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古樹見證曆史滄桑更多的詞語
盤根錯節 根深葉茂 參天大樹 枝繁葉茂 樹影斑駁 遮天蔽日 茂林修竹暗綠 蒼翠 繁茂 茂密 墨綠 濃密 蒼翠挺拔 蒼翠欲滴 層層疊疊 蔥蔥攏攏 密密麻麻
春聯見證曆史滄桑這幾個字用繁體字怎麼寫
春聯見證曆史滄桑這幾個字用繁體字寫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什麼意思?
“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人類社會,人類曆史!正道,正確的、正常的發展規律法則!滄桑,滄海桑田也!葛洪的《神仙傳》中記載,仙女麻姑對仙人王方平說,‘我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滄桑,變化也!
這飽含哲理的朗朗詩句出至**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嚴謹地說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為它作媒天造地設了後一句後,似乎才真正成為千古絕唱!
但後來**同誌將之化用,其詩中也有這樣一句:
這兩句借鑒了唐代李賀的詩《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賀詩是突出送別時深沉鬱憤的情緒,**詩則是表達推翻蔣政權時那種興奮自豪的心態。
滄桑是指滄海桑田.這兩句很好地表達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諦,表明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著的,誰也不能逆曆史潮流而行.
附:**詩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曆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
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曆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裏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地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
巴金, 200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楊利偉· 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眼睛。他承載著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征著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
·鍾南山· 麵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
·陳忠和· 他帶領女排贏得了久違的勝利,而他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一座闊別了十七年的獎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麵對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態度融入到體育事業中。
·尾山宏· 一位70歲的日本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戰爭的罪行進行著不懈的追問。
·梁雨潤· 他視百姓為衣食父母,他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利益。他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矢誌不渝地追求著為老百姓辦事的政治理想,而這種追求需要莫大的正氣和勇氣。
·巴金·
·高耀潔· 這是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但她在實現“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卻邁著堅定的腳步。她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動著人類防治艾滋病這項繁重的工程。
·達吾提·阿西木· 他以一個共產黨員對群眾樸素的情感,在百姓中傳播著溫暖;他以舍我其誰的氣魄,在危難的時候擔當起百姓的精神支柱。他的堅強和無私為剛剛經曆了噩夢的村民們撐起重建家園的希望。
·成龍· 作為演員,他以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頑強的拚搏精神,演繹了精彩的藝術人生,在國際影壇上展現出中國影人的形象。
·衡陽武警消防兵· 他們以火一樣的激情投身火場,他們懷揣群眾的利益走向危險,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他人的生命,捍衛了武警消防兵這個崇高的職業。
《童年》是一個見證曆史是滄桑的小男孩誰所講述的故事
關於《童年》
【寫作背景】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在意大利卡普裏島的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內容精要】
