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的名句是什麼?
《虞美人 聽雨》
年代: 宋 作者: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注釋】: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 。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淒然。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麵,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麵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展現的隻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從紅燭映照 、 羅帳低垂這樣氛圍中引發青春與歡樂的聯想,抒發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懷。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麵的處境的索漠。“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麵,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隻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 ,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嘎然而止。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 ,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層次清楚,脈絡分明。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歎目前的境況。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按時間順序 ,歌樓中少年寫到客舟中壯年 ,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虞美人聽雨 詩句
虞美人·聽雨
【作者】蔣捷?【朝代】宋代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譯文?注釋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麵,水天一線,西風中,一隻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曆是無情的,還是讓台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賞析
曆代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裏,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麵,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彙其中。
第一幅畫麵:“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隻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豔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風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盡管這屬於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隻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麵的處境的淒涼。
第二幅畫麵:“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麵,一幅水大遼闊、風急雲低的江秋雨圖,一隻失群孤飛的大雁。這裏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裏的遊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湧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係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係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係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麵,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曆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隻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製能力。
三幅畫麵前後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曆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一個曆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蔣捷(約1245-1305後),南宋詞人,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鹹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
長於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虞美人聽雨用了多少典故
【少年遊】【宋詞-《少年遊》-楊億】年代:【宋】 作者:【楊億】 體裁:【詞】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豔,迢遞寄歸人。壽陽妝罷,冰姿玉態,的的寫天真。等閑風雨又紛紛,更忍向、笛中聞。楊億詞作鑒賞此為詠梅之作。全詞以寫景始,以抒情終,通過風雪交加之際不畏風刀霜劍的梅花這一物象,抒寫了作者別有懷抱的人生感慨。詞中借景言情,即景發感,營造出一個深婉蘊藉、若即若離、空朦柔美的意境。上片起首三句,點明地點江南,時令為嚴冬,刻劃出風雪肅殺中的景象,為寫迎冰雪而開的早梅作鋪墊。此處既沒有點破梅,又沒有刻畫梅,卻從“水昏雲淡”中、前村飛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態”來,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後麵三句,開始直接寫梅花。“翠嶺”,指位於粵、贛交界處的梅嶺,據傳張九齡為相,令人開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稱。“迢遞寄歸人”,暗用南朝宋人陸凱贈範曄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下片具體描繪梅的“芳豔”,並風雨摧殘的物象中寄托詞人的惆悵和傷感,達到托物抒懷、借景言情的目的。“壽陽妝罷”,用壽陽公主梅落額上的典故。據唐韓鄂《歲華紀麗。人日梅花妝》雲: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曾經睡含章殿的簷下,梅花落到她的額上,成五出之花,怎麼拂拭也留著花的印痕,宮中爭相摹仿,於是有所謂梅花妝。“冰姿”二句,是作者對不懼風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讚美。“等閑”一句寫梅花遭到風雨的摧殘,寄托了詞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纏綿之中,具沉鬱頓挫之致。詞人這裏用一個“又”字表示自己同樣人生旅途上曆經風波;又用了“等閑”兩字來表達其遭到摧殘的“平白無故”。“更忍向、笛中聞”,是以情語作結,辭鋸遠,真味無窮,化用了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的詩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調,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段,寫出當時冷落的心境,蒼涼的景色中透露內心的悲涼。而詞人則是風雨紛紛的現實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悠揚的笛聲中,不忍聽到《梅花落》的曲調,表明自己為梅花受風雨摧殘而傷感,情致極為淒婉。總之,全詞借物言情,營造出若即若離、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宋詞-《少年遊》-蔣捷】少年遊蔣捷楓林紅透晚煙青,客思滿鷗汀。二十年來,無家種竹,猶借竹為名。春風未了秋風到,老去萬緣輕。隻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蔣捷詞作鑒賞蔣捷的這首詞是和其《虞美人。聽雨》一樣,是其對己身世和生平的自敘性文字。這首詞在表達了更為婉約些。它用一種閑適、淡漠的表麵,以瀟灑而輕逸的筆調寫出內心的隱痛。全詞以寫景起調。“楓林紅透晚煙青”,楓葉深紅,是經霜長久,“透”了即要落地。“煙青”在“晚”:這恰如一個飽經折磨身乏神疲,淒惻遲暮的老人。接著抒發愁思:“客思滿鷗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國飄泊之愁:“鷗汀”,表示水鄉,愁對閑暇棲息的鷗鳥和平靜空闊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見情。“二十年來,無家種竹,猶借竹為名。”“二十年”,應是亡國後的二十多年。他想“種竹”,因為竹節是被當作保持高節與虛心的象征的。種竹,實為寄托亡國遺民的心事。“種竹”而“無家”,是因國破家亡。如果還不想改變自己的好尚,而隻能“借竹為名”。在詞人故鄉宜興有竹山,在縣東北六十裏的太湖之濱,作者曾隱居於此,故號竹山。轉筆寫時間之易逝。“春風未了秋風到”,季節迅速地變換,其餘是一片空虛。“老去萬緣輕”,意同《虞美人。聽雨》的“悲歡離合總無情”,詞人表示這種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歡樂和豪情壯誌的悲哀。實際上他是用冷漠、麻木來表示對黑暗現實的蔑視的。“隻把平生,閑吟閑詠,譜作棹歌聲。”以頹唐、閑散、放浪的形態自汙,以山水、漁樵為知音,作逍遙遊,“閑吟閑詠”,讓舟子、漁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閑淡”是被迫養成的:“無悶”、“無愁”恰是愁悶大到無可收拾的地步。蔣捷世屬宜興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從骨子養成一種名士風流的氣概。但朝代的更換,使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詞隻好在吟花賞月表示出對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宋詞-《少年遊》-柳永】少年遊柳永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歸去一雲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柳永詞作鑒賞這首小詞以深秋的長安為背景,觸目傷懷,抒發了詞人“秋士易感”的失誌之悲和離愁別恨。全詞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營造出一種低沉蕭瑟而又衝淡清麗的意境。開端的“長安”可以有寫實與托喻兩重含義。就寫實而言,柳永確曾到過陝西的長安,另一首《少年遊》中,他寫過“參差煙樹灞陵橋”之類的句子。再就托喻言,“長安”原為中國曆史上著名古都,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為首都所之地,而長安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於名利祿位的爭逐。柳永此詞“馬”字之下接上“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麵的“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想,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襯。至於“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則又可以使人聯想及此長安道上的車馬之奔馳,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產生無限滄桑之感。總之,“長安古道馬遲遲”一句意蘊深遠,既表現了詞人對爭逐之事早已心灰意冷,也表現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深沉感慨。“高柳亂蟬嘶”一句,寫秋蟬之嘶鳴更獨具有一種淒涼之致,也表現有一種時節變易、蕭瑟驚秋的哀感。柳永“蟬嘶”之上,還加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了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了被蟬嘶而引起哀感的詞人之心情的繚亂紛紜。至於“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之地,再則又以“高”字表現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凋零,所以乃彌見樹之“高”也。這一句給人的總體感受是淒涼蕭索。“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三句,寫詞人秋日效野所見之蕭瑟淒涼的景象,“夕陽鳥外”一句足可以表現郊原之寥闊無垠。飛鳥隱沒長空之外,而夕陽隱沒則更飛鳥之外,所以說“夕陽鳥外”。