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兩個人誌趣相投的詩詞有哪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兩人同心其力斷金 同心之言其嗅如蘭“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兩人同心其力斷金
同心之言其嗅如蘭
別董大 高 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白居易《贈元稹》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之子異於是,久要誓不諼。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
嶽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誌趣相投,三杯兩盞淡酒 知己我有,風浪中與他相守
——檀燒 《天命風流》
有什麼成語可以形容朋友間的誌趣相投
【閉門合轍】:猶言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比喻互相投合。
【藏之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誌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極有價值。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誌趣相投的人。
【藏諸名山】: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誌趣相投的人。
【藏諸名山,傳之其人】:諸:之於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後來誌趣相投的人。
【臭味相投】:臭味:氣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風、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常指壞的)。
【沆瀣一氣】: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合則留,不合則去】:指脾氣相投或意見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則離開。
【呼朋喚友】:指招引意氣相投的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不厭倦。
【明珠按劍】: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則用手壓住劍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舉動出於好意,另一方因誤會而反以敵意回報。
【命儔嘯侶】:命、嘯:呼引,呼喚;儔、侶:同伴。招乎意氣相投的人,一道從事某一活動。
【莫逆於心】:心中沒有抵觸。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難言蘭臭】:難言:談不上;蘭:蘭花;臭:味;蘭臭:指氣味相投的友誼。指很難結下友情。
【氣義相投】:指誌趣、情誼互相投合。
【氣誼相投】:指誌趣、情誼互相投合。同“氣義相投”。
【蜣螂抱糞】:蜣螂:屎殼郎。形容臭味相投。
【求其友聲】:指朋友以意氣相投而結交,如昆蟲以同聲而相應。
【群蟻附膻】:附:依附;膻:羊肉的氣味。許多螞蟻趨附羊肉。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
【群蟻趨膻】:膻:羊臊氣。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
【如蟻附膻】:附:趨附;膻:羊肉的氣味。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如蟻慕膻】:膻:羊肉的氣味。象螞蟻趨附羊肉一般。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不好的事物。也比喻許多人依附有錢有勢的人。
【桑蔭不徙】:指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
【桑蔭未移】:指人之意氣相投,相知無須時日長久。亦指時間短暫。同“桑蔭不徙”。
【神會心契】:互相之間,內心理解並相投合。
【聲氣相求】:指誌同道合,意氣相投。
【聲求氣應】: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誌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聲應氣求】:應:應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誌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忘言之契】:忘言:無需語言說明;契:意氣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跡。
【物以類聚】: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
【物以群分】: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同“物以類聚”。
【歙漆阿膠】:歙縣的漆,東阿的膠,即指膠漆。比喻情意相投。
【相逢恨晚】:形容一同如故,意氣極其相投。見“相見恨晚”。
【相見恨晚】:恨:遺憾。隻恨相見得太晚。形容一見如故,意氣極其相投。
【香火因緣】:香火: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稱彼此意誌相投為“香火因緣”。指彼此契合。
【香火姻緣】:香和燈火都用於供佛,因此佛教用來比喻彼此意誌相投。
【一拍即合】:拍:樂曲的段落,也稱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於樂曲的節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關係,一下子就說到一起或結合在一起。
【一拍一吻縫】: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關係,一下子就說到一起或結合在一起。
【一言訂交】:形容雙方意氣相投,剛一交談,就成了至交。
有哪些關於“重情重義”的古詩?
《贈汪倫》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別》
年代:唐 作者: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
《送孟浩然之廣陵》
年代:?唐?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送別》
年代:唐 作者: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
*
《客至》
年代:唐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關於友誼的詩詞,成語,諺語和故事
1、先人而後己.——《禮記》
2、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體衰而愛渝.
3、投我以桃,報之以李.〖JY〗——《詩經》
4、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後漢書·宋弘傳》
5、居必擇鄉,遊必擇士.——《荀子》
6、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韓詩外傳》
7、好正道則正人至,好邪道則邪人至.——程顥
8、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友誼.——英莎士比亞
9、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並不容易;友誼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馬克思
10、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半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個憂愁.——培根
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有位出色的音樂家伯牙.他精於彈琴,據說他彈琴連吃草的馬也會抬頭傾聽.而當時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過於鍾子期.伯牙用琴表現高山情懷,鍾子期聽後說:“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聲表現流水的情調時他聽後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絕的摔破了琴,扯斷了弦,發誓終生不再彈琴.
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後鮑叔牙侍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後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寧割席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裏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幹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誌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朋友比狀元重要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白敏中在青年時,與疏言灑脫的賀拔甚是好朋友,兩人一起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王起欣賞白敏中的才學,想取他為狀元,但不滿意於他與賀的交往.於是派人帶信給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於是就拒絕賀的來信,但是事後他又後悔了,就跑出去追賀將事情告訴了他,然後說:“狀元有什麼了不起,難道比朋友更重要嗎!”兩人於是開懷暢飲,王起知道後,反而一起錄取了他倆.
真假朋友
明代學者蘇竣在《雞鳴偶記》中,對真正朋友還是虛假朋友作了區分.他指出,道義互相砥礪,有過失互相規勸,這樣的朋友為“畏友”,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危急關頭,都能生死相依,這樣的朋友可稱密友;而以甜言蜜語來迎合人,以吃喝玩樂論交情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爭奪,遇災禍就相互傾軋的人是“賊友”.
忘年之交
近代著名文學家、反清誌士章太炎與著名愛國者、《革命軍》作者鄒容,年齡相差16歲,但因誌趣相投,兩人結成忘年交.鄒容在日本反清遭迫害,被迫回國,在上海拜訪章太炎,兩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因為鼓動革命,章太炎被逮捕,鄒容卻為了承擔責任,主動投案.後迫害至死,章太炎為其修墳,親自撰文刻石表示自己對亡友的深摯悼念.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迅與瞿秋白相識於1932年春夏之間,彼此一見如故,十分相契.從此後他們為推動革命文化運動而並肩戰鬥,結下深厚友誼.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難於魯迅家中,後魯迅為瞿秋白安置住處,讓他用白之的筆名發表雜文.魯迅曾親筆題寫了由瞿秋白擬寫的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贈給瞿秋白.在瞿秋白就義後,他仍堅持抱病為之友編印《海上述林》,以此表達深切的悼念.
最神聖的東西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作家薄加丘認為:“友誼是一樣最神聖的東西,不光是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的讚揚.它是慷慨和榮譽的母親,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貪婪的死敵,它時刻準備舍之為人,而且完全出於自願,不用他人懇求.
