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性本善的名言 人性本善的論據有哪些
善良論據:
1、孫叔敖殺蛇
年幼的孫叔敖是一個好孩子,他勤奮好學,尊敬長輩,孝敬母親,很受鄰裏的喜愛。
有一次,孫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著一條雙頭蛇。他以前聽別人說,誰要是看見兩頭蛇,誰就會死去。孫叔敖乍一見這條蛇,心中不免一驚。他決定馬上把這條雙頭蛇打死,不能再讓別人看見。於是他拾起路邊的大石塊,打死了雙頭蛇,並把它深深地埋起來。
回到家裏,孫叔敖悶悶不樂,飯也不吃,一個人坐在油燈前看書發呆。他母親看到便問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麼啦?”
孫叔敖抬頭看了看母親,搖搖頭說:“沒什麼。”然後低下頭去,依然無精打采。
母親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額頭說:“是不是生病了?”
孫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親的衣袖傷心地哭起來。孫叔敖邊哭邊說:“今天我在外麵看到了一條雙頭蛇。聽人說,看見這種蛇的人會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
母親邊安慰他邊問道:“那條蛇現在在哪裏呢?”
孫叔敖邊擦眼淚邊回答說:“我怕再有人看見它也會死去,就把它打死後,埋起來了。”
聽了孫叔敖的話,母親很感動的說:“好孩子,你做得對。你的心眼這麼好,你一定不會死的。好人總是有好報的。”孫叔敖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點了點頭。
2、楚惠王吞蛭
春秋時期有個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發現酸菜裏有一隻水蛭。如果把水蛭挑出來,廚師就會因此被處死。他憐憫廚師,就不聲不響連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時,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來,而且原來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
3、屈原石縫填米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可是你們知道嗎,屈原小時侯就是一個有愛心的好孩子。
小屈原看見家鄉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沿街乞討,傷心地落下了眼淚。
有一天,屈原家門前的大石頭縫裏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老百姓把米背回家,個個臉上樂開了花。
這時,屈原的爸爸發現自家糧倉中的大米越來越少,他很奇怪。
關於人本善良的名言
有一種美麗,是我們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它需要用心來感受,這種美麗就是善良。 有時候,你也會發現,美麗如此容易,一個並不完美的外表,因為有了美麗的靈魂,折射出的美感,竟是這樣動人心魄,令人匪夷所思。 善良的人外表並不一定美,他的美源之於內心。有句話說得好“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善良,可以使一個相貌平平的人增添幾分可愛,幾分美麗。善良,可以給一個女人增添幾分“女人味”,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可以不善良。善良同樣可以給一個男人增添幾分魅力,善良並非軟弱,善良對於男人來說,還須有正直的成分,無原則的善良並非真善良,善良對於男人來說,是站得正,看得遠,走得直,善良,不僅不會降低男人的剛性反而會給男人增添陽剛之氣,一個善良的男人是深受女人喜歡的,因為他能給女人以安全感。所以,善良對於男人和女人來說,都屬寶貴的資源。善良,可以使一個人更美麗,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 善良能使人美麗,美好的品行能幫你塑造美好的外貌。你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動人之處都會存在心裏,點點滴滴積累起來,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親、動人和美麗的光芒,充滿迷人的魅力。 記得莎士比亞說過,外在的相貌其實是內心世界的一麵鏡子:善良使人美麗。擁有一顆善良的心,遠勝過任何服飾、珠寶和妝扮。善良所帶來的美麗,不僅發自內心,溢於言表,並且持久高貴。所謂相由心生,說的就是一個人的相貌是可塑的,人的心靈對他的外表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來改變自己的相貌。親愛的朋友,你若希望自己美麗俊秀,那就來把心靈的圖畫畫得最美吧。 《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最著名的醜人,但在讀者和觀眾看來,他實在要比那位衛隊長和祖父美麗得多。讀者和觀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審美感受,顯然是因為他心地善良所折射出來的人性美。 至於生活中不斷湧現的舍己為人者、無私奉獻者及至慈善家們,他們更是因為善良的品性與行為,而令我們深覺可愛可敬!