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的詩句有什麼
七律《夢回中國》
秦漢豪邁無雄關,唐宋風流李杜傳。
千年風華逶迤史,萬裏江山磅礴瀾。
西域風情已不在,南沙秀美尚貪羨。
若我中國少年強,何懼夢遠不難圓。最暗的夜,才會看見最美的星光,人生亦是如此
關於愛中國的古詩
您好:很高興為您回答問題,如果還不懂,可以繼續追問。求好評(= ̄ω ̄=)
1、《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州橋》【宋】範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4、《題臨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兒》【宋】陸遊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6、《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遊 三萬裏河東人海,五千仍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7、《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明】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9、《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0、《出塞曲》【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滿江紅》【宋】嶽飛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來自: 精靈的眼淚 團隊,求加入~(詳情可以和我私信了解)\(^o^)/
描寫中國 詩句大全
七律《夢回中國》
秦漢豪邁無雄關,唐宋風流李杜傳。
千年風華逶迤史,萬裏江山磅礴瀾。西域風情已不在,南沙秀美尚貪羨。
若我中國少年強,何懼夢遠不難圓。
最暗的夜,才會看見最美的星光,人生亦是如此
有關中國的詩歌 百度知道
詩歌的起源與發展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誌]原是同一個字,[誌]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誌]。誌就是詩。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隻在用感歎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歌,最初隻用簡單的感歎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歎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裏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誌,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係。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於東晉初年。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誌乎素餐。"《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雲《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係卻顯而易見。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說:“詩為有聲之畫,畫為無聲之詩。”我國的張浮休也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東坡則說:“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逸盈瑋說:“朗誦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描述的畫麵裏,譜寫詩歌會浮現出作者所想象的畫麵裏。”都指出了詩與畫的密切關係。至於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藝理論認為詩歌和音樂部屬於時間藝術。音樂是借助聲音構成的,詩歌也要借助聲音來吟誦或歌唱,而聲音的延續即是時間的流動。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樂歌唱。《墨子?公益篇》裏“弦詩三百,歌詩三百”的話可以為證。《詩經》風。雅、頌的區分也是由幹音樂的不同。詩和樂象一對孿生的妹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詩,不僅作為書麵文字呈諸人的視覺,還作為吟誦或歌唱的材料訴諸人的聽覺。
既然詩歌和音樂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自然會注意聲音的組織,既要用語言所包涵的意義去影響讀者的感輸又要調動語言的聲音去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詩歌產生音樂的效果。然而中國古典詩歌的音樂美是怎樣構成的呢,本文擬從漢語的特點入手,結合詩例,對這個問題作一番探討。
一、節奏
合乎規律的重複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晝夜的交替,月的圓缺,花的開謝,水的波蕩,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動,擔物時扁擔的顫悠,打務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節奏。