生命的一半
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與席勒是親密的朋友.盡管他們在年齡上相差很大、並且性格氣質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把他們緊緊聯係在一起.席勒寫《威廉·退爾》的劇本.歌德便將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全部提供給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寫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幫助.席勒英年早逝後,歌德無比悲痛地寫道:“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同時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
馬克思主義的兩位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結識時起,兩個人共同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努力奮鬥,在鬥爭中結下真誠而無私的友誼.40年間,他們精誠合作,親密無間在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寫了許多科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即使分居兩地,也通信聯係,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兩個人都為結識對方而自豪,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古人,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佳話
寧要朋友不當狀元
唐宣宗時的宰相白敏中,在他年輕時與好友賀拔甚同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兩人文才都很好,但主考官王起私下想取出身貴族 的白敏中為狀元,不喜歡出身貧寒的賀拔甚.便派人暗中捎話給白敏中:隻要他不和賀拔甚來往就取他當狀元.白敏中聽後說:"狀元有什麼稀罕,怎麼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說完,就擺起酒宴與賀拔甚開懷暢飲.
後來,王起被白敏中重友情不重功名的品德感動了,就一同取了白敏中和賀拔甚.
一條毛毯係深情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肩負中共中央使命,赴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將軍以及在押的**談判.出發前,**總司令將伴隨自己多年的一條毛毯贈送給**,供作禦寒之用.這條毛毯還是原國民黨起義將領董振堂當年送給**留作紀念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總司令奔赴前線指揮作戰.**又將這條毛毯回贈給朱老總.
一條毛毯,牢係著兩位革命老戰友的深厚情誼.
心心相印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卓越的電影藝術家卓越別林,雖然隻見過一麵,但他們心心相印,友情深厚.他們相互關心,相互尊重,互相鼓勵.愛因斯坦時刻關注著卓越別林表演藝術上的成就.他在給卓越別林的信中寫道:"您的影片《淘金記》是一部世人都懂都喜歡的作品,您一定會成為一位偉大的人物."可當時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卻很少人能理解.甚至有些有名氣的物理學家也不承認"相對論"在科學發展道路上的重大意義,反而譏筆愛因斯坦是"瘋子"講"瘋話".對此卓越別林在給愛因斯坦信中寫道:"我更加欽佩您.您的相對論,世界上沒有一個懂,可是您終究成為一位偉大人物."
11、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陽.——西塞圖
12、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得,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變與之化矣.——孔子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4、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損.——《薛之情公讀書錄·交友》
15、順利時結交朋友,逆境中考驗朋友.——拉丁諺語
16、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17、信任一位虛偽的朋友,增加一個敵對的證人.——西班牙諺語
18、背後說我好話的才是朋友.
19、友誼就是棲於兩個身體中的同一靈魂.——亞裏士多德
20、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著生命.——羅曼·羅蘭
21、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會永遠記得
婚禮祝福詩詞
張懷向天表我愛,
誌趣相投手相牽。
剛毅有情心靈美,
永結同心伴佳媛。
愛景溫馨攜手建,
蘧姓嬋娟成愛緣。
心如鴛鴦眷我家,
月圓花好伊甸園。
看下,首尾雙藏呦!
自己連連看!
能不能推薦一些李清照較為經典的詩詞?
《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題八詠樓》(宋·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
《偶成》(宋·李清照)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如夢令 其一》(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其二》(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減字木蘭花》(宋·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麵不如花麵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一剪梅》(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聲聲慢》(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點絳唇 》(宋·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憶秦娥 》(宋·李清照)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求,關於:正史中:乾隆、劉墉、紀昀、和紳,“長相”的文字。及四人 “詩詞”、“書法” 的特點,及水平
紀曉嵐(1724~1805),名昀,曉嵐是他的字,直隸河間獻縣(今河北滄縣)人。據史書記載,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係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侃和幽默。這是經過美化了的描寫,曆史上並不如此。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這要先從紀曉嵐的長相說起。
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真實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據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另外,跟紀曉嵐交遊數十年的朱珪曾經有詩這樣描述紀曉嵐:
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
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如此說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這裏需要介紹一下背景知識。紀曉嵐的官場命運是由乾隆掌握的。乾隆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聖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長深宮的皇帝,有很多怪習。對於紀曉嵐來說,乾隆最要命的一條就是對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他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漂亮。例如和珅、王傑、於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都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說的了,即使是福長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寵信,一方麵是由於他死心塌地地追隨和珅,與其結成死黨,另一個重要原因卻是因為他年輕漂亮。曾經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其著作中記載說,福長安英氣逼人,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美少年。
長相本由天注定,沒有辦法選擇。相貌醜陋的紀曉嵐卻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視,難以參預重大的政治決策,隻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紀曉嵐隻能做乾隆的詞臣,而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這種官職並無重權、實權,隻是大清朝廷的擺設而已。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應受罰,乾隆卻說:“這次派任的紀曉嵐,本係無用腐儒,本來隻不過是湊個數而已,況且他並不熟悉刑名等事務,又是近視眼……他所犯的過錯情有可原。”可見紀曉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長相不過是一個表層原因。紀曉嵐跟乾隆的隔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專製君主從本質上來說,不會喜歡稍有個性、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有一次,內閣學士尹壯圖指陳弊政,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我經過各省地方,問起官吏的好壞,人們都皺眉歎息,各省風氣大抵皆然”。由於這些話惹惱年歲已高、再也聽不進忠言的乾隆,結果軍機大臣要將尹壯圖擬斬。尹壯圖之父尹鬆林與紀曉嵐為同年進士,當紀曉嵐打算為尹壯圖求情時,乾隆竟勃然大怒,當即罵道:“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原來,皇帝讓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並不是真正把他當成獨當一麵的重臣,隻是把他當作給皇帝解悶的戲子之流。公元前一世紀,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了幾句話,竟惹得漢武帝大怒而受到殘酷的宮刑。司馬遷痛定思痛,說道:“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1800多年過去了,紀曉嵐麵臨的竟是同樣的處境:在專製的皇權麵前,一個知識分子是難有尊嚴的。紀曉嵐麵對乾隆的指責,隻能忍氣吞聲。我想,在電視劇中,是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鏡頭的吧?
