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好句賞析
培根隨筆
摘抄1: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
讀書費時太多者皆因懶散,尋章摘句過甚者顯矯揉造作,全憑書中教條斷事者則乃學究書癡.
天資之改善須靠讀書,而學識之完美須靠實踐.因天生資質猶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學識對其加以修剪,而書中所示往往漫無邊際,必須用經驗和閱曆界定其經緯.
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這並非由於書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為其用法乃一種在書之外並高於書本的智慧,隻有靠觀察方可得之.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則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雲:學皆成性.
體會:讀書貴在運用.應該記一些東西,應精確些,以助談興談資,這是運用;但更重要的運用卻是內化,溶進自己知識和經驗體係之中,成為指導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哲學”,這才是更高層次的“學以致用”.如果光是為了獵奇與裝飾,讀書實在是沒什麼用;如果讀成了書呆子,書不讀也罷!
摘抄2:世間少有真正的友誼,而在勢均力敵者之間這種友誼更是罕見.惺惺惜惺惺不過是世人慣常的誇張.真正的友誼隻存在於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別者之間.這種朋友才可能風雨同舟,休戚與共.
體會:不求任何回報的幫助與付出有嗎?如果有,或者隻說明施與者的善心,還不足以說明真正友誼的存在.真正的友誼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為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心靈的溝通,感情的接納,價值觀的認同,興趣愛好的相投,總之,是兩情相悅.這種接納與欣賞發生在同性之間的概率並非沒有,但極低且很可能“隻存在於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別者之間”,而發生在異性之間未免有帶有愛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鮮果易腐難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蕩,並給年長者幾分難堪.
若美貌依附於善者,便會使善舉光彩奪目,使惡行無地自容.
體會:美貌如同雙刃劍,但無論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賜.但過多地依賴於美貌必然會使人淺薄而成為夏日的鮮果.
摘抄5:年輕人出錯往往會使事情毀於一旦,年長者出錯則隻是使本來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點慢點.
體會:寧可錯過,不可出錯.不要急於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藍子裏.不要做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擲的事.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餘地.
摘抄6:讚譽乃德行之反映,但它亦是令人反思的鏡鑒.
對人對事的讚揚過分誇張隻會招人反感,並且會招來嫉妒和嘲笑,除個別情況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顯得合宜得體.但一個人若是讚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顯得非常體麵,甚至顯出一種崇高.
體會:真的不能過分地吹捧別人,尤其是經常地這樣做,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讓被吹捧者看不起.如果對方真的有特別的優點,讚美時務要真心誠意和恰如其分.當然對於女人的相貌、身材、衣著之類可另當別論.
多說自己工作的重要和責任之重大,但勿需抱怨有多辛苦和艱難.
《培根隨筆》好段賞析(10段) 5分
1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真理》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麵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麵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麵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麵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蕩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麵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裏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麵穀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隻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並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級的認知,可見他對真理的推崇.在他看來,隻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隨筆之《論死亡》
外斯帕顯死時還說笑話;他坐在一個凳子上說:“我想我正在變神哪”.加爾巴臨死作壯語說:“砍罷!假如這是有益於羅馬人民的”.一邊說著一邊伸頸就死.塞普諦米猶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說:“假如還有什麼我應該做的事,快點來吧”.諸如此類.那些畫廊派的哲學家把死底價值抬得太高了,並且因為他們對於死準備過甚,遂使死在人看起來更為可怕.“他把生命底終結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說這句話的那人比較說得對的多了.死與生同其自然;也許在一個嬰兒方麵生與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種熱烈的行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熱的時候受傷的人一樣,當時是不覺得痛楚的;所以一個堅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請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個人已經達到了某種有價值的目的和希望後所唱的“如今請你讓你底仆人離去”.死還有這一點;就是它打開名譽之門,熄滅妒忌之心.“生時受人妒羨的人死後將受人愛”.
●賞析:
看完這段文字後心靈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頂.自從懂事後知曉死亡,就一直懷著畏懼的心理,有的時候甚至埋怨科技的發達,因為明白世界本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總覺得死後的虛無是最深刻的恐懼.但是培根早在幾百年前就說到“生與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無憾.
3摘自培根隨筆之《論宗教一統》
宗教既是人類社會底主要維係,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於統一底真正維係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關於宗教的爭執和分裂是異教徒所沒有的惡事.原因是異教徒底宗教並無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隻有儀式和典禮.他們教會中底主要宗師和長老乃是詩人,從這個就可以想到他們底宗教是什麼樣的一種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這種性質,就是他是個“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決不容有混雜和伴侶.所以我們想關於教會底統一說幾句話,所說的是其結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統一底結果(僅次於得上帝底喜悅,而得上帝底喜悅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對教會以外的人的,一是對教會以內的人的.對於前者,無疑地異端和分裂是各種醜事中之最醜者;真的,這兩樁事甚至比傷風敗俗還壞.因為,如同在肉體上創傷或割裂是比一時不良的體液為劣,在精神上亦複如此.所以再沒有比“統一底破壞”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內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餘下全文>>
培根隨筆摘抄及賞析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培根隨筆》的三個句子及賞析
to depression in latter years, she said.
培根隨筆150字賞析,幾篇加幾十分 10分
1.《培根隨筆》中的散文關注現實,其中議論官場生涯的篇章和探討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於他深入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他力圖以不帶先入之見的“客觀”態度來審視和考察各種現象和行為,很少從傳統的宗教道德觀念出發簡單化地評判是非.這些散文結構嚴謹,論證合理,語言形象生動;常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論說通俗易懂.對我們寫作議論文有一定的啟發.培根的散文,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知識、人生的至理名言,對我們有多方麵的啟發.如“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隻是一片繁華的沙漠.”等.
從培根的散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藝複興時期的思想者是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係日趨瓦解之際,致力於探討並樹立新的信念、規範和道德.2.《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雖然隻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隻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也蘊含著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