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旻的四字詞語
沒找到帶旻的四字詞語
旻詞語 :
旻天、
旻序、
穹旻、
碧旻、
澄旻、
高旻、
秋旻、
霜旻、
小旻、
旻穹、
九旻、
蒼旻、
煙旻、
旻蒼、
火旻、
清旻、
旻雲
旻字可以組什麼詞語
碧旻
蒼旻
澄旻
高旻
火旻
九旻
秋旻
清旻
青旻
穹旻
霜旻
小旻
煙旻
求跟“風”“旻” 有關的成語
“旻”不是常用字,沒有與它搭配的成語,按你的要求和字義給你組個詞語吧:
“秋旻和風”
旻 拚音: mín, 筆劃: 8
部首: 日 五筆輸入法:
基本解釋:
---------
旻 mín 天,天空;又特指秋季的天:旻天。蒼旻。
詳細解釋:
---------
旻 mín 【名】
(形聲。從日,文聲。本義:秋天)
同本義〖autumn〗
旻,秋天也。——《說文》
欽若旻天。——《書·堯典》
號泣於旻天。——《孟子·舜往於田》
旻無疾威。——《詩·小雅·雨無止》
不吊旻天。——《書·多士》
旻天兮清朗。——王逸《哀歲》
又如:旻宇(秋天);旻序(秋為旻天,故稱秋季為“旻序”);旻雲(秋天的雲)
天空〖sky〗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陶淵明《自祭文》
又如:天旻;旻天(泛指天);旻穹(蒼天);旻蒼(蒼天,上蒼)
通“閔”。憂患〖hardship;misery〗
化未期月,遘此竺旻。——漢·《平與令薛君碑》
旻天
míntiān
〖sky〗∶天的統稱
〖autumn〗∶秋天
相關詞語:
---------
煙旻 小旻 霜旻 碧旻 蒼旻 澄旻 高旻
火旻 九旻 清旻 青旻 穹旻 秋旻
求帶“風”和“旻”的成語
一、174個在第一位:
風兵草甲、風不鳴條、風餐露宿、風車雨馬、風車雲馬
風掣雷行、風塵肮髒、風塵碌碌、風塵仆仆、風塵之變
風塵之會、風馳草靡、風馳電掣、風馳電騁、風馳電赴
風馳電擊、風馳電卷、風馳電逝、風馳霆擊、風馳雨驟
風馳雲卷、風馳雲走、風吹草動、風吹浪打、風吹馬耳
風吹日曬、風吹雨打、風吹雲散、風從虎,雲從龍、風刀霜劍
風調雨順、風度翩翩、風風火火、風風雨雨、風風韻韻
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風骨峭峻、風光旖旎、風光月霽、風禾盡起
風和日麗、風和日美、風和日暖、風和日暄、風虎雲龍
風花雪夜、風花雪月、風華絕代、風華正茂、風鬟霧鬢
風鬟雨鬢、風回電激、風激電飛、風激電駭、風急浪高
風景不殊、風舉雲飛、風舉雲搖、風卷殘雲、風譎雲詭
風口浪尖、風雷火炮、風雷之變、風流才子、風流跌宕
風流千古、風流人物、風流儒雅、風流倜儻、風流瀟灑
風流冤孽、風流雲散、風流韻事、風流蘊藉、風流罪過
風馬不接、風馬牛、風馬牛不相及、風馬雲車、風門水口
風靡一時、風木含悲、風木之悲、風木之思、風牛馬不相及
風平波息、風平浪靜、風起水湧、風起雲湧、風起雲蒸
風前殘燭、風前月下、風檣陣馬、風輕雲淡、風輕雲淨
風清弊絕、風清月白、風清月皎、風清月朗、風清月明