正如清史專家鄧之誠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頗以貌取,文達(即紀曉嵐)貌寢短視,且江北人,故不為純帝(即乾隆)所喜。一時若翁覃溪、朱竹君、王蘭泉、鄒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際遇頗相似,純帝所許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撫。若於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以長相作為選用人才的標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曆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紀曉嵐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過如此。那麼,從紀曉嵐這一方來說,他是怎麼認識自己的處境呢?紀曉嵐一生,做過翰林院編修、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官,誥受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騎馬。中間隻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卷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到烏魯木齊,但也僅僅兩年多就被召回京師做官。所以在一般人眼裏,紀曉嵐也可以算是官運亨通的一個人。然而,久在官場浮沉的紀曉嵐並沒有體會到多少飛黃騰達的快感,他的內心更多的時候是充滿孤獨、愁苦的感歎。這從紀曉嵐一生中的幾個細節可以看出來。
不敢著書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誌》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但在紀曉嵐生前,就有關於他平生不著書的說法流傳。
有人說,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紀曉嵐的門生劉權之就說他老師文名滿天下,經常給人寫文章,但都“隨手散失,並不存稿”,原來紀曉嵐總是認為這些文字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沒有刊刻的價值。紀曉嵐的另一門生陳鶴也說,老師自從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縱觀古今著述,知道該有的都已經有了,後來的人再怎麼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範圍,而那些自謂超過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罷了。所以紀曉嵐“生平未嚐著書”,偶爾為人作序記碑表之類的文字,也都隨即丟棄,未嚐保存。陳鶴感慨地說,如今某些人偶爾寫了一點小東西就四處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顏啊!
清代大學者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卻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於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於世。
而按照紀曉嵐自己的說法,與上麵都稍有出入。紀曉嵐晚年就曾講起,“我早年就學習詩歌,其間意氣風發,與天下同好互相唱和,總是不甘人後。如今我年紀差不多80歲了,卻轉而瑟縮不敢著一語,平生所寫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他說這是因為隨著閱曆的增長,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經說過的東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過是徒自苦耳。從紀曉嵐的話來看,他並不是“未嚐著書”,早年還是勇於吟詩弄賦的,隻不過後來他對自身所處的世道逐漸有了深刻的體會,越來越不敢從事寫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要說是因為怕超不過古人而罷筆,這個理由似乎很是勉強。這個理由背後還有著極大的社會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間思想控製的加強,文字獄屢見不鮮。
清朝文字獄集中發生在號稱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其中著名的,康熙時有莊氏《明史》獄和戴名世《南山集》獄,雍正時有查嗣庭獄和呂留良、曾靜獄。其中查嗣庭獄是莫須有的罪名外,其他的還是或 多或少確因文字有犯忌之處。而在乾隆時期,文網更加苛密,大多是無中生有、借題發揮來殺人。例如有內閣學士胡中藻獄。胡中藻的詩歌中有兩句詩引起乾隆的敏感。一句是“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是故意加濁字於大清國號之上,大不敬;一句是“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乾隆認為這是諷刺他朝門不開,不進人才。又因為胡中藻在廣西學政任內,曾出試題“有乾三爻不象龍說”,乾隆認為龍與隆同音,這是詆毀他的年號。乾隆就憑著這些強詞奪理的借口,將胡中藻殺了。乾隆一朝的文字獄,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乾隆的詞臣,紀曉嵐對這些文字獄自然深有感知。
同時,紀曉嵐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庫全書》而飽嚐文字所帶來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本來,進行偌大一個文化工程,中間出現一些差錯是難以避免的。隻要盡心盡力,有錯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可惜紀曉嵐他們麵對的是乾綱獨斷、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點點不完善之處帶來的就是殺身之禍。在纂修四庫過程中,總纂紀曉嵐、陸錫熊和總校陸費墀等人因有差錯而遭到多次嗬斥、交部議處、罰賠等處分,最後,總纂陸錫熊死在前往東北校書的途中,而陸費墀因無力負擔江南三閣的修改費用而被革職,鬱鬱而終,家產被查抄,妻離子散。同僚和自己的親身遭遇一定會給紀曉嵐帶來更深的感觸,也使他真切認識到自身所處環境的險惡。
《清稗類鈔》中有一則紀曉嵐軼事很值得回味。據說紀曉嵐做翰林時,有一天起草文牘,文思枯竭,於是出屋順著走廊散步。廊下有一個老兵正睡得香,鼾聲陣陣。紀曉嵐拍醒了兵士,問他睡得可好。老兵說很好。紀曉嵐於是拿來一部書讓他認字,老兵說不識字。紀曉嵐這時若有所思地說:“人生識字就是困苦患難的開端,你不識字,真正是快樂啊。”這則軼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態可能跟真實的紀曉嵐相距不遠。紀曉嵐4歲就跟筆硯結緣,後以文字走上仕途,卻沒料到文字也動輒給人帶來殺身之禍,給他帶來窘迫,有這種感歎自在情理之中。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他“瑟縮不敢著一語”的現象,不正反映了他在專製君主麵前那種戰戰兢兢的感受嗎?