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四起,故又曰“秋風原上”,此景此情之中,一失誌落拓之詞人,又將何所歸何處呢?“目斷四天垂”,隻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上闋是詞人自寫今日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自外界之景象著筆,感慨極深。下闋,開始寫對於過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與歡樂已複得。“歸雲一去無蹤跡”一句,是對一切消逝不可複返之事物的一種象喻。柳詞此句之喻托,則其口氣實與下句之“何處是前期”直接貫注。所謂“前期”者,指的是舊日之誌意心期和舊日的歡愛約期。對於柳永而言,這兩種期待和願望,都已經同樣落空了。下麵三句乃直寫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早年失意之時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與他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誌意無成,年華一往,於是便隻剩下了“不似少年時”的悲哀和歎息。這一句“少年時”氣脈貫注,富於傷今感昔的慨歎,歎的是所追懷眷念的往事已無跡可循。以“歸雲”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後三句以悲歎自己之落拓無成作結。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是一首藝術造詣極高的好詞,也是柳永悲劇性人生的縮影。作為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命中注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這首詞不僅形象地描繪出高柳亂蟬、夕陽秋原的淒涼之景,而且更寄寓著作者濃重的離愁別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意境淡遠。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此詞都對宋詞的發展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少年遊柳永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柳永詞作鑒賞這首詞抒發了作者長安東灞橋這一傳統離別場所與友人別時的離愁別恨和懷古傷今之情。全詞通過描寫富有寓意和韻味的景物來表達悲愁與離愁、羈旅與感昔的雙重惆悵,使人觸景生情,見微知著。開篇總攬灞橋全景“參差煙樹灞陵橋”一句,直接點明所詠對象,暮色蒼茫中,楊柳如煙;柳色明暗處,霸橋橫臥。灞橋是別離的象征,眼前淒迷的灞橋暮景,更易牽動羈泊異鄉的情懷。灞橋不僅目睹人世間的離鸞別鶴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滄桑、升沉變替的見證。“風物盡前朝”一句,緊承首句又拓展詞意,使現實的旅思羈愁與曆史的興亡之感交織,把空間的迷茫感與時間的悠遠感融為一體,貌似冷靜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與沉鬱的情懷。“哀楊古柳”三句從折柳送別著想,專寫離愁。作者想象年去歲來,多少離人此折柳贈別,楊柳屢經攀折,纖細輕柔的柳條竟至“憔悴”!此詞寫衰楊古柳,憔悴衰敗,已不勝攀折。以哀景映襯哀情,借傷柳以傷別,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自“夕陽閑淡秋光老”一句始,詞境愈加淒清又無限延伸。麵對灞橋,已令人頓生離思,偏又時當秋日黃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陽殘照,給本已蕭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層慘淡的色彩,也給作者本已淒楚的心靈再籠罩一層黯淡的陰影。想到光陰易逝,遊子飄零,離思愁緒綿延不盡,終於溢滿蘅皋了。“離思滿蘅皋”,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離愁之多,無所不。“一曲《陽關》”兩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離愁。作者目瞻神馳,正離思索懷,身邊忽又響起《陽關》曲,將作者思緒帶回別前的離席。眼前又進行一場深情的餞別,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嚐別離之苦,舊恨加上新愁,已極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傳統的離別之地,情形加倍難堪,耳聞《陽關》促別,自然使人肝腸寸斷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聞,無不關合離情紛至遝來。詞末以“獨自憑蘭橈”陡然收煞。“獨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難舍的別衷、孤身飄零的苦況,盡含其中。這首詞運用了回環斷續的藝術手法,借助灞橋、古柳、夕陽、陽關等寓意深遠的意象,不加絲毫議論,隻通過憑吊前朝風物,就抒發無限的感慨,做到了“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宋詞-《少年遊》-晏殊】少年遊晏殊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朱闌向曉,芙蓉妖豔,特地鬥芳新。霜前月下,斜紅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將瓊萼等閑分,留贈意中人。晏殊詞作鑒賞此詞詠木芙蓉。秋風蕭瑟,落葉紛紛,而芙蓉花卻獨自開得分外豔麗。這不畏嚴霜的木芙蓉象征著愛情的堅貞、高潔,因此詞人要特地把它留贈給自己的意中人。“重陽過後”三句為景語,寫重陽過後自然景物的變化。西風淒緊,庭葉飄零,渲染出清秋蕭索的氣氛。緊接“朱闌”三句,作者淒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豔筆: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開白、黃或淡紅色花)枝梢簇集一處,淡雅美麗。這裏用對比、反襯手法,益見出清秋開放的芙蓉之可貴。“霜前月下”三句著意刻畫的是:清霜中,明月下,那微斜的紅花、淡黃的小蕊,是多麼鮮明美麗,真的要叫春天回轉了。“霜前月下”,泛寫芙蓉開放的環境,從另一角度補充“朱闌向曉”句意:“斜紅淡蕊”,具體刻畫出芙蓉的“妖豔”:“明媚欲回春”,是芙蓉所引起的強烈感受,它似乎能把蕭瑟的秋季化作美好的春天。結拍二句承上抒懷:不要把這美玉般的花兒隨便地摘下來,還是留著它贈送給意中人吧r花及人,因人惜花,惜花亦惜人,此句為點睛之筆。這首詠物詞,詠木芙蓉的同時,自有詞人的感情。詞人要把這淩霜耐冷、獨傲秋庭的花兒送給意中人,實際上寄托著作者對堅貞高潔之品德的肯定與讚賞。【宋詞-《少年遊》-晏幾道】少年遊晏幾道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淺情終似,行雲無定,猶到夢魂中。可憐人意,薄於雲水,佳會更難重。