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瘡崩烈是什麼意思?
舊傷口裂開了。
以前被弓箭射中的傷口或被刀劍所傷的傷口結伽後,由於情感激動或者劇烈活動等因素,致使結伽的傷口重新開裂了。
方言 橋外甥是什麼意思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進被宦官所殺,而與此同時他所召來的涼州刺史董卓已經率兵來到洛陽。董卓欲行廢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對,董卓用離間之計使丁原義子呂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引起朝臣不滿。曹操自告奮勇前去刺殺董卓,但卻失敗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關羽在陣前斬了董卓大將華雄,自此威震三軍。呂布出關挑戰,劉備兄弟三人奮勇擊敗呂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長沙太守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後離開了洛陽,準備回江東發展大業。
第七回 十八路諸侯聯軍開始瓦解,袁紹占據冀州後與公孫瓚開戰,但公孫瓚得到了猛將趙雲,袁紹與戰不利。孫堅為報劉表攔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卻被亂箭射殺。
第八回 董卓暴虐無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董卓在鳳儀亭用畫戟擲打呂布,自此二人結仇。
第九回 呂布在王允的挑撥下親手殺了董卓,董卓餘黨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殺害了王允。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後,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餘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後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誌,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於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張繡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說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麵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將衣帶詔給劉備觀看,劉備在義狀上簽字。曹操請劉備前去飲酒,指出劉備為天下英雄,劉備驚得手中竹筷落地。劉備為逃出曹操控製,自願前去攻擊袁術,袁術死於淮南。徐州刺史車胄欲害劉備,但計謀被陳登識破。
第二十二回 劉備複奪徐州後,擔心曹操前來攻擊,寫信向袁紹求救,袁紹命陳琳寫檄文討伐曹操。曹操使劉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將分別被張飛、關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張繡投降曹操後,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當眾侮辱曹操,使曹操大為不滿。曹操使禰衡招降劉表,但禰衡被黃祖所殺。董承向太醫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藥中下毒,卻被曹操發現,從而使得衣帶詔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將董承全家處斬,起兵前去攻打劉備,劉備棄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紹。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獻計招降關羽。
第二十五回 張遼前去勸降關羽,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紹聽劉備之言,遣顏良前去攻打白馬,關羽出馬斬了顏良。
第二十六回 袁紹又派文醜去報顏良之仇,但文醜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後,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眾將前去為關羽送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經曆五個關口,守關將有意攔阻關羽,均被關羽所殺。
第二十八回 關羽來到古城,在張飛麵前斬了曹將蔡陽,打消了張飛對兄長的疑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倉、關平等人,而劉備也終於逃出河北,和關羽、趙雲等人一同來到古城見到張飛,兄弟終於相會。
第二十九回 孫策被許貢家客襲擊,身受重傷。琅琊宮道士於吉為百姓散施符水,孫策認為於吉妖言惑眾,就將他斬殺。孫策因此急火攻心,瘡口迸裂,不治身亡。孫策之弟孫權繼領父兄基業,在江東招賢納士。
第三十回 袁紹起七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軍中無糧,許攸向袁紹獻計攻取許都,但袁紹認為許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采納,許攸一氣之下投奔曹操,勸說曹操襲取袁紹糧草囤積地點——烏巢。
第三十一回 袁紹糧草被燒之後,軍力很快瓦解,曹操在倉亭背水一戰,大破袁軍,袁紹逃回鄴城。劉備在汝南結連劉辟、龔都,欲乘虛攻擊曹操,但被曹操用計襲取汝南,劉備敗走,在孫乾等人的勸說下投奔了荊州刺史劉表。
第三十二回 袁紹病死,幼子袁尚繼立,引來袁尚之兄袁譚不滿。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殘殺之時,從中取事,最終袁氏兄弟兩敗俱傷,被曹操從中漁利。曹操攻破鄴城,審配身死,陳琳歸降曹操。
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鄴城中發現袁紹兒媳甄氏,曹操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殺袁譚,又遣呂曠等人在壺關大破袁紹外甥高幹。袁熙、袁尚投奔烏桓,郭嘉勸曹操攻打烏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卻反被公孫康斬殺。