觀弈道人紀曉嵐有一個別致的自號,叫“觀弈道人”。紀曉嵐晚年很喜歡下圍棋,在下棋的同時,他也從中體悟官場、世道、人心。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曾經請朋友沈雲浦畫了一幅《桐蔭觀弈圖》,自題詩一首:
不斷丁丁落子聲,紋楸(qiū)終日幾輸贏。
道人閑坐桐蔭看,一笑涼風木末生。
何仙姑
在這裏,他以“觀弈道人”自比,閑看世間風雲變幻。7年後,他再次檢視《桐蔭觀弈圖》,又有感歎。他認為當初請人作觀弈圖,也不過是道人(也就是紀曉嵐自己)不親自參與勝負而已,但其心中仍然存在著勝負之心,而如今看來,連這個勝負之心也都是幻象呢。這種心態在另一首與弈棋有關的詩中暴露無遺。這首詩是寫《八仙圖》的,圖中八仙,各具情態:何仙姑與韓湘子對弈,其餘五仙旁觀,而鐵拐李一個人卻在一旁呼呼大睡。紀曉嵐寫道: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
那似頑仙癡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韓湘子
“頑仙”既指鐵拐李,也是紀曉嵐自喻;“春風蝴蝶”,化用莊子化蝶故事,比喻自由自在,不存人間勝負之心。紀曉嵐在這裏表達了超然世外的態度,可算是看透紅塵。不過,他在乾隆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半個世紀,想要超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自挽聯紀曉嵐在69歲那年,有一天跟同僚聊天,聊得興起,說:“從前陶淵明自作挽歌,我今天也自題一首挽聯,希望我死後大家能夠用它挽我。”這首自挽聯如下: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挽聯第一句是說在官場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鷗鳥一樣,這把仕途的艱辛描摹出來了。第二句是說自己埋頭於圖書之中,好比在書中生死的蠹魚一樣,這表達了他對自身命運的喟歎。從這一自挽聯中可以看出紀曉嵐對官場的厭倦之情,其中也包含了紀曉嵐對自己一生的認識。
從以上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紀曉嵐不太可能做成乾隆的寵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過是皇帝養起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
與和珅的關係
在電視劇中,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經常是形同水火,勢不兩立。民間也有不少傳說,多次講到紀曉嵐如何捉弄和珅。《清朝野史大觀》就記載,和珅在宰相府內修建涼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額,便求紀曉嵐題字,結果紀曉嵐爽快答應,題以大字“竹苞”。這二字出自《詩經·小雅·斯幹》中“如竹苞矣,如鬆茂矣”句,人們常以“竹苞鬆茂”頌揚華屋落成,家族興旺。和珅得到紀曉嵐的題字,大為高興,就高高掛在書亭上。乾隆偶爾臨幸和珅宅第,一見紀曉嵐題字,馬上就知道了紀曉嵐是在捉弄和珅。他笑著對和珅說:“紀曉嵐是在罵你們一家‘個個草包’呢。”結果和珅對紀曉嵐恨之入骨,幾次進讒言,參奏紀曉嵐。
其實,這種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我們僅從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乾隆朝晚期,紀曉嵐好友、禦史曹錫寶欲彈劾和珅,紀曉嵐雖為朋友擔心,但也僅以宋人《詠蟹》詩相贈:
水清詎免雙鼇黑,秋老難逃一背紅。
意思是說,現在彈劾和珅,恐怕時機不夠成熟。但曹錫寶沒有聽從紀曉嵐的告誡,毅然上書,指參和珅。結果乾隆大怒,要將曹錫寶治罪,此時的紀曉嵐再也不像上次救盧見曾那樣,盡心為朋友出力,而是在乾隆麵前竭力表白,聲稱自己毫不知情。結果由於他表現得過於露骨,反而使乾隆認為紀曉嵐正是幕後指使者。可見,紀曉嵐怎麼會把自己樹立成和珅的對立麵呢?
有史料記載,和珅在他發達之後,曾與文學名流詩文唱和。有時他私下請紀曉嵐、彭元端為其作品潤色。而紀、彭二人考慮到和珅權大勢重,萬一不從,被他穿了小鞋可受不起,也就每每代為捉刀。當然,也就僅僅潤色文字而已,紀曉嵐並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謀求高位。據朝鮮使臣徐有聞所見,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投靠,隻有劉墉、紀曉嵐、朱珪等人始終不依附。看來,在當時險惡的政治環境下,紀曉嵐所能夠做到的也就是盡力不與和珅同流合汙而已。
晚年的紀曉嵐,常以弈道為喻,言其心誌。比如前文所引題《八仙圖》詩,就表達了他超然世外的態度。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世故的態度,也是紀曉嵐從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出來的經驗。紀曉嵐久任官場,官職也不低,能夠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為官之道。這種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盡量保持中立的身份。而他長期追隨乾隆,遊山玩水,吟詩作對,阿諛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見其為人。從紀曉嵐這種性格特點來看,他不會與和珅發生麵對麵的衝突。電視劇中的那些鏡頭,根本就不會出現。
嘉慶十年(1805),紀曉嵐老死於京城,享年82歲。生前他自撰挽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就是這樣的一位“世故老人”,他又如何肯、如何敢與權傾朝野的和珅直接對抗呢?
老百姓的明星
既然紀曉嵐隻是乾隆的一個文學詞臣而已,也不是一個跟和珅針鋒相對的鬥士,然而他在廣大民眾中間卻極受歡迎,似乎可以說是老百姓的明星,這是為什麼呢?有關紀曉嵐的民間傳說不計其數,這恐怕也是中國文人少有的待遇吧?仔細想來,恐怕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第一,紀曉嵐具有幽默風趣的真性情。清代筆記中記紀曉嵐,提得最多的就是紀曉嵐的詼諧。如牛應之《雨窗消意錄》說:“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也說:“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如果說紀曉嵐幽默風趣,大概不會錯。但僅僅是幽默,還不足以達到人人傳頌的地步。紀曉嵐的幽默,還有真性情的一麵。在流傳下來有關紀曉嵐的幽默故事裏麵,有兩點比較突出,最能看出紀曉嵐的真性情。這就是紀曉嵐敢於跟權勢人物開個小玩笑,而且也能講葷段子。
例如他敢稱呼乾隆為“老頭子”,敢趁題亭額的機會譏嘲和珅一家,盡管這些故事不一定真,但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紀曉嵐麵對權勢人物的幽默作風。對於文人一般不敢惹的太監,紀曉嵐也敢開個玩笑。有一天散朝時,一個太監想聽紀曉嵐講笑話。紀曉嵐假裝沉思半天,說:“從前有一個太監……”說了半句,就不說話了。這個太監等了半天,就問:“底下如何?”紀曉嵐答道:“底下一樣沒有。”聞者絕倒。對於這樣的調侃,當事人倒也不好表示什麼,也不便於施加報複。這也許是紀曉嵐借幽默來表達性情的原因吧。
紀曉嵐還時不時來點段子,更可以見出其性情。有一次,一個姓平的朋友做了新郎倌,紀曉嵐送了一部《詩韻》賀喜,人們都很奇怪這個禮物有什麼奧秘。平某思索了好幾天,才知道紀曉嵐取四種聲調即“平、上、去、入”跟自己開了個玩笑。這種葷段子向來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要想它不流傳天下也難。明清兩代,民間非常流行的一部笑話總集《笑林廣記》中,大概有一半內容都是與性有關。
第二,紀曉嵐善於對聯之戲。對對聯,俗稱“對對子”,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啟蒙最基本的課程,又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娛樂活動,深受百姓喜愛。紀曉嵐才思敏捷,詼諧不羈,尤善對對聯,常有妙語。比如他為一窮苦鐵匠所寫對聯為:
紀曉嵐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
又比如,他為理發匠所寫的對聯為:
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寥寥數字,精細入神,堪稱絕對。
有一次紀曉嵐入值南書房,有位老太監久聞紀曉嵐大名,特地前來一睹風采,隻見他身穿皮袍,按當時文人的習慣,手持折扇。這位太監便出題: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讀否?
此聯巧妙地將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對紀曉嵐打扮的譏諷,非常不易回對。不料紀曉嵐輕鬆應對:
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麼?
