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忙和首耄耋之年的賀壽詩,七律,(老戰友之間的賀壽)謝謝了
耄耋之年神矍鑠,壯懷無限老彌堅。
風霜飽曆知寒暖,世味經嚐識苦甜。
棉紡敬業殫精盡,豁達人生福祉添。
晚年盛世甘如蜜,再戶期頤結壽緣。
顧毓秀的人物經曆
1926年,顧毓秀應用英國電磁學權威赫維塞的“運算微積分”將電流中的固定坐標調換至旋轉坐標,得到前進及後移變數,解決了電機界關於“交流電機瞬變分析”這一難題。國際電機學界稱這一方法為“顧氏變數”。顧毓秀曾用這一方法幫助美國芝加哥電機廠完成了擴充計劃的設計和全電網各點的電流瞬變計算。
顧毓秀在浙大任教時,兼任浙江省電氣局顧問工程師,為該局籌建了電氣實驗室,擬製了新的電廠建設規劃,後發起創辦了《電工雜誌》,為在我國普及電工知識起了很大作用。在此同時,發表了幾篇有關電機的科研成果,譯著了《直流電氣原理》,到清華一麵從事教學,一麵進行科研,發表了一批論文,出版了《中國科學論文集》,譯著了《電工原理》,並為清華創辦了航空工程研究所和無線電研究所,對我國航空事業和無線電事業的發展起了相當作用。
抗戰期間,顧毓秀擔任教育行政職務,仍然擠出繁忙的公務時間進行科研。發表了《三十年來中國之電機工程》,對我國電機工業的創立和發展經驗和現狀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分析並提出了設想。由於他在電機學方麵的成就,當選為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會長。
1946年9月,顧毓秀應邀赴法國巴黎參加“國際理論及應用力學聯合組織”舉行的學術會議,在會上宣讀了有關電機學方麵的科學論文並當選為該組織的名譽理事。
顧毓秀於1950年旅居美國後,繼續從事電機學的教學與科研。在科研方麵獲得了美國IEEE(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授予的“蘭姻”金質獎章;從事“非線性控製”研究,出版了《非線性係統的分析與控製》專著;用新的圖解法代替微分分析儀來分析電機,被國際電機界稱之為“顧氏圖解法”。
由於顧毓秀在電機工程方麵取得的傑出成就,2000年,IEEE又授予他傑出成就獎——千禧獎。國際電機學界稱他為“現代電機理論的最有貢獻者”。 1929年顧毓秀學成回國後,即從事高教的教學,1931年執教中央大學時,安徽省建設廳廳長程振鈞曾盛情邀請他赴皖擔任該廳技正兼安慶或蕪湖工務局長,許以豐厚待遇並承諾工作一段時間後推薦為一個市的市長。顧毓秀誌在教育婉言謝絕。後來,清華大學邀請他去籌建工學院他隨即北上。
抗戰期間,顧毓秀擔任了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兼戰時教育委員會主任,為抗戰時期的教育工作殫心竭慮。製訂了戰時教育實驗方案,籌組了西南聯合大學和西北聯合大學,先後到雲南、貴州、新疆、廣西、湖北等省,視察指導教育工作、對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師範教育、民眾科學教育、婦女教育等都極為關心,提出了許多適應戰時的教育措施,推動了這些教育的發展。同時他對音樂、戲劇、美學等方麵在的教育也相當重視。1940年秋兼任了新創辦的國立音樂學院院長,1943年5月又兼任禮樂館館長,1944年8月,國民政府任命顧毓秀為中央大學校長,雖校務繁忙,他仍堅持兼授電機學課程。抗戰勝利後,顧毓秀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50年移居美國後,先後任麻理工學院客座正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榮譽教授。1979年後,被上海交大,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方交通大學、台北新竹交大、東南大學、東北工學院、西北電訊學院、南京大學禮聘為名譽教授。曾多次在這些學校講學。