風情月思、風情月意、風情月債、風驅電擊、風驅電掃
風趣橫生、風聲鶴唳、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風霜雨雪、風俗人情
風土人情、風瀟雨晦、風信年華、風行草從、風行草靡
風行草偃、風行電掣、風行電擊、風行電掃、風行電照
風行革偃、風行雷厲、風行水上、風行一時、風行一世
風行雨散、風旋電掣、風雪交加、風言醋語、風言風語
風言霧語、風言影語、風影敷衍、風雨不測、風雨不改
風雨不透、風雨對床、風雨共舟、風雨晦冥、風雨晦暝
風雨交加、風雨連床、風雨漂搖、風雨飄零、風雨飄搖
風雨飄颻、風雨淒淒、風雨如晦、風雨如盤、風雨如磐
風雨時若、風雨同舟、風雨無阻、風雨蕭條、風雨搖擺
風語不透、風月無邊、風月無涯、風雲變幻、風雲變態
風雲不測、風雲際會、風雲人物、風雲突變、風雲月露
風雲之誌、風韻猶存、風櫛雨沐、風中秉燭、風中之燭
風燭殘年、風燭草露、風燭之年、風姿綽約
二、309個在第二位:
挨風緝縫、捱風緝縫、暴風疾雨、暴風驟雨、北風之戀
抃風舞潤、抃風儛潤、變風改俗、變風易俗、別風淮雨
捕風捉影、采風問俗、驂風駟霞、餐風露宿、餐風沐雨
餐風齧雪、餐風茹雪、餐風宿草、餐風宿露、餐風宿水
餐風宿雨、餐風咽露、餐風飲露、長風破浪、嘲風弄月
嘲風詠月、趁風使柁、成風盡堊、成風之斫、乘風破浪
乘風興浪、乘風轉舵、馳風騁雨、衝風冒雨、衝風破浪
傳風搧火、傳風扇火、春風得意、春風風人、春風和氣
春風化雨、春風滿麵、春風夏雨、春風野火、春風一度
春風沂水、春風雨露、此風不可長、從風而服、從風而靡
粗風暴雨、大風大浪、當風秉燭、雕風鏤月、調風變俗
調風弄月、東風吹馬耳、東風過耳、東風浩蕩、東風化雨
東風馬耳、東風人麵、東風入律、東風射馬耳、東風壓倒西風
敦風厲俗、反風滅火、分風劈流、憤風驚浪、風風火火
風風雨雨、風風韻韻、高風勁節、高風峻節、高風亮節
革風易俗、觀風察俗、光風霽月、寒風侵肌、和風麗日
和風細雨、黑風孽海、呼風喚雨、黃風霧罩、惠風和暢
毀風敗俗、箕風畢雨、急風暴雨、急風驟雨、疾風暴雨
疾風勁草、疾風掃秋葉、疾風甚雨、疾風迅雷、疾風彰勁草
疾風知勁草、疾風驟雨、霽風朗月、見風使船、見風使舵
見風使帆、見風是雨、見風轉舵、見風轉篷、澆風薄俗
接風洗塵、借風使船、金風送爽、金風玉露、驚風駭浪
驚風怒濤、看風使船、看風使舵、看風使帆、看風駛船
狂風暴雨、狂風惡浪、狂風怒號、狂風驟雨、闌風長雨
闌風伏雨、列風淫雨、臨風對月、流風回雪、流風遺跡
流風餘俗、流風餘韻、盲風暴雨、盲風妒雨、盲風怪雨
盲風怪雲、盲風晦雨、盲風澀雨、拏風躍雲、南風不競
逆風惡浪、歐風美雨、怕風怯雨、批風抹月、劈風斬浪
飄風暴雨、飄風過耳、飄風急雨、飄風苦雨、飄風驟雨
平風靜浪、淒風楚雨、淒風寒雨、淒風苦雨、淒風冷雨
棲風宿雨、遷風移俗、清風高節、清風勁節、清風峻節
清風朗月、清風兩袖、清風亮節、清風明月、秋風過耳
秋風落葉、秋風掃落葉、秋風掃葉、秋風團扇、秋風紈扇
染風習俗、如風過耳、三風十愆、殺風景、煽風點火
扇風點火、傷風敗化、傷風敗俗、十風五雨、世風日下
順風扯帆、順風吹火、順風而呼、順風使船、順風使舵
