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的特點
你可以從景物描寫的表現手法、意義作用等方麵去分析嘛。一般來講,景物描寫在詩歌中都是為了抒情服務的。
如何鑒賞古詩詞的景物描寫
分析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的特點:
一、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
不同詩歌寫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於空間順序,有的偏重於色彩描繪,有的則從人物感覺器官角度去描寫景物。我們在閱讀時,讀出這些角度的話,就能讀懂詩歌寫景的特色。
(1)空間角度
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鑒賞的一個角度。
(2)色彩角度
詩歌中所寫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麵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鑒賞時可以從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寫景特色。王維《田園樂》中“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詩,紅綠相映,色彩分明,讓人聯想到一夜春雨過後鮮豔的桃花盛開,碧綠的柳絲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水煙之中的迷人景象。“紅”“綠”兩種色彩在鑒賞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歌抓表示顏色的詞語,分析繪形繪色的畫麵美,寫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覺器官角度賞析
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這首詩:已訝衾枕冷,複見窗
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描寫對象是雪,詩中句句寫雪,可作者依次從自己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寫來,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覺是又一個鑒賞角度。
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詩人寫景時,除安排順序外,總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後者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或以虛寫實),這些手法是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需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王昌齡《送魏二》:醉別
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裏長。前兩句寫實景,是送別時的環境描寫,後兩句虛景,想
象別後的情景,虛實結合,擴大意境,深化主題。表現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精彩,賞析時當然不能錯過了。
關於寫景的古詩 並賞析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裏,日色隻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裏”,有的本子作“十裏”,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幹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裏。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淒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誌。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歎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隻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滿意請采納。
杜甫 寫景的詩和賞析 10分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注釋]
1.獨步:一個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嬌:可愛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說鳥叫聲。
5.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一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然一樣。
[簡析]
穿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麵寫出春花的鮮豔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隻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野泊對月有感詩歌鑒賞全詩寫景的藝術手法
①動靜結合:“亂”,風起雲湧;“浪卷”,波浪滔天,為動景。明月朗照、北鬥橫斜為靜景。
②視聽結合:詩人立於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鬥,俯瞰波浪洶湧,又聽聞嶽陽樓淒涼的角聲。
本詩動靜結合、視聽結合,描寫空曠淒涼、動蕩不寧之景,烘托詩人憂傷不安的心情。
廣陽山道中詩歌鑒賞這首詩是如何寫景的?簡要分析。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明�?李攀龍《廣陽山道中》)雷聲轟鳴,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傾注,煙雲滾滾,似萬座山峰迎麵撲來,寫出了大雷雨的氣勢.
詩歌鑒賞,如何描寫景物特點例題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2011-10-27 → 手機版
一、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兩類: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詩人形象;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設問方式:1、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詩中刻劃了的某形象有怎樣的特征?
3、請簡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題步驟: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麼) ;
2、結合詩作簡譯相關語句,分點說明、概括(為什麼)切忌以譯代析。
3、總結形象意義。就是分析形象中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蘊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話概括總述,也可以放到步驟裏合答。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中刻畫了怎樣的兒童形象?
【賞析】全詩從形神兩方麵刻劃了幼稚頑皮,天真可愛、機警聰明的垂釣小兒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 蓬亂的頭發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後兩句詩側重寫神態。從心理方麵來刻劃小孩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遮住其身 。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表現他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
解題方略:人物形象鑒賞題,所選詩歌多為抒情詩,詩中人物多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這類題,要注意以下問題:
1. 掌握答題要領和格式。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論世,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品創作的背景,從而推知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般說來,盛唐詩歌多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誌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
3. 平時複習時要記住一些常見的人物形象類型,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形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朋友(戀友)分別,思念故鄉的形象;懷才不遇,懷古詠史者的形象;鍾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獻身邊塞或反對征伐的形象;不慕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矢誌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抨擊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閱讀下麵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有環境?(2) 請簡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參考答案:(1)寒冷、寂靜。(2)是一個清高孤傲的形象。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裏,那漁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有點凜然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二、景物形象的賞析: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設問方式:1、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試分析詩中展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麵。
3、詩中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4、簡要賞析詩中的景物描寫。(簡要賞析詩中景與情的關係.)