顧毓秀的學生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出現了不少知名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戲劇家、音樂家。曾任中共中央**、國家主席**同誌就是他在上海交大任教時的學生。
顧毓秀一生都從事教育,他曾在一首詩中自豪地稱讚他的“三千弟子盡豪英”。 顧毓秀自小在祖母和父母的熏陶下愛好文學,閱讀了大量我國古典詩詞和文學作品,進入清華後又接觸了西方文學,翻譯並譯介了一些國外文學作品並開始創作小說和劇本。畢業時,就已翻譯了十餘篇外國短篇小說和劇本,發表於我國最早的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和《晨報》、《時事新報》等報紙的副刊上。其中有莫泊桑的《亡妻》、《肥與瘦》,泰戈爾的《勝利》,馬克·吐溫的《生歟死歟》等。
1919年,他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和新文學運動。1920年,我國近代最早的文學團體——清華文學社成立。他和聞一多、梁實秋、崔毅夫等人是這個文學社的第一批成員。顧毓秀是戲劇組的主席又是小說組的成員,兩年多的時間內,課餘創作了21篇短篇小說和1個劇本。發表在《小說月報》和《時事新報》上。同時開始寫作中篇小說《芝麻與茉莉》,後經鄭振鐸先生推薦列入文化研究會叢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23年赴美留學與梁實秋在上海拜訪了郭沫若、鬱達夫和成仿吾。在赴美海輪上與梁實秋、謝冰心、許地山等人,創辦了《海嘯》文藝壁報,創作了一批作品,後來這批作品發表在《小說月報》上並收入這一刊物的叢刊。
顧毓秀在美留學和後來工作期間一直堅持文學創作,創作了一批劇本,散文和大量的詩歌。 顧毓秀自小在祖母和父母熏陶下就喜愛我國古典詩詞,讀書和工作後對我國曆代知名的詩人詞家的作品幾乎都有涉獵、探研、評述和唱和。他服膺古人提出的“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理論並擴大到詩歌乃至整個文藝創造。“以此論詩,則淵明以拙,太白以大,少淩以重。”“以重、大、拙為一切中西文學藝術之批評標準”,他在詩詞創作中不懈追求這樣的意境、使他的詩詞藝術不斷升華。
打開近30部顧毓秀詩詞集,翻閱他數十年寫下的作品,我國可以觸摸到他那跳動著的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可以感受到他的詩詞創作上那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和真摯噴湧的情感,欣賞到他那清雅、俊逸、雋永的文采。幾乎找不到隨意、無謂、蒼白、枯澀的詞句。
在抗日戰爭年代裏顧毓秀懷著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和抗日的熱情,寫下了多首詩詞。在談到他對我國話劇貢獻中已引用了幾首,這裏再摘錄一些詩句:“書生投筆從戎熱;國士貢言獻爆狂,豈為揪杆爭黑白,欲鳧肝膽報炎黃。”“雄關今日集群英,夜月中秋處處明。誓殲狂倭同意氣,浮圖古寺且談兵。”“好男誰說不當兵,好女今朝亦請纓。”“不辭石柱中流砥,寧別沙坪萬裏征”等等。
顧毓秀旅居美國時,寫下了大量懷國思鄉詩詞。1954年,他在《百字令》詞中寫道:“離鄉萬裏,鴻雁無來去……海天寥闊,夢魂何處吟……煙波萬裏五湖心。”1957年,他在《蝶戀花》一詞中寫道:“重洋更比重山遠”,他隻能“在夢裏湖山尋覓遍”。又在《一落索》詞中寫道:“濁酒一杯家萬裏,又霜露遍地,燕然未勤那能歸,對白發,征夫淚。”1958年,他思念家鄉惠山,夢魂飛歸,醒來寫下《春山三首》,其中一首為:“萬裏春山隔幾重,醒來憶句意朦朧,窗前隻見杜鵑好,歸夢何曾到聽鬆。”聽鬆是惠山一塊奇石,顧毓秀因夢中未能見到而遺憾。1964年,他在《珠簾卷》詞中自問:“青山外,赤霞飛,鄉心十載依依,鴻雁已知歸,為何人別離?”