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後靠自己努力學習奮鬥成為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自傳三部曲是在列寧的鼓勵下寫成的,它們獨自成篇,又前後相連,藝術地再現了主人公阿遼莎成長曆程的三個階段,真實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製的黑暗與罪惡,被視為俄蘇自傳體小說的裏程碑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就。
《童年》是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高爾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許許多多社會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俄國的宗教、喪葬等民風民俗。高爾基的這些回憶,有助於我們了解沙皇俄國那個時代的風貌,了解一代文學大師高爾基童年時的社會環境。
小阿遼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的童話”。在敘述童年生活的過程中,幾乎阿遼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較大的事情,都會引起他一種意識的覺醒,這在作品中的表現就是每一件事情的敘述之後都緊隨一句或一段阿遼莎的哲理性的語言。在高爾基的筆下,阿遼莎的生活是出身於下層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華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們的性格形成的過程和意識的成長。
本書不僅有嚴謹的藝術結構,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著力刻畫了阿遼莎、外祖父、外祖母這三個人物。
【地位影響】
《童年》是一本獨特的自傳。它並不像大多數自傳那樣,以一個主人公為形象創造出一幅肖像來。它更多地像一幅長卷斑斕的油畫,複原了一個時代,一個家庭裏的一段生活。這段生活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主人公。無論是美,還是醜的,都同時站在讀者麵前,衝擊著讀者的心靈,我們不得不一次次按捺住激動,繼續看下去。這種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為許多批評家所稱道的藝術效果,有的西方評論者甚至認為《童年》是高爾基最傑出的作品。《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俄蘇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並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價值。
【名家導讀】
《童年》為什麼長久地、永不泯滅地留在人們心田並激發人們為美好的明天去奮鬥呢?這裏最好用高爾基自己的話來回答:“文藝的任務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優美的、誠實的也就是高貴的東西表現出來,激起人對自己的自豪心和責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時代已經到來了。人們要從英雄的靈魂和軀體裏汲力量……”
——著名翻譯家戈寶權
《童年》、《在人間 》、《我的大學》、《母親》……這些書讓我知道了高爾基同誌的祖父是個穿著舊呢製服的沙俄軍官,外祖父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列賓油畫中裸露著赤銅色脊梁的那種人。也知道了高爾基在鞋店做過小徒弟,甚至和他一起看見了鞋店老板怎樣去撫摸女客的肥足,又吻自己發臭的手指,聽見了躲在門後的高爾基咯咯的笑聲。高爾基是我和我們幾代人的童年的夥伴。
——著名作家 韓靜霆
【人物評析】
阿遼莎是全書的中心人物,他從小心地善良,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煉成長為一個意誌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阿遼莎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思考】
《童年》裏的阿遼莎是一個愛憎分明、酷愛讀書、奮發向上的形象,讀完本書,你對阿遼莎熱愛並渴望讀書的精神有何感想呢?他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也堅持讀書寫字,年幼的他為了讀書,還常常要去撿垃圾,你是否也會向他學習,通過讀書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呢?
北京(北平)在近代曆史上曆盡滄桑,飽經風霜,見證了中國人民的屈辱曆程,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抗爭足跡。請你
(1)190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日本全麵侵華戰爭。
(2)五四愛國運動;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3)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
根據圖片並結合課本有關知識回答,本題難度不大