順風使帆、順風駛船、順風行船、順風張帆、順風轉舵
隨風倒舵、隨風而靡、隨風逐浪、隨風轉舵、饕風虐雪
糶風賣雨、聽風聽水、通風報信、通風報訊、通風討信
吞風飲雨、歪風邪氣、望風捕影、望風承旨、望風而遁
望風而降、望風而靡、望風而逃、望風披靡、望風撲影
望風希旨、望風希指、望風響應、威風八麵、威風凜凜
威風掃地、威風祥麟、未風先雨、文風不動、聞風而動
聞風而起、聞風而逃、聞風而興、聞風而至、聞風破膽
聞風喪膽、聞風響應、聞風遠遁、聞風遠揚、握風捕影
無風不起浪、無風起浪、無風三尺浪、無風生浪、無風揚波
無風作浪、五風十雨、西風殘照、西風落葉、吸風飲露
係風捕景、係風捕影、仙風道格、仙風道骨、仙風道氣
掀風鼓浪、鹹風蛋雨、祥風時雨、向風慕義、曉風殘月
斜風細雨、興風作浪、腥風醎雨、腥風血雨、魆風驟雨
血風肉雨、熏風解慍、尋風捉影、揚風扢雅、佯風詐冒
一風吹、移風崇教、移風改俗、移風革俗、移風平俗
移風易尚、移風易俗、移風振俗、遺風古道、遺風舊俗
遺風逸塵、遺風餘采、遺風餘教、遺風餘烈、遺風餘思
遺風餘俗、遺風餘習、遺風餘象、遺風餘韻、遺風餘澤
因風吹火、吟風弄月、吟風詠月、引風吹火、英風亮節
迎風待月、迎風冒雪、迎風招展、友風子雨、有風有化
餘風遺文、沾風惹草、占風使帆、占風望氣、招風攬火
招風惹草、招風惹雨、貞風亮節、爭風吃醋、櫛風沐雨
櫛風釃雨、驟風暴雨、驟風急雨、逐風追電、追風掣電
追風躡景、追風躡影、追風攝景、追風逐電、追風逐日
追風逐影、捉風捕影、捉風捕月、縱風止燎
三、148個在第三位:
八方風雨、霸王風月、飽經風霜、飽經風雨、弊絕風清
別有風趣、別有風味、草靡風行、草偃風從、草偃風行
扯順風旗、叱嗟風雲、叱吒風雲、春風風人、踔厲風發
大家風範、大殺風景、大煞風景、大煞風趣、砥礪風節
電掣風馳、電照風行、跌宕風流、跌蕩風流、斷線風箏
對床風雨、耳邊風、耳旁風、放誕風流、肺石風清
風言風語、附庸風雅、骨化風成、鶴唳風聲、弘獎風流
虎嘯風生、宦海風波、急驚風撞著慢郎中、急如風火、際會風雲
際遇風雲、見事風生、驚才風逸、久經風霜、久曆風塵
口角風情、雷動風行、雷厲風飛、雷厲風行、雷令風行
林下風度、林下風範、林下風氣、林下風韻、林下風致
流落風塵、流言風語、龍虎風雲、露餐風宿、露宿風餐
淪落風塵、論辯風生、論議風生、滿城風雨、滿坐風生
滿座風生、名士風流、翩翩風度、平地風波、平地風雷
仆仆風塵、騎驢風雪中、饒有風趣、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日和風暖
日麗風和、日麗風清、日暖風和、日暖風恬、日炙風吹
日炙風篩、儒雅風流、詩酒風流、石火風燈、石火風燭
石尤風、時殊風異、水佩風裳、水宿風餐、談論風生
談吐風生、談笑風生、談議風生、鐵窗風味、聽見風就是雨
蔚成風氣、文采風流、無邊風月、霧鬢風鬟、想望風采
想望風褱、瀟灑風流、笑傲風月、嘯傲風月、嘯吒風雲
嘯吒風雲、雪虐風饕、雪月風花、迅雷風烈、煙花風月
言論風生、一代風流、一帆風順、一路風塵、一路風清
頤指風使、旖旎風光、議論風發、議論風生、意氣風發
詠嘲風月、有傷風化、雨鬢風鬟、雨僝風僽、雨打風吹
