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表白的暗語有什麼?
7758521親親我吧我愛你,201314愛你一生一世
農村改革有陳錫文在就不行
陳錫文:非常感謝論壇給我安排這個發言機會,農村改革的回顧和當前存在的問題。25年來的農村改革,在座很多同誌都是經曆和了解的。政府部門也好,地方部門也好,大家比較公認的農村改革取得的一些成就,大概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一個是打破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統一經營的體製,確定了家庭經營的地位。第二點,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的格局。第三點,突破了過去以糧為綱的經濟結構,實現了全麵的多樣化的發展。第四點,農產品的流通體製突破了過去的傳統格局,基本實現了市場化。第五點政府對農業的調控手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還可以概括出很多來,我了解很多文獻都談到,大家比較公認這五個方麵。這五個方麵,還是不完全,不徹底,這五個方麵改革最具有製度創新意義的,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家庭經營承包責任製的重新確立。這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因素,是和財產的因素變化有關。一講農村,就想到包產到戶,從我們切身的體會來說,包產到戶在農村改革的初始階段起了一定的作用。真正推動農村改革的進程,是從包產到戶轉為包幹到戶。中央真正在文件中允許搞包產到戶的時候,全國已經不搞包產到戶了,基本都是包幹到戶。這一個是包產,一個是包幹,了解的同誌都知道,如果是講包產到戶,我陳錫文作為一個農民,向生產隊承包了一塊土地,和生產隊簽定合同,畝產多少,五畝地是多少。畝產八百斤,我五畝地應該是四千斤糧,到年來這四千斤糧歸生產隊,我是達到合同規定的目標以後,按規定我可以分到多少公分。這是包產到戶,如果超產了,打了五千斤,超產的一千斤可以和生產隊分成。如果繼續包產到戶,經營的主體,積累的主體,仍然是生產隊。包幹到戶就是承包了土地以後,交夠國家的,留出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是包幹到戶。我包了這塊土地以後,我種什麼,沒有人來管我,也不需要人來管我。我隻需要把國家的農業稅交齊了,把原來生產隊的集體提留交齊了,剩下所有產品的支配權是我的。因此家庭成為了經營主體,成為了積累的主體,投資的主體。這個變化過程中,對農民最有意義的一塊就是剩下的都是我自己的。過去在生產隊剩下的一塊農民要從分得的口糧和工分中慢慢積累。現在隻要農民多投入,多付出,總產增加以後,剩下的一塊數量會越來越大。農村所有製的變革之所以快於城市,非常重要的就是農村實行包幹到戶之後,農民可以從剩下都是自己的這一塊積累出自己的財富,交易就變成貨幣,貨幣就變成資本,農村為主體的所有製結構在83年就已經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還沒有作出以前,農村已經在廣泛討論是否允許雇工,是否存在剝削。這類問題從1982年就已經開始討論了。由此可見,家庭承包經營的製度下,從包產到戶到包幹到戶的轉變,不僅僅是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關鍵,而且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關鍵。
這裏非常重要的一個特殊性,就像經典著作中講到的,你看到了一種現象,家庭承包的製度實際上是從工地上長出了私。人家說實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以後是否是破壞農村經濟?我看沒有。土地仍然是集體的,集體的也仍然在增長。但是農村通過經營製度的變革,通過調動積極性以後,通過自己勞動獲得了一個最初的個人財產。由此引起了整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生變化。這是已經取得的成就。
大家看,大家都能感覺到當前農村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有的問題變得越來越沉重。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務是非常繁重的,農村存在的問題也確實是錯綜複雜的。我想把農村經濟社會的突出問題概括成五個字,或者是五個方麵——錢、糧、人、地、權。“錢”主要是指農民的收入,“糧”是指糧食的供給和安全,“人”是指農村的社會進步、社會發展對於人的全麵發展,“地”是土地問題。“權”是農民的權利和國家的政權問題。這五個方麵,應該說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從錢的角度,1997年到今年整整7年,農民收入增長不盡如人意。96年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曾經達到9%,是比較鼓舞人的,是和城鎮居民年收入增長幅度差不多。97年以後,收入增長幅度意誌在下滑,97年4.6%,98年4.3%,99年3.8%,2000年2.1%,2001年4.2%,2002年是4.8%,沒有一年超過5%。從今年的情況看,中間由於非典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前九個月,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增長幅度是3.8%,估計經過努力,有可能達到4%左右。這樣,從97年到2003年這七年平均,農村人均收入增長幅度接近4%。