1973年,顧毓秀實現了他回國返鄉探望的宿願,到辭世時,先後8次回國訪問,目睹祖國家鄉翻天覆地變化,滿懷激情地寫下了多首詩詞。他在《南鄉子》一詞中讚美祖國成就:“滾滾大江流,無限風光黃鶴樓,天下興亡多少恨,休休,明月輕舟赤壁遊。極目望神州,大地豐收酬眾誌,千古英雄無敵手,悠悠,如畫江山何所求。”在《臨江仙》詞中讚道:“文藝複興今日事,開來繼往精神,山河大地盡回春。九州同意誌,五族一家親,詩聖詞仙書畫妙,況加科技更新,年豐物阜最堪珍,仁人心日月,天際摘星辰。”在故鄉以耄耋之身攀登惠山,愉悅地寫下《惠山》一詩:“惠山清明好踏青,挈杖攀登身輕。九龍盤曲仰天嬌,太湖浩蕩獨山驚。春申澗水清且冽,天下名泉出丹穴。陸羽榮仙曾品題,雨前榮葉煮春雪。三竺曾經釋梵天,禦風歸渡昆侖顛。清涼世界甘露雨,普渡紅塵倉生苦,我飲惠泉泉甘美,一曲高歌震萬古。聽鬆半山忽雷鳴,遠寺疏鍾應暮鼓。”
他對我國古典詩詞有著很高的修養,一生創作了近4000首詩詞。1977年,國際聯合會桂冠詩人組織授予他名譽會員稱號。 20世紀20年代初,顧毓秀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團體之一的清華文學社戲劇組主席。1921年,他譯介了柴霍甫的《悲劇者》和洛斯的《一個囚犯》兩個外國話劇劇本到我國來,接著又創作了我國現代話劇最早的劇本之一《孤鴻》,後又編創了《張約翰》在清華公演。在美留學期間,與洪深、餘上沅、熊佛西、趙太侔等人提倡我國“國劇”。1925年,顧毓秀編導了英語《琵琶記》,由大波士頓中國留學會在波士頓大劇院公演。顧飾劇中宰相,梁實秋飾蔡中郎,謝文秋飾趙玉娘,謝冰心飾宰相之女。演出時收到了較好的反響。國內“五四”慘案發生後,顧毓秀義憤填膺,奮筆創編了《國殤》一劇,在雪城學生聯合會公演,激起了中國留美留學生的愛國熱情,支援了國內的工人學生反對帝國主義運動。《國殤》一劇後經《時代公論》刊載。接著,顧毓秀又取材於我國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抗擊強暴、威武不屈的事跡,編創了《荊軻》、《蘇武》、《項羽》等劇本,來鼓舞國人的反帝鬥誌和愛國熱情。在《荊軻》一劇中,他通過劇中人物來抒發他對帝國主義的憤怒與仇恨。“我們的熱血在沸騰,我們的劍在悲鳴,趁滿腔熱血,去灑遍敵人的門庭”。“我們要掃滅強鄰,我們要手刃敵人”。“一個國家隻要有了忠義的人,我想是不怕敵人來欺負的”。他呼籲:“大丈夫生當今世,決不能獨自逃到山野裏去逃生,而應當獻身國家,抵抗強暴”。在此期間,顧毓秀根據民間傳奇故事創作了《西施》、《白娘娘》。白娘娘的形象又展現在《京劇》和其它劇種的《白蛇傳》中,但顧毓秀在劇情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有所創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顧毓秀憤而創作了曆史劇《嶽飛》,激情歌頌了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嶽飛,無情鞭撻了認賊作父。顯道外國的賣國賊秦檜及其一夥。他用《滿江紅》詞調,唱出了人民伉敵心聲:“上國衣冠,淪夷妖。風淒雨歇。執幹戈,龍騰虎嘯,犧牲壯烈。寸寸黃金長城土,團團白雪燕京丹,好河山,終不讓人占,心長切;偏安恥,猶未雪,失地恨,何時滅?要從頭完整金甌殘缺!民眾同仇拚骨肉,將士敵愾塗膏血。到最後勝利終屬我,彌前闕!”抗戰爆發後,顧毓秀又創作了現代劇《古城烽火》。
《嶽飛》、《古城烽火》劇本發表和搬上舞台後,對動員群眾奮起抗日,激勵抗日將士士氣起了一定作用。1940年4月,國立戲劇學校在重慶國泰戲院公演《嶽飛》,由著名劇作家曹禺執導。當時,國民政府外外交部曾邀請英、法、美、蘇等國家外交使者觀看了該劇,贏得了一片讚譽。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爵士還致函戲劇學校校長餘上沅表示祝賀。《嶽飛》劇本先後在重慶、香港出版。後該劇被京劇及一些地方戲曲劇改編演出,影響較大。《古城烽火》由正中書局出版發行,勝利後曾經再版。
為了紀念顧毓秀在我國話劇開拓性的貢獻,199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顧毓秀戲劇選》,該書四**主席題詞,著名戲劇家曹禺作序。是年12月,上海戲劇學院在實驗劇院演出了顧毓秀的劇劇作《白娘娘》,作為對該院45周年院慶的一項活動。該院建立時演出的第一個劇目,也是顧毓秀的劇作《古城烽火》。