雨棟風簾、雨巾風帽、雨霾風障、雨沐風餐、雨散風流
雨順風調、雨絲風片、雨宿風餐、雨蓑風笠、雨臥風餐
雨僽風僝、淵湧風厲、月白風清、月黑風高、月朗風清
月露風雲、雲淡風輕、雲龍風虎、雲散風流、雲湧風飛
陣馬風檣、止談風月、櫛沐風雨
四、119個在第四位:
八麵駛風、八麵威風、敗化傷風、敗俗傷風、筆底春風
畢雨箕風、撥草瞻風、捕影係風、不正之風、慘雨酸風
代馬依風、當耳邊風、當耳旁風、道骨仙風、耳後生風
放屁添風、飛蓬乘風、飛蓬隨風、斐然鄉風、斐然向風
奉揚仁風、改俗遷風、改政移風、甘敗下風、甘拜下風
高節清風、怪雨盲風、觀化聽風、喝西北風、箕山之風
疾惡如風、疾雨暴風、濟竅飄風、霽月光風、見事生風
借篷使風、舉步生風、刻霧裁風、空穴來風、口角春風
口角生風、苦雨淒風、朗月清風、兩袖清風、林下高風
林下清風、馬耳春風、馬耳東風、馬牛其風、滿臉春風
滿麵春風、滿袖春風、靡然成風、靡然從風、靡然順風
靡然鄉風、靡然向風、密不通風、滅景追風、明月清風
抹月秕風、抹月批風、沐露梳風、沐雨梳風、沐雨櫛風
穆如清風、躡影追風、弄影團風、弄月嘲風、弄月吟風
排糠障風、破浪乘風、千裏同風、秋月春風、如坐春風
弱不禁風、上雨旁風、十雨五風、樹大招風、樹高招風
順水順風、四海承風、宿水飡風、宿水餐風、宿雨餐風
台閣生風、貪墨成風、談吐生風、桃李春風、天末涼風
同舟遇風、蔚然成風、吳帶當風、相帥成風、相習成風
血雨腥風、泱泱大風、一帆順風、一軌同風、一路順風
沂水春風、遺訓餘風、易俗移風、飲露餐風、詠月嘲風
餘韻流風、玉樹臨風、遇事生風、月暈而風、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暈知風,礎潤知雨、運斤成風、運斤如風、驟雨暴風、驟雨狂風
逐電追風、逐日追風、捉影捕風、作浪興風
五、11個在其他位置:
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東風壓倒西風
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
山雨欲來風滿樓
樹欲靜而風不寧
樹欲靜而風不停
樹欲靜而風不止
樹欲息而風不停
天有不測風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倪旻揚這個名字是起源於哪個成語
多事之秋
發音 duō shì zhī qiū
釋義 多事:事故或事變多;秋:時期。事故或事變很多的時期。
出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滅跡匿端,無為綠林之嚆矢也。”
示例 現在國家正當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隻是恐怕耽處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廢,將來又是怎樣個了局?(《老殘遊記》第十二回)
近義詞 多災多難 風雨飄搖 內憂外患 動蕩不安 雞犬不寧 兵連禍結
“清旻”是什麼意思?