這對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所以農民收入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第一,增長緩慢。第二,差距擴大,由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比較快,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比較低,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很多人都知道,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按理說這兩個指標不可比,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中包含著下一個生產季節的全部生產墊支費用,所以不能全部都用於消費。一般的經驗判斷,人均純收入中有35%左右要用作下一個生產經營費用的墊支。即使這樣,用這兩個口徑來比較,去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比,達到了1:3.11。也就是說一個城鎮居民的收入相當於3.11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去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7680塊錢,農民是2476塊錢,差距非常大。而前年的差距是1:2.9,去年就到了1:3.11。1978年改革以前,收入差距是1:2.56。中間在改革的過程中,有一段,84,85年的時候,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曾經降到1:1.86的樣子。從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經曆了一個馬鞍型,70年代末改革開始,到80年代中期是逐步縮小,80年代中期以後又逐漸擴大,進入新世紀,差距在進一步拉大。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了3.71:1。趨勢表明還在進一步擴大。今年前九個月農民的現金收入增長幅度是3.8,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是8.4%。正因為有這樣不同的增長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民的購買力遲遲難以提高,中國的國內市場很難擴大,主要靠城鎮居民拉動內需,對於農村的市場很難擴大。今年前九個月的數據證明,縣和縣以下消費品市場已經占到全國消費品零售市場的34.8%。當然這裏有多種多樣的原因,比如農民打工,大件商品進城購買。但是無論怎麼樣,如果按戶籍計算,農村的人口還有九億三千萬,縣和縣以下的城鎮居民大約有1.7億。12.8億人超過10億的人是在縣和縣以下,這塊的市場還不到1%,要想拉動內需難度很大。到目前為止,農民收入增長還沒有看到出現轉機的情況。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從98年以來一直是在減少,而不是在增加。之所以每年還能保持3—4%的增長率,主要是靠外出打工。真正來自農業的收入水平要比以前低得多。我國曆史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農業部分,最高的一年是1997年,那一年達到了1267塊錢,但是到去年年底,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農業的部分隻有1166塊錢,比1997年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減少了101塊錢。這幾年農業是讓農民減收的行業。這裏要具體分析原因非常多,主要是農產品供給相對過剩,價格低。城鎮居民在農產品開支方麵不僅沒有增加,實際上還減少了。根據統計資料測算,2001年每一個城鎮居民用在糧油肉菜四大農產品當中的開支和1996年相比,不僅沒有增加,人均減少了131.2元,但是消費量不見得減少,是價格降低了。農民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從農業中是無法增收的。畢竟,到目前為止,農業的收入對農民來說,尤其對傳統農區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民增收是很難看到曙光的。
從根本上講,實際上是由中國城鎮化長期滯後所導致的,由於城鎮中購買商品農產品的消費群體相對於整個國民的比重來說太小了。所以農產品市場非常容易飽和,提供產品的人多,消費產品的人少,市場就容易飽和,價格就容易下跌。這個問題不解決,很難讓農民純收入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農業專家講減少農民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我是讚成的。不減少農民在自己想辦法,一億多人進城就是這樣的。