節奏能給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滿足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當一次新的回環重複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使人感到親切、愉快。頤和園的長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駐足其中細細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這種交替重複中,也會感到節奏所帶來的快感與美感。一種新的節奏被人熟悉之後。又會產生預期的心理,預期得中也會感到滿足。節奏還可以使個體得到統一、差別達到協調、散漫趨向集中。眾人一起勞動時喊的號子,隊伍行進時喊豹口令,都有這種作用。
可見,僅僅是節奏本身就具有一種魅力。
語言也可以形成節奏。每個人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各有固定的習慣,可以形成節奏感。這是語言的自然節奏,未經加工的,不很鮮明的。此外,語言還有另一種節奏即音樂的節奏,這是在語言自然節奏的基礎上經過加工造成的。它強調了自然節奏的某些因素,並使之定型化,節奏感更加鮮明。詩歌的格律就建立在這種節奏之上。然而,詩歌過於遷就語言的自然節奏就顯得散漫。不上口;過於追求音樂節奏,又會流於造作。不自然。隻有那件既人損害自然節奏而又優於自然節奏的、富於音樂感的詩歌節奏才能被廣泛接受。這種節奏一旦被找到,就會逐漸固定下來成為通行的格律。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點。古希臘語和拉丁請;元音長短的區別比較明顯,所以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以元音長短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有短長格、短短長格、長短格。長短短格等。荷馬史詩《伊裏亞特》和《奧德賽》都是由五個長短短格和一個長短格構成,叫六音步詩體。古梵文詩主要也是靠長短格構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語音輕重的分別明顯,詩歌遂以輕重音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如輕重格、重輕格。
中國大典詩歌的節奏是依據雙語的特點建的,既不是長短格,也不足輕重格,而是由以下兩種因素決定的。
首先是音節和音節的組合。漢語一個字為一個音節,四言詩四個音節一句,五言詩五個音節一句,七言詩七個音節一句,每句的音節是固定的。而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並不是孤立的。一般是兩個兩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頓。頓,有人叫音組或音步。四言二頓,每頓兩個音節;五言三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須指出,頓不一定是聲音停頓的地方,通常吟誦對倒需要拖長。頓的劃分既要考慮音節的整齊。又要兼顧意義的完整。
音節的組合不僅形成頓、還形成運。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顯著的那個頓。中國古、近體詩建立詩句的基本規則,就是一句詩必須有一個遼,這個遠把詩句分成前後兩半,其音節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這是中國詩歌在形式上的一條規律。並稱之為“半逗律”。他說:“‘半逗律’乃是中國詩行基於自己的語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規律,這也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運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有的句子湊成了四、五、七言卻仍然不象詩,原因就在於音節的組今不符合這條規律。揭示了“半逗律”,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六言詩始終未能成為主要形式,就因為二二二的這種音節組會無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國詩歌節奏的習慣。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讀四言詩覺得節奏比較呆板,五七言則顯得活潑,其奧妙也在於音節時組合上。四言詩,逗的前後各有兩個音節。均等的切分,沒有變出。五七言詩,逗的前後相差一個音節,離變化於整齊之中,讀起來就覺得活潑。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這是構成詩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這條格律。就好像為一座建築物樹起了柱子。至於其他格律,如平民、對仗,不過是在這柱子上增加的裝飾而已。中國詩歌的格律似乎很複雜,說穿了就這麼簡單。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國詩歌節奏的一個要素。