此事迅速被傳為笑談。
紀曉嵐善於對聯,應該是事實。紀曉嵐這個才能在當時的官場上也是流傳已久。
紀曉嵐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出的一副燈謎。一年元宵,乾隆命大小臣工上進燈謎,以供紫禁城懸掛。紀曉嵐所獻燈謎為一副謎聯,注明上下聯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猜不出答案,查知係紀曉嵐出題,便召其回複,結果得知其答案為字的偏旁謎,即“猜謎”二字,大加讚賞。紀曉嵐的座師劉統勳等人,也乘機對乾隆誇獎紀曉嵐。此後,紀曉嵐名聲更著。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五十壽辰,文武百官紛紛撰聯賦詩,無非萬壽無疆之類。而紀曉嵐所寫之聯別出心裁:
四萬裏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裏;
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聯指清朝統一全國後,西起蔥嶺,東瀕大海,北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縱橫均為四萬裏,版圖之大,為曆史上所未有;下聯指五十聖壽再加九千九百五十歲,正好合為萬歲,敬祝乾隆萬壽無疆。見到此聯後,乾隆大喜,當即傳旨,將紀曉嵐擢為京察一等,以道府記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39歲的紀曉嵐奉旨出都,任福建學政。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對於翰林來說,外放學差無疑是仕途上的一個轉折點。紀曉嵐對此喜不自勝。登車啟程,至濟南改乘舟船,沿運河南下,一路行來,山川秀麗,他也不停寫詩作賦,後來還結集出版,名為《南行雜詠》。
傳說在行舟途中,紀曉嵐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還給他送來一張紙條:“我看閣下必是一位文士,現有一聯,如閣下能對出,敝船必當退避三舍,如對不出,則隻好委屈閣下殿後。”老者的上聯是:
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這是一副語意雙關聯。“櫓速”諧指三國著名文臣魯肅,“帆快”暗指西漢著名勇士樊噲,一文一武,正巧構成雙重含義,表麵上是說櫓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說文不如武。紀曉嵐深知此聯難對,不禁冥思苦想,結果讓老者揚帆遠去。他到福州後,主持院試,樂聲轟鳴。紀曉嵐觸景生情,想出下聯: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將狄青,“蕭和”暗指西漢宰相蕭何,也是一語雙關,一文一武,文勝於武,對得天衣無縫。
世上流傳的紀曉嵐對對子故事,有真有假。例如,有一則故事說紀曉嵐曾隨乾隆南巡,路過黃河碎石灘。乾隆出了一個上聯:“石頭渣稀爛棒硬。”紀曉嵐漫不經心地答道:“黃河水翻滾冰涼。”對聯上下句都體現了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算是不錯。但其實乾隆六次南巡,紀曉嵐沒有一次扈從過。不過,紀曉嵐善於對對子是真,而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更廣泛地傳播了紀曉嵐的大名。
第三,紀曉嵐朋友遍朝廷,門生滿天下。紀曉嵐早年就與一幫誌趣相投的文人學士結成文社,半月聚會一次,談古論今,切磋詩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紀昭和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錢大昕。就連上科進士劉墉,這時已由翰林院編修升為侍講,也參加進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紀曉嵐與劉墉一齊被推為文社領袖。由於文才出眾,也由於性格謙和,紀曉嵐很快在朝廷上下擁有了一批興趣相投的朋友。
紀曉嵐多次擔任過考官。他先後任過乾隆己卯山西鄉試正考官、庚辰會試同考官、本省壬午鄉試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甲辰會試副總裁官、己酉武會試正總裁官,嘉慶丙辰會試正總裁官、己未武會試正總裁官、壬戌會試正總裁官等。正因為他經常擔任考官,所以門人眾多。
朋友和門生一多,紀曉嵐的名字未免在他們口頭、著作中經常出現。久而久之,紀曉嵐的聲名怎麼可能不越傳越大呢?
第四,與兩部名傳天下的書有關。第一部就是清代的文化大工程——《四庫全書》。紀曉嵐是這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借此機會還刪定了一部重要的目錄學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本書在學界也享有盛名。第二部書就是紀曉嵐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這部筆記流傳甚廣,也獲得後世極高的讚賞。魯迅認為此書“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既有趣,又有真知灼見,而其“敘述複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魯迅據此盛讚紀曉嵐是當時社會中“很有魄力的一個人”。小說家孫犁認為這部筆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其他同類作品所不能超越的位置,“它與《聊齋誌異》是異曲同工的兩大絕調”。這兩部書都留名後世,其編纂者紀曉嵐自然也就名動天下了。
紀曉嵐死後,諡號“文達”,這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江藩在《漢學師承記》中說他是一代通儒,“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於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這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學識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應該說,這一評價是基本上符合實際的。
[www.rwabc.com]
中國的清代,有一位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僅在正統的史傳中占盡風光,而且在民間也有很好的口碑。
這個人物,便是乾隆時期執學術牛耳,成為一代文宗的紀曉嵐。
紀曉嵐,名昀,曉嵐為其字,號春帆,別號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觀弈道人,晚號孤石老人、石雲。直隸河間府獻縣人(今屬河北省滄縣)。他是乾隆丁卯科順天第一名舉人,甲戌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辦理院事,曆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讀左庶子、侍讀學士,後來因為牽扯進他的兒女親家___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字澹園,又字抱孫,號雅雨、道悅子,山東德州人,任長蘆、兩淮鹽運使)的一個案子,被 發配到烏魯木齊,在戍所裏任印務章京,鞅掌簿書,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事。第三年便被恩命召還,複任編修。從此在宦途上一帆風順,曆任日講起居注官侍讀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總理中書科事務。也任過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誥受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兼文淵閣直閣事,賜紫禁城內騎馬。
不過紀曉嵐一生中最主要的業績,是他的學術活動。他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他曆充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提調兼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總纂官,總纂官、總纂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一生中他參與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編修,不可勝數。
除了修書,他幹得比較多的另一件事就是做考官了。他先後任過乾隆山西鄉試考官、庚辰會試同考官、壬午本省鄉試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甲辰會試副總裁官、己酉武會試正總裁官、嘉慶丙辰會式正總裁官、己未武會試正總裁官、壬戌會試正總裁官。每赴其任,必有詩傳示同僚,以躬謹相勉。他不憚作餘力,獎掖後學,故門人眾多。經他之手,提攜了許多人才。
紀曉嵐的祖籍,在江蘇應天府上元縣紀家邊村,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江南大姓實幾輔,紀曉嵐的先祖紀椒坡便一路北上,最後入籍於離獻縣九十裏的景城。明崇禎中,紀曉嵐的高世祖紀申這一支,遷居離景城三裏之遙的崔爾莊。
經過二百多年,子孫生齒繁衍,到了清代,紀家已成了獻縣屈指可數的大姓了。
獻縣在直隸省的東南,是京幾通往東南地區的門戶。“南京到北京,禦道十八弓”,這禦道就是從獻縣穿過。這裏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南控齊魯,北鎮京衛,又是人文淵藪,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劉德,封為河間王。都城便設在獻縣。史稱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工於整理古籍,搶救文化遺產,所得皆古文先秦書,被服儒術,六藝俱舉,文約指明,學者宗之。
古詩詞意境600字作文誰有啊???
