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端午節氣氛的成語
喜賽龍舟、龍舟競渡 、五月端陽、風雨端陽、重五山村、重五惡日,粽葉飄香、艾葉菖蒲、家家插艾、快樂端午、喝雄黃酒、仲夏登高,順陽在上
端午節的傳說、詩句成語、該節日幹什麼,對傳統節日的感想
[b]源於紀念屈原[/b]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b]源於紀念伍子胥[/b]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b]源於紀念孝女曹娥[/b]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咀髭炒撬萄铩?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懸艾葉菖蒲:
端午節詩選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節日傳統改變詞語,順序,但不改變詞義
中國的一個節日傳統是端午節。
把下列詞語按順序排序。端午節、春節、元宵節、八月十五
這幾個傳統節日都是根據農曆日期按順序排序的: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關於端午節的成語用英語怎麼說?
關於端午節的成語_有道翻譯
翻譯結果:
Idioms abou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estival
英 ['fest?v(?)l]
美 [?f?st?v?l]
n. 節日;慶祝,紀念活動;歡樂
adj. 節日的,喜慶的;快樂的
Festival 節日,節日,音樂節
Festival Walk 又一城,九龍塘,車站便直通又一鄉
有關端午節,中秋節的故事,對聯,成語,習俗等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節,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誌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製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描寫節日的詩句
1. 有關除夕的: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複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 有關清明節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有關七夕節的: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中秋待月》
【唐】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裏,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月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8. 有關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打一成語)
端午(成語)一馬當先
端午(中國地名)正陽
端午前後(字謎)辛
楚腰纖細掌中輕·粉底格(節日紀念日)端午
幹·卷簾格(節日紀念日)端午節
九十年代何為先(節日紀念日)端午
舉杯盡飲添歸心(節日紀念日)端午
馬年歲首須省儉(節日紀念日)端午節
馬年伊始(節日紀念日)端午
馬前潑水(節日紀念日)端午節
馬上和盤托出(節日紀念日)端午
馬上開始(節日紀念日)端午
眉遮半麵垂淚泣,玉漏一滴斜月西(節日紀念日)端午
十(節日紀念日)端午節
教學改革標準化(商品名)粽子
小米二字有變化(商品名)粽子
麋鹿奔走崇山下(字謎)粽
有關節日的詩句
1. 有關除夕的詩: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複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有關春節的詩: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有關元宵節的詩: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有關清明節的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有關端午節的詩: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嚐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 有關七夕節的詩: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有關中秋節的詩: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有關重陽節的詩: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隻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歡慶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成語接龍競猜
龍舟競渡、渡河香象、象牙之塔、塔吊林立、立竿見影、 影隻形單、單槍匹馬、馬到成功、
功不可沒、沒齒難忘
粽子飄香、香火鼎盛、盛況空前、前赴後繼、繼往開來、來之不易、易如破竹、竹煙波月
月明千裏、裏應外合
五月端陽、陽關大道、道聽途說、說長道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顧、顧全大局、局促不安
安居樂業、業精於勤
為了提升我們對於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認知與熟悉,舉辦端午節“粽葉飄香”成語接龍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形容端午節氣氛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