押韻是字音中韻母都分的重複。按照規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複出現同一韻母,就形成韻腳產生節奏。這種節賽可以把渙散的聲音組成一個整體,使人讀前一句時預想到後一句,讀後一句時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詩歌,押韻並不這樣重要。例如古希臘詩,古英文詩、古梵文詩。據十六紀英國學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師論》,歐洲人與詩用韻開始於意大利,時當紀元以後,中供紀曾風行一時。德國史詩《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國中世紀的許多敘事詩都是押韻的。文藝複興以後。歐洲詩人向古希臘學習。押韻又不那麼流行了。十七世紀以後押韻的風氣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詩興起,押韻的詩又減少了。但中國古典詩歌是必須押韻的,因為漢語語音長短,輕重的區別不明顯,不能借助它們形成節奏,於是押韻便成為形成節奏的一個要素。
中國古典詩歌的押韻,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語,唐以後則須依照韻書。根據先秦詩歌實際用韻的情況加以歸納,可以看出那時的韻部比較寬,作詩押韻比較容易,漢代的詩歌用韻也比較寬。魏晉以後才逐漸嚴格起來,並出現了一些韻書,如李登的《聲類》。呂靜的《韻集》。夏侯詠的《四聲韻略》等,但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統一押韻標準的作用。唐代孫怖根據《切韻》刊定《唐韻》,此書遂成為官定的韻書。《切韻》的語音係統是綜合了古今的讀音和隋北的讀音,加以整理決定的,和當時任何一個地區的實際讀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詩押韻既然要以它為依據;自然就離開了口語的實際情形。這是古典詩歌用韻的一大變化。到了宋代、陳彭年等奉詔修了一部《廣韻》,它的語音係統基本上根據《唐韻》,分四聲,共二百零六韻。比較繁瑣、但作詩允許“同用”,相近的韻可以通押,所以實際上隻有一百十二韻。宋淳祜年間平水劉淵增修《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把《廣韻》中可以同用的韻部合並起來,成為一百零七韻,這就是“平水韻”。元末陰時夫考訂“平水韻”,著《韻府群玉》,又並為一百零六韻。明清以來詩人作詩基本上是按這一百零六韻。但“平水韻”保存著隋唐時代的語音,和當時的口語有距離,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種“曲冊”,在完全按照當時北方的語音係統編定的,以供寫作北曲的需要。顯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此書四聲通押,共十九個韻部。現代北方曲藝按“十三轍”押韻,就是承襲《中原音韻》的。“十三轍”符合現代普通話的語音係統,可以作為新詩韻的基礎。
總之;押韻是同一韻母的有規律的重複,猶如樂曲中反複出現的一個主音,整首樂曲可以由它貫穿起來。中國詩歌的押韻是在句尾,句尾總是意義和聲音較大的停頓之處,再配上韻,所以造成的節奏感就更強烈。
二、音調
色有色調,音有音調,一幅圖畫往往用各種色相組成,色與色之間的整體關係,構成色彩的調子。稱為色調。一首樂曲由各種聲音組成。聲音之間的整體關係。構成不同風格的音調。一首詩由許多字詞的聲音組成,字詞聲音之間的整體關係,也就構成了詩的音調。
聲音的組合受審美規律支配,符合規律的諧,違背規律的拗。音樂中有協和音程與不協合音程。中國古典詩歌有律句與拗句。音程協會與否,取決於兩音間的距離。詩句諧拗的區別,在於平民的搭配。
中國古典詩歌的音調主要是借助平厭組織起來的。平厭是字音聲調的區別,平反有規律的交替和重複,也可以形成書奏,但並不鮮明。它的主要作用在於造戍音調的和諧。
那麼,平民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呢,音韻學家的回答並不一致。有的說是長短之分,有的說是高低之別。趙元任先生經過實驗認為:“一字聲調之構成,可以此字之音高與時間之函數關係為完全適度之準確定義。”這就是說平民與聲音的長短、高低都有關係。但這種測定並沒有考慮上下文的影響拿詩來說,一句詩裏每個字讀音的長短,要受詩句節頓規律的製約。同一個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讀音的長短並非固定不變的。例如,平聲字應當是較長的音、但若在詩句的第一個音節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長,“尋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兩句詩中的“君”字、“巴”字如果該成長音豈不可笑,相反地、一個厭聲字本來應該讀得比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詩的第二個音節的位置,或七言詩第四個音節的位置,卻須適當拖長一例如:“君家何處講,妾住在橫塘”第二句的那個“住”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那個“盡”字,都是仄聲,卻要讀成長音。這樣看來,在詩句之中平民的區別主要不在聲音的長短上,而在聲音的高低土。可以說平仄律是借助有規律的抑揚變化,以造成音調的和諧優美。
齊梁以前並不知道聲調的區別,齊梁之際才發現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南史?陸厥傳》雲:“永明間,盛為文章。……汝南周顆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製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世呼為‘永明體’。”《梁書?沈約傳》雲:“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梁書。庚肩吾傳》雲:“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眺。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周穎偏重於四聲本身的研究,沈約致力於四聲在詩中的應用。