,這與“漢人”用法的道理一樣。“華”原來是花朵之意,後引申出光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指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是相對於周邊少數民族而言的,它蘊含著古人的民族優越感。後來“華夏”又簡稱為“華”,進而因受早已出現的“中國”一詞類推的影響,在魏晉時期出現了“中華”的用法,爾後它作為我們民族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附錄:《“中國”一詞原指“西安”或“洛陽” 》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3000年之前的《詩經》中,那時的“國”意為“都城”、“京畿”,專指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鎬京和東周的雒邑,即今日的西安和洛陽。《詩經》裏的“中國”都是“國中”的倒序,意為“都城之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洛陽城裏”。爾後“中國”引申指整個周王朝統治的天下,包括黃河和長江流域各個諸侯國,再由此自然引申出今天“我國”的含義。然而辭書普遍是這樣解釋的,“中國”是指位於中原的國家,其實這是謬解,曆史上從來不存在隻有這種用法的時期。
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知道“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即使最權威的工具書都解釋錯了,以致以訛傳訛,導致華夏兒女大都不知道自己祖國名稱的來源。就拿《詞源》來說吧,它是這樣解釋“中國”一詞的來源的:
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代,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禮·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上麵這是最為流行的關於“中國”來源的說法,詞典所給出的最早例子是《禮記》,而這部經典是漢代初年(約公元前一世紀)才成書的。更重要的是,這個例子中的“中國”並不一定僅指黃河流域的華夏諸國。
“中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早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的《詩經》已經廣泛使用。根據《說文解字》,“國”是一個形聲字,外邊的方框表示“城郭”,繁體字裏邊原來是“或”,指示這個字的讀音。“國”的最早意思就是都城、京畿,專門指周王朝的國都,“中國”的本來語序應該為“國中”,就是“都城之中”的意思。例如: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詩·大雅·民勞》
谘!谘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毛詩·大雅·桑柔》按:炰烋,傲慢。
上古時代的語序跟今天的不完全一樣,比如《左傳》中的“城濮之戰”今天則應該說成“濮城之戰”。《詩經》裏“中”的使用順序也與現代漢語的相反,比如《詩經·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維葉萋萋。”“中穀”就是“穀中”的意思,即“山穀裏邊”。又如《詩經·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就是“河中”的意思。
《詩經》中所有“中國”的用例都是“國中”的意思,意為“都城之中”。周王朝先後定都鎬京(西安)和雒邑(洛陽),那麼很自然,《詩經》中的“中國”就是“西安城裏”或者“洛城裏邊”的意思。
普遍這樣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有很多國家,那麼位於黃河下遊的中原國家才叫“中國”,這是相對於周邊諸侯國來說的。然而曆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個時期,孟子和莊子時代的“中國”就可以指包含各諸侯國在內的華夏大地。例如: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莊子·秋水》
顯然,上述《孟子》用例的“中國”就包括了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莊子》的例子則說明“四海”之內都是“中國”的範圍。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和莊子之前並不存在這麼一段時間,其間“中國”是僅僅指地處中原的國家。可見,“中國”一詞由原來的周朝都城一下子就引申來表示周王朝統治的所有地區。
也就是說,“中國”在《詩經》是指周王朝的都城,後來泛指周王朝統轄的整個“天下”。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很多諸侯國,然而它們都是周王分封的,他們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周王朝是月亮,諸侯國是星星,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各諸侯國都與周王朝是宗親關係,每年都要向周王朝進貢交稅。所以,周王朝的天下就是一家。
“中國”也不是相對於周邊的所謂“蠻夷”的少數民族而說的,因為在上古時代,這些周邊的少數民族不被認為是“國家”。所以,《詞源》的解釋是不可靠的,古時中原人不會以“四方”的少數民族為參照係來稱自己為“中國”。注意,《詩經》中所說的“四方”是指都城之外的所有地方。
“中國”的詞義引申過程也符合漢語的發展規律,即從局部引申為指整體。比如“眼”本來指黑眼珠子,後來指整個視覺器官。又如,“臉”本來指眼睛下邊那一小塊兒,後來指整個麵部。如此就不難理解,“中國”原來指周王朝的都城,後來擴大到整個周王朝的統治地區。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道自己祖國名稱的來源。
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象征意義的詞都有哪些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製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歎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薑夔《揚州慢》)春風十裏,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裏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裏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隻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歎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範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隻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中國古代詩詞中有象征意義的詞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