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大學生與人文素質論文1500字
我們處在一個人文精神凸顯的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之一,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這不但與每個大學生的全麵發展、人格建構息息相關,也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昌盛、富強。
目前,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欠佳。首先,文化素養不高,知識結構單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學生愛好廣泛,知識麵較寬,但也有一些大學生文史知識欠缺,,文化底蘊淺薄。知識結構單一,表現為有專業知識,而普遍缺乏必備的文學、曆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方麵的素養,缺乏對自己民族悠久曆史文化精華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其次,道德水準不高,社會公德失範。道德作為社會規範,具有曆史的延續性,它確保社會穩定,人際關係和睦,社會和個人共同發展,大學生理應成為社會秩序井然和平穩發展的忠實衛士,但一些大學生文明素質低下,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意識不強。比如,某些人對個人衛生非常講究,對宿舍髒亂卻習以為常;不愛護公物,不注意愛護圖書,將課桌亂刻亂畫;滿口髒話,不文明舉止時有所見等。再次,人生主體價值觀不明朗,在價值選擇上缺乏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是務實的一代,表現出務實化、個人化和功利化的總趨勢。許多大學生把社會本位轉向個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轉向注重實惠,把英雄崇拜轉向功利主義。在物質和精神追求上,片麵追求物質利益,缺乏社會理想。在道德的責任意識方麵,對社會的終極關懷表現淡漠。
部分大學生人文素質較低有其複雜的社會及曆史原因。首先,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和曆史進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前,科技被強調為第一生產力,其在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這使得科技教育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這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進人大學學習理工科,就成為優秀中學生升人大學的首選目標。對科技教育的過分強調,導致了人們對人文教育的輕視和排斥。而大學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強烈形響下,出現了知識化的傾向,隻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和研究,而忽視了對人的培養和完善。其次,我國高等教育在其發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學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紀50年代以後,極左思潮摧殘了我國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學科被簡單歸結為階級鬥爭學說,傳統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紀50年代初的大規模院係調整,對推動我國改善高校的地區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係設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單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這雖然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但不利於大學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利於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優秀人才的培養。再次,市場經濟的負而效應造成大學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製,但市場經濟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看重工具層而忽視價值層麵,看重現實追求而忽視理想追求。市場經濟強調物質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重利思想侵蝕下,使本來就缺乏獨立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急功近利。
21世紀的大學生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不僅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也應具備相應的人文素質,要從各個方麵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
首先,要努力學習人文科學知識。包括文學、藝術、曆史、哲學、科學技術史以及倫理學等在內的人文科學知識是形成人文素質的基礎。作為高層次人才預備軍的大學生,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曆史,又如何能對國家、對民族有感情、有責任心呢?又如何談為國家、為民族服務和獻身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楊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前,必須能背誦《論語》和《老子》,否則就不能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楊院士認為,博士生作為國家高層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背《論語》、《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責任感,鍛煉其形象思維能力和學會如何做人。事實上,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例如愛因斯坦既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又能熟練地演奏小提琴;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但他同時又是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的創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對人類、對祖國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會,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才會做到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祖國之間的關係。理想人格表現在具有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在上課、實驗、課外作業、考試及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現象,更要堅決杜絕投機取巧、弄虛作假和考試作弊等惡劣行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園。大學生要具備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調、情趣操守、氣質風度等內在潛質和外在形象。從一切非文明的、低級情趣的影響中擺脫出來,確立具有曆史合理性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拋棄錯誤的價值取向,建立體現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價值觀。使自己不至於在依靠知識和技能獲得了物質世界的“家”之後,反因價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為物質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要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鍛煉自己。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自己的社會服務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養自己的社會服務意識,體會社會角色的意義,接受來自勞動人民群眾中的人文、道德教育,養成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品質。
人文精神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價值和理想,作為人的現實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在人全麵發展的素質結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學生是淺薄的,沒有厚重感的。新世紀的大學生隻有努力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發揮作用,真正成為一名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蘊的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心得2000字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素養的基礎和核心,人文的意義是人學,是人的反觀、自省和自審之學。它超越了生理學的層麵和心理學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處領悟人性和人道,進而用人所創造的
價值之光去淨化人的心靈。下麵我就談一談學習的體會。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和幸福為本。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提高人的素質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人文素養的缺失構成教師成長的最大障礙,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師不可能真正成長起
來。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狀況直接影響教師的成長,影響著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承擔起曆史重任,完成教書育人的曆史使命。
因為沒有人文素養的提高,就不會有教師綜合文化素養的提高;沒有人文素養的教師,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學精神,也就不會有很高的審美修養。人文素養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根本之所在。科學離不開人文,否則就會失去主導,走向邪道。所以,隻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能確實提高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隻有具有人文素養才能真正懂得並尊重科學,努力去把握科學的本質,並把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新課程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那麼,隻有具備人文素養,才能真正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在教育與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當“人”看,當作有情感的、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獨立的人,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工程師”手下的“產品”,當作“園丁”手下的“花朵”。教育畢竟不同於植物的栽培或動物的飼養那樣的工作。教育是通過主體、為了主體的發展,而在主體間進行的一種精神交流和對話。通過這種交流對話,引導、激發學生的自覺意識、自尊意識,使其主動地尋求自我發展和進步的目標,不斷完善自己。
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師的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麵的氣質和修養。它表現為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隻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才可能從教書匠成長為能師、經師甚至名師。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師就必需善於讀書,學會學習,與時俱進。要養成勤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
因此我要學會學習和讀書,在博覽群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文化的視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尤其要閱讀經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還要向周圍其他同事學習,學習他們的教書育人的經驗和方法;還要利用計算機網絡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還要積極向教學實踐學習,積累經驗,不斷思考、總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等等。
總之,努力讀書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培育人文精神,是我成功的必備條件,是我成長為能師、經師乃至優秀教師的必由之路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麵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係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
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厘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征,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曆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麵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征,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隻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澱,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裏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醜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致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讚,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遊龍宮;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裏。《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藥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
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曆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象,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
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
其一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一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
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
寫為書麵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仿佛“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一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裏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複述能力,聽一則故事、一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複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
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誌、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
三、培養核心素養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 重視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麼重視閱讀呢?
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
關於教材閱讀我有一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一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台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一處的風景;讀《第一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
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麵,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隻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課外閱讀第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麵,培養多方麵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
2. 重視積累
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裏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一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
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
首先是詩歌的積澱。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學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一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
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澱。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3. 重視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
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裏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麼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係倆人關係,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準答案,就限製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衝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衝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
3. 重視表達
課前三分鍾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
書麵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麵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一課一練,選準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定能一步一個台階,走進書麵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
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
1. 起點高一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絡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麼做到“起點高一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
2. 容量大一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
3. 難度深一點。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一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係。好的課堂一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
4. 視野寬一點。視野寬一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一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麵八方打開。
5. 教學有趣一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係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麼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裏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隻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
什麼是核心素養,如何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
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厘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征,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曆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麵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征,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隻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澱,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裏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醜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當代大學生與人文素質論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