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的一段話,可以說是運用四聲的總綱領:“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者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所謂宮羽、低昂、浮切、輕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簡單地說就是要求一句之內或兩句之間各字的聲調要有符合規律的變化。沈約還創立了“八病”說,規定了八種應當避忌的聲律方麵的毛病。前四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都是屬於聲調方麵的。“八病”是消極的避忌,轉到正麵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從永明年間的沈約到初唐的沈儉期、宋之間,這個過程大概有兩百年。平區的格律配上神韻和對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詩的句數、字數,就形成了律詩、絕句等近體詩。
聲病說的提出和永明體的出現,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詩人們尋求詩歌的音樂美已經取得重大的進展。從永明體到近體詩又是一大進步。單論詩歌音調的和諧,近體詩可以說是達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了漢語的特點,把詩歌可能具有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來。
初學者往往覺得近體詩的平厭格律很難掌握,這是因為沒有抓住它的基本規律,隻是死記平厭的格式。它的基本規律隻有四條,隻要掌握了這四條。自己也可以把平仄的格律排對出來。這四條規律是: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間;一聯之內上下兩句平仄相對;下聯的上句與上聯的下句平仄相粘;句末不可出現三平或三仄。概括起來隻有一條原則,就是寓變化於整齊之中。《文心雕龍。律將》有“同聲明應”、“異音相從”的話,“同聲相應”是求整齊,“異音相從”是求變化。整齊中有變化,變化中有整齊,抑與揚有規律地交替和重複著,造成和諧的音調。和諧的音調對於思想內容的表達,無疑會增添藝術的力量,這樣說決沒有否定占體詩藝術表現力的意思,音調和諧隻是詩歌藝術性的一個方麵。從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出發,有時反而需要拗。是諾是拗。全在詩人的恰當運用。
除了平厭之外,大典詩歌還常常借助雙聲同、疊韻詞、香音問和象聲同來求得者調的和諧。
雙聲調和疊韻詞是由部分聲音相同的字組成的詞,南母相同的叫雙聲調。韻母相同時叫疊的問,疊合同是聲音完全相同的同。李重華《貞一齋詩說》雲:“疊的如兩玉根叩,取其鏗鏘:雙聲如貫珠相聯,取其宛轉”王國維《人間詞話》雲:“餘謂苟於詞之蕩漾處多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於前人者。”鏗鏘、宛轉,蕩漾、促節的細微區別,雖未必盡然,但雙聲、疊韻的音樂效果是確實存在的,而且疊音詞的效果也是一樣,它們的音樂效果可以這樣概括;即在一連串聲音不同的字中,出現了聲韻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鬧的兩個鄰近的字,從而強調了某一個聲音以及由此聲音所表達的情緒,鏗鏘的越發鏗鏘。婉轉的益見婉轉,蕩漾的更加蕩漾、促節的尤為促節。至於象聲詞則是模仿客觀世界的聲音而構成的詞,它隻有象聲的作用而不表示什麼意義,象聲同的效果在於直接傳達客觀世界的聲音節奏。把人和客觀勝齊的距離縮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雙聲、疊韻、疊音。象聲,這類同在中國古典詩歌裏運用得相當廣泛。如“參差荇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遙以相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這些詞用得恰當,不但增加了音樂美,也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三、聲情
以上所說的節奏和音調,是就聲音論聲音、是一首詩中各個字的字音內配合組織。然而。古典詩歌的音樂美並不完全是人音組合卜效果,還取決於聲和情的和諧、就象作曲時要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選擇和變換節奏。調式一片。寫詩也要根據表達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組織字詞的聲音。隻有達到聲情和諧。聲情並茂的地步。詩歌的音樂美才算是完善了。
關於“中國的驕傲”詩歌有哪些?
有《中國,我驕傲的中國》這首詩,全文如下。出自”詩歌網“。
中國,我驕傲的中國,親近你就是親近我的親人,握著你如同握著自己的血脈,閱讀你淚水就湧盛涓涓的泉。中國,我驕傲的中國,你在硝煙江西,滿目蒼夷中誕生在華夏5000年古老文化中沐浴在長江黃河龍的精神中,脊梁堅挺。在鬥天鬥地征服自然中邁過苦難,在紅旗招展,萬馬奔騰中跨越夢想。
你的驕傲藏在每個鳥啼聲中,每株草木間藏在每個曆史遺跡和拔地而起的高樓中,藏在每條歌唱的合理和每條奔跑的路上,藏在炎黃子孫自豪的心頭,藏在世界人們青島的眼中,中國我驕傲的中國,有多少風雨就有多少的不屈和頑強。
唐山地震,汶川大地震,沒有垮塌,你的意誌突襲的風暴洪流,雪災沒有阻止你前進的步伐,從與世界建交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第一顆衛星升空到載人飛船頻頻往返,再打開國門,改革開放到強國富民,蒸蒸日上,從呼喚和平捍衛主權到香港澳門回家,每次神勇的躍起和衝刺,都是一段美麗的傳奇。
中國,我驕傲的中國,你的每個動作和眼神延伸出最美的想象,三峽大壩是你生機勃勃的活力嗎?西氣東輸是你氣壯山河的脈搏嗎?青藏鐵路是你直上雲天的通道嗎?深圳珠海是你追趕世界的速度嗎?