第三十四回 劉備攻打江夏張武、陳孫,繳獲的盧馬。蔡瑁屢次設計陷害劉備,但均未成功。劉表在襄陽擺下筵席,請劉備前來主持,蔡瑁想借此機會除掉劉備,但計謀被伊籍識破,劉備從西門逃脫,的盧馬一躍三丈,跳過了檀溪。
第三十五回 劉備在筵席上逃脫後,不覺來到司馬徽的草堂,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伏龍、鳳雛。劉備回到新野,一個自稱單福的人前來投奔,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了曹仁部隊。
第三十六回 單福向劉備獻計,襲取了樊城,曹仁、李典敗走。程昱告訴曹操,單福隻是一個假名,此人真名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親書信賺徐庶往許都,徐庶臨走之前勸劉備前往隆中尋找臥龍先生諸葛亮。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前來拜訪劉備,對劉備敘述了諸葛亮的才能。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前往隆中,適逢諸葛亮出遊,隻得返回新野。幾日後,劉備又前往隆中拜訪,遇到諸葛亮之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劉備說諸葛亮行蹤不定。
第三十八回 劉備第三次來到隆中草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闡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勢。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拜諸葛亮為軍師。孫權為報父仇,率兵襲取夏口,用降將甘寧為先鋒,攻殺黃祖。
第三十九回 劉表之子劉琦因為後母蔡氏的迫害,向諸葛亮詢問脫身之計,在劉琦的再三追問下,諸葛亮終於告訴劉琦如何脫身。曹操派夏侯敦率兵攻打新野,諸葛亮用計在博望坡火燒曹軍,大獲全勝。
第四十回 劉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劉琮為荊州之主。蒯越等人勸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荊州。劉備用諸葛亮之謀,棄城而走,火燒新野,擊退曹仁部隊。
第四十一回 劉備帶領新野、樊城兩地百姓來到襄陽城下,但蔡瑁不準劉備入城。劉備帶領百姓前往江陵,在長阪坡遭到曹操夜襲,劉備與部將、家眷失散。趙雲在長阪坡舍命救出劉備家眷,斬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第四十二回 張飛在長阪橋一聲大喝,驚退曹操百萬大軍。事後,曹操率兵追襲劉備敗軍,路遇關羽率領的江夏士兵,擊退曹軍。劉備率殘兵來到江夏,諸葛亮自告奮勇前去東吳聯合孫權抗曹。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跟隨魯肅來到江東,麵見江東眾謀士,諸葛亮和眾人展開舌辯,駁得眾人無話可答。諸葛亮用激將法使孫權堅定抗曹的決心,但孫權最終還是猶豫不決,隻得將周瑜從柴桑取回商議對策。
第四十四回 諸葛亮巧妙地改動了《銅雀台賦》中“二喬”二字的含義,使得周瑜決定迎戰曹操。周瑜向孫權陳說利害,使得孫權決定破曹。周瑜認為諸葛亮的才能對東吳構成了威脅,派諸葛瑾前去勸降諸葛亮,卻無功而返。
第四十五回 周瑜夜探曹操水寨,決定用計除掉曹營水軍都督蔡瑁、張允。曹操派蔣幹前來說降周瑜,周瑜邀蔣幹共榻而寢,故意讓蔣幹看見偽造的蔡瑁、張允與東吳結連的書信。蔣幹回到江北,將書信獻給曹操,曹操下令處斬蔡瑁、張允。
第四十六回 周瑜欲害諸葛亮,故意讓諸葛亮在三日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算定三日後有大霧,乘草船帶魯肅前去曹營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萬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黃蓋為了周瑜火攻之計成功,決定用苦肉計騙過曹營細作,然後前去詐降。
第四十七回 闞澤受黃蓋之命前去曹營獻詐降書,曹操派蔣幹前去探聽虛實。周瑜把蔣幹安置在西山,蔣幹夜訪龐統,龐統向曹操獻了“連環計”,使得曹操將全部戰船釘在一起,為周瑜火攻成功創造了條件。
第四十八回 曹操麵對長江,橫槊賦詩,劉馥指出曹操詩中不吉之處,曹操大怒,殺了劉馥。曹操開連環戰船與東吳交戰,部將焦觸、張南自告奮勇前去挑戰,卻被吳將韓當、周泰所殺。
第四十九回 諸葛亮為了治愈周瑜的心病,稱自己能夠借來東南風,在七星壇上祭拜整日,終於刮起了東南風。周瑜派黃蓋開火船前去燒曹操戰船,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損傷大半。
第五十回 曹操從赤壁逃脫,諸葛亮在路上布下數路伏兵,使得曹操部下士兵又折傷大半。曹操中了諸葛亮“虛虛實實”之計,率兵走華容道,卻遭遇關羽的伏兵,曹操向關羽求情,關羽念在曹操往日的恩情上放走了曹操。
第五十一回 周瑜率大軍攻打荊州南郡,與守將曹仁對壘。曹仁故意棄城而走,引周瑜入城,卻在敵樓上埋伏弓弩手,周瑜中箭墜馬,被眾人救回。周瑜用計賺曹仁前來劫營,正欲乘虛前去攻城,不料南郡、荊襄都已落入劉備手中,周瑜氣得箭瘡發作,倒下馬來。
第五十二回 周瑜派魯肅前去向劉備索要荊州,諸葛亮說要等到公子劉琦百年以後才能交換荊州。劉備用馬良之計,攻打荊南四郡,諸葛亮設計先占了零陵,又派趙雲前去攻打桂陽郡,太守趙範出降。
第五十三回 關羽攻打長沙郡,與大將黃忠展開大戰。因為二人對敵方留情,使得長沙太守韓玄認為黃忠結連劉備,正要斬殺黃忠,卻被一直對韓玄不滿的魏延所殺。孫權攻打合淝,守將張遼識破了孫權的裏應外合之計,導致孫權大敗,太史慈戰死。
第五十四回 周瑜將劉備賺至東吳,欲用美人計困住劉備,但趙雲用諸葛亮之計使得周瑜弄假成真,劉備得到孫權繼母吳國太的認可,吳國太將女兒許配給了劉備。
第五十五回 周瑜設計將劉備軟禁在東吳,趙雲用諸葛亮之計假稱荊州告急,劉備帶孫夫人一同回荊州。孫權、周瑜分別派兵攔截,但都被孫夫人喝退。諸葛亮在江邊接應劉備上船,令軍士高聲羞辱周瑜,周瑜氣得箭瘡複發,昏倒在船上。
第五十六回 鄴城的銅雀台完工,曹操與眾文武官員在銅雀台宴飲。劉備、諸葛亮對前來索要荊州的魯肅說必須取得益州之後才能歸還荊州。周瑜欲以勞軍為名襲取荊州,但計謀被諸葛亮識破,安排四路大軍等待周瑜部隊到來。
第五十七回 周瑜病逝,諸葛亮前去柴桑吊喪,回程中遇到龐統,諸葛亮告訴龐統如果不如意可去投奔劉備。劉備因為龐統容貌醜陋,將他派往耒陽縣處理事務。張飛前去耒陽縣視察,發現龐統非凡的才能,終於使龐統受到劉備的重用。
第五十八回 馬騰被曹操殺害後,馬超為報父仇,聯合韓遂攻打長安、潼關,曹操與戰不利,被馬超殺得割須棄袍,幾乎喪命。
第五十九回 馬超與曹操手下猛將許褚交鋒,不分勝負。曹操用賈詡之謀,設計離間馬超、韓遂,終於使得二人反目成仇,最終韓遂被馬超砍斷手臂,但馬超也受到曹操大軍的攻擊,逃往羌中。韓遂率眾投降曹操,被封為西涼侯。