北京見證了中國曆史的滄桑巨變。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 A.英法聯軍
C
寧古塔的真實曆史背景是什麼?
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沈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地名由來傳說不一,據《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占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
寧古塔有新舊2城,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塔村。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其地原為渤海故壤、上京龍泉府故址,距今縣城35千
米(今寧安東京城)。順治十年(1653)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長期為清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每年六月,派出官員至黑龍江下遊普祿鄉,收受庫頁島(今薩哈林島)居民貢貂。17世紀中葉,俄國哥薩克侵擾黑龍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討。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鎮守此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於寧古塔,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三十三年裁副都統。宣統元年(1909),綏芬廳升為府,遷駐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寧安府。1913年改為縣。今為黑龍江省寧安市治所在地。
編輯本段地位
寧古塔
寧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盛京以北、以東皆歸其統。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作為國防重鎮的寧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因此寧古塔與盛京齊名。 寧古塔古城原在今海林縣舊街古城村附近,清太宗皇太極建國號大清後,任命吳巴海為鎮守寧古塔副都統,前後共有73任。由於寧古塔處於邊塞要衝,光緒九年(1883)另設欽差大臣一員,此員為吳大澄,是清末洋務派著名人物。
編輯本段名字的由來
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滿語數之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1]。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努爾哈赤的六個伯叔公)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裏。”
編輯本段地理及曆史
寧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裏。其地重冰積雪,非複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3]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裏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4] 寧古塔有新舊二城,新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即寧安縣城),舊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舊街鄉古城村。《盛京通誌》第三十一卷載:“寧古塔舊城,在海蘭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內城),高丈餘,周一裏,東西各一門。”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裏,有樹林,名為覺羅,被視為努爾哈赤祖龍興之地;此去至城東、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開,一片花海,景致極為美麗怡人。吳桭臣稱“寧古山川土地,俱極肥饒,故物產之美,鮮食之外,雖山蔬野蓛,無不佳者。皆無所屬,任人自取。”[5]方拱幹稱寧古風俗“臻無為之治”“道不拾遺物,物遺則拾之置於公,俟失者往認焉”[6]。吳桭臣《寧古塔紀略》亦稱:“大率信義為重,路不拾遺,頗有古風”。楊賓在《寧古塔雜詩》上說:“石磯圍平野,河流抱淺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邊雁,悲風塞上笳。老親忠信在,不減住中華。”[7]當地滿族人采集花瓣,製作“玫瑰糖”及香水成為特產。 順治三年(1646年),設奉天昂邦章京管轄東北地區。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達、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禮統官兵駐防寧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寧古塔將軍,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今寧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治吉林烏拉,以原吉林副都統移駐寧古塔,戰略地位逐漸消失。 