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後期詩歌主要思想感情。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簡要概述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分類並列舉作品
一、以戰爭為題材的詩,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
首先是表現在他所具有的那種一貫同情人民、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詩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種壓迫和苦難。
1、揭露出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如《歲晏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2、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對統治集團其他各種腐朽現象加以多方麵的抨擊,如《麗人行》、《枯棕》、《洗兵馬》、《草堂》、《潼關吏》、《諸將五首》、《釋悶》等詩。
3、他總是懷著滿腔熱情去歌頌人民、讚美人民,對人民表現著無微不至的關懷,如《負薪行》、《又呈吳郎》。
4、控訴封建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如《前出塞》、《兵車行》。
5、統治階級的腐敗所引起的各種內亂外患,造成了“人煙斷絕,千裏蕭條”的慘狀,如《征夫》 、《垂老別》。
6、詩人不單單是反映了戰亂給社會所帶來的殘破景象,而且更表現出階級矛盾因此變得更加尖銳。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中,尤其在《石壕吏》這首詩。
7、地方軍閥的叛亂,吐蕃、回紇的入侵,這許多戰亂給人民所帶來的災害,“官軍”和敵軍一樣地殘害人民,如《三絕句》之三。
8、不斷地喊出了這個代表著當時人民願望的呼聲:如《洗兵馬》、《晝夢》)。
9、詩人並不是一味反對戰爭。他又懷著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別》等詩中,勸人民去從軍,平息這一給國家民族帶來極大禍害的叛亂。
10、認為隻要減少對人民的剝削,實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寧;所謂“盜賊”,其實是逼得無路可走的人民,如《有感五首》。 二、反映時事的詩,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還有另一類詩就是反映時事的詩,在詩人的作品中,一貫地表現著對政治的深切關懷。
1、還在安史之亂前夕,當詩人看到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階級日益走向腐化時,就為國家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憂慮了,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2、詩,在杜甫的手裏,也是幹預時事、指責國政的手段,如《塞蘆子》、《悲青阪》。
3、對祖國愛得深,當國家殘破時也就痛得深,如《春望》、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自然界的花飛雨落也無不挑動詩人的愛國感情如《對雨》、《登樓》。
三、其它方麵的詩
除寫了很多表現重大社會主題的詩之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麵的詩。在這些詩中,或感懷、或贈送、或詠物、或題畫、或登臨、或懷古,都寫得非常好,並且閃動詩人自己所獨具的風采,同時又能變態萬千,不拘一格。如他的懷念李白的詩《不見》。善於描寫大自然,這也是杜甫詩歌的突出成就。他有許多山水詩、田園詩或通過寫景來抒情的詩,都寫得非常精絕,並且自成家數,如《水檻遣心》 、《秋興八首》其一 等。
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包括哪些方麵
熱愛祖國,憂國憂民。《春望》詩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用“花濺淚”、“鳥驚心”描述自己的亡國之恨。無知的花、鳥尚且如此,詩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隻要百姓安樂,自己甘願受凍,表現了詩人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詩人有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這是一種“仁者愛人”的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他充分領悟、發揚了儒家的“推己及人”的思想。每當自己遭受現實挫折時,總是首先聯想起處境不如自己的廣大下層百姓,將關懷投向大眾。
詠史懷古,借史抒懷,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感慨。杜甫的詠史懷古詩秉有其詩歌的主導特征,多有沉鬱頓挫之致,主要作品有《術古三首》、《詠懷古跡》、《蜀相》、《八陣圖》等將近二十首。杜甫的《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表達了詩人感慨。憑吊諸葛亮,使詩人想起對當世的擔憂,對英雄救世的渴望。《八陣圖》詩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讚詠了這位曆史上的英雄,同時又對他的曆史遺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詠物寄懷。杜甫的《初月》“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不改色”,喻指意誌堅定有氣節,恰如言忠貞愛國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為抱定貞直之誌,寧為流俗不理解,而甘於寂寞的情操的自況。一方麵“窮形極相”,突出初月的情致。另一方麵“寄托深遠”,表達自己堅貞的情操。《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在描寫洞庭湖雄偉闊大的氣勢的同時,寄托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以及自己的孤單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思鄉懷人,表達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月夜》詩曰“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一輪明月,勾起了離人的相思,兒女幼小,不解相思,隻有妻子遙憶長安,就顯得更加孤獨。身在異鄉的杜甫,多麼渴望見到自己的妻兒!《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因為熱愛故鄉,不管走到哪裏,總覺得故鄉的那一輪明月最明亮!戰爭使自己與弟弟分散,漂泊的杜甫,不禁擔心弟弟的安危。
描寫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表達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對戰爭的厭惡。“安史之亂”時,詩人有著名的“三吏三別”,寫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石壕吏》就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老嫗家的三個兒子都在前線,其中兩位已經陣亡。但縣吏猶來捉丁,最終竟驅趕老嫗應役。老嫗一家的悲慘遭遇,是當時整個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影射。《新婚別》,詩人替新婚的征夫妻子訴說愁怨,新婚妻子,僅自由一天,丈夫便出征出去了。公婆未得相識,處境尷尬。此外,還要為丈夫擔憂,擔驚受怕,遭受思念之苦的折磨。一個新婚妻子的幽怨,幾多為人妻子的離怨。《兵車行》,詩人從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突兀地展現出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別圖,變現了“行人”內心的疾苦、民不聊生的窘況,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同情。