你陽光般的溫暖,照耀每寸土地,春風般的愛撫吹綠九州山河廳啊,滔滔江海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這是大地對你公正永久的獎賞,中國我驕傲的中國,我要和13億兒女一起親近你,留成你血管中的一滴血,用滾燙赤誠奉獻與愛,並肩,與你傲立世界,無畏的迎接一切挑戰。
中國有關古詩詞所有的第一有哪些
1、最貴的書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
2、世上最長的臉: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剛流到腮邊(蘇小妹戲東坡)
3、最窮的夫人: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敞筐(白居易)
4、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
5、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白居易)
6、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7、最消瘦的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8、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9、最憂愁的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0、眼裏最差的人: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11、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12、最淒美的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
13、最高的樓: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
14、最大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15、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
16、最深的雪:夜來城外三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白居易)
17、最長的頭發:白發三千丈,緣何似個長(李白)
18、被風吹得最遠的房子:茅飛渡江撒江郊,高者掛之長林梢(杜甫)
19、最長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
20、最荒涼的地方: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
21、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
22、最貴的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23、最難請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白居易《琵琶行》
24、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5、思維最亂的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6、恨的最長的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7、最痛苦的離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
28、最奇特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29、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
30、最荒蕪的地方: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31、最長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2、最長的頭發:白發三千丈
33、最難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4、白得最快的頭:“朝如青絲暮成霜.”
35、水上最快的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6、最高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7、最強勁的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
38、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樹上白重泉.”
39、最美麗的笑容:“回頭一白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40、最遙遠的鄰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41、最難請的人:“千喚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笆半遮麵.”
42最貴重的酒席:“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43、最難尋找的東西:“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44、最寂靜的環境:“千上鳥飛絕,萬徑人綜滅.”
45、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46、最空曠的環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47、最長的頭發-----百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48、最難找的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49、最強的春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50、最遠的鄰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51、最高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52、最美的笑容-----回有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53、最快......餘下全文>>
有關中國的古詩
沒有中國的,隻有愛國的,你看看吧
陸遊的《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嶽飛的 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年代】:南宋
【作者】:文天祥
【作品】:過零丁洋
【內容】: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代】:南宋
【作者】:嶽飛
【作品】:滿江紅
【內容】: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年代】:清
【作者】:龔自珍
【作品】:己亥雜詩
【內容】: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從 軍 行 (選一) ★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 塞 (選一) ★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少 年 行 (選一)
唐·王 維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唐·岑 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和張仆射塞下曲 ★
關於祖國的詩歌有哪些
1、《祖國頌》
meililianhua
六十年前
伴隨著一個偉人雄偉莊嚴的聲音
您誕生了
從此世界的東方有了您巍峨的身影
三十年前
伴隨著另一個偉人的頻頻招手
您開放了
從此多彩的世界有了您呐喊的聲音
二十年前
伴隨著第三代領導人的徹夜思考
您飛翔了
從此強手如林的世界上您日新月異
十年前
伴隨著XX主席的親切微笑
您騰飛了
從此世界的東方您譜寫了一首強國之歌
2、《愛祖國更愛家鄉》
淡黃的溫情
我的心靈縱然追隨那
澎湃在北國大地上的黃河水流動蜿蜒,
我的心靈激蕩追尋那
驚濤在南國熱土上的長江水直奔東海。
她們
是國人生命海岸中的一抹金黃的閃光
隔河兩岸是心馳神往的天堂
抬頭豁然,祖國好
低頭樂懷,家鄉美
腳下是我追尋的聖土,驀然回首
愛祖國,更愛家鄉
歲月悄無生息地流淌,沿著時間的路途
祖國欣欣向榮一片好
憶往昔,千古風流人物
看今朝,英雄盡顯本色
我欣欣然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於是乎?