清朝初期寧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屬吉林將軍所管轄,主要作為牧場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說被處死於此。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爆發丁酉科場案,吳兆騫被發配到寧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經明珠、徐幹學、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納資贖歸,前後曆經23年。張縉彥稱,“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8] 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規定清政府須將此地大部份割予沙俄,今歸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所管。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參崴及納霍德卡均處古代寧古塔。
編輯本段文化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他們當中有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文人金聖歎家屬;著名詩人吳兆騫;思想家呂留良家屬等等。他們的到來,傳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兩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溝通。流民的湧入改變了當地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們種植稷、麥、粟、煙葉,采集人參和蜂蜜,使農業耕作得到發展。 時存300年多年的國防重鎮,遺留下許多曆史文物,其中古城城東4公裏的覺羅古城最為著名,傳為清始祖發跡之處,城外有古墳多處,包括薩布素將軍墓;城內廟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損壞;還有天聰年間修建的大石橋和橋下的潑雪泉等。 寧古塔無塔,吳江學子吳兆騫(字漢槎)曾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末期好友顧貞觀以《金縷曲》二首言於納蘭性德,通過大學士明珠(納蘭之父),吳才得回故園,三年後病逝,有《秋笳集》傳世。 當時清朝朝廷的在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 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與這裏產生終身性的聯結,而到了這裏,財產、功名、榮譽、學識,乃至整個身家性命都會墮入漆黑的深淵,幾乎不大可能再泅 得出來。金鑾殿離這裏很遠又很近,因此這三個字常常悄悄地潛入高枕錦衾間的惡夢,把許多的人嚇出一身身冷汗。 據《研堂見聞雜記》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 之,能活下來的不多。[1] 第一任寧古塔將軍巴海在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罪犯都發配到寧古塔。除了寧古塔外,還有尚陽堡。尚陽堡在遼寧省開縣東20公裏處。順治四年,深秋季節,秋風瑟瑟,秋雨飄飄。在清軍占領的南京守軍,正查進出城門的行人。忽然,在一個欲離寧南下的廣東和尚函可的行囊中發現了違禁品——一本記錄抗清誌士事跡的書稿,名叫《變記》。清軍大驚失色,立即將其扣押,並施展酷刑,但一無所獲。後刑部以“文字幹預時事”罪判決,將其流放到關外沈陽。順治六年,函可逝於冰天雪地的異鄉。同年,山東高密山李因對當時的法律不滿而上書皇上,換來了死刑,後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為杖責,徒步寧古塔;後又免其杖責,流放到尚陽堡。 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遙遠的寧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們的第二故鄉。當他們對著“流放寧古塔”聖旨謝恩後,便邁著失落、沉重的腳步,帶著夾板,帶著不白的屈辱,經過幾千裏路途的艱辛和苦楚,來到這裏。這些人給這片黑土地帶來的新鮮血液,也帶來了文明。“流人”創造了這片黑土地文明,創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 開頭兒咱們說了,寧古塔不是“塔”,那又幹嘛取了個“塔”字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有兄弟六個,曾居住在這裏。滿語謂六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六個”。 應該說我的老姓和寧古塔有著不解的淵源,因地而得名。如居住寧古塔地區的就叫“寧古塔氏”。除了姓寧的,姓劉的漢姓,也叫“寧古塔氏”。 