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不僅表現了詩人迫不及待的心情,而且表現了詩人對於豐收的期望和生活的熱愛。該詩語言錘煉精確、富於色澤,表現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餘下全文>>
杜甫詩的思想內容
早期,困居長安, 《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 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深入的認識和失望。
安史之亂時期,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思想感情:因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的心痛和為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的感動等。
晚期,定居成都、後又輾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 寫生活艱難和自己的希望自己誌向等。
杜甫早中晚期詩的特點和思想 20分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國學寶典中杜甫的介紹
[又名:杜工部,詩聖]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穀縣,身自負薪采梠,哺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裏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餘下全文>>
描寫杜甫思想杜甫的詩句
杜甫——《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月夜憶舍弟》
【內容】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從杜甫的詩歌說明他的思想轉變過程
杜甫詩歌如實地反映了他的時代,也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快意壯遊時期;困居長安謀仕失意階段;坎坷從政時期;棄官漂泊時期……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麵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麵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麵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餘下全文>>
杜甫寫詩的風格
甫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無論杜甫自己評論家,都公認杜甫詩的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
何謂“沉鬱頓挫”?“沉鬱”是就詩的思想內容來說的。“沉”即“深”,“鬱”即“積”,指詩歌內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頓挫”則是就藝術形式而言,講的是詩歌遣詞用句的停頓轉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節奏音調的抑揚頓挫。詞評家陳廷焯說:“沉鬱之中,運以頓挫,方是詞中上乘。”不獨是詞,詩也如此。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沉鬱”通過“頓挫”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了解杜詩“沉鬱”的思想內容,必須了解杜甫的經曆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傾向。另外體會他詩歌“頓挫”的藝術特點,還應了解一點詩歌格律常識。
杜詩無處不在的憂國憂民的現實內容和詩人不惜犧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懷構成了他“沉鬱”的詩歌風格,並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曆史意識。他的風格特點是由現實主義內容所決定的。
首先,杜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人民百姓的關注和同情。“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赴奉先詠懷》)不僅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的深刻同情,還一針見血地指出百姓受剝削淩辱的現實。他還在一些詩歌裏為人民代言:“縣官慮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活隨百草。”(《兵車行》)他甚至對統治者提出抗議:“君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犧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噯,徹夜難眠之時,他還發出這樣的慨歎:“君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其次,杜詩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詩人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緊密相連的。安史之亂危及國家前途時,麵對破敗的山河,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聽到官軍收複河南河北時他又“涕淚滿耶裳”,在漫長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蘇聯停濁酒杯。”
杜詩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反映了社會的動蕩不安,人與的顛涕流離,作者的詩情寄托其中,鬱結深度而寄寓深廣。
杜甫“頓挫”的風格主要體現在五、七言近體詩中,杜甫的敘事詩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體詩,而抒情詩多用五、七言近體詩。他們近體詩講究結構的回環照應,音節旋律的鏗鏘頓挫,對仗的工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理解杜詩風格特點,應了解風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經曆,思想傾向,及詩歌特點。