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晏幾道詞作鑒賞此詞抒離別怨情,上片分寫雲、水,以水雖離多而終能相逢、雲雖無定猶能到夢中,為下片反襯作好鋪墊。過片總雲、水言之而又能翻進一層,說人意薄於雲水。開篇先以雙水分流設喻:“離多最是,東西流水。”以流水喻訣別,其語本於傳為卓文君被棄所作的《白頭吟》:“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第三句卻略反其意,說水分東西,終會再流到一處,等於說流水不足喻兩情的訣別,第一層比喻便自行取消。於是再設一喻:“淺情終似,行雲無定。”用行雲無憑喻對方一去杳無信息,似更妥貼。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夢神女“朝為行雲”之典,謂行雲雖無憑準,還能入夢,將第二個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語意翻複,有柔腸百折之感。過片總雲、水言之而又翻進一層,言人意薄於雲水。流水行雲本為無情之物,可是它們或終能相逢,或猶到夢中,似乎又並非一味無情。苦於“佳會更難重”的人兒心目中,人情之薄遠甚於雲水。翻無情為有情,原是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難堪。結拍三句直抒情懷,語極沉痛:仔細回想,過去最為傷心的時候,也不能與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內心世界直截了當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極為深沉、厚重,讀來蕩氣回腸,一唱三歎。近人夏敬觀評此詞:“雲水意相對,上分述而又總之,作法變幻。”作者詞中正是運用這種藝術手法,造成回旋往複的詞境,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宋詞-《少年遊》-蘇軾】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蘇軾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恰似笎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蘇軾詞作鑒賞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潤州時(今江蘇鎮江)。為寄托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他寫下了這首詞。此詞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餘杭門外”;分別時的氣候——“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淒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後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氣候——“楊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這一段引入了《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下片轉寫夜晚,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惆悵。“對酒卷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說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卷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結尾三句是說,妻子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後羿一樣。姮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梁上的燕巢,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詞中將“姮娥”與作者之妻類比,以虛襯實,以虛證實,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又以對比襯托法,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麵,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淒冷。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與上片飛雪與楊花互喻的手法一道,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
《虞美人 聽雨》的賞析
《虞美人·聽雨》
作者: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淒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麵,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麵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隻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展現的隻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曆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誌,就算憂愁,也隻顯得淡雅與悠然,也隻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閑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出感歎: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麵,一幅水天遼闊、風急雲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隻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描寫的是一幅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淒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嘎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歎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①。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②。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1.貫穿全文的線索,用“聽雨”一詞概括.