目前滿族人基本上使用了漢姓,如:愛新覺羅,漢姓是: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的漢姓是:趙、佟佳的漢姓是:佟、瓜爾嘉的漢姓是:關、白、汪、鮑、馬佳的漢姓是:麻、馬、盛佳的漢姓是:沈、兀紮喇的漢姓是:吳、烏、委赫的漢姓是:石、富察的漢姓是:富、傅、索卓羅的漢姓是:索、納喇的漢姓是:那、南、寧古塔的漢姓是:寧、劉、赫葉勒的漢姓是:何、赫、尼瑪察的漢姓是:楊、良嘉的漢姓是:粱、果爾勒斯的漢姓是:高、舒穆祿的漢姓是:舒、宿、鈕咕嚕的漢姓是:紐、郎、齊佳的漢姓是:齊、喜塔拉的漢姓是:祖、圖、希、他塔喇的漢姓是:唐、完顏的漢姓是:汪、王、完、西林覺羅的漢姓是:鄂、鄂佳的漢姓是:鄂、紮庫塔的漢姓是:張、庫雅喇的漢姓是:胡、阿克占的漢姓是:雷、紮思乎裏的漢姓是:賈、薩科達的漢姓是:倉、徒薩的漢姓是:徒、宏佳的漢姓是:宏、鎖吉的漢姓是:鎖、鄂托的漢姓是:曹、沙垃的漢姓是:沙、庫奔的漢姓是:庫、惠何的漢姓是:惠、英佳的漢姓是:英、洪額奇的漢姓是:洪、伊喇厘的漢姓是:李、墨爾迪勒的漢姓是:孟、白額吉吉特的漢姓是:白、文紮的漢姓是:文、巴約特的漢姓是:高、巴、萬琉哈的漢姓是:萬、朱舍狸的漢姓是:朱、郭洛奔的漢姓是:郭、烏蘇裏的漢姓是:武、伊圖瑪的漢姓是:伊、餘乎魯的漢姓是:餘、尼瑪哈的漢姓是:於、俞。等等。 根據老人們說,我的祖先在清朝是個將軍,在一次戰役中被敵軍砍下了頭顱。朝廷為表彰和撫恤賜了金頭,置在屍身之上,有位遠房的親戚聽一為研究清史的學者說,過去在北海有一塊碑。在十幾年前我去找了,但都沒有找到,也許是訛傳。聽說在傅作義的軍隊進北京時,墓被刨了,可以想見金頭肯定是不會有了。 寧古塔–承載了三百多年的曆史,而被流放在這裏的人們目睹了世事滄桑。 寧古塔–聽到過流人的淺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見證了長空飛雁和碩米肥魚。 寧古塔–滿族的發源地。這裏是流人斷魂的墓誌和思歸的夢鄉,也是滿族後人追憶的的故鄉。麵對天下蒼生和滿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辭冒犯了天朝威嚴。麵對龍顏大怒,妻離子散,鄰裏株連的痛苦聲直幹雲霄,不絕於耳。 寧古塔–透著一種無可比擬的沉重和已是一片曆史的汪洋。文人才子的特殊境遇 1658年(順治十五年)6月14日,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寧安與海林就是當年“寧古塔”的所在地。清代,不少文人學子因文字獄或科場案被流放寧古塔。他們當中有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大文豪金聖歎的家屬,思想家呂留良的家屬,安徽方拱乾、方孝標家庭,浙江揚越、楊賓父子,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等等。當他們曆經了人生的浩劫,生活進入常態,文化意識頑強複蘇之後,這片相對蠻荒的土地便有了人文的色彩和真理的力量。佛學家函可傳授佛法,教授農耕和商賈;楊越傳播耕作技術,並教人改“掘地為屋”為“破木為屋”;方拱乾著《寧古塔誌》;吳振臣著《寧古塔紀略》;張縉彥著《寧古塔山水記》;楊賓著《柳邊紀略》。而早在南宋時期,具有“宋代蘇武”之稱的南宋名臣洪皓,在出使東北,被金人扣留的時候,已經在曬幹的樺樹皮上默寫出《四書》,教村人子弟。在寧古塔眾多的流人中,文學造詣最高,名氣最大的是吳兆騫。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寧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寧古塔這個“塞外絕域”的山山水水,風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記憶中,凝固於他的筆端,他將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緒,寫成著名詩詞集《秋笳集》和《歸來草堂尺牘》流傳於後世,讓今天的人們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東北和寧古塔。 寧安市政協主席關治平,在《流人吳兆騫與“秋笳集”》一文中寫道:流人到寧古塔各旗,都分給住房、耕牛和土地。寧古塔的官吏及當地百姓十分敬重這些讀書人,高看一眼。流人在寧古塔,雖是刑餘之人,尚且自由,從大將軍到副都統、協領、佐領大都與交結為友好,而文人們還可經常相聚。吳兆騫雖有文才在身,但不會耕作,又無生存之道,初到之時意氣消沉。後來,吳兆騫就利用自己的長處開館授徒。他的文采被官方和同去的流人所看重,第一個教的是寧古塔第一個流人陳嘉猷的長子陳光召,他也是吳兆騫最鍾愛的弟子。後來,巴海將軍專門聘吳兆騫為書記兼家庭教師,教授他兩個兒子額生、尹生讀書。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流放在寧古塔的文人,時而相聚飲酒賦詩,時而又尋密探幽,登臨山水。他們都撰有寧古塔的記述,以山川風土人情為最多,還為寧古塔的名勝命名。吳兆騫、張縉彥在新城西門外的雞陵山下發現了著名的泉水,稱之為北國名泉。張縉彥為之命名“潑雪泉”,並請來石匠帥奮於此泉附近懸崖的石壁上勒石。遊西山,探訪東山白石崖,到東京城(渤海上京城)去尋訪古跡。寄情於山水之間,是流人的苦中之樂。文武相融的和諧時代吳兆騫等一批著名流人在寧古塔,受到了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安珠瑚、薩布素等人的優待。 史料記載:寧古塔將軍巴海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濃眉亮眼,方口直鼻,稍見狹長的臉盤呈現鬆果籽般的紫銅色。當邊境發生戰事,這位英武的大將軍便披盔掛甲,頭頂紅纓。每臨戰陣,他都氣宇不凡,“左手按刀,右手執令旗”。巴海任寧古塔將軍25年,開基建設寧古塔新城,招撫團結滿洲各部,抗擊防禦沙俄入侵,重視融合滿漢文化。