——相逢《水調歌頭》
四川資中銀山鎮中心校八年級三班 陳梨媛
初逢它,是在王菲獨特美麗的嗓音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優美的詩,悠美的音樂,幽美的情懷,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雖然我還不知道這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一首早已流芳百世,為人津津樂道的名詞,但我已一見鍾情愛上了它。隨繼,我問同學,查資料,買CD,興致勃勃地把詞抄下來,再慢慢地學唱,漸漸融入感情地唱,早上醒來時唱,下課時唱,無聊時唱,悲傷時唱……
無意的相逢,給了我學習的幫助。有一次,老師叫我們說幾句關於“月亮”的詩,最好是課外積累的,我想起了它,在同學們敬佩的目光中,我朗聲吟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老師誇獎我愛讀書,知識積累豐富,至今我心裏還美滋滋的。
或許,我們真的很有緣。現在正讀初二的我,在語文書中又與它相見了,這讓我有了更深入了解它的機會。
原來,這是大文豪蘇東坡在中秋之夜歡飲之後無眠之時,因懷念久別的胞弟子由(蘇轍)而作。詞的上闋寫詞人把酒賞月。對著一輪皎月,詞人遐想無限,“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大概是在人間遭遇了什麼挫折或不幸吧,詩人想超脫現實,到那“瓊樓玉宇”的仙宮去,可最終不忍離開人世,他還是熱愛人間的生活。詞的下闋是詞人在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苦苦探索和對親人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直到今天,這句話仍然是對離人的最好祝福。
再次唱起《水調歌頭》,我仿佛看到詩人飄然仙去,而又重返人間,仿佛看到詩人擺脫了抑鬱惆悵重展樂觀的笑顏。
後記:也許是《水調歌頭》的緣故吧,現在的我很喜歡古詩詞,它們能很好地表達我的內心感情。悲傷時我會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快樂時我會吟“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啊!詩詞多麼美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大孩子甚至成人的話,這一篇可能適合於你
我和古詩
我從小可沒有逼著我背詩的祖父和母親。我對古詩的興趣,是完全後天和自發的。會背的一首古詩就是課本上的《鋤禾》。當時喜歡的是《楓橋夜泊》。大約初一的時候,買了本詩集,每天早晨背一首,當時也沒有太喜歡的,好像是“爆竹聲中一歲除”之類。
很長時間裏,我最喜歡的是《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喜歡那種雨中的安靜和空朦,喜歡那顆曉暢和明白的心。再後來,我開始喜歡杜甫的“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那種淡淡的傷感。《巴山夜雨》也喜歡:“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共話巴山夜雨時。”也是那夜雨的安靜、深情和傷感打動了我。”還有,“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凡是帶有淒楚的,憂傷的味道的,我都喜歡。
很多古詩是一見鍾情,沒有道理可講。李商隱的《錦瑟》,我看了無數次解釋,也記不住這首詩的真正含義,可是,就是喜歡,喜歡得不得了……"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是理想,是愛情,是毀滅,是悵惘,那種人內心深處的靜靜的,悲苦的情感,打動了我,我既想把這首詩的意思弄懂,有感到無須弄懂。
有些詩是在別人的引文裏發現的,好的古詩人人都願意引用。大概就是都是尋常的景色和心情,又有哲理吧。寫文章的時候,引用兩句古詩真是再合算不過的事了,真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而能使文章篷壁生輝。前兩天看《北京晚報》:**時湖南成立革委會時,《人民日報》的社論題目叫“芙蓉國裏盡朝暉”,引用了**的詩詞,想想引用得真合適,既符合常識,又增添了文采,在當時又沒有任何風險。1997年香港回歸前,記者采訪當時的外長錢其琛,錢外長說了一番話,大意是盡管國際上有各種的輿論,但是,香港回歸的的形式可以用兩句古詩來形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不禁莞爾,錢外長引用得非常合適,非常得體,非常美。
劉心武的文章裏,引用的古詩我都喜歡。寫嚴文井去世後,“曲終人不散,江上數清峰。”在他的《私人照相簿》一書中,每幅照片前引用的古詩都非常合適。“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做波濤。”“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豐子愷漫畫旁的詩句我也很喜歡,“豔不求名陌上花”“阿婆三午年少時”。晚上,我常一邊用電飯鍋煮麵條,一邊看當天的晚報,想起他漫畫裏的題詩:“孤獨生涯經曆慣,自吹爐火夜烹茶”,不覺得淒慘,反而覺得有了點詩意。“草草杯盤共話語,昏昏燈火話平生。”這是王安石的。我一直非常喜歡,那一定是親人,一些誌趣相投的朋友,散後團聚,一起訴說著別後的悲歡,各自的理想和抱負,有希望,有失落,有溫情,有滄桑……“相逢意氣為君飲,寄馬高樓垂柳邊”,這些古詩,大多是在別人的書裏看到後才喜歡的。
後來,看得漸漸多了,大概就進入了一個自由王國。自己就能經常發現一些好的古詩,不一定是名人寫的名篇,也不一定經常別人引用。我將這種自己發現的古詩叫“馴化”,童話《小王子》裏提到了馴化。一旦馴化,就永遠不會失去。“你的頭發是金黃的,我看到麥子就感到高興,你四點鍾來,我三點種就感到幸福。很多古詩,一旦一見鍾情,就永遠不會忘記。因此,每次拿起古詩選,總是希望在這裏一見鍾情幾首,馴化幾首,但是,詩是上帝給人間的禮物,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的詩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古今都認同的名人之作,如果不喜歡,那也隻能不喜歡。我的《古代文學史》(二),考了四次才及格,累得幾乎吐血,隻因為那裏的詩人詩作我不喜歡的太多了。“有水井處皆有柳詞”,文學史上重要的柳永,我隻喜歡他的一句“念去去千裏煙波,霧靄沉沉楚天闊。”至於周邦彥,什麼集大成者,我下輩子都不想看他的一首。
一見鍾情的當然有。那是韋應物的一首,“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輾轉何為明?。“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宴,隻照逃亡屋”。"莫道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欲寄寒衣君不還,不寄寒衣君又寒,寄與不寄見,妾身萬千難。”這些古詩,沒看過別人評論,隻是自己覺得好——詩人的心是多麼的仁善啊。
我最喜歡的一種,大體應該是一種抒發人生感慨的。“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夜合花開香滿庭,夜深微雨醉初醒。遠書珍重何由答,舊事淒涼不可聽。去日兒童皆長大,昔年親友半凋零。
還喜歡一那種,“雲淡風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過幾多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種淡淡的,清新的場景,那種從容恬淡的心情。
學文學史時,談到中國的詩歌,善於抒情,不善於敘事,我隻善於於抒情,不善敘事。我總是在秋天時感到傷感,春天時感到惆悵,“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獨立小橋風滿袖”——這樣的詩句總能引發我的共鳴。文學史時上說,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四季分明,人的情緒受季節的影響非常大,稱“傷春悲秋”,我真是心有戚戚焉。
到了我現在的人生階段,古代詩人的心情我是完全能體會了。除了四季的輪回,時光的流逝,對寧靜優美的生活的向往,又加上古人的懷才不遇,感情生活的極不適意;孤單和寂寞——“乾愁漫解坐自累,與眾異趣誰相親。”現在又加上了漂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超市做促銷的那些天,每天中午有一小時吃飯的時間。我帶了本《千家詩》。那些個中午過得都很好。我重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小詩。重溫了蘇軾“一年好景君需記,最是橙**綠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指上有琴聲,何不於君指上聽?”我徹底愛上蘇東坡了……
那些天,在如潮的顧客的包圍下,我在秤上稱糖,練習半斤和一斤的感覺,腦子裏溫習著中午看的這些小詩,心情還好——“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三十傍晚買東西時,把手機忘到了收款台。初一早上還真找回了,打開後,一下子看到了很多賀年的短信,心裏很高興,但是,還是有一種莫名的空虛,多好的朋友,多真的問候,對我來說,都是水中月,鏡中花。這平日裏的孤單和寂寞,都要我一人來麵對。我的心情和感受,都沒有人來傾聽……
我最好的知音,給我寧靜清新的心境的竟是這些死去千年的古代詩人。這些不知麵容的,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的詩人啊,你們在哪裏?長眠在四川,河南,陝西的無名的荒野裏,可是,你們的詩在億萬個來過這個世界的中國人心裏。生在你們身後,真是幸福啊。你們的詩,是天籟,是絕唱,是宇宙時空匆匆灑落在人間的流星,美麗又淒婉。都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古籍不及古人創作的幾十分之一,真是感到惋惜,那沉入時光的河流深處的,該是多少顆美麗而孤獨的心啊。
含蓄,淡雅,婉約,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永遠是古詩裏包含的,一顆永不會變質的中國的心裏包含的,西方民族永遠體會不到的美感。我真慶幸我的母語是漢語,我能從這些古詩裏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和慰安……
求李清照的著名詩句及生平簡介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此詞是宋詞婉約派的名作,寫的細膩深情,在寫作手法上頗為人稱道。該詞表達了作者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後一句,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琅琅上口,聲韻和諧。極盡了相思之苦。曆來為人所稱道。詞中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
【賞析一】
以靈巧之筆抒寫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記》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誠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於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麼,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係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鍾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詞的開頭是:
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後者不如前者那麼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麼,“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裏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讚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並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麵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遊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製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裏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於《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於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閑情逸致的遊玩。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隻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於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前兩句是倒裝句。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裏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裏指情書。作者這麼寫,看似乎淡,實則含蓄有韻味: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象“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或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這裏作者這樣寫,不言情而情已自見。這種借寫事來抒情,正是在藝術創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於形象之中,因而更覺具體生動。單說“誰寄錦書來”,未免顯得抽象。作者借助於雁能傳書的傳說,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這就通過大雁翔空,形象地表達了書信的到來,使人可看得到,摸得著。雖然這種寫法,並非自她始,但她的雲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飛雁傳書,顯然畫麵更為清晰,形象更為鮮明,這種點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在這夜景裏,即使收到情書,無疑是高興的。但光是這樣理解,還不可能發掘“月滿西樓”句的真正含義。雁傳書信,固可暫得寬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實,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這才是真實的感情。“月滿西樓”句和白居易《長相思》的“月明人倚樓”含義相似,都是寫月夜思婦憑欄望遠的。但李作較之白作似乎進了一步,關鍵在於“西”字,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由於李清照既然思念著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會思念著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順此思路開展了:
花自飄零水自流。
有人說,這是寫李清照慨歎自己“青春易老,時光易逝”。要是這樣,那麼,下麵“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兩句,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其實,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體現了李清照的感歎語氣。這句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含義很深。隻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歎“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唯其如此,所以底下兩句: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就自然地引出來了。如果說,上麵沒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的兩相恩愛;那麼,這兩句就說得再明白也沒有了。她倆是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鍾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於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詩詞中,寫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輝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憶江南》);或是“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一類文字。象李清照這樣從兩方麵來寫出相思之苦的,極為鮮見。
那麼,李清照的“閑愁”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呢?下麵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縐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一句話就是時刻在相思著。這裏,作者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人在愁苦時總是縐著眉頭,愁眉苦臉的。作者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領會到她內心的綿綿痛苦的。“才下”、“卻上”兩個詞用得很好,兩者之間有著連接的關係。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種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化起伏,表現得極其真實形象。這幾句和李煜《烏夜啼》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然易安亦從範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語胎出,李特工耳。”誠然,李作比之範作已勝一籌。“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總不及“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麼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變化的情景,怪不得成為千古絕唱。
由上看來,李清照這首詞主要是抒寫她的思夫之情。這種題材,在宋詞中為數不少。若處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仍不失為一篇傑作。其特點是:一、詞中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二、作者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更無病態成份;既象蜜一樣的甜,也象水一樣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的愛情,涇渭分明。三、李詞的語言大都淺俗、清新,明白如話,這首詞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琅琅上口,聲韻和諧。若非鑄詞高手,難能做到。(鄭孟彤)
【賞析二】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麵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麵“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歎。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麵的,而是雙方麵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隻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麵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賞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中載:“易安結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以詞來抒寫相思之情,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題材,但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難能可貴。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後,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意地道出自己滯後的節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後,神不守舍,對環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紅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次寫在閨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遊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歡快。現如今卻是“獨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鬱。“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女詞人獨坐舟中,多麼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另外,“月滿”也蘊含夫妻團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飄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實,並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狀的無奈。“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用的藝術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潛 少鳴)
【賞析四】
本篇抒寫的是普通的秋日別情,是作者為懷念其夫趙明誠所作,上闋從秋日獨自泛舟出遊寫到明月高照閨樓,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之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下闋以花落水流比擬丈夫離開自己以後的寂寞寥落之感,說明彼此伉儷情深,兩地相思難以消除。我們可以見到,柳眉剛剛舒展,心中又見翻騰,詞語淺近,感情深摯,體現了漱玉詞的藝術風格。