杜甫35歲之前,主要是學習遊曆。那時社會富足安定,是其創作的準備期,同時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確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歲,社會正處在安史之亂的動蕩中,詩人曾陷敵陣,曾逃難於危急,也曾積極抗敵。國家命運危險、人民災難深重,使他感到徹骨的國破家亡之痛。49歲開始,經曆了長達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雖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餓,但他卻定下了一千首詩,反映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襟。”然而時時關注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詩人最後竟死在長沙至嶽陽的一條破船上。儒家思想“民為貴”“治國”“平天下”的意識,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生活經曆都是形成杜甫詩風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體詩寫生活及現實,反映民生疾苦和國家大事,發揮了近體詩的功能。杜詩特別講究音律,對仗的和諧之穩,形成獨特的音律美。創作中,他還特別注重詩歌結構上的回環照應,起承轉折,令人體味其中的審美趣味。
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前人早有論述,我們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為例詳細講解,加深認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潛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餘下全文>>
聯係具體作品,從內容、藝術風格、思想感情等方麵分析杜甫詩歌特點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雙子星座,杜甫的家庭早年十分顯赫,後來家道中落,又適逢大唐國力衰退,以此為他創作的情感積澱,所以他的詩歌正好與生活在大唐鼎盛時期的李白成鮮明對比,他的詩蒼勁悲愴,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悲壯感情。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遣詞造句少了李白似地浪漫優美,多是有蒼勁力大氣滂沱的感覺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複,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
一、現實主義精神在杜甫詩歌思想內容上的主要體現
1、“窮年憂黎元”,始終關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他出身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這一階級出身規定了杜甫要成為一個熱愛人民的詩人不可能不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也正說明了這點。
青年時代南遊吳越、北遊齊趙。天寶六載,到長安應試,因李林甫作梗,在長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亂爆發後,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脫身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中大旱,為饑餓所迫,棄官入蜀,築草堂於成都,安家定居。後入西川節度使嚴武幕,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大曆三年乘舟出三峽,死於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動亂年代,仕途坎坷,曆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人民的疾苦。其詩結合時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如《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都是揭露統治階級專橫驕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詩篇。還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別”等,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晚年所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就在於其詩歌現實主義創作方麵的傑出貢獻。
從杜甫的生活經曆我們不難看出,是杜甫與人民的關係使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而關注民生疾苦是他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內核。
杜甫的詩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詩人三十五歲後,結束了讀書和壯遊的生活,深入社會底層,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統治階級的罪惡,寫作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悲陳陶》、《哀江頭》、《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馬》、“三史”(《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現實主義詩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詩歌表現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詩人在《又呈吳郎》中,通過寡婦的撲棗,說出了窮人心坎裏的話:“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詩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對人民生活作了曆史的實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戎,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孫有乳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他從切身生活體驗出發,對儒家的消極方麵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謀其政!盡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卻說“拔劍撥年衰”。盡管“萬國盡窮途”,“處處是窮途”,然而他卻是“不擬哭窮途”,“艱危氣益增”。前人說杜甫的許多五律詩都可作“奏疏”看,其實何止五律為我們知道,儒家也談“節用愛人”,“民為貴”,但一麵又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杜甫與之不同,他接近勞動人民,也喜歡勞動,甚至願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儒家嚴“華夷之辨”,杜甫卻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狹隘性。他主張與鄰族和平相處,不事殺伐,所以說:“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苟能製侵淩,豈在多殺傷。”(《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間的和好......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杜甫前後期詩歌主要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