【詞語】清旻 qīng mín
指天。明 徐複祚 《投梭記·閨敘》:“痛朝廷冠裳倒紊,妖氛遶濁亂清旻。”
你經常說的這些成語,原來都源於佛教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空中樓閣】
出於《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麵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麵二重,隻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皆大歡喜】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 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 普賢菩薩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掛羊頭賣狗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曾說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內(市)也。”但形成現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五燈會元· 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後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
【順水推舟】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原為禪語,見《續燈錄》卷七:“到這裏喚著順水放船。”又如金·萬鬆老人《從容錄》:“本要以毒攻毒,長慶隻解順水推船。”“順水推舟”在禪宗那裏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
【看風使帆】
原為禪語,意為隨緣,對機。語本《五燈會元》卷十六:“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這是法雲法秀禪師上堂開示的法語。法秀屬禪宗雲門宗門下。該宗祖師文偃有“雲門三句”,名噪叢林,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看風使帆”是解釋“隨波逐浪句”的。後變為“隨風倒舵”、“看風轉舵”、“見風轉舵”等,比喻順著勢頭行事,多含貶義。
【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同時,佛教又說因果必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如《因果經》說: “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陳如品》說:“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這就是說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報,有原因必有結果。後來以“前因後果”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支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台;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賊難防】
本為禪語,見《五燈會元·梁山緣觀禪師》:“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而言,謂六根的貪欲。如《雜阿含經》卷四三謂:“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六內賊者,譬六愛欲。”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欲,追逐聲色等塵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後因以指家庭內部的小偷或內奸最難防範。
【森羅萬象】
即紛然羅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萬物。如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在宇宙的森羅萬象中,我的胃痛當然不過是小事,或者簡直不算事。”森羅萬象一詞出於三國時譯出的《法句經》:“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這兩句經偈怎麼理解呢?
原來,森羅萬象是“色”,即一切物質現象,而物質現象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馬祖道一禪師指出:“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燈會元》卷三)所謂“一法”,即指能現森羅萬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張“三界唯心”,反對“心外取法”。 “森羅萬象”也作“萬象森羅”。
【聚沙成塔】
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象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注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積腋成裘的道理,注意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
【醒醐灌頂】
“醒醐”是從牛乳中反複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Pan”、“佛性”等。至於“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後來,詩文中多以“醒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如唐.白居易《嗟落發》詩:“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鏡花水月】
亦作“水月鏡花”。《大日經》等佛經載有十喻:幻、陽炎、夢、影(謂鏡中之形像)、乾達婆城(海市蜃樓)、響、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浮浪、虛空花(病眼昏花,於空中所見的種種花狀幻象)、旋火輪。密宗以此十喻觀想此世界虛幻不實,而離貪染執著。故此中“鏡”乃指鏡像,“花”指虛空花。《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後來人們多解作鏡中花,水中月,用來比喻詩文中空靈的境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鸚鵡學舌】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 ’”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維妙維肖,也無補於事。後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雲亦雲,沒有自已的見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製度的是唐代百丈懷海 (720-814) 禪師。
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後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製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製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
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於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
【一報還一報】
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於“天人感應”的理論。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入以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 “報應”說不同。
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隻因柳翠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乃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一刹那】
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刹那”“刹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刹那”短到什麼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刹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 “刹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末嚐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十惡不赦】
“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經》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
如《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與“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所謂“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
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十惡”的名稱,始見於《隋書·刑法誌》,晚於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誌》:“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
【三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醜好鬥,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牛”(見《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法苑珠林》卷九)。後來,人們就用“三頭六臂”來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習氣】
猶言習慣,係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 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
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隻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指物體若分若合或人際關係即不親熱也不疏遠。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於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 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後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牛鬼蛇神】
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後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杜牡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複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醜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於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火中生蓮】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 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俗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 羅虯《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 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係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雲峰悅禪師語錄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功德無量】
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惰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
【本來麵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本來麵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麵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麵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麵目”。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係、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
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係。如**《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導師】
最早見於佛經,其本義是引路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為讓眾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磐經,使得無為,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
【劫後餘生】
佛教認為世界經曆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於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並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循環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後餘生”的。圖景。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隻眼”。如宋·楊萬裏《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別具隻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常人多了一隻眼。在佛書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羅(Mahes-vara)豎生在額頭上的那隻“頂門眼”。《在智度論》卷二描繪道:“摩醯首羅天,秦(漢)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騎白牛。”神話小說中“灌口二朗神”的三隻眼的形象,當源於此。那隻“頂門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論》卷五)。意即超塵脫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誌·吳誌·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
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聖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後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淨土】
“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於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汙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
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淨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 “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勝妙景像。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淨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後形成淨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美好之地稱為淨土。
【現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 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 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海。《法華經· 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佛教為了救渡眾生出於苦海,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惡業造成的。那麼,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
描寫秋天的詞語是什麼?
