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段關於蘭花的話是什麼?
芝蘭生幽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描寫蘭花的成語
合金蘭 契合:投合。金蘭:指朋友間相處信誠。形容朋友間意氣相投,感情深厚。亦作“契若金蘭”。
蘭芷之室 蘭、芷:兩種香草。比喻良好的環境。亦作“芝蘭之室”。
蘭質熏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氣質。
蘭熏桂馥 比喻恩澤長留,曆久不衰。
空穀幽蘭 山穀中優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常用來比喻人品高雅。
金蘭之友 指親密的朋友。
金蘭之交 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
桂子蘭孫 對人子孫的美稱。
桂折蘭摧 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摧蘭折玉 摧:摧殘,毀掉。毀壞蘭花,折斷美玉。比喻摧殘和傷害女子。
吹氣如蘭 見“吹氣勝蘭”。
采蘭贈芍 蘭:蘭花,花味清香;芍:芍藥。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芝蘭之室 比喻良好的環境。
沅茞澧蘭 沅、澧:都是水名;茞、蘭:都是香草。比喻高潔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芝蘭玉樹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謝庭蘭玉 比喻能光耀門庭的子侄。
絮果蘭因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時美滿,最終離異。
披榛采蘭 披:拔開;榛:叢生的荊棘。撥開荊棘,采摘蘭草。比喻選拔人才。
契若金蘭 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蘭艾同焚 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蘭心蕙性 比喻人品高尚,舉止文雅。
蘭艾難分 好人、壞人難於分清。
蘭桂齊芳 蘭桂:對他人兒孫的美稱;芳:比喻美德、美聲。舊指兒孫同時顯貴發達。
澧蘭沅芷 沅、澧:都是水名;蘭、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潔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蘭因絮果 蘭因:比喻美好的結合;絮果:比喻離散的結局。比喻男女婚事初範美滿,最終離異。
蘭芝常生 蘭芝:蘭草和靈芝草。比喻高尚的美德長在。
蘭摧玉折 舊時多用於哀悼人不幸早死。
蘭質蕙心 形容美麗而聰明。
蘭薰桂馥 原比喻恩澤長留,曆久不衰。後用來稱人子肖孫賢。
金蘭之契 金:比喻堅;蘭: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蕙心蘭質 蕙、蘭:都是香草名。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
桂馥蘭香 桂、蘭:兩種散發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氣味芳香。
桂殿蘭宮 建築氣派,設備華美的宮殿。
芳蘭竟體 芳蘭:蘭草的香氣;竟體:滿身。香氣滿身。比喻舉止閑雅,風采極佳。
春蘭秋菊 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吹氣勝蘭 氣息象蘭花那樣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采蘭贈藥 蘭:蘭花,花味清香;藥:芍藥。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
蘭質薰心 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氣質
蘭薰桂馥
蘭薰桂馥
蘭艾同焚
蘭因絮果
采蘭贈藥
空穀幽蘭
芝蘭之室
如蘭之馨
空穀幽蘭
蕙質蘭心
春蘭秋菊
蘭桂齊芳
吹氣勝蘭
蘭薰桂馥
蘭艾同焚
蘭因絮果
采蘭贈藥
芝蘭之室
芝蘭之化
芝蘭玉樹
芝蘭之化
芝蘭玉樹
十蕙一蘭
蘭蕙桂馥
蘭艾同焚
芳蘭竟體
蘭皋蕙林
蘭花的格言
蘭花,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花卉,特別具有不同尋常的文化意義。它株形典雅,花姿優美,葉態脫俗,幽香四溢,人們既從外形鑒賞它的天生麗質,又從氣質上寄寓高潔、獨秀、氣節等人文之思,這樣“蘭意象”就具有了多重涵義。而名人總是與蘭、蘭花、蘭文化結下不解之緣,於是名人效應下的“蘭意象”就更加顯示複雜多元。這裏,我們擬從縱、橫兩個角度對“蘭意象”作一些評述、剖析。 ??1、名人的“蘭花情結” ?(1)孔子 ?作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特別強調個人品德修養的培養與提高,《論語·為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中“為政以德”的意思就是,天子諸侯平治天下國家,須自自身之道德修養做起,用德來正民、化民。《論語·為政》又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朱熹《朱子語類》說:“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實以為民先。”所以《中庸》又記孔子說:“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他既感歎於“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又嚴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檢點提煉自己的思想品質。 ?孔子正是從這一角度,對蘭花采取了認同、讚揚的態度。據三國時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的記載可知: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曾子曰:“何謂也?”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這裏的“商”,即孔子弟子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的有名高徒。孔子認為,子夏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益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減少。