康熙大帝詩稱:“豐沛舊臣,疆場重寄,宣威布德,招來遠人,聯甚嘉焉,愛賜篇章,以旌乃績。”寧古塔副都統,首任將軍薩布素,在寧古塔土生土長。據史料記載,薩布素氣宇軒昂,墩實得如半截黑塔,寬寬的額頭閃著亮光,向外突出的濃眉下,是一雙充滿智慧的虎眼。 他天資聰慧,性格樸素,幼年跟隨父親習練騎射,深得老將軍沙爾虎達的賞識,被選拔到寧古塔讀書。因為有著名的長白山、黑龍江和鬆花江,中國東北被稱為“白山黑水”。滿族人視長白山為發祥地,尊為神聖。長白山雄踞東北大地,綿延八千餘裏。為朝拜自己的發祥地,康熙帝欽點內大臣愛新覺羅武默納到長白山瞻禮。薩布素帶著吳兆騫一同勘察長白山主峰,於是有了《長白山賦》。在呂永林編著的《寧古塔人物》中,有這樣一段話:月餘返回,寧古塔將軍衙署設宴歡迎薩布素。吳兆騫感激薩布素,席間構思長白山賦構思,即興誦出,滿座皆驚。成篇後,薩布素請武默帶回京城,康熙帝親閱《長白山賦》後,讚賞有加。與流人交情深厚的薩布素,是繼巴海之後總理新城軍政的又一位奠基人,正是因為他的文韜武略,成就了寧古塔兩個世紀的輝煌。他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壯舉贏得了寧古塔民眾的擁戴,因抗擊沙俄入侵功勳卓著,被譽為中華名將。吳兆騫以詩讚頌:“丹墀詔下拜輕車,千裏雄藩獨建牙。共道伏波能許國,應知驃騎不為家。星門晝靜無烽火,雪海風清有戍笳。獨臂秋鷹飛(革空)出,指揮萬馬獵平沙。”商業繁榮的文化因素 當流人來到寧古塔時,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也帶來了先進的經營方式——“倡滿人耕而賈”。在這方麵卓有建樹的當屬楊越。這位被描述為大個頭、大臉盤、大眼睛、大胡子、大嗓門兒的人,任俠慷慨。他走街串戶,懷人們交談,提出見解,向滿人講述耕作技術,教人們經商。剛到寧古塔時沒米下鍋,他就在街頭擺上地攤,拿自己的物品與當地人換糧食。楊越的妻子烹飪技術出色,夫妻二人開了一座糕餅鋪,還製作紹興風味小吃,每天食客盈門。當有人求藝的時候,楊越與吳兆騫是鄰居,兩人交往密切,“談心夜夜入三更”,和其他流人也是“雪窖聯吟,冰天共酌”。當有人求藝的時候,他毫無保留。他把從家鄉帶來的布帛、絲絮拿來與人交換,教當地人把人參、貂皮拿到市場上交易。因寧古塔盛產人參、貂皮,從北京、盛京(今沈陽)等地來的商人多了起來,商業貿易活動繁榮起來,建立起了跨區域的貿易體係,並與圖門江對岸的朝鮮建立了貿易關係。《柳邊紀略》載:“寧古塔人每年一次,往高麗會寧府互市,亦以八月。然命下遣官監視,每年十一月方行。市會寧者,多以羊皮襖、布匹,往易牛、馬、紙、布、甕,而書特貴。康熙初,姚琢以《明季遺聞》易牛一頭。” 商貿的繁榮,使寧古塔新城呈現出“商販大集,南產珍貨,十備六七,街市充溢,車轎照耀”的景象。為了開發交通,以利通商,發展經濟,薩布素親自丈量寧古塔至吉林的裏程,建立驛站,便有了商賈絡繹不絕的景象。楊彬在《柳邊紀略》載:“康熙十六年,寧古塔梅勒章京薩布素,以繩量道裏,兩庹為丈,百八十丈為裏。自寧古塔西關門始,至船廠東關門止,凡九萬八千丈,為五百五十裏。今分八站,作六百三十餘裏,然以中國之裏較之,直千裏之外矣。”薩布素對流人禮遇有加,“雅重文士待以殊禮”。受流人學者的影響,薩布素建起了藏書二百餘卷的書房,命名“經文緯武書房”,匾額高懸正堂,側幅為“萬裏壯龍韜旌鼓生風氣自壯,三軍雄虎節笳角曉鳴天為高”。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麵大膽啟用流人學者。當流人學者生活遇到困難時,官方長進行接濟。他們行動有一定的自由,耕種土地,也進行一些經商活動。吳兆騫在《歸來草堂尺牘》寫道:“寧古塔地方,鄉紳舉人俱照中國(內地)一樣優免。”文化改變了生活和曆史 為改變當地人“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的狀況,積極傳播中原地區先進耕作技術,並教人們“破木為屋,覆以其皮(獸皮)”。在自己家中設立“讀書草堂”,把《五經》、《史記》、《漢書》、《李太白全集》作為教材, 義務教書育人。巴海將軍請楊越到自己家中給兩個兒子講授漢學,受到啟發後,辦起了龍城書院——寧古塔第一所官學。寧古塔時期,流人可以不當差,不納糧,生活困難時,還能得到救濟;流人們常常是官吏們的座上客,經常陪宴、陪飲,每當將軍、副都統有重要差事,如巡邊、作戰、進京朝見出行之前,吳兆騫都要做詩相贈。在《秋笳集》中有許多這樣的詩,《陪諸公飲巴大將軍宅》、《奉送大將軍安部海東》、《送阿佐領奉使黑斤》,描寫的大都是為官吏送行,也看出彼此間相交濃厚。在謫戍寧古塔的二十多年中,吳兆騫看到這裏物產富庶,有許多特產,多年之後,他都不能忘懷,如人參,飲人參水可以強體。各種動植物都常常出現在吳兆騫的筆下。在《寧古塔紀略》中有這樣一段,吳兆騫南歸之後,病重之時,仍想用他在寧古塔所居的寒舍外采的蘑菇來熬湯喝。同時,他也看到當地滿族人有著十分純樸的民風民俗。關治平在文章裏寫道:“苦寒絕地的山山水水和風土民情,都收入到詩人的筆下,讀他的《秋笳集》,你會感到那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大河日落的壯麗圖景,仰望萬古悲涼中的豪邁,審視一枝一葉的情結。” 曆史以殘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選擇。流人們對這塊土地進行了文化的啟蒙,並延續了綿綿不絕的靈脈。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東北這塊土地,為什麼總是顯得坦坦蕩蕩而不遮遮蓋蓋?為什麼沒有多少豐厚的曆史卻快速進入到一個開化的狀態?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貴。”穿過曆史,今天的牡丹江,山依然那麼清秀,水依然那麼靈動。在波濤洶湧的時代浪潮中,牡丹江沒有退縮,靠著努力和奮進,跨入了國家先進文明城、衛生城、擁軍模範城行列。而通達的對俄邊境貿易口岸,給予人們的,不再是對遙遠異域的眺望,而是對商機的捕捉、把握和對發展的追求。正是有了曆史傳承的文化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發展和進步的底蘊,有了崛起的支點。因此,當我們站在現實的土地上回望的時候,心裏總有一種感激——那是對曆史文化的崇敬,對文化傳播者的深情敬仰。