第六十回 益州牧劉璋派使節張鬆前去結連曹操,但張鬆卻反被曹操趕出許都。劉備派部將迎接經過荊州的張鬆,張鬆感激劉備之恩,臨走之前將西川四十一州地理圖本獻給劉備。劉備率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一同入川。
第六十一回 孫權派周善前往荊州取孫夫人和阿鬥往東吳,意在令劉備拿荊州換阿鬥。趙雲追趕周善的船隊,奪回阿鬥。曹操加封魏公,受九錫,率軍攻打東吳,被孫權擊敗。孫權送給曹操一封書信,曹操收到信後退兵。
第六十二回 劉備用龐統之計,襲取涪水關,斬殺守將楊懷、高沛。劉璋派張任等四人在雒城前下寨,魏延欲奪黃忠之功,破壞預定的計劃,導致戰敗。黃忠救了魏延,斬殺川將鄧賢。
第六十三回 龐統急於攻取雒城,在落鳳坡被張任的伏兵射殺。諸葛亮、張飛、趙雲兵分兩路前往西川,留關羽鎮守荊州。張飛途經巴郡,用奇計生擒巴郡太守嚴顏,嚴顏堅決不降,張飛欽佩嚴顏的誌氣,以禮相待,並且用嚴顏的部隊為先鋒,提前到達涪水關。
第六十四回 諸葛亮隨後也來到涪水關,定下計策生擒川將張任,張任誓死不降,被劉備下令處斬。馬超借西羌兵攻打涼州,殺太守韋康,韋康部將楊阜假意投降馬超,暗地聯絡薑敘、梁寬、趙衢,裏應外合攻破馬超,馬超妻小均被殺。
第六十五回 馬超投奔漢中張魯,張魯受劉璋之托派馬超前去營救劉璋。馬超與張飛大戰一整天,不分勝負,諸葛亮派人前去賄賂張魯謀士楊鬆,楊鬆向張魯誣告馬超欲謀反,使得馬超進退兩難,劉備趁機勸降了馬超,在馬超的輔助下攻取了益州,劉璋投降。
第六十六回 魯肅定計請關羽渡江赴會,意在索取荊州,關羽單刀赴會,最終使得魯肅之計毫無效果。漢獻帝與皇丈伏完密謀殺曹操,事機敗露,伏完全家被殺,伏皇後也被曹操下令處死。
第六十七回 曹操率兵攻打張魯,收服張魯大將龐德。楊鬆收受曹操賄賂,獻城投降,張魯也降了曹操。合淝守將張遼、李典、樂進三人齊心協力,在逍遙津大破孫權進攻的隊伍,自此張遼威震東吳。
第六十八回 曹操平漢中之後,率部前來援助張遼,孫權與戰不利,陳武、董襲陣亡,孫權不得已向曹操求和。道士左慈來到鄴都,施展法術戲弄曹操,曹操大怒,欲處斬左慈,卻被左慈的術法嚇得一病不起。
第六十九回 平原神卜管輅受曹操的邀請來到許都,預言曹操將會在定軍山損一大將。少府耿紀等五人決定在正月十五夜謀殺曹操,但被曹操部將發覺,五人全部被害。
第七十回 劉備進軍漢中,張飛與曹將張郃對壘,智取瓦口關三寨,使得曹軍損失慘重。黃忠自告奮勇前去迎戰張郃,張郃被迫逃往天蕩山,黃忠進兵天蕩,斬殺守將韓浩、夏侯德。
第七十一回 黃忠在定軍山與夏侯淵對峙,采用了法正“以逸待勞”之計,斬殺夏侯淵。曹操率軍前來報仇,黃忠被圍,趙雲單槍匹馬前去營救,又命營寨中偃旗息鼓,獨身一人在寨門外阻擋曹軍。
第七十二回 劉備背水一戰,大破曹軍主力部隊,曹操退守斜穀,主簿楊修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被曹操斥為惑亂軍心,將楊修處斬。劉備乘勝追擊,曹操不得已撤回許都。
第七十三回 劉備自封為“漢中王”,與曹操名爵相等,又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為五虎大將。關羽得到劉備指令,進取襄陽,乘勝攻打樊城,樊城守將曹仁堅守不出。
第七十四回 曹操派於禁前去救樊城,使龐德為前部先鋒。於禁恐龐德立功,屢次阻撓龐德的追擊。於禁在罾口川下寨,被關羽決水淹寨,於禁統領的七軍全軍覆沒,於禁被擒,龐德被斬。
第七十五回 關羽在攻樊城時中了毒箭,神醫華佗前來為關羽刮骨療毒。東吳呂蒙用陸遜之計,使關羽不設防荊州,呂蒙率領軍士乘夜占領烽火台,不費一兵一卒,奪得荊州,治中潘浚、公安守將傅士仁投降。
第七十六回 曹操派徐晃前來助戰,徐晃用計大破關羽軍隊。傅士仁招降南郡守將糜芳,南郡也落入東吳之手,關羽被迫退守麥城。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絕發兵。孫權派諸葛瑾勸降關羽,關羽不從。
第七十七回 孫權在麥城小路設伏,關羽、關平被孫權所擒,均被斬。關羽陰魂被玉泉山老僧普淨點化,自此常在玉泉顯靈。孫權將關羽首級轉送給曹操,曹操將關羽以王侯之禮埋葬。
第七十八回 劉備欲進兵東吳問罪,諸葛亮苦諫方止。曹操命華佗醫治自己的頭風病,華佗說必須砍開頭顱才能去根,曹操大怒,將華佗囚於獄中。不久華佗身亡,曹操病勢轉重,對眾臣吩咐身後之事後,長歎而死。
第七十九回 曹丕繼承王位,因為弟弟曹植不來奔喪,下令拿下問罪,曹植在極端悲憤的情況下作七步詩痛斥曹丕的不仁。廖化勸劉備處斬劉封、孟達,不料走漏了消息,孟達降魏,劉封率部與戰不利,逃回成都,卻被劉備拿下問斬。
第八十回 曹丕在眾臣勸諫之下,廢了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國號大魏。諸葛亮勸說劉備複興漢室,劉備再三不從,諸葛亮詐病賺劉備允諾稱帝一事。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漢。
第八十一回 劉備欲興兵伐吳,張飛在閬中預備白旗白甲,因為部將範疆、張達沒有按期完備而被張飛毒打,二人心懷怨恨,入帳刺殺張飛,逃往東吳。劉備憤恨,當即率領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
第八十二回 孫權派趙谘向曹丕求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孫權欲罷兵不戰,劉備不允,派關羽、張飛之子關興、張苞為前部先鋒,殺向東吳。
第八十三回 黃忠戰死,劉備愈加憤恨,加緊攻打東吳。孫權不得已將劉備仇人送往蜀軍營寨,但劉備仍然不肯罷休,定要掃平東吳。闞澤向孫權推薦陸遜為大都督,但陸遜年少,諸將大都不服。
第八十四回 陸遜設計火燒連營,劉備七百裏營寨均被燒著,劉備率殘兵敗將回到白帝城。陸遜追擊至魚腹浦,諸葛亮預先在此地布下石陣,阻攔住陸遜的軍隊。陸遜擔心曹丕乘虛伐吳,引兵返回。
第八十五回 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重,召諸葛亮等人托付後事。劉備病逝,諸葛亮立年幼的劉禪為帝,曹丕乘機派五路大軍攻擊西蜀。諸葛亮暗地調遣兵馬,退去其中四路,又將心事告訴了後主劉禪。鄧芝看透了諸葛亮的心思,諸葛亮就派他出使東吳。
第八十六回 鄧芝對孫權陳述蜀、吳兩國利害關係,終於使孫權決定斷絕與魏國的來往,聯合蜀國共同抗魏。曹丕禦駕親征,南下伐吳,吳將徐盛設計大破曹丕,魏將張遼身死。
第八十七回 建寧太守雍闓結連蠻王孟獲起兵造反,諸葛亮用反間計各個擊破,平定雍闓叛亂。孟獲與諸葛亮對抗,諸葛亮設下伏兵,生擒孟獲,但孟獲並不心服。
第八十八回 孟獲倚仗瀘水天險,坐守不出,諸葛亮夜渡瀘水,孟獲帳下洞主對孟獲不滿,生擒孟獲,獻給諸葛亮。孟獲仍然不服,率兵再度反抗,遣弟孟優前去蜀營中詐降,卻被諸葛亮識破,孟獲前來接應,又被諸葛亮所擒。
第八十九回 諸葛亮棄寨而走,誘孟獲深入,設下伏兵,生擒孟獲。諸葛亮再度放走孟獲,孟獲求援於禿龍洞主朵思大王,朵思倚仗周邊險惡的環境,認為蜀軍無法進入,但諸葛亮得到孟節的幫助,深入蠻方,孟獲被迤西銀冶洞洞主楊鋒所擒。
第九十回 孟獲因三江城失守而向木鹿大王求救,以巨獸擊退蜀兵,諸葛亮巧用假獸驅逐蠻方真獸,孟獲大敗。孟獲欲用詐降計騙過諸葛亮,但失敗遭擒。孟獲欲借烏戈國藤甲軍擊垮蜀軍,但諸葛亮用火攻消滅了藤甲軍。孟獲對諸葛亮心服口服,終於投降。