孔子舉了一係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質性格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論“君子必慎其所處”。孔子以蘭花為高層次品質修養比喻的本體,在情感與理智兩個方麵對蘭花作了“文化性”闡述,從而使“芝蘭之室”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鑒蘭的成語。 ?西哲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談及東方哲學時說: ?孔子隻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裏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隻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裏麵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這一評述也多少反映了西方哲學界對中國哲學的隔膜。孔子的確非常強調那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但仍然是從思辨形象的角度來強調的,孔子既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又要求弟子“見不善如探湯”,“擇其善者而從之”,而以“蘭花”環境氛圍比喻人文環境,則又達到抽象與形象的統一。 ?孔子於生活困窘、仕途不順時,亦以蘭花之美以固其節。《荀子·宥坐》中記孔子雲: ?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 ?《孔子家語·在厄》記孔子雲: ?芝蘭生於深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兩處記載在文字上稍異,但意義相同。這段話是孔子對子路說的。當時的背景是,“孔子南適楚,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甚,弟子皆有饑色”,於是弟子們發生了如今所說的信仰危機,子路發牢騷說: ?由聞之,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 ?孔子回答說: ?由不識,吾語汝!汝以知者為必用耶?王子比幹不見剖心乎?汝以忠者為必用......餘下全文>>
和蘭花有關的字和典故有什麼?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屈原佩蘭
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培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潔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裏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征,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化身。
和蘭花有關的字和典故有什麼?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屈原佩蘭
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培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潔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裏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征,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化身。
誰知道,孔子喜歡的蘭花是哪一種,據說能開白花,貌似四半還是五半
陶淵明《幽蘭》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孔 丘《猗蘭操》 習習穀風,以陰以雨。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所定處。 時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 孔子曆聘諸侯,莫能任。隱俗之中,見芳 蘭獨茂, 喟然歎曰:“夫蘭當為王者得,今 乃與眾草為伍。” 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詞於蘭。
蘭 花 詩 (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複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高 山 幽 蘭 (鄭板橋)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隻煙霞。
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湊著鍵盤,拈著幾朵白玉蘭,聽著反複吟唱的旋律,我微笑地說了一句:花開得很好。
外婆聽到我的話,走過來,也笑著說:花開得很好。
是啊,花開得很好,或績幾天前它還是一個藏匿於花葉下的不起眼的小青角,現在,它竟開了----這種開,不是半開,是全開。
平日裏常見人們摘玉蘭花,他們多是見花瓣裂開就采下來了。其實那樣的玉蘭花,隻是半開。
當然,半開的花也是很香的....
人們喜歡白玉蘭,就是喜歡它的香氣而已吧,畢竟,它的花朵是那麼尖細,而且,顏色是純白色的,非常不鮮豔、不起眼...
但我手上的白玉蘭不是半開的,是全開的:
細長的白色花瓣全伸展開來,花朵撐開成一個小平麵,宛如一朵於高空綻放的煙花。
中間的花芯全露出來了,雌蕊和雄蕊能看得清清楚楚。
這樣的玉蘭,給人嫵媚、妖嬈的感覺,和平日裏那種半開所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並且,我還發現,全開的白玉蘭,香氣更濃....
或許有人要以為我寫作本文的目的是呼籲:不要過早采去摘花朵,這樣你可以收獲得更好、更多。
其實不然……
全開的白玉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你願意等待就能擁有...
白玉蘭花若在枝上全開,它往往是不能持久的。隻要風一吹、葉一動,花瓣很快就會掉落-----有印象了吧,你常常能在玉蘭樹下看到很多細長的白色小花瓣。
那我為什麼能采到全開的白玉蘭呢?采它們時,它們都還隻是半開,拿回家我懶得用水養它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倒竟全盛放了。
這算是我的“運氣”?還是它們的“賭氣”?
