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雪》讀後感
讀梁實秋的《雪》
因為不愛看小說,我讀書從不喜歡從第一頁讀起.所以,隻要看書,隻是信手拿來,翻哪看哪.這個習慣不知從何時起,也覺得無大礙.既無損讀書的興致,也無破壞文章的完整性.所以,不去改之. 梁實秋的散文和雜文我看過一些,《雪》就是其中的一篇.偶爾翻出,讀了三遍,才讀懂其中許多不能躍然紙上的內容.遂有寫讀後感的激情.
再說他的《雪》,作者開文就"批判"了李白雪花大如席的詩句,居然用"靠不住"三個字否定了古人對雪的描述.到此,我很想知道作者對雪的高見,遂有繼續讀下去的衝動.看來科學、客觀的分析,是解釋一切事物的手段。作者從科學的角度給了雪的定義.並且在情感上給了雪恰當的定位.我的感覺,作者沒有誇大其辭,但不可質疑的是作者是不是借助了李白的詩句給他昭示了什麼......作者真是聰明。
有人喜雨,有人厭雨.但還不曾聽說有人厭雪的.字裏行間看得出,作者也是好雪之人.
既喜雪,必然大雪之日賞雪.古有晉王子夜初乘舟賞雪.還有一門風雅的謝安石寒雪之日與兒女吟讀觀雪.可見古人賞雪乃富貴人家的事.倘若腹中饑漉,困寒交迫.不知還是否能有一片一片又一片的雅興呢?讀到此,我沉思了片刻.原來賞雪也並非人人可為之啊.可為之,但無力為之;可為之,但無能為之;可為之,但無雅為之.無力與無能可以理解,也深深的祝福他們雪夜平安.而無雅為之之輩,則是我最為唾棄的一個人群.恐怕就是朱門酒臭,無教無養之輩吧.原來雪時也能分清是非曲折的.於是乎對自己,對兒子的要求也更進了一步:做人可以無力,可以無能,但切不能無雅.
很多人看過徐誌摩的詩,他那廊橋一夢,成就了幾代人的幻想。熟不知,梁實秋也是個十足的風雅之士啊,嗬嗬。
說起浪漫,古人其實一點也不遜色於現代人.古人有:雪融水,煮沸,走七步.用宜興壺,小茶盅細細啜之.品前還舉杯猛嗅三下,這是我所不能的.再則,現在空氣汙染,雪亦無如此清白.要不得。但也曾有紅軍長征途中以雪充饑,也有邊防戰士無水入腹.以雪帶之.這確是我所敬佩致至的.那麼對於浪漫而言,他們的浪漫卻譜寫出另一番的滋味。
文章語話隨和,語峰委婉.難怪乎作者後來的《罵人的藝術》被稱其為那個時期一種文體風格的代表.《雪》一文中,作者把法國路易十六也給罵了.嗬嗬,不知那位皇帝怎麼得罪了天下人.我向來不問政治,所以不去考究之了.
我隻知道雪夜,屋內蜷被而眠,蜷著不想動,一夜過來,推窗,刹那間刺眼的光芒,沒有抱怨,更多的是驚喜,這神秘的雪把大自然的魅力演繹的活靈活現.遠望那種壯觀和神奇,深深的來個呼吸,是否也能體驗到古人兩腋生風的感覺呢?
其中滋味,其止是一個爽字能表達!
(明天複天明)
讀