第九十一回 諸葛亮回到成都,上《出師表》一道,勸後主劉禪盡心治國。諸葛亮率領眾將北伐,令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魏主曹丕身亡,曹睿繼立,派遣武帝曹操女婿夏侯茂引兵迎戰蜀軍。
第九十二回 西涼名將韓德帶領四子出馬迎戰蜀軍,但五人皆被趙雲所殺。諸葛亮用計生擒夏侯茂,命他前去招安安定、天水二郡太守。安定太守崔諒詐降,但被諸葛亮識破,崔諒身死。
第九十三回 諸葛亮派趙雲攻打天水城,大將薑維出迎。趙雲引軍而回,諸葛亮用反間計離間薑維和天水太守馬遵之間的關係,薑維因受馬遵所攻而降蜀,諸葛亮取了天水。諸葛亮出祁山,魏主曹睿派曹真迎戰諸葛亮,軍師王朗欲說降諸葛亮,卻反被諸葛亮罵死。
第九十四回 曹真欲借羌人之力擊破諸葛亮,諸葛亮用計擊敗羌軍,羌王徹裏吉答應斷絕與魏國的關係。孟達欲歸蜀國,決定起兵伐魏,但計劃泄露。曹睿重新起用驃騎大將軍司馬懿,司馬懿攻破上庸,孟達戰死。
第九十五回 諸葛亮遣馬謖鎮守要塞街亭,馬謖不聽王平之言,堅持在山頂下寨,導致蜀軍的慘敗。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計”使得司馬懿產生疑心,下令撤軍。
第九十六回 諸葛亮率軍退回漢中,下令斬了馬謖,並自貶三級。吳將周魴詐降魏國,魏國大將軍曹休起兵伐吳,周魴為了取得曹休的信任,割斷頭發為誓。曹休進兵石頭城,卻中了埋伏,大敗而歸。
第九十七回 趙雲病逝後,諸葛亮再上《出師表》,二出祁山,卻在陳倉道口受挫。薑維詐降曹真,曹真部將費耀出兵攻擊諸葛亮,中了埋伏,費耀身死。
第九十八回 諸葛亮軍中無糧,決定退兵。魏延受諸葛亮密計,斬了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吳王孫權稱帝,改元黃龍。諸葛亮三出祁山,計破陳倉城,守將郝昭身死。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計取武都、陰平,後主劉禪詔諸葛亮官複原職。諸葛亮欲破司馬懿,以退兵為名,大敗前來追擊的魏軍。張苞病逝,諸葛亮下令退回漢中。曹真、司馬懿入寇西蜀,諸葛亮預測一月內必有大雨,堅守不戰。
第一百回 曹真與司馬懿打賭,各守一穀等候蜀兵。陳式擅自進兵箕穀,兵馬損傷,被處斬。曹真被諸葛亮擊敗,一病不起,諸葛亮遣人送信往魏營,曹真看後氣死。諸葛亮四出祁山,與司馬懿鬥陣,魏軍大敗。司馬懿遣降將苟安散布流言,劉禪召諸葛亮回。
第一百一回 諸葛亮五出祁山,在鹵城附近用奇計使司馬懿不敢進犯,因此士兵得以在鹵城打麥。李嚴誤了糧草,恐諸葛亮責怪,謊報軍情,說東吳入寇。諸葛亮撤軍回蜀,張郃前往追擊,諸葛亮在木門道設下伏兵,射死張郃。
第一百二回 諸葛亮六出祁山,準備攻擊司馬懿營寨,但卻被司馬懿預先發覺,吳班戰死。諸葛亮在上方穀製造木牛流馬運糧,司馬懿決定仿造,但諸葛亮卻設計將魏軍的木牛流馬盡數奪得。
第一百三回 諸葛亮設計將司馬懿困在上方穀,放火焚燒,但天降大雨,司馬懿得以逃脫。諸葛亮患病,自知時日不多,欲用禳星之法延長壽命,但還差一天就成功的時候,大燈被魏延失足撲滅。
第一百四回 諸葛亮病重,喚薑維、楊儀等人托付後事。劉禪差李福前來問安,李福向諸葛亮詢問後繼者。諸葛亮病逝,薑 維等人用諸葛亮的木像瞞過司馬懿,因此蜀兵得以退回。
第一百五回 魏延不滿楊儀領兵,起兵造反,楊儀用諸葛亮遺計斬了魏延。曹睿在魏國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拆取故漢所遺承露盤,以求長生不老。
第一百六回 遼東公孫淵起兵造反,司馬懿率兵前去平定,斬了公孫淵,遼東平定。曹睿身死,曹芳即位,權臣曹爽設計撤去司馬懿兵權,司馬懿為消除曹爽的戒心,詐作重病,使曹爽消除了疑心。
第一百七回 司馬懿用計除掉了曹爽,曹爽親族夏侯霸心懷不安,投降蜀國。薑維乘魏國內亂而伐魏,卻被郭淮、陳泰用計擊敗,薑維不得已而退兵,在路上設下連弩,防止追兵。
第一百八回 司馬懿病卒,司馬師、司馬昭掌管魏國大權。吳主孫權亡,孫亮繼立,司馬昭乘機伐吳,吳將丁奉率領步卒上敵船,一舉擊敗魏國船隊。吳國皇族孫峻對太傅諸葛恪不滿,設計謀殺諸葛恪,掌握吳國兵權。
第一百九回 薑維二伐中原,斬魏將徐質,將司馬昭困在鐵籠山上,但救兵來到,司馬昭乘機下山。魏兵請羌兵來助,薑維退走,郭淮來追,被薑維射殺。司馬師掌握大權,魏主曹芳欲謀殺司馬師,但被司馬師發覺,廢曹芳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
第一百十回 魏將毋丘儉、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的暴政,文欽之子文鴦率兵突入魏營,所向披靡。司馬師眼瘤發作,不治身亡。司馬昭鎮壓了毋丘儉叛亂。薑維乘機三伐中原,背水一戰,擊敗魏將王經,但隨後因輕入敵境,被魏將鄧艾設計擊敗。
第一百十一回 薑維四伐中原,鄧艾設計將薑維困於段穀,蜀將張嶷陣亡,薑維退回蜀地。魏將諸葛誕起兵討伐司馬昭,結連東吳共同進兵,東吳大將軍孫綝派兵援救,司馬昭起兵前往鎮壓。
第一百十二回 諸葛誕暴虐無度,部將皆出城而逃。吳將全端、文鴦等人投降司馬昭,諸葛誕被殺。薑維乘諸葛誕叛亂,五伐中原,與鄧艾父子交鋒。鄧艾用緩兵之計延捱時日,諸葛誕失敗之後,薑維隻得退兵。
第一百十三回 吳國大將軍孫綝廢吳主孫亮為會稽王,另立孫休為帝。老將丁奉聯絡張布設計殺了孫綝,東吳內亂平息。薑維六伐中原,與鄧艾、司馬望鬥陣,大破魏軍,鄧艾用黨均之謀,派人往成都散布流言,劉禪將薑維召回成都。
第一百十四回 魏主曹髦不滿司馬昭的大權,率兵討伐,司馬昭部下武士成濟殺了曹髦。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薑維假借問罪之名七伐中原,鄧艾遣王瓘前去詐降,卻被薑維識破,擊敗魏軍,但同時蜀軍也因此損失重大,隻得退軍。
第一百十五回 薑維再次北伐,與鄧艾相持。劉禪聽信黃皓、閻宇讒言召回薑維。薑維被迫屯田遝中避禍。司馬昭見時機成熟,決定興兵滅蜀。
三國演義第53回-第56回簡介
*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關羽攻打長沙郡,與大將黃忠展開大戰。因為二人對敵方留情,使得長沙太守韓玄認為黃忠結連劉備,正要斬殺黃忠,卻被一直對韓玄不滿的魏延所殺。孫權攻打合淝,守將張遼識破了孫權的裏應外合之計,導致孫權大敗,太史慈戰死。
*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周瑜將劉備賺至東吳,欲用美人計困住劉備,但趙雲用諸葛亮之計使得周瑜弄假成真,劉備得到孫權繼母吳國太的認可,吳國太將女兒許配給了劉備。
*
《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周瑜設計將劉備軟禁在東吳,趙雲用諸葛亮之計假稱荊州告急,劉備帶孫夫人一同回荊州。孫權、周瑜分別派兵攔截,但都被孫夫人喝退。諸葛亮在江邊接應劉備上船,令軍士高聲羞辱周瑜,周瑜氣得箭瘡複發,昏倒在船上。
*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鄴城的銅雀台完工,曹操與眾文武官員在銅雀台宴飲。劉備、諸葛亮對前來索要荊州的魯肅說必須取得益州之後才能歸還荊州。周瑜欲以勞軍為名襲取荊州,但計謀被諸葛亮識破,安排四路大軍等待周瑜部隊到來。
三弄周瑜是指哪三弄?