關於糧的問題,最近幾天大家都在議論,幾乎所有的糧油副食價格在上漲,這是必然的,裏麵有炒的因素,但是這和持續幾年來生產狀況的低迷是直接聯係在一起的。根本的原因就是種糧的利益比較低,否則沒有積極性,糧食生產在不斷下滑。當年的產需缺口在不斷擴大,現在我們是靠庫存盯著。如果沒有90年代後期豐年有餘積攢下來的幾千億斤庫存的話,現在早出問題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糧食局的測查統計分析,預計今年糧食的總需求是9760億斤,但是根據農業部門的分析,今年的糧食總產品最高8800億斤,最低8600億斤,當年的產需缺口是一千億斤。現在庫裏有糧,這個問題不大,目前市場的變化有炒的因素,但是很多人已經看到,從1999年以來到現在糧食在不斷下滑。從現在的秋冬狀況來看,明年應該是繼續減少的趨勢。所以糧食的經營者比較敏感。年度之間的糧食產量之間的波動問題不是太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使今年產需缺口達到了1000億斤,庫存糧食在4000億斤以上及彌補缺口沒有問題。問題的嚴峻性在於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中,對於土地資源的農轉非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從1997年到2002年,六年當中,耕地減少9500多萬,這六年中,通過複墾開荒等手段補充的耕地是3400萬畝。這六年中,淨減少耕地6100多萬畝,平均每年減少耕地1027萬畝。在絕大多數傳統的地區,1027萬畝相當於15—20個縣,每年要丟掉15—20個縣的耕地。這種狀況會直接影響到糧食的生產的。我們在90年代末,糧食最高產量超過一萬億斤,很多農業專家判斷,應該說擁有9800億斤以上的糧食產量,但是丟掉了6000多萬畝土地,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城鎮近郊區的好地。補充的3000多萬畝地都是條件非常差的,補充的一畝地抵不上丟掉的兩分地。這個問題不引起大家的警覺,不用很長時間就會出很大的問題。國務院正在清理整頓各級各類開發區,現在全國有5500多個開發區,其中4000多個是為經國務院和省級政府批準的開發區,根據國務院的相關規定,設立各種名目的開發區隻有國務院和省級政府可以批,市、縣、鎮政府批的都是違規的,這部分違規的開發區占總量的80%多。所有審批的開發區土地麵積達到3.5萬多平方公裏,超過一個海南省的麵積,也超過我們現在全國666個城市的全部國有土地規劃麵積。全部城市規劃土地麵積是3.1萬平方公裏。所以以這樣的規模占用土地的話,糧食安全的問題遲早會提出來的,當然這還涉及到國際糧食市場等一係列問題。但是總的一條,大家都能感覺到,如果在目前的情況下,一方麵是種糧比較利益低,另一方麵土地大量流失。遲早有一天,糧食生產供求都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
人的問題。講人的發展問題,也就是指農村的社會事業的發展。實際上應該說,城鄉之間的社會發展差距遠遠大於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剛才講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1:3,城鄉居民在社會事業方麵享受的權利差距要大大超過這個數字。在教育上,我看到國務院研究室做的一份材料,去年全社會的教育開支(包括政府和個人)是5480億美元,其中,城鄉之間的比例,城市用了77%,農村用了23%。如果要講到義務教育階段,這主要是政府支持,差距不是很大。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小學生平均每一個學生所使用的,所投入的預算內的公共經費,農村的小學生使用的經費相當於城市的29%,初中生隻相當於31%。就目前來看,整個農村的從業人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8%,其中40%是小學以下。農村的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齡隻有7.3年,比城市水平低3年。這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政府用於衛生的經費,農村主要是用在鄉鎮衛生院,2002年財政經費是59億多,占整個國家財政用於衛生事業費的開支15%,人口的比例顯然是大不一樣的。農民的孩子如果沒有平等的受教育權,農民沒有平等地享受醫療保健的權利,我想農村的社會發展滯後是注定的。農民的全麵發展也是相當困難的。如果包括科技,包括文化方麵,差距會更大。
地的問題。占地是一種現象,其實農村的土地問題存在著兩類根本情況。一類是農村內部的,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國家的法律反複強調,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體製是我國的農村基本製度。今年又公布了土地承包法,我覺得有兩條非常關鍵的條款,第26條規定在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27條規定在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這兩條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由於這個土地製度確實存在著一些先天的缺陷,比如說集體所有製很難講得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性質,誰代表集體?農民。憲法規定我國的農村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每一個農民的權利是什麼?可以代表農民的那個人的權利又是什麼?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以往往在各個村,各個鄉誰當了幹部,誰就認為可以代表農民,可以支配這些土地。所以不斷折騰農民,原來說15年不變,後來說30年不變,據我們調查,真正能做到不變的微乎其微,絕大部分三五年變一次。土地有一個非常強的特性,土地作為生產要素投入使用後,隻要合理使用是不會被磨損的,和其他生產資料不同。機器會磨損,人也要退休,但土地隻要合理使用,七千年,八千年照樣是肥沃的土地。這就有一個前提,能長期用的地,就必須讓使用者珍惜它,願意投入。前提是承包期要足夠長,要穩定才願意投。三五年變一下,誰願意投入?隻會導致掠奪事件。東北的黑土地華北土地的腐殖質的含量都在下降,這和土地的承包期直接有關。尤其中央強調減輕農民負擔以後,大多數基層幹部不敢直接伸手到農民鬥裏掏錢了。因此就變賣土地,把土地拿過來,高價包出去,這是農村內部的問題,這是承包製度的問題。這對農民的基本權益有非常大的傷害。