答題步驟:1、簡譯相關的寫景語句;2、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 3、寫景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4、運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從修辭和寫法兩方麵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調——清新、淒清、蕭索、蕭瑟、(衰敗、荒蕪)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調——明麗、濃豔、穠麗、豔麗;6、景物的動靜: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繁華熱鬧; 幽靜、寂靜、恬靜(田園)寧靜、平靜(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高闊深遠、生機勃勃、壯美、優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與情的關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含蓄);9、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答。光答“表達了作者哀愁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的“哀愁”,比如懷才不遇的哀愁。
在實際的答題過程中,我們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對上麵的步驟進行有效選擇,這由審題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古語說,過猶不及,答案不對應題目要求,會降低答題的效率。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麵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湧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
請簡要賞析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一聯。
答:這一聯描繪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寫遠景雄渾闊大,
古詩詞鑒賞常見題型及解題模式類說(轉帖)
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詞鑒賞是文學色彩最濃鬱的題型,也是難度最大的試題,但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都可給分。但我們還是要根據試題的要求,問什麼,相應答什麼,答題規範,才不易丟分。隻有了解古詩詞鑒賞的常見題型,掌握其解題思路,才能培養答題的規範性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下麵結合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和模擬試題對古詩詞鑒賞題的問答類型進行梳理歸納,作一點操作性的技術指導,以期對同學們提高解答古詩詞鑒賞題能力有所幫助。
一、分析“詩眼”型
1 設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 設問變式:詩中某句某字(詞)曆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2)從那兩句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詞)。(3)此詩某聯某句中的某個宇(詞)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l詞)中哪個更好,為什麼?(4)某字(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麼?
3 解答提示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往往一個字(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凡是在節骨眼處煉得好,能使全句遊龍飛鳳,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謂“詩眼”、“詞眼”。“詩眼”、“詞眼”一般是指一首詩、一闋詞中最為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甚至是一句話)。“詩眼”、“詞眼”以動詞、形容詞居多。“詩眼”、“詞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詞)的妙處。答題時不能孤立該字泛泛而談,必須把該字(詞)放入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和情感來分析。
4 答題模式:(1)解釋該字(詞)在句中的含義(字麵意義和實質意義)或肯定哪一個字(詞)更好或該字(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開聯想和想象,用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3)點出該字(詞)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可以從該字(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麵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
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麵。
二、分析句意型
1 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裏?
2 設問變式:(1)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3)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裏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思想觀點。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一定要聯係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 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麵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旨趣。(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麵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裏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鬥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誌存恢複。
1 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 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隻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裏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誌,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達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複國無望,仍然矢誌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 設問變式:(1)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曆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麵:(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曆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誌向追求、生活經曆;(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 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2)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麵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
李 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風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
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曆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對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四、分析語言風格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 設問變式:(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
3 解答提示:語言風格型即評析詩詞的語言風格或藝術風格。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答題前要了解有關語言風格的相關術語,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煉傳神、凝練沉鬱、八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陶淵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飄逸奔放,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衝淡清幽,李商隱的典麗精工,杜牧的俊爽灑脫,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婉約細膩等。答題時可以結合詩句相機行事。
有時根據詩歌的類別也可以明確風格,如山水詩語言風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園詩則多表現為恬淡質樸,邊塞詩一般語言悲涼慷慨,詠史詩則多半雄渾壯闊,諷喻詩鍾情於沉鬱激憤,宮廷詩十有八九纏綿婉轉,等等。
4 答題模式(1)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麵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裏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鬥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誌存恢複。
3 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1)風格特征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
(2)這首詩是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五、分析意境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 設問變式:(1)詩中哪兩聯寫了什麼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3)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係。(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麵?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5)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 解答提示: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圖景)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詩詞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有機結合。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麵。答題時三方麵缺一不可。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誌的“契合點”。
4 答題模式:(1)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麵。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麵。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2)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並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淒愴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詩歌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麵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8 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麵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麵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
答案:畫麵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裏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穀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麵裏呈現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9 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麵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麵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麵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麵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展了畫麵,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 設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 設問變式,(1)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詩人的情感的?有什麼作用?(2)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誌,一般是詠物詩,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以動靜襯,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以聲襯寂,如“日出驚山烏,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象,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麵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題在題型設計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類別和作用。
4 答題模式(1)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麵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裏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澱。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瀉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①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句寫長江萬裏,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麵轉到天空。②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兩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
七、分析構思型
1 設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 設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詩歌思有路,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係。那麼,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係。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4 答題模式:(1)概述詩句的內容。(2)揭示詩句之間的聯係。(3)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5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閱讀下麵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
茅苫三間廈,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歎,由烏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運用型
1 設問方法這首詩歌運用了什麼典故7有什麼表達作用?