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九秋、勁秋、雁天、旻天、 旻序、陰中、白藏
初秋、新秋、早秋、頭秋、小秋、孟秋、上秋、仲秋、暮秋、深秋、清秋、晚秋、殘秋、
季秋、寒秋、凜秋、秋令、秋收、秋景、秋色、秋光、秋風、金風
凋謝、凋、零、落、謝、凋零、凋落、凋謝、零落、飄零、枯、蔫、萎、幹巴、幹枯
枯黃、枯槁、枯幹、枯萎、枯朽、萎蔫
秋風蕭蕭、秋風蕭瑟、秋風瑟瑟、金風送爽、春花秋月、秋月春風、秋月春花
秋月寒江、晴雲秋月、天高雲淡、紅衰翠減、霜天紅葉、楓林盡染、一葉知秋
霜葉知秋、秋陽杲杲、丹楓迎秋、秋風紅葉、天高氣清、秋高氣爽、秋高氣肅
秋高馬肥、金桂飄香、桂子飄香、稻穀飄香、無邊落木蕭蕭下、春華秋實
北雁南飛、寒蟬淒切、梧桐葉落、玉露生寒、雁過留聲、天朗氣清、一葉知秋、
春種秋收、春蘭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風過耳、秋雨綿綿、一葉知秋、
一叢金黃、一叢火紅、秋意深濃、秋蘭飄香、秋雨綿綿、秋風過耳、丹楓迎秋、
楓林如火、秋風習習
懇求大家幫忙下,能將旻琳,雷鵬兩個名字編成一首詩,一段話,或者是一個跟兩個名字都有關聯的詞語?謝謝
昱日玉顏終不改
琳琅光彩自天成
雷霆一聲破長空
鵬程萬裏踏蒼茫
愛永不變永無恨
你若知我亦無憾
一生一世歲月短激人間相伴數輪回!
有關秋天的詞語(100個)
秋天、秋景、秋情
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書>(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九秋<書>(九秋風露);勁秋<書>(悲落葉於勁秋);雁天<書>;旻天<書>; 旻序<書>(請尊對旻序,高宴有餘歡);陰中<書>(秋為陰中,萬物以成);白藏<書>
初秋; 新秋; 早秋; 頭秋; 小秋<書>;孟秋; 上秋<書>;仲秋;暮秋;深秋;清秋;晚秋;殘秋;季秋;寒秋<書>;凜秋<書>
解釋:
殘秋:秋之末尾。
寒秋:深秋。
季秋:秋之末。
孟秋:秋季開始的第一個月。
秋令:秋天。也指秋天的氣候。
秋收:秋季的收成。秋收季節。
秋景:秋天的景色。同義的有:秋色(秋色宜人);秋光(大好秋光)。“秋景”也作“秋收”解:今年秋景很好。
秋風:入秋後吹的風。秋風蕭瑟天氣涼。
金風:秋風。還有:商風<書>(商風肅而寒生兮);商飄<書>(歲暮商飄飛);寒商<書>(寒商動秋閨);鯉魚風(九月鯉魚風)閶闔風<書>
秋風蕭蕭;秋風蕭瑟;秋風瑟瑟;金風送爽 春花秋月;秋月春風;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雲秋月;天高雲淡;紅衰翠減;霜天紅葉;楓林盡染;一葉知秋;霜葉知秋;秋陽杲杲;丹楓迎秋;秋風紅葉;天高氣清;秋高氣爽;秋高氣肅;秋高馬肥;金桂飄香;桂子飄香;稻穀飄香;無邊落木蕭蕭下;春華秋實
北雁南飛:雁是侯鳥,北方進人深秋時,雁便往溫暖的南方飛去。
寒蟬淒切:天冷蟬不再叫或低聲叫,發出的聲音淒涼悲切,象征著深秋季節。例:“寒蟬淒切,冷雨初歇。”
金風送爽:金風,秋風。秋風送來涼爽,是仲秋以前的氣候。金,秋風吹拂過的樹葉都逐漸呈現出金黃色,繼而脫落、飄零。所以用“金”來形容秋風。也有的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演變,秋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