是他們撐起了我們生活中的美麗,令我們在遭遇無助時燃起新的希望,並確信陽光是不會消失的,且明日更加燦爛! 善良的人,生活一定很美麗,善良的美麗在於她的內心世界很純潔,每一個人都有她善良的一麵。有時再善良的人內心也難免會被自私、占有欲甚至小小的邪惡占上風,所以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我要修煉成一個有著善良之心的越來越美麗的人!善良的人或許沒有做善事,做善事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美麗的人或許不善良,善良的人,一定是美麗的! 對好人善良是一種美麗,對惡人善良是一種慈悲。惡人其實更需要他人的善待,因為人性本善,你的真誠和善良可以喚醒他的良知,也許可以讓他從此棄惡從善。所以,不講任何條件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心地善良,這是美麗的源泉。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有愛心的人,才有豁達的心胸,真誠地與人相處,善待家人、朋友和他人。和這樣心地善良的人交往,如春風蕩漾人們的心田。有愛心的人,一定能夠得到生活的回報,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過好平平實實的每一天。
求“人性本惡”辯論的論據,辯詞,典故,名言等一切能打敗人性本善學說的東西。
如果你認為能控製,那我在問你,當你困級了,你是不是很想睡覺,答案是肯定的,這是本能,你很想,但環境很危急,不允許你睡覺,你就會硬撐著,但能撐多久呢,答案是你早晚會暈倒~~~,這也是本能。所以我從本能的角度出發,人性本惡。其實這些問題僅僅隻是對人類後天表現的爭論,並未深究到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雖然會對人的性情有所影響。但是,絕對不會是決定性因素。換句話說,人性本善,並不代表著人在後天的表現都是善良的,也比代表著人不會犯罪。人性本惡,也不意味著人後天的表現都是罪惡的,更不能說明人不會棄惡揚善。所以,人性本怎麼樣,應該是探討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而不是一味的研究人類後天的表現。按照數學的反證法,一“人性本善”為條件,求證“道德的本質是善良的”:依照孟子的性善論,人日呢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學習道德是為了加深修養,成為聖人。在人人皆善的情況下,孟子卻要超脫眾人,成為聖人。這不正是孟子欲望的擴張嗎?那麼,道德就是欲望擴張的助力,也就是說,道德的本質是惡的。很明顯,這與原命題不符,所以“人性本善”不成立。根據荀子的觀點,人性本惡。之所以要日呢們學習道德,是為了抑製本惡的人性,揚善棄惡,成為善良的人。而道德則充當著使人向善的引路燈。這不就說明道德的本質是善良的嗎?這個與原命題相符的結果同時也說明了:“人性本惡”成立!早在2000多年前,在那個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國荀子的“性惡論”就與西方猶太教的“原罪說”遙相呼應,一致讚同人性本惡。不僅如此,就連如今我們使用的中西方文字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在中文中,善是口字底,惡是心字底。這代表著善良是由人類在後天活動中用口說出來的,惡則是人類先天存在的本心。在英文中,LIVE譯為“有生命的”,而它卻隱藏著另一個單詞EVIL,譯為“罪惡”。也就是說,LIVE和EVIL代表著,罪惡是隱藏在生命中的。這種種說法,無一不是說明人性本惡。如果“性惡論”與“原罪說”僅僅隻是巧合,那麼巧合再加上巧合,就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認識。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人們以為,說出了人性本善就是說出了一種偉大的思想。但他們卻不知道,說出人性本惡是說出了一種更偉大的思想。”或許有人會反駁道:“惡是由亞心組成的,所以人的本心應該是善。LIVE倒過來才是EVIL,所以生命的本身應該是善的。”其實不然,正如那人所說的,亞和心拚在一起才是惡。試問,人和人組成了國家,難到國家就是人嗎?不是!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亞和心在一起,襯托出了惡。因為隻有善才能襯托出惡,所以說亞心應該是善,而不是惡。無可置疑,惡就是人的本心。有人可能會問:“人性本惡,那麼第一個教向善的老師又是誰呢?我們又憑什麼相信他呢?”對此,我首先要申明,是否相信別人有惡是沒有必然聯係的。就連法律也沒有規定不相信別人是犯法的。至於那第一個教人向善的老師,他就是“大自然”。根據《周易》中“萬物相生相克”的觀點:如今社會上善惡並存,這正是因為人性本惡。因為大自然中萬物相生相克,由於人性本惡,才有了抑製惡的善。至於由惡產生善的過程,對不起,我不是神。所以無可奉告。對於這個“萬物相生相克”,難道有人會大言不慚的說“惡由善生,惡是用來克製善的”?如果確有其人,那他一定是個瘋子。因為他違背了千百年來“邪不勝正”的定律。認識人性本惡,並不是我們的恥辱,因為人性本惡並不意味著人是罪惡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有關性本善的名言人性本善的論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