2 設問變式:請談談這首詩(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3 解答提示:運用典故型即評析詩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題型設計上多以考查作用為主。考生在做此類題時須博聞強記,了解典故的來源、出處,詩人運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題。
4 答題模式:(1)點明典故出處。(2)簡要說明典故的作用。(3)點明運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5 答題示例閱讀下麵這首詞,然後回答後麵的問題。
如夢令
嚴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請談談本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答案:本詩最後一句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借武陵人的歸隱生活,表達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潔的情操,隱約帶有欲歸隱山林的意味。
九、賞析續寫型
1 設問方法列出對其中幾句詩(聯)的解說,然後要求補寫對空缺句(聯)的解說。
2 解答提示:做這樣的題目,要分析列出項,再對照它們續寫空缺項,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答題。
3 答題模式:(1)概括詩句的內容。(2)說明與上句的關係。如果補寫的是對最後一句(聯)的解說,須注意它的呼應、總結、點睛的作用,總之,就是一個“合”。(3)對句中用得好的詞語、表現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簡要描述分析。
4 答題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麵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白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______ 。
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豔潔淨:(3)“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
十、詩論評析型
1 設問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評論這首詩(詞)時說道,“……”。請結合這首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2 設問變式:(1)詩的前兩句,有的版本作“什麼”,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寫做“什麼”,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
3 解答提示詩論評析就是結合詩論具體評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表意見,表示看法或讚,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題型設計上多采用古評今釋方式(即就後人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表意見,表示看法)來命題。做題時先要初步了解詩論評析句本身的含義,這樣才便於對症答題。當然,詩論涵義許多時候隻須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題時不需在題中答出來。
4 答題模式:(1)明確涵義。但)表明觀點。(3)闡述理由。
5 答題示例:(200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麵這首詩,回答問題。
寫景的古詩文怎樣賞析?
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
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麵: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麵描寫和側麵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係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並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附: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後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並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製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製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麵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係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誌;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誌.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如何鑒賞寫景狀物的古代詩歌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麵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麵描寫和側麵描寫,常見的描寫鑒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麵描寫---襯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裏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征,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得更突出的方法。襯托分映襯和反襯。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托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托人物淒涼的心情。《項脊軒誌》中用“萬籟有生”來反襯“庭階寂寂”的。
(2)各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學生要善於發現修辭手法,並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誇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3)正麵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鬆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4)正麵描寫---虛實結合
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設想別後的情景: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隻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想像中別後的淒涼景象倍增眼前斷人腸的離愁。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虛”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聯係,互相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
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薑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裏”,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5)正麵描寫---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豔,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麼絢麗的畫麵,多麼富於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6)正麵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豔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麵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鑒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鑒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麵描寫(比較簡單,這裏不作研究)和側麵描寫中的襯托、動靜結合、色彩的渲染、點麵結合、虛實相生、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象,比如以動襯靜、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反襯。其次要善於根據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事物特點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麼手法技巧達到這一表現目的的。
寫景的古詩(春,夏,秋,冬)各寫3首
詠柳●柳枝詞
朝代:唐代 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簡析:
詩歌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讚美柳樹,進而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
曉出淨慈寺送劉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衝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麵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麵: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隱喻含義
在這首詩中,“畢竟”一詞表現出楊萬裏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臨安.“六月中”指朝廷.詩歌第二句“風光不與四時同”的含義是:在朝廷裏任職和其他地方任職是不一樣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著”的意思.“映”映襯,在太陽下.“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家.
(爭議:臥看牽牛織女星.)
鑒賞: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塚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隻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如何分析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