秋風瑟瑟:瑟瑟,風吹物的聲音。秋鳳吹物發出瑟瑟的響聲,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氣爽:秋天空氣清新,天也顯得很高很藍。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說成“天高氣爽”。例:“秋高氣爽,牛羊肥壯。”
天高雲淡:雲淡,指天空晴朗、少雲。天空晴朗,雲彩很少。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葉落:古代傳說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葉,叫一葉知秋。所以用“梧桐葉落”表示秋天來臨。
玉露生寒:晶瑩的露珠使人產生寒冷的感覺。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相關詞語(Artsdome 彙編)
凋謝;凋;零;落;謝;凋零;凋落;凋謝;零落;飄零;枯;蔫;萎;幹巴;幹枯;枯黃;枯槁;枯幹;枯萎;枯朽;萎蔫
凋零:草木凋謝零落。“秋霜過後,草木凋零。”
飄零:花葉凋謝墜落。“黃葉驛零,已是深秋時節了。”也比喻遭到不豐,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枯黃:幹枯焦黃。“過了中秋,樹葉逐漸枯黃。”
回答者:高樓居士 - 大學士 十六級 10-29 09:50
華屋秋墟 秋月春風 百歲千秋
冰壺秋月 冰壼秋月 春花秋實 春花秋月 春華秋實
春蘭秋菊 春露秋霜 春秋筆法 春秋鼎盛 春秋無義戰
春去秋來 春蛇秋蚓 春生秋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蛙秋蟬
春蚓秋蛇 洞察秋毫 獨有千秋 多故之秋 多事之秋
富於春秋 各有千秋 華星秋月 疾風掃秋葉 兼葭秋水
琨玉秋霜 老氣橫秋 利析秋毫 臨去秋波 凜若秋霜
落葉知秋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皮裏春秋 皮裏陽秋
平分秋色 千秋人物 千秋萬代 千秋萬古 千秋萬世
千秋萬歲 秋波盈盈 秋風過耳 秋風落葉 秋風掃落葉
秋風掃葉 秋風團扇 秋風紈扇 秋高馬肥 秋高氣和
秋高氣爽 秋高氣肅 秋毫不犯 秋毫見捐 秋毫無犯
秋毫勿犯 秋毫之末 秋豪之末 秋後算賬 秋色平分
秋扇見捐 秋實春華 秋收東藏 秋收冬藏 秋水伊人
秋水盈盈 秋荼密網 秋行夏令 秋月春風 秋月春花
秋月寒江 社燕秋鴻 霜氣橫秋 萬代千秋 萬古千秋
萬歲千秋 萬載千秋 望穿秋水 望秋先零 危急存亡之秋
微察秋毫 葉落知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日三秋 一葉報秋
一葉落知天下秋 一葉知秋 一字千秋 遺臭千秋 盈盈秋水
有事之秋 月旦春秋
參考資料:[www.cnpoem.net]
寫秋天的詞語:秋天、秋景、秋情
秋;秋天;秋日;秋季;金秋;三秋<書>(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九秋<書>(九秋風露);勁秋<書>(悲落葉於勁秋);雁天<書>;旻天<書>; 旻序<書>(請尊對旻序,高宴有餘歡);陰中<書>(秋為陰中,萬物以成);白藏<書>