三氣周瑜```
1.赤壁後搶先取荊州`此為一氣```
第51回:
周瑜、程普收住眾軍,徑到南郡城下,見旌旗布滿,敵樓上一將叫曰:"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亂箭射下。瑜命且回軍商議,使甘寧引數千軍馬,徑取荊州;淩統引數千軍馬,徑取襄陽;然後卻再取南郡未遲。正分撥間,忽然探馬急來報說:"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詐調荊州守城軍馬來救,卻教張飛襲了荊州。"又一探馬飛來報說:"夏侯敦在襄陽,被諸葛亮差人齎兵符,詐稱曹仁求救,誘□引兵出,卻教雲長襲取了襄陽。二處城池,全不費力,皆屬劉玄德矣。"周瑜曰:"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拿住陳矯,兵符自然盡屬之矣。"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
2.賠了夫人又折兵`此為二氣```
第55回:
望見玄德車馬不遠,瑜令並力追襲。正趕之間,一聲鼓響,山崦內一彪刀手擁出,為首一員大將,乃關雲長也。周瑜舉止失措,急撥馬便走;雲長趕來,周瑜縱馬逃命。正奔走間,左邊黃忠,右邊魏延,兩軍殺出。吳兵大敗。周瑜急急下得船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決一死戰!"黃蓋、韓當力阻。瑜自思曰:"吾計不成,有何麵目去見吳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眾將急救,卻早不省人事。
3.周瑜使假途滅虢之計`被諸葛識破`此為三氣```
第56回
敵樓上趙雲出曰:"都督此行,端的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汝豈猶未知耶?"雲曰:"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雲在此。吾主公有言:孤與劉璋,皆漢室宗親,安忍背義而取西川?若汝東吳端的取蜀,吾當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周瑜聞之,勒馬便回。隻見一人打著令字旗,於馬前報說:"探得四路軍馬,一齊殺到:關某從江陵殺來,張飛從姊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正不知多少軍馬。喊聲遠近震動百餘裏,皆言要捉周瑜。"瑜馬上大叫一聲,箭瘡複裂,墜於馬下。
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瑜大怒,咬牙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周瑜接入。具言其事。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遂令催軍前行。行至巴丘,人報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周瑜愈怒。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拆封視之。書曰:
漢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致書於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別,至今戀戀不忘。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裏,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曹操失利於赤壁,誌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齏粉矣!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
周瑜覽畢,長歎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言訖,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三國演義全文300字簡介
漢朝末年的十長侍亂朝綱和黃巾起義開始.劉備、關羽、張飛桃源三結義連接,開始了他們自己的艱辛的發展史。
正值亂世,梟雄崛起,以曹操、孫堅、劉表、袁紹等人勢力最為強悍,統領一方,而劉備還是一個區區縣令。
後董卓因變而得意控製朝綱,在曹操的號召下麵,各路諸侯積聚,展開了一場討伐之戰,此時的三兄弟,還是公孫瓚手下的兵卒,但是才能已經日漸展露出來。
後幸得徐州,但又因為無義呂布的陰謀而失去了發展地。
布滅。得失徐庶,三顧臥龍、終得飛龍入海時。
不料曹操在荊州原主劉表去世之後大舉南下,妄圖一統江東。
孫劉聯盟,草船借劍,火燒赤壁。
再臨荊州,鬥智鬥勇。
收二川,孫劉聯盟,力敵曹操,三足鼎立。
陰謀現,關羽忘亡,荊州失,聯盟破裂。
張飛故,征江東,率大軍。無奈火燒聯營,得了陸遜名頭。
白帝托孤,換的孔明忠心。勵精圖治,親擒孟獲,重得三足之勢。
無奈天妒英才,六出祁山未得寸土功勳,命隕五丈原。
薑維獨憑氣力高,九進中原空夠勞。
鄧艾鍾會分兵進,劉氏江山盡數曹……
司馬憑空出江湖,獨亂朝綱獲大權。
受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紛紛時世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三國演義》1到40回簡介
第一回 漢朝末年,張角兄弟發動叛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踏上了保國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郵故意刁難劉備,張飛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郵一頓。朝廷上宦官專權,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辯為帝,掌握兵權後決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進被宦官所殺,而與此同時他所召來的涼州刺史董卓已經率兵來到洛陽。董卓欲行廢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對,董卓用離間之計使丁原義子呂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帝,引起朝臣不滿。曹操自告奮勇前去刺殺董卓,但卻失敗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關羽在陣前斬了董卓大將華雄,自此威震三軍。呂布出關挑戰,劉備兄弟三人奮勇擊敗呂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計,將漢獻帝劫往長安。長沙太守孫堅得到傳國玉璽後離開了洛陽,準備回江東發展大業。
第七回 十八路諸侯聯軍開始瓦解,袁紹占據冀州後與公孫瓚開戰,但公孫瓚得到了猛將趙雲,袁紹與戰不利。孫堅為報劉表攔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卻被亂箭射殺。
第八回 董卓暴虐無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董卓在鳳儀亭用畫戟擲打呂布,自此二人結仇。
第九回 呂布在王允的挑撥下親手殺了董卓,董卓餘黨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殺害了王允。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權後,假借獻帝名義使曹操攻打青州黃巾軍。曹操父親被陶謙部將張闓殺害,曹操遷怒陶謙,率兵前往徐州,望風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黃巾餘黨攻擊,派同鄉太史慈前往平原請劉備前來解圍。劉備來到徐州,曹操又因為後方被呂布襲擊,因而撤兵。陶謙有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
第十二回 陶謙病死,劉備自領徐州牧。曹操用計擊破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
第十三回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誌,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第十六回 劉備為袁術所逼,不得已求助於呂布,呂布轅門射戟替劉備解圍。張飛盜呂布馬匹,呂布將劉備逐出徐州,劉備投奔曹操。張繡在宛城夜襲曹操營寨,曹操大將典韋戰死。
第十七回 袁術在淮南稱帝,同時起兵攻擊呂布,陳登前往說韓暹、楊奉,二人背叛袁術,袁術因此戰敗。曹操發檄使劉備、呂布、孫策三方麵合攻袁術,袁術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壽春。
第十八回 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雙方互有輸贏。劉備為呂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呂布部將曹性射傷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結連陳登為內應,導致呂布節節敗退,據守下邳城。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計水淹下邳,城中無糧。呂布部將宋憲、魏續、侯成反叛,獻城投降,呂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將呂布處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將劉備帶回許都,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在許田和獻帝圍獵,意在觀察朝臣舉動。獻帝因為曹操專權而感到不安,將血字詔書寫在玉帶之中,付與國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將衣帶詔給劉備觀看,劉備在義狀上簽字。曹操請劉備前去飲酒,指出劉備為天下英雄,劉備驚得手中竹筷落地。劉備為逃出曹操控製,自願前去攻擊袁術,袁術死於淮南。徐州刺史車胄欲害劉備,但計謀被陳登識破。
第二十二回 劉備複奪徐州後,擔心曹操前來攻擊,寫信向袁紹求救,袁紹命陳琳寫檄文討伐曹操。曹操使劉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將分別被張飛、關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張繡投降曹操後,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但禰衡當眾侮辱曹操,使曹操大為不滿。曹操使禰衡招降劉表,但禰衡被黃祖所殺。董承向太醫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藥中下毒,卻被曹操發現,從而使得衣帶詔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將董承全家處斬,起兵前去攻打劉備,劉備棄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紹。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獻計招降關羽。