或許都是吧……
不管如何,我算是見識到玉蘭花的魅力了,現在我對玉蘭花倍感喜愛和疼惜,這是以往所沒有的。
基於喜歡,我搜了搜白玉蘭的花語,竟是:純潔的愛,真摯。
像,是有那麼一回事,嗬。
拈著幾朵全開的白玉蘭,我笑了。它們倒“耐”,竟還是好好的,花瓣牢固,一個沒掉-----“賭氣”賭得很徹底啊,嗬嗬,多麼可愛。
再次嗅了嗅這淡淡的芬芳,我撫了撫它們那細長的小花瓣,低語: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努力去珍惜...放心吧,這情感,不會被一時之“氣”所蒙蔽……
蘭
幾片綠葉,像展開的翅膀,
一朵白花,如玲瓏的微笑。
高潔,典雅,端莊,一盆蘭花,一個世界。 ——題記
蘭,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抽出幾片嫩嫩的葉子,淡淡的青綠,像翡翠,像碧玉。它的清淡之綠,像蘸足了水的綠墨輕輕染上,綠的清純,綠的可愛,惹人憐惜,令人喜愛。一絲微白穿過其心,日光斜照下,更是顯得玲瓏美麗。
長大了,甜美化為沉著。綠色變濃了,整片葉子都抹上了重重的綠色,厚重幽美。深深的綠在葉子上厚薄而施,構成了一副靈秀的圖案。
再過一段時間,蘭花就抽出了一支圓滑的細莖,一直往下垂,垂出花......餘下全文>>
人們為什麼要讚美蘭花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征.
蘭花象征高尚、典雅、堅貞不渝
蘭花被視為幽穀中的“君子”,同時也表示虔誠,蘭薰桂馥,以示曆久不衰
蘭:幽玄高雅、超凡脫俗,可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象征。而做為一種投資,蘭花經濟也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蘭同時也可以做為商的象征;
儒學中深厚的“蘭情結”
作者 南通大學博導 周建忠教授
蘭與儒學傳統中人格定位之間能夠建立對應關係,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蘭花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具備了符合民族審美趣味的形式;其社會學意義亦由來已久,它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麵,最早載入曆史典籍,並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穀中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係,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人類的圖騰崇拜。
蘭是花之驕子。從蘭花的外形、姿態、生存環境、內在氣質方麵,人們更多地習慣於對蘭的象征意義進行詮釋,並且成為一種固定的符號、定向的語碼。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它的文化內涵既可發展為孔子那種“當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為貧賤失意所動的人格信仰,亦可發展為屈原個人美德的保持與追求。總之,蘭象征了儒學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圖騰與蘭:
介入人類精神生活的肇始
圖騰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模式。蘭花作為個人圖騰有這樣三個特征,第一,人就是圖騰,圖騰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圖騰來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圖騰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忽隱忽現存在著的保護神。圖騰崇拜到後來慢慢淡漠了,成為人類遙遠模糊的記憶,但在後代生活中,還能找到它的痕跡。《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鄭穆公出生與死亡皆跟蘭花有關的圖騰故事。鄭文公“賤妾”燕夢見天使贈她蘭花並告訴她“以是為爾子”,後果然懷孕生子,取名為蘭,即鄭穆公。鄭穆公即位22年後,一次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這個故事中的“征蘭”之義,正是圖騰文化的體現。離開了圖騰文化,就無法理解故事中蘭花的神秘性與特殊性。不僅曆史典籍中留下了圖騰文化的痕跡,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蘭,正是遠古個人圖騰痕跡的表現特征,“蘭芝”,即“芝蘭”,“芷蘭”,就是蘭花。“蘭花”的圖騰意義在詩中亦有明顯的表現,如劉蘭芝投河自盡前,焦仲卿對其母親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嚴霜籠罩,煎逼庭蘭,則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悲劇即將發生,就像鄭穆公“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預言征兆一樣,這是蘭圖騰文化的深層製約與潛在影響。通過“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滲透著多少世紀以來由秘傳的崇拜傳統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的難以理解的奧秘”。蘭即是這樣一個“原型”。
蘭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係。
這些蘭文化的初期形態充分說明,那些從事政治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人(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儒者的前身),他們大量地接觸蘭、運用蘭,雖與功利目的聯係在一起,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涵義,卻為以後孔子對蘭的審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與蘭:
奠定了蘭的文化內涵
“蘭當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於自衛返魯途中,見蘭花獨茂,由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他以蘭比為賢臣,實際上是自比,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隻好與鄙夫為伍。孔子的感慨,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蘭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即蘭花應是國君欣賞的高級花卉,亦是從賢者為臣為相輔佐國君之角度設喻的。但後來的蘭學著作中,卻改為“蘭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壽《題蘭石圖》詩雲:“閑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蘭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潔、幽貞。孔子又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在厄》。而且,孔子關於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如《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後代詠蘭詩對此又進行了演繹、發揮。朱熹《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隻自知。”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穀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於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曆代詩歌詠頌蘭香的,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借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蕩帶來的挑戰。