2."紅燭昏羅帳"描寫了__佳人陪酒__情景,可見那是個_不知愁苦__的歲月.
3.下片中與上篇"少年","壯年"相呼應的詞是__客舟___".
4."而今聽雨僧廬下"些出了與打心頭_寂寞孤獨的味道.
虞美人 聽雨的意境不少於200字數
名稱: 虞美人·聽雨
作者: 蔣捷
作者簡介:
蔣捷 ,生卒年不詳。字勝欲,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鹹淳十年(1274)進士。宋亡,隱居太湖竹山,因以為號,人稱竹山先生。有《竹山詞》傳世,與周密、王沂孫、張奕並稱\\“宋末四大家”。
年代: 南宋
原文: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①。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②。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注釋〕
①斷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發點點如星,形容頭發斑白。
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隻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意境感受: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濺屋瓦。諾大的街道上,眾生接受著雨的洗禮。
歌聲在高樓響起,清脆、婉轉。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釋放出來。
少年在旁,認真地聽,仔細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膚,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簾,在樓的四麵垂下,樓內成了個封閉的空間。點著紅燭,垂著羅帳。
樓外的雨聲,隻成了樓內歌聲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廣闊的江麵上一點——孤舟。雨水不斷侵入水麵。躁動。江麵儼然成了雨的樂器。
風不斷吹搖著舟。舟中人煩躁。
已是壯年的舟中人掀開簾布。雨敲響船舷的木板。\\“咚”\\“咚”。
雲壓低了遠方的山,泛起蒙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雲中一點——斷雁。雨水不斷淋濕羽毛。震翅。
風穿插在羽毛的縫隙。雁仍繼續飛——孤獨的飛。
壯年何嚐不是這樣一隻斷雁。四處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舟外的雨聲,令壯年無法入睡,無法做個歸家之夢。
躲雨。在僧廬下看著外麵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歡樂、壯年愁緒一一沒了。看著牆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歡離合”,它們是無情的。
\\“滴答”\\“滴答”。
隻希望這\\“一聲聲,空階到天明。”
從文學言語層麵講解《虞美人·聽雨》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少年聽雨歌樓上”,追歡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壯年聽雨客舟中”,這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軟語燈邊、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感時傷懷,於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看遼闊的江麵堆滿鉛灰色的雲,失群孤雁傳來淒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而今聽雨僧廬下”,已是白發老者的他,已經嚐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簷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麼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隻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內斂與深化。這時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並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淒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少年聽雨的地點是歌樓,景物是紅燭朦朧幽暗,羅帳依偎低垂。一個“昏”字,點染出一幅浪漫、溫馨、曖昧的情調,襯托出“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怡然自得。中年聽雨的地點是客舟,景物是水天遼闊、風寒雲低的江上秋雨。“斷雁叫西風”,展現出一派肅殺淒厲的氣氛,烘托出流落遊子悲酸的心境。從取景角度看,少年聽雨時攝取的是樓內近景,中年聽雨時推出的是舟外遠景,這與表現人物的際遇和心境相諧一致。暮年聽雨的地點是僧廬,此處作者未直接描摹景物,烘托環境,而是將筆觸轉到了自我衰容的形象刻畫,正麵表現人物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結尾部分,“悲歡離合總無情”,既是全詞的總括,亦是詞人人生的總結。作者以反語寫悲歡離合,說是“總無情”,實是深有情,真有情。顛沛流離,潦倒一生,撫今追昔,怎能不思緒萬千、長歌當哭呢?“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更是無可奈何之語。階前雨珠,點點滴滴都敲痛著作者的心。“一任”二字,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看似冷漠,近乎決絕,但並不是痛苦的解脫,而是痛苦的深化。
詞人選取少年聽雨歌樓,壯年聽雨客舟,暮年聽雨僧廬,斷不是描寫某一天的活動,而是其人生和生活的濃縮與寫照。因此,它不但揭示了歲月的流失,而且展現了社會與人生的變遷。歌樓聽雨,表現追歡逐笑的無憂少年的浪漫生活和覓香情趣;僧廬聽雨,塑造飽受顛沛流離之苦而淒涼落魄的老人形象。聽雨的時間同樣是夜晚,但前者是偎紅依翠,而後者卻是孤苦伶仃,前後呼應,形成鮮明的對照,更映襯出“而今”的悲苦。尤其是結尾兩句,使詞情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蘊涵了人生無盡的感悟和感慨。
今天解讀此詞,尤有啟發:青少年朋友如不珍惜時光,發奮讀書,掌握本領,整天沉溺於酒吧、舞廳和網絡遊戲,人到中年也隻有拉輛破車沿街收破爛的份兒了,末了兒孤獨終老,要想找個棲身的古寺野廟也難哪!