初秋; 新秋; 早秋; 頭秋; 小秋<書>;孟秋; 上秋<書>;仲秋;暮秋;深秋;清秋;晚秋;殘秋;季秋;寒秋<書>;凜秋<書>
解釋:
殘秋:秋之末尾。
寒秋:深秋。
季秋:秋之末。
孟秋:秋季開始的第一個月。
秋令:秋天。也指秋天的氣候。
秋收:秋季的收成。秋收季節。
秋景:秋天的景色。同義的有:秋色(秋色宜人);秋光(大好秋光)。“秋景”也作“秋收”解:今年秋景很好。
秋風:入秋後吹的風。秋風蕭瑟天氣涼。
金風:秋風。還有:商風<書>(商風肅而寒生兮);商飄<書>(歲暮商飄飛);寒商<書>(寒商動秋閨);鯉魚風(九月鯉魚風)閶闔風<書>
秋風蕭蕭;秋風蕭瑟;秋風瑟瑟;金風送爽 春花秋月;秋月春風;秋月春花;秋月寒江;晴雲秋月;天高雲淡;紅衰翠減;霜天紅葉;楓林盡染;一葉知秋;霜葉知秋;秋陽杲杲;丹楓迎秋;秋風紅葉;天高氣清;秋高氣爽;秋高氣肅;秋高馬肥;金桂飄香;桂子飄香;稻穀飄香;無邊落木蕭蕭下;春華秋實
北雁南飛:雁是侯鳥,北方進人深秋時,雁便往溫暖的南方飛去。
寒蟬淒切:天冷蟬不再叫或低聲叫,發出的聲音淒涼悲切,象征著深秋季節。例:“寒蟬淒切,冷雨初歇。”
金風送爽:金風,秋風。秋風送來涼爽,是仲秋以前的氣候。金,秋風吹拂過的樹葉都逐漸呈現出金黃色,繼而脫落、飄零。所以用“金”來形容秋風。也有的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演變,秋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
秋風瑟瑟:瑟瑟,風吹物的聲音。秋鳳吹物發出瑟瑟的響聲,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氣爽:秋天空氣清新,天也顯得很高很藍。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說成“天高氣爽”。例:“秋高氣爽,牛羊肥壯。”
天高雲淡:雲淡,指天空晴朗、少雲。天空晴朗,雲彩很少。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葉落:古代傳說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葉,叫一葉知秋。所以用“梧桐葉落”表示秋天來臨。
玉露生寒:晶瑩的露珠使人產生寒冷的感覺。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相關詞語(Artsdome 彙編)
凋謝;凋;零;落;謝;凋零;凋落;凋謝;零落;飄零;枯;蔫;萎;幹巴;幹枯;枯黃;枯槁;枯幹;枯萎;枯朽;萎蔫
凋零:草木凋謝零落。“秋霜過後,草木凋零。”
飄零:花葉凋謝墜落。“黃葉驛零,已是深秋時節了。”也比喻遭到不豐,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回答者:心中等待的夢 - 千總 五級 10-29 09:53
秋 天
好詞
秋令 仲秋 金秋 晚秋 暮秋 寒秋 秋色
秋涼 秋實 豐碩 金波 淒涼 蕭瑟 瑟索
秋高氣爽 秋雨綿綿 秋風蕭瑟 秋風蕭蕭 秋水長天 望穿秋水 秋江如練
漫江碧透 重陽登高 天高雲淡 秋蘭臧蕤 一葉知秋 秋葉蕭蕭 楓葉似火
落葉繽紛 落葉沙沙 花殘葉落 萬花凋謝 枯枝敗葉 層林盡染 漫山紅遍
遍地黃花 五穀豐登 北雁南飛 寒蟬淒切
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