北京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都市。她具有近三千年的曆史,經曆了曆史的滄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為迎接建國65周
(1)第二次鴉片戰爭(或者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或者簽訂《辛醜條約》)?七七事變(或者盧溝橋事變、全麵抗戰爆發、日本全麵侵華戰爭)(3分)
(2)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五四遠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分)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曆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3分)
(4)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2分)
(5)隻要能表達愛國主義的情感即可。(1分)
試題分析:(1)這一問是基礎題,據材料一可看出中國受侵略、簽訂條約、進行武裝反抗的場景。根據圖片所給時間結合課本所學知識,1860年中國園林被毀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1901年很多人圍坐桌旁是簽訂條約的場景,1901年簽訂的是《辛醜條約》;1937年中國人拿槍反擊,反應的是全麵抗戰的而開始。
(2)這一問是在第一問基礎上延伸的。同時也考查學生審題的能力。此問強調的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學生必須注意。根據第一問知道了1901年簽訂《辛醜條約》,所以就答《辛醜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即可。1919年圖片場景聯係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五四運動”,答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3)此題就是基礎題,考查的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新中國的成立有兩種意義:國內意義和國際意義。題中關鍵詞是“對中國”有什麼意義,學生應分析出磁體要答新中國成立的“國內意義”。
(4)此題就是基礎題,考查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識記能力。考查學生對中共八大這個重大事件的理解記憶。通過設問“探索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麵“取得的成果,學生應分析出就是在問八大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哪些好的建議,也就是問八大的內容。
(5)有些材料分析題是台階形式的一層層建築,到最後收尾。此問的感想要結合材料問題和所學的知識得出答案。從(1)(2)中國的慘敗,五四運動的發生(3)新中國的成立,得出感想“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國家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民族獨立”等。隻要能表達愛國主義的情感即可。
長城作為曆史的證人曆盡滄桑,見證了千古的悲歡離合,哪兩句詩是寫長城的曆史的
盡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曆史
盡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悲歡啊
“盡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就是指江山易主、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不斷更替.2八達嶺》明代徐渭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輿幢盡日山油碧,戍堡終年霧噀黃。
3
琵琶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席慕容《長城謠》
盡管城上城下爭戰了一部曆史
盡管奪了焉支又還了焉支
多少個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歡啊
你永遠是個無情的建築
蹲踞在荒莽的山巔
冷眼看人間恩怨
為什麼唱你時總不能成聲
寫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萬裏的軀體
有你千年的麵容
有你的雲你的樹你的風
敕勒川陰山下
今宵月色應如水
而黃河今夜仍然要從你身旁流過
流進我不眠的夢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一顆顆古樹見證曆史滄桑更多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