第二十五回 張遼前去勸降關羽,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袁紹聽劉備之言,遣顏良前去攻打白馬,關羽出馬斬了顏良。
第二十六回 袁紹又派文醜去報顏良之仇,但文醜又被關羽所殺。劉備寫書欲與關羽聯絡,關羽得到劉備來信後,毅然決定離開曹操,前去河北尋找劉備。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眾將前去為關羽送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經曆五個關口,守關將有意攔阻關羽,均被關羽所殺。
第二十八回 關羽來到古城,在張飛麵前斬了曹將蔡陽,打消了張飛對兄長的疑忌。關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倉、關平等人,而劉備也終於逃出河北,和關羽、趙雲等人一同來到古城見到張飛,兄弟終於相會。
第二十九回 孫策被許貢家客襲擊,身受重傷。琅琊宮道士於吉為百姓散施符水,孫策認為於吉妖言惑眾,就將他斬殺。孫策因此急火攻心,瘡口迸裂,不治身亡。孫策之弟孫權繼領父兄基業,在江東招賢納士。
第三十回 袁紹起七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軍中無糧,許攸向袁紹獻計攻取許都,但袁紹認為許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采納,許攸一氣之下投奔曹操,勸說曹操襲取袁紹糧草囤積地點——烏巢。
第三十一回 袁紹糧草被燒之後,軍力很快瓦解,曹操在倉亭背水一戰,大破袁軍,袁紹逃回鄴城。劉備在汝南結連劉辟、龔都,欲乘虛攻擊曹操,但被曹操用計襲取汝南,劉備敗走,在孫乾等人的勸說下投奔了荊州刺史劉表。
第三十二回 袁紹病死,幼子袁尚繼立,引來袁尚之兄袁譚不滿。曹操趁袁氏兄弟自相殘殺之時,從中取事,最終袁氏兄弟兩敗俱傷,被曹操從中漁利。曹操攻破鄴城,審配身死,陳琳歸降曹操。
第三十三回 曹操之子曹丕在鄴城中發現袁紹兒媳甄氏,曹操為二人主婚。曹操在平原攻殺袁譚,又遣呂曠等人在壺關大破袁紹外甥高幹。袁熙、袁尚投奔烏桓,郭嘉勸曹操攻打烏桓,二袁不得已又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卻反被公孫康斬殺。
第三十四回 劉備攻打江夏張武、陳孫,繳獲的盧馬。蔡瑁屢次設計陷害劉備,但均未成功。劉表在襄陽擺下筵席,請劉備前來主持,蔡瑁想借此機會除掉劉備,但計謀被伊籍識破,劉備從西門逃脫,的盧馬一躍三丈,跳過了檀溪。
第三十五回 劉備在筵席上逃脫後,不覺來到司馬徽的草堂,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伏龍、鳳雛。劉備回到新野,一個自稱單福的人前來投奔,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了曹仁部隊。
第三十六回 單福向劉備獻計,襲取了樊城,曹仁、李典敗走。程昱告訴曹操,單福隻是一個假名,此人真名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親書信賺徐庶往許都,徐庶臨走之前勸劉備前往隆中尋找臥龍先生諸葛亮。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前來拜訪劉備,對劉備敘述了諸葛亮的才能。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前往隆中,適逢諸葛亮出遊,隻得返回新野。幾日後,劉備又前往隆中拜訪,遇到諸葛亮之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劉備說諸葛亮行蹤不定。
第三十八回 劉備第三次來到隆中草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闡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勢。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拜諸葛亮為軍師。孫權為報父仇,率兵襲取夏口,用降將甘寧為先鋒,攻殺黃祖。
第三十九回 劉表之子劉琦因為後母蔡氏的迫害,向諸葛亮詢問脫身之計,在劉琦的再三追問下,諸葛亮終於告訴劉琦如何脫身。曹操派夏侯敦率兵攻打新野,諸葛亮用計在博望坡火燒曹軍,大獲全勝。
第四十回 劉表病死,蔡瑁立幼子劉琮為荊州之主。蒯越等人勸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因此得到了荊州。劉備用諸葛亮之謀,棄城而走,火燒新野,擊退曹仁部隊。
古代、現代傑出的英雄人物及簡介
1、項羽
東方的漢尼巴(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隻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裏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
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餘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3、衛青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公元前106) 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係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
幼為家奴,飽嚐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穀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擊匈奴,進至龍城(今內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境),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闕(今內蒙古臨河西北),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裏,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見河南漠南之戰)。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麵支脈)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見漠北之戰)。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
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 。用兵敢於深入 ,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4、班超
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但比起西邊的同行,老班簡直是天使)
以戰養戰的行家裏手
以夷製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後世追隨者強多了)
恐怕是新疆分離主義者最痛恨的曆史人物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屬今陝西鹹陽)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今新疆阿克蘇一帶)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禦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5、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
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采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製服、戰勝)龐涓(見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範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馬陵之戰)。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隻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韋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東南)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今合肥東),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衝,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讚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讚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讚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年輕、能幹、人又帥,風流倜儻,萬人迷一個
其戰績與韋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看在其曆史影響份上,七吧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訪廬江東南)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8、徐達
明初第一名將
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從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嶽飛的異世知己,可惜直搗黃龍還是沒成功,敗陣而回,還落了個嶽武穆的下場,悲矣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占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占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裏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再造唐朝者
中國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理論實踐者