集評:
離情欲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顰(《楊慎批點本草堂詩餘》卷三)。
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飄逸,令人省目(《草堂詩餘評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卷二)。
詞一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殘,盡是一片清秋冷落時節,這個“秋”字,正是作者觸發情懷的節點,是緣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氣的基礎。作者把“秋”這個抽象化的季節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紅藕香殘”來表達。同時,秋涼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能激起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是極為常見的,這說明了其審美上的對象特征和心理意緒上的對應同構關係。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對主體心理意緒的掩蔽,使讀者產生審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情緒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間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筆勾勒季節特征,其後輕推出抒情主體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足可玩味,“輕”,言其悄悄然;“獨”,曰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然而其意脈潛隱其中,直到“雲中誰寄錦書來”,其潛隱之意脈方才顯豁,終顯其表層意象。作者眺望秋際雲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錦書來”,於是緊接“雁字回時”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實景,雁陣歸然,長空嘹唳;也是寄興之景,所謂鴻雁傳書,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傳統意象,含有象征意義。當這這種翹首引懷,待書於景的意識,最終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內蘊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其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孑然一身,靜靜地等待雁傳尺素,獨自咀嚼那離別的傷情,悄然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在這“輕”與“獨”中不事張揚,無需為伴的去回味、咀嚼、體驗、領略。上闋煞尾處,忽見“月滿西樓”這一景象描述。這一收筆,絕極妙極。不但呼應了首句“紅藕香殘”的景象,且同時組成了一個空間上的立體環境體;紅藕、蘭舟、雁字、西樓。作者亦身在其中,獨處一角,可謂身入詞境。這時候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是空間感下透現的時態感觀,時空的靈動躍然紙上,此時流轉在我們心間的是作者的情與意的深度交融,於是從最初的繪畫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層麵,意境美。
本篇詞作,上闋隱然相思之意,下闋則直宣情愫。“花自飄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懷,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傷感與無奈。可以說字字緊扣“相思”這一詞中意脈。“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述及與丈夫身處兩地,共處一種思緒之間,表明了作者與丈夫的心靈感應同為一律。可見此處是為雙向而動。這與前人所作大部為對月獨抒懷的感情脈思有著顯著區別。然而“此情無計可消除”,作者如何為之?結尾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絕妙好詞,除讓人啞然稱絕之外,唯有歎然。作者一路寫來,或寄情於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時露時顯,於結尾處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頂明珠,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刺激,使之心靈為之震動,深思、遐想。長時間的體驗個中三味。
作者以其獨特的方式感知著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情感,並以她獨特的藝術技巧將之呈現,並在這一瞬間凝為審美的精華,使之作品產生永恒的藝術魅力。這就是所有傳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個層麵上以獨具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傳達出人類的普遍意識情感,喚起不同時代、民族、國界的人們的善良的審美體驗。
【賞析五】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與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麼,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係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鍾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李清照這首詞主要是抒寫她的思夫之情。這種題材,在宋詞中為數不少。若處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仍不失為一篇傑作。其特點是:一、詞中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二、作者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更無病態成份;既象蜜一樣甜,也象水一樣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的愛情,涇渭分明。三、李詞的語言大都淺俗、清新,明白如話,這首詞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鬧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琅琅上口,聲韻和諧。若非鑄詞高手,難能做到。
一剪梅(餘赴廣東,實之夜餞於風亭)
作者:劉克莊
束蘊宵行十裏強2,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3。 酒酣耳熱說文章4,驚倒鄰牆,推倒胡床5。旁觀拍手笑疏狂6,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全部注釋
1.實之,姓王名邁,劉克莊摯友,兩人唱和甚多。風亭,驛名,在今福建莆田縣。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冬,劉克莊赴廣州任廣南東路提舉常平官。王實之為他送別。
2.束蘊,把亂麻捆起來,作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詩經·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轉化而來,暗示遠行辛苦之意。
3.王郎,即王實之。劉郎,劉克莊自稱,這裏是以他的同姓、銳意改革而屢受打擊的劉禹錫自比。
4.說文章,不應理解為咬文嚼字的評論詩文,而是極含蓄的暗示他們對時事的評論、理想的抒發和憂憤的傾瀉。
5.王實之秉性剛直,具英豪氣質,人稱子昂、太白。劉克莊亦是言談雄豪,剛直無畏,"驚倒鄰牆,推倒胡床"兩句,正是他們這種英豪氣質形象的表現。前句寫客觀反響,後句寫人物舉止。
6.旁觀,作者設想有旁觀者在此。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告別詞。
詩人這次是到廣東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實之在風亭為他設宴餞行。它完全拋開了臨歧淚眼相看的兒女情長,繪聲繪色的描寫了兩位飽受壓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離別。豪放激越,深沉憂憤,表現了辛派詞人的特色。對於友人的餞別,寫得形象生動,有人物活動,有情節發展,並著重從人物動態中表現感情的發展變化,始而愁苦,繼而激憤,最後慷慨奔放。以狂放之言語,把劇情推向高潮,避免了直接議論。在劉克莊的詞中,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李清照或陸遊的詩詞作品
陸遊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釵頭鳳
紅穌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
陣雲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
漫悲歌、傷懷吊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
歎流年、又成虛度。
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
夢遊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裏。
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裏。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係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浣溪沙?和無咎韻
懶向沙頭醉玉瓶。
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閑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
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
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曆曆。
貪看雲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鬆吹,解殷勤留客。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
一春常是雨和風。
風雨晴時春已空。
誰惜泥沙萬點紅。
恨難窮。
恰似衰翁一世中。
漁父
湘湖煙雨長菁絲。
菰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
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李清照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紅藕香殘,鮮豔的荷花凋謝了,從竹席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這在這盼望著)。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