蔣捷晚年寄身僧廬,想是已經遁入空門。一個人削發為僧,原因自然很多,但歸納起來,無非無奈與自願兩種。自願,是想精研佛法,弘揚佛法,是與佛有緣,無須討論。無奈,有家道使然與世道使然兩種。蔣捷顯然不是因為家道敗落、生活無著而遁入空門,而是因......餘下全文>>
虞美人聽雨揭示的人生寓意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虞美人·聽雨》
虞美人·聽雨
名稱: 虞美人·聽雨
作者: 蔣捷
簡介
蔣捷
生卒年不詳。字勝欲,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鹹淳十年(1274)進士。宋亡,隱居太湖竹山,因以為號,人稱竹山先生。有《竹山詞》傳世,與周密、王沂孫、張奕並稱“宋末四大家”。
主題
主題詞或關鍵詞: 宋詞
欄目關鍵詞: 宋詞三百首
體裁: 詞
年代: 南宋 內容介紹
原文
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①。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②。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注釋
〔注釋〕
①斷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發點點如星,形容頭發斑白。
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隻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全文】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濺屋瓦。諾大的街道上,眾生接受著雨的洗禮。
歌聲在高樓響起,清脆、婉轉。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釋放出來。
少年在旁,認真地聽,仔細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膚,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簾,在樓的四麵垂下,樓內成了個封閉的空間。點著紅燭,垂著羅帳。
樓外的雨聲,隻成了樓內歌聲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廣闊的江麵上一點——孤舟。雨水不斷侵入水麵。躁動。江麵儼然成了雨的樂器。
風不斷吹搖著舟。舟中人煩躁。
已是壯年的舟中人掀開簾布。雨敲響船舷的木板。“咚”“咚”。
雲壓低了遠方的山,泛起蒙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雲中一點——斷雁。雨水不斷淋濕羽毛。震翅。
風穿插在羽毛的縫隙。雁仍繼續飛——孤獨的飛。
壯年何嚐不是這樣一隻斷雁。四處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舟外的雨聲,令壯年無法入睡,無法做個歸家之夢。
躲雨。在僧廬下看著外麵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歡樂、壯年愁緒一一沒了。看著牆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歡離合”,它們是無情的。
“滴答”“滴答”。
隻希望這“一聲聲,空階到天明。”
作者:valkao
聽雨,虞美人與雨的四季聽雨的境界發別有什麼不同
老年聽雨,地點是“僧廬下”,鬢已斑白。詞人在這裏沒有寫景,而是用一生的感慨來抒情。“悲歡離合總無情”一句,“無情”即“有情”,道是無情卻有情,這是詞人飽經滄桑後的感歎。“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句,更是無可奈何、萬念俱灰的絕望之語。階前雨滴,點點滴滴都敲痛詞人之心。這裏有少年的憧憬,有壯年的哀愁,更有老年的難堪的孤寂之情。老年聽雨這一部分,是這首詞的重心,他回顧了詞人的一生,言有盡而意無窮,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蔣捷的《虞美人》(聽雨)的名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