便置身百裏杜鵑,才知花的天堂,鳥的天堂;
走進草海,去感受海的靜謐;
旭日從上帝山爬起,無數柳枝與海共舞;
濃濃的鄉景鄉情,與誰同醉?
是誰譜寫一曲曲鄉間的民歌?
佇立在微風中感受綠樹野草散發出的清香
瞬間春暖花開,溫馨無限
條條鄉間道路四通八達
片片綠色樹林裝扮家鄉
心靈頓時感到倚天長劍劃破天宇
愛祖國,更愛家鄉。
3、《歌訟祖國》
漫天風沙
鮮豔的國旗,
高高飄揚在我親愛的祖國——您的心髒,
飄揚在我親愛的兄弟姐妹——十三億華夏兒女的心上;
莊嚴的國徽,
巍巍鑲嵌在首都北京——天安門的城樓上,
鑲嵌在中華偉岸——五十六個民族的臉龐;
曆史的車輪碾過,
留給我們多少不平凡的日夜,
又留下多少令人難忘的片斷。
翻開中國血寫的曆史,
從1921到1949,
是建黨到建國的二十八年,
是中華民族命運轉折的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風風雨雨的長途跋涉,
二十八年坎坎坷坷的日益求索,
二十八年血與火的洗禮,
二十八年生與死的考驗。
勇敢的中國人民,
揮動金色的鐮刀,
斬斷了罪惡的魔掌;
舉起正義的斧頭,
砸斷了封閉的枷鎖;
勇敢的中國人民,
用一腔沸騰的熱血,
把共和國的旗幟渲染;
用一顆熾熱的心,
把共和國的脊梁錘煉。
祖國,
曾經的您,
是一個受苦受難的母親,
我們用鐵臂鋼拳把你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放了出來;
如今的您,
是一位正在踏步前進的巨人,
我們願用青春的勇氣和汗水為你開辟新的征程;
此刻的您,
更是人民警察頭頂的國徽和肩負的責任,
我們願用法律的武器保家為國伸張正義。
翻開中國曆史的畫卷,
從1949到2011,
是建國以後的六十二年,
是中國人民奮發圖強的六十二年。
這六十二年,
是人類曆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
是生命畫卷中一幅壯麗的色彩。
因為,
您早已穿過陰沉的蒼穹,
早已照亮迷失的航船,
指引著,
永不沉沒的巨輪,
駛向溫馨的港灣!
4、《把祖國摟進明月》
夢海晴空
(一)
月是故鄉明,國是中國強
親親我的祖國,親愛的母親
把你摟進中秋的明月
用一腔火熱的祝福
把你深情抒寫
母親,你聽——
“海上生明月,天......餘下全文>>
關於中國的古詩有哪些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關於讚美中國的詩有哪些?
1、《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2、《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三《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裏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四《金錯刀行》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譯文: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客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璘珣。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五《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我本來以為,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隻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當大宋軍隊收複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的時候,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6《州橋》
宋·範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佇足,盼望王師,喪國的痛楚,淪為異邦蹂躪的淒慘,令人苦不欲生。(這裏,“父老”是宋金兩個時期的人,他們對故國的懷念遠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讓其出場很典型;同時,這也是實情。)盼啊盼,盼了幾十年,忽然見到宋朝使者,一時間該有多少話要說、有多少淚欲流啊!可他們強行忍住,因為屈辱的遭遇雖然難堪,盼望官軍的情緒最是激烈。
7、《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譯文:
長江向東流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著長江水)逝去。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著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彙集了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吊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發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8、《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白雲飛去, 這地方隻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複返了, 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曆曆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麵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中國的詩句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