(697~781),唐朝傑出將領。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唐天寶八載(749),任橫塞軍使,後以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十四載,在唐平安史之亂中,任朔方節度使,由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征,出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攻取靜邊軍(今山西右玉),進圍雲中(今大同),攻克馬邑(今朔州),開東陘關(今代縣東北)。十五載,率兵應援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李光弼,由井陘(今屬河北)進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與光弼合兵十餘萬,連敗安祿山同黨史思明於九門(今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經新樂、行唐附近河段)等地。進至恒陽(今曲陽),采取深溝高壘,敵來則守、敵去則追,晝揚兵、夜襲營的戰法,使史軍疲憊後出戰恒陽東嘉山,大敗史思明及其援軍,俘斬4萬餘人,收複河北十餘郡,切斷安軍後方交通,牽製其西進,使河北戰局出現轉機。擬將進兵範陽,獲悉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與李光弼引兵入井陘。旋奉命率兵5萬至靈武,護衛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為唐肅宗)。
至德元載(756)八月,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朔方節度使。十一月,討平進逼靈武的叛將阿史那從禮和河曲九姓府、六胡州諸部落數萬眾,解除了朔方後顧之憂。二載二月,郭子儀率兵收複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馮翊(今陝西大荔),一度攻破潼關,大敗安將崔乾佑。四月,授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奉詔引兵赴鳳翔(今屬陝西),於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設伏擊敗安將李歸仁鐵騎5000。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兵15萬,再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北,大敗之,斬其6萬人,收複京都長安(今西安)。十月,隨李俶乘勝東進,在回紇軍配合下,大敗安將嚴莊、張通儒等15萬兵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迫安慶緒棄洛陽退守鄴城(今安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受命經營河北。
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奉命與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共數十萬大軍聯合討安慶緒。十月,領兵渡黃河,至獲嘉(今屬河南)大破安將安太清,進圍衛州(今衛輝)。時魯炅等四節度使亦會於衛州,安慶緒傾鄴城兵7萬來援。子儀選3000弓弩手設伏於營壘,先戰後退誘安軍至壘下,伏兵萬箭齊發,安軍敗走。子儀引兵追擊,俘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拔衛州。再戰愁思岡(今安陽西南),前後斬殺3萬人,遂與諸軍連營,進圍鄴城。二年三月,諸軍與援救安慶緒的史思明5萬精兵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殺傷相半;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因無統一指揮,諸節6仁垢骼9楸菊潁?右且嘁??聳睾友?今孟縣南),以保東都。旋任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都留守。後為宦官魚朝恩讒毀,被解除兵權。寶應元年(762),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兵相繼叛亂,朝廷恐其聯絡安軍,乃封子儀為汾陽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行營節度,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子儀至絳州斬亂首及同謀者40人,太原亦效仿處置。從此河東諸鎮皆奉守法紀。
不久,子儀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再度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攻占河、隴廣大地區。程元振隱情不報,至是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京師震駭,代宗再以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鹹陽(今鹹陽東北)抵禦。未及集兵,吐蕃率吐穀渾、黨項、氐、羌等20萬眾已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京都失守。子儀至商州(今屬陝西),收集散卒及武關(今丹鳳東南)守兵合計4000人,以雪國恥激勵將士;又以晝擊鼓張旗、夜燃火等疑兵之計,嚇退吐蕃,收複長安。二年,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仆固懷恩反唐。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朔方節度大使,出鎮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西南)。
不久,懷恩反謀敗露,其部眾歸附子儀。懷恩奔靈武,又引回紇、吐蕃十萬眾攻關中,長安震駭。子儀奉詔出鎮奉天,旋充任北道邠寧、涇原、河西以東通和吐蕃使。當懷恩等部進逼奉天時,子儀布陣於乾陵(今陝西乾縣西北)之南。回紇、吐蕃知有備,不戰而退。永泰元年(765),回紇、吐蕃大軍進圍涇陽(今屬陝西),聞仆固懷恩暴死,遂不睦而分營,子儀即利用其矛盾,領數騎赴回紇營地,說服其大帥藥葛羅,並與之結盟,大破吐蕃軍,穩住了關中局勢。大曆元年(766),屯軍河中,為解決軍糧,墾田自耕。是年河中野無曠土,軍糧充裕。二年,奉命討伐叛唐的華州節度使周智光,智光部眾聞子儀發兵,遂斬智光以降。八年,吐蕃10萬餘眾攻涇、邠(今彬縣),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戰宜祿(今長武)失利,遂召諸將議事,不究戰敗之過,隻議再戰之謀,兵分三路,相互配合,於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潘原(平涼東)等地連連取勝,殺獲甚眾,吐蕃敗逃。此後數年,多次遣兵擊退吐蕃的侵擾。子儀曾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輕徭薄賦、安民興國而上書。九年,年事已高,又為邊陲不寧而入朝陳諫,提出:吐蕃、黨項、吐穀渾為主要威脅,應從內地各道調精兵屯朔方各重鎮,以作防守邊疆的長遠計劃。十四年,唐德宗繼位,被尊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餘官皆免。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許國,臨危不懼,勤於職守,一身係國家安危20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10、李牧--戰國四大將之首
又一位隻敗在自己人手裏的名將(末代皇帝總和自己過不去,崇幀也是)
其對後世戍邊製度有重大影響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曆史舞台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趙王隻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再三勉強,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於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接連又滅掉(衤詹)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後,悼襄王繼位。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麵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歎恨。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係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讚》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誌士的慰藉
三國演義人物簡介
蜀: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諸葛亮早年不得誌,不為誌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麵,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麵,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麵,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麵,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曆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係劉備,隻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龐統:雖與諸葛齊名,境遇卻十分淒涼,不是得不到劉備重視,而是得不到作者重視……在諸葛亮的光輝下,龐統悲慘地淪為華麗的龍套……
趙雲:三國中一流的武將,長阪坡一戰成名,漢水一戰獲得“一身是膽”的美譽,老了仍然力斬五將,武力勿庸置疑。至於品德,自追隨劉備後一直肝腦塗地,出生入死,而且為人剛正耿直,劉備有這種人追隨真是三生有幸……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華陽國誌》中字翼德),漢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
馬超。蜀驃騎將軍、五虎上將之一、後漢征西將軍馬騰長子。年十七,隨父騰、韓遂襲長安,殺李傕將李蒙、王方。曹操誘殺騰,超、遂舉西涼兵報仇,酣戰許褚。因操離間超、遂,事敗,往漢中投張魯。魯使超救劉璋與先主戰,超與張飛大戰百餘合。後受張魯謀士楊鬆誣陷,投先主,威使劉璋降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後升左將軍。先主稱帝,以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西境。後諸葛亮北伐,往掃超墓。