顧毓秀被我國話劇界公認開拓者之一。 20世紀40年代,顧毓秀就對我國古代音樂史進行了研究和闡述,並譯解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1940年秋國立音樂院成立時,他兼任首任院長並提出以“三四八”為黃鍾標準音的建議,這一建議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通過施行。1941年4月5日音樂節期間,顧毓秀在《國風》上發表了《黃鍾定音記》一文,對黃鍾音是我國古代的基本音律進行了論述和對黃鍾定音的過程進行了介紹,與此同時,國立音樂院演奏了由應尚昆為顧毓秀《荊柯》題詞譜曲的詞曲。
1943年顧毓秀又兼任國民政府禮樂館館長。
1950年顧毓秀移居美國以後,潛心於我國古曲音樂的探研,1955年完成了我國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的整理,後來台灣音樂研究所根據他整理的《魏皓氏明刻詩詞樂譜》中的《清平樂》、《陽關曲》、《秋風辭》、《關山月》、《青玉案》、《玉蝴蝶》等12調進行演唱,在音樂界引起了較大反響。顧毓秀接著又整理了《唐宋譜廿十五調》,其中歌15首,詞10首,並配以英文譯本,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68年顧毓秀又出版了《宋詞歌譜五十四調》。1972年,出版了《樵舍詞曲五百首》,1973年,出版了樵舍詞《樵舍詩歌一千首》。兩本書中均收有顧毓秀自譜歌曲和譯歌。台灣研究院曾將他的《樵歌十首》收入《中華大典》。1991年,中國交響音樂學院和中央學院為了慶祝顧毓秀90華誕,特地舉辦了“顧毓秀作品音樂會”。
日本音樂界稱之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泰鬥”。 顧毓秀長期旅居海外,但對故土一往情深,曾多次到中國訪問和講學,先後被十幾所大學聘為名譽教授,並提出任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和中央音樂學院蕭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名譽顧問。
1992年6月2日,**同誌和夫人王冶坪特邀剛回到故鄉的顧毓秀和夫人王婉靖到中南海會見。在此兩天前,顧毓秀在北京出席由李政道博士主持的“現代物理國際研討會”。**到會致詞歡迎,特別提到“人生何處不相逢,今天我的老師顧毓秀教授也來了。”接著中南海會見,引人注目的是應邀作陪的是顧毓秀的長媳俊英、次子顧慰慶、三兒顧慰華、三兒媳良傑、孫女宜靖、宜文及孫婿鄭剛。其中,三兒夫婦及孫女宜文是專程從美國聖地亞哥趕來北京的。**的二兒子、兒媳、孫女也一同參加會見暢談,並合影留念。師生情誼深厚,家庭氣氛濃鬱。
更難忘剛剛過去的20世紀:1973年8月,**總理抱病接見他;1983年9月,**同誌又接見他;1989年10月、1992年6月、1997年10月、2000年9月,**同誌多次會見、拜訪他……他清晰地記得,那是美國前總統尼克鬆首次訪華不久的歲月,他毅然從美國冒險試飛,第一次輾轉由倫敦、香港回到闊別24年的故土探親訪友。時值中共“十大”閉幕當晚10點,當首都還沉浸在一片慶祝氣氛中時,**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他和夫人王婉靖及部分兒女。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了顧毓秀的北京之行。當時,**熱烈地握著顧毓秀的手說:“我們黨要感謝你,因為你養育的兒女中,有三個是中共地下黨員!……”
幾十年後,顧慰慶對記者說:“我們兄妹之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當然是由於黨的影響和組織的培養,但細細回想起來,與父母從小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愛國正直的人,也是分不開的啊!”
1993年10月25日,大女兒顧慰文赴美國參加國際會議,不幸遭遇車禍去世,享年60歲。12月10日,顧毓秀含淚在上海交通大學設立“顧慰文教授紀念獎學金”,誓為中國培育更多英才。
2001年12月18日晚,中共中央**、國家主席**同首都文化、教育、科技等各界人士一起,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欣賞了顧毓秀教授作品音樂會。經新華社報道後,顧毓秀這位久居海外的大教授再度成為海內外關注的新聞人物。而此時,距離老人12月24日的百歲大壽已不到一個星期。活動的主辦者顯然是想用音樂會這種特殊的方式為老人祝壽,表達對一位世紀見證人跨越進空的敬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請幫忙和首耄耋之年的賀壽詩,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