而這動蕩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臥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托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誌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淒涼氣已消。隻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曆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征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誌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範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陳之藩與蘭: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隻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象征意象,它身上積澱了一個民族的曆史。從話語層麵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曆史意蘊層麵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曆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征,在鄭思肖筆下隻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係。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征,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嚐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讚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征譜係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製,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蘭花的內涵有什麼?蘭花有什麼品質?關於蘭花的經典故事?請全部回答!有重謝!急急急!!!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穀,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於是派兵包圍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弦歌不衰。”這時子路說:“我聽說,做好事的老天報之以福,作惡的老天報之以禍。現在你老師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很長時間,為什麼要困窮到這樣啊?”於是孔子就列舉了曆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幹、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後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又舉了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這一觀點。 勾踐種蘭 勾踐種蘭之地──蘭渚山距城二十五裏之南麵小山,東臨古鑒湖,西背會稽山,確是種蘭的好地方。從餘姚河姆渡文化層發掘出的陶器可以確定,當時已具備盆載植物之意識及技術,4000 年以後的越國,可以確信越王勾踐在渚山種植蘭花。勾踐種蘭不僅有動機,而且有技術保障。 關於勾踐在渚山種蘭,曆史上多有記載,除《寶慶續會稽誌》以外,如明萬曆年間的《紹興府誌》記: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勾踐所樹,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也說:蘭亭,即蘭渚也。《越絕書》曰:勾踐種蘭渚山。明代徐渭也在《蘭穀歌》中提到勾踐種蘭必擇地,隻今蘭渚乃其處《紹興地誌述略》記載:蘭渚山,在城南二十七裏,勾踐樹蘭於此。由於勾踐種蘭渚山,後人把渚山命名為蘭渚山,把蘭渚山下的集市命為花街,並把蘭渚山下的驛亭命名為蘭亭。 屈原佩蘭 屈原(約前340~前期278),戰國時偉大詩人。名平,字原,號靈均,又名正則。楚國人。《史記·屈原列傳》稱他:“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張遭到舊官僚貴族的激烈反對,而他為之依靠的楚懷王又昏聵無能,忠奸不辯。結果信讒言而怒遷於他。到楚頃襄王時,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長期流放於沅湘一帶。屈原遭遇窮困,但其誌不變,其行更廉,“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因將愁苦而終窮!”他將這種念君愛國之誌,匡時濟世之情,通過多種香花異草加以表達,觸物以起情,索物以寄誌,而且將這種比興手法作了新的發展,這就將物與我,情與景揉和一伴,融鑄一爐,從而大大擴張了詩歌的境界和表現力。在選取香花異草中,屈原特別選取了蘭,因此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佩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潔身自好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裏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征,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追求。
蘭花在古代詩詞中充當什麼樣的意象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蘭花意象有著多元的內涵。詩人常常以蘭喻君子,以蘭為愛國者的化身,
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
蘭,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許多花與葉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澤蘭、藿香等,是用來作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觀賞。大約到唐代後期,人們發現生於山野溪穀之間,懸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類蘭草,其花優美,才開始栽種開發。蘭花值得觀賞的一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蘭”“蘭草”“蘭蕙”這些稱謂,才逐漸用來專指我們今天所說的“蘭”,也就是國蘭。蘭花是中國的傳統花卉,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和外在的審美特征。
蘭花,清馨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被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如蘭交——喻誌同道合之人,蘭途——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一般的品質。蘭花詩如:
唐代李白:??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複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豔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明代徐渭的《蘭》:“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這首詩寫出了春蘭的美,蘭以幽香取勝,比春光中的“千紅”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求曾經的一部動畫片,孔子,上麵的那朵蘭花人形態的圖片。誰有?百度搜到的都是蘭花!!求
動畫片名字就叫《孔子》,講的是從孔子小時候到老年的所有故事和經曆,還有一隻貔貅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孔子的一段關於蘭花的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