還有征地製度,土地農轉非的征地製度。現在都可以感覺到,對農民土地的征用存在極大不合理性,為什麼一定要征用?既然搞市場經濟,為什麼土地變為非農地以後一定要變成國家所有?理由何在?現在法律是這麼定的,無論如何,結果導致的是越來越多的三無農民進城。種田無地,地被征了;就業無崗,沒有人給他一個正經的就業崗位,低保無費。這樣的人口越來越多,非常可怕的就是相當多的城市,縣鄉幹部,沒有看到嚴重的社會問題,僅僅看到通過征地可以為財政增加收入,可以為政績增加光彩。從國土資源部,我了解到,去年2002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各級財政收入是2400億元,前年還是1200億元,去年就增加到2400億元,不是地價漲了,就是占地多。去年整個國家財政收入是不到20000億,如果按中央和地方本金收入的話,地方財政收入占45%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合在一起是9000個億,土地收入當然是預算外的,24000億就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這個局麵發展下去,既影響到糧食安全,更影響到農村的社會穩定,最後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安全。
權,權有兩方麵。村民自治製度實行了十多年,真正民主的建設,實質性的方麵農民獲得的權利遠遠不夠,因為這裏還有很多無法理順的東西。比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費了很大的勁,有的地方咬牙、跺腳讓農民改選,黨委不提候選人,讓農民直接選自己滿意的人。這是需要當地政府下很大的決心。選出來的村委會主任,誰在主事呢?還是支部書記。三千村民選的村委會主任,頂不了八個黨員選的支部書記。如何保障農民的基本政治權利,製度政策有了,但是落實不下去。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農村改革,講了兩句最重要的話。一個是經濟上要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第二個是政治上要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這是改革的基本原則,但實際上距離還相當遠。權的第二個方麵就是國家的政權。各個方麵都很關注農村,村委會其實不是政權,但是鄉鎮是政權,之所以大家都很關注農村的基層狀況,是關心我國的基層政權問題。現在出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四萬多個鄉鎮,和農民之間對立的矛盾越來越多。就應了那一句話,你以為把政權建下去了,把機構拉起來了,把隊伍拉起來了,政權就穩固了嗎?實際是矛盾越來越尖銳,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
當前農村的改革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需要有發動農村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才能真正改變這種局麵,否則很難看得到轉機和曙光。十六大已經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就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我也接觸過很多同誌,大家都認為話提得非常好,但是統籌到底是指哪些方麵的統籌?一般人認為至少製度政策要統籌,不能有兩類。但是這一下子做不到。市場要統籌,不僅商品市場要統籌,要素市場也要統籌,那麼多勞動力都要進城怎麼統籌?財政製度、轉移支付製度要統籌,但是少數人去支持多數人,少數人去幫助多數人也做不到。所以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要落到實處還有非常大的難題。我個人認為,顯然中國農村的發展應該說是非常艱難的,這是長期以來積累了這麼多農村人口,積累了這麼多農村矛盾造成的。由於發展的困難,改革一個是必須推進,否則發展更困難,第二方麵,也必須考慮到方方麵麵的承受能力,改革的力度、時機都要有很好的把握。但我覺得隻要堅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按照最近幾年中央反複提出的促進城鎮化的進程,努力發展縣級經濟,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我想緩解這個矛盾是可以做得到的。更重要的一條是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政策,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把城鄉統籌放在最前麵。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地方的主管者,尤其是市長們,一當了市長,眼裏根本就沒有農村。我是非常反對市代縣的情況,憑什麼代呢?市是在縣的行政地域之內的,結果你管它,是什麼道理?各個地方隻要市代縣,在財政、資源上一定是市刮縣。這幾年為什麼城市麵貌變化日新月異,農村的麵貌十來年如一日,就是因為大量的資源湧入了城市,所以城市的麵貌得到了改變。這個局麵如果不轉過來,剛才說的幾大矛盾會不斷加劇,到了某一天,在某一個點上爆發成為比較大的社會矛盾。
謝謝大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數字表白的暗語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