黃忠是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原為韓玄手下將,年近六旬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他的弓箭射術更是天下無雙。黃忠與前來取長沙的關羽連戰三日,不分勝負。後黃忠馬失前蹄,關羽沒殺他,黃忠感動於關羽的義氣,第二日用弓箭時,不忍用弓箭相傷,隻射他的盔纓。太守韓玄以黃忠戰關羽不利要處斬黃忠,為魏延所救,後劉備又親自將他請了出來,這才歸順劉備。黃忠隨劉備入西川,所到即克,戰功赫赫,他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常常獨當一麵,後又率軍取漢中,定軍山親斬名將夏侯淵,為取漢中的第一功臣。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黃忠不顧年邁,請令擔任先鋒。後因劉備言老將無用,黃忠遂單槍匹馬出戰,在追擊吳將潘璋的途中,不幸中了馬忠的埋伏,被其用流箭射中肩窩。在張苞、關興與劉備護送他回營救治的當天晚上,因年老血衰,箭瘡痛裂不治身亡。
魏延(?—234),字文長,義陽(今河南信陽三裏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諸葛亮死後,魏延因被陷害謀反而遭楊儀一黨所殺。
薑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甘穀縣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三國時代原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將,後降蜀漢,官至涼州刺史、大將軍
魏:
曹操: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麵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麵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麵人物典型。
張遼.遊戲中的形象張遼(169—222)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區大夫莊)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官至前將軍、征東將軍、晉陽侯。後人將他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的“五子良將
樂(yuè)進(?-218)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名將,曹操帳下將領。以膽識英烈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諡曰威侯。
於禁(?-221)字文則,泰山钜平(今山東泰安寧陽縣瓷窯鎮西大平村)人。三國時期曹魏武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左將軍,假節鉞。諡曰厲侯。有一子於圭(此人曾被關羽水淹七軍)
張郃(?—231)字儁乂,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渡之戰時,本為袁紹部將的張郃投降了曹操,並在曹操帳下多立功勳,張郃多次抵禦蜀漢諸葛亮的進攻,於公元231年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伏射死。
徐晃(?-227年),字公明,三國時期河東楊縣(今中國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與張遼、樂進、於禁、張郃並稱曹操手下“五子良將”。公元227年病死,死後諡壯侯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諡為文皇帝(魏文帝),葬於首陽陵。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後的長子。由於文學方麵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並稱為“三曹”。
曹植 (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文學家。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後世將曹植,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郭嘉最先投靠的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袁紹。袁紹對郭嘉很敬重,給以很高的禮遇。但郭嘉與袁紹相處數十天,發現袁紹不善用人,優柔寡斷,絕非建功立業之主,便毅然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 郭嘉是曹操最得力的謀士之一。他足智多謀,算無遺策,為曹操集團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於郭嘉的功勞,曹操曾由衷地讚揚說:“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荀彧(163~212) 中國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荀彧多智謀 ,舉孝廉 ,拜縣令 。漢末天下大亂,棄官歸鄉裏,率宗族先投袁紹,後歸曹操,任司馬,被喻為張良。曹操為兗州牧後 ,興平元年(194)征徐州陶謙 ,荀彧以州司馬留守。陳留太守張邈等反叛,各郡縣響應者眾 。荀彧率軍堅守,與程昱一起,為曹操保存了反攻基地。建安元年(196) ,曹操謀迎漢獻帝都許,部眾猶豫,荀彧極力促成。升侍中,守尚書令,深得曹操信任,軍國大事皆與之籌劃。能知人舉賢,屢薦賢士郭嘉等人,又策劃東擒呂布 ,西撫韓遂、馬騰。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軍糧將盡,欲退兵還許。荀彧勸其堅持待機,用奇兵製勝 。曹操從其議 ,大敗袁紹。建安八年,曹操據荀彧前後功績,上表封萬歲亭侯。後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錫,作為篡漢之階,荀彧婉轉勸阻,為操所忌,被迫飲藥而死。
吳: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周瑜(175-210)字公瑾,漢族,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美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於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於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氣量太小了!!!!)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與朱雋一起剿滅黃巾軍。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並參加過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之戰。公元一九二年袁術派他前去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公元229年春,孫堅的二兒子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後,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策,字伯符,孫堅的大兒子,孫權的哥哥。小時候與周瑜關係友好。孫堅死後依附袁術。公元一九四年率領一支人馬去江南,鏟平當地地方軍隊,成為江南最大的豪強。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與袁紹打仗,孫策想秘密出兵襲擊許都,尚未出兵,反被吳郡太守許貢手下的門人刺傷而死,年紀隻有26歲。孫權登基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04年,被孫權征召為掾屬,曆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獲勝。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張昭,字子布,東漢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二十被舉孝廉,辭不就。徐州刺史陶謙舉以為茂(秀)才,仍不接受。陶謙認為他輕視自己,就收押了他。後經友人營救得釋。張昭遂去徐州而避亂江東,得為孫策謀士。孫策拜為長史、撫軍中即將。公元200年,孫策臨終托弟孫權於張昭。孫權以為長史,待以師禮。公元221年,孫權封吳王,封張昭為拳侯。公元229年,孫權即東吳皇帝位,拜以為輔吳將軍,改封婁候,邑萬戶。公元236年,張昭因病逝世,諡文侯。
諸葛瑾,生於公元一七四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吳國大臣。字子瑜,諸葛亮的哥哥,孫權的主要謀士之一。曾多次前往蜀國為使,向劉備索討荊州。孫權稱帝後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黃蓋,吳國著名將領。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戰,有謀有勇,擅長使鐵鞭,作戰極為勇猛,一生立過無數戰功。最初任鄉間小官,後被推薦為“孝廉”,追隨孫堅打天下;孫堅死後,便追隨孫策;孫策死後,便追隨孫權。赤壁大戰時,建議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計,並詐降曹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立下大功。赤壁大戰後不久,黃蓋被拜為武鋒中郎將。後來,長沙郡益陽遭山賊攻打,孫權加封他為偏將軍,前去討伐。就在這次出征中,黃蓋病死。
魯肅是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早年魯肅在袁術手下當東城長,後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深受孫權器重。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說孫權抗曹等方麵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考慮,又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
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簡介 500 600字左右 謝謝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孫權差人至柴桑郡報知周瑜玄德招親弄假成真之事,瑜又用計,欲軟禁劉備於吳中,然後以兵擊之。
玄德被聲色所迷,子龍拆諸葛第二個錦囊,對備言操攻荊州,劉備與孫夫人以到江邊祭祀為由,辭國太而去。
行至柴桑界口,周瑜派徐盛,丁奉堵截,孫權派陳武、潘璋趕來,均被孫夫人罵退。蔣欽、周泰又持吳侯劍至,已去多時。
玄德離柴桑到劉郎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