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自然涼這句話誰說的?
說法一:出自禪語中的“隻緣心靜自然涼”,心靜了自然就涼了。心靜自然涼,本義是說心裏平靜,內心自然涼快。後用來指在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時,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說明人的主觀感覺有一定的作用。 說法二: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內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大意是說隻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甚至還提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辭也。” 說法三:出處是白居易的《苦熱題恒寂師禪室》,此詩原文是: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恒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裏。白居易就問:‘禪師!這裏好熱哦!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恒寂禪師說:‘我覺得這裏很涼快啊!’。於是詩人白居易就此頓悟作此詩,後人從此詩總結出心靜自然涼的道理。
“心靜自然涼”出自哪裏?
“心靜自然涼”在我看來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但是也不是沒有用的。
他把外界的發展完全取決在自己的意誌上,其實外界是沒有變化的,隻是自己的心理變了。其實也有其合理的一麵,隻要你專心,那麼很多事情都會拋到腦後忘掉的!
形容心靜自然涼的詩中有一句裏三伏什麼披一納的全詩
你好 如有問題可追問哦。
白居易: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杜荀鶴:三伏閉門披一納,兼蔭房廓無鬆竹。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去心頭火自涼。
心靜自然涼,無風也清爽,起伏人間事,貴在心平常。是誰的詩?
好像是李叔同當然是起伏了
起是上升,代表人生高峰期
伏是下降,代表人生低穀期
人世間的是有起有落 才是“起伏人間事”的正解
心靜自然涼 前麵一句是什麼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恒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裏。 白居易就問:“禪師!這裏好熱哦!怎不換釘清涼的地方?” 恒寂禪師說:“我覺得這裏很涼快啊!” 白居易對這事有所感悟,於是作詩一首: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心靜自然涼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裏有什麼科學的道理沒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恒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裏。
白居易就問:‘禪師!這裏好熱哦!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
恒寂禪師說:‘我覺得這裏很涼快啊!’
白居易深受感動,於是作詩一首: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苦熱題恒寂師禪室》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道家,但是沒有具體的典籍記載,應該是像諺語一樣慢慢總結流傳下來的,個人來說傾向於出自道家,因為風格比較貼近……
要說科學依據的話就是:
因為人在心境平靜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性下降,分泌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也就下降,隨著代謝的減慢,人的心率就會減慢,躁熱感也會減輕。
“心靜自然涼”出自哪裏
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
內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
大意是說隻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
“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
還提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
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
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對聯
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恒寂禪師在房間內很安靜的坐在那裏。然後有了這句詩句。
心靜自然涼下一句對聯
上聯:心靜自然涼
下聯:情深未必冷
橫批:淡泊明誌
“心靜自然涼”的出處?
而求得了自然安度夏日的至上法寶,正是憑著心靜自然涼,無魚水自清散熱由心靜,心靜則身涼,這是古今認同的消暑之道。沒電扇沒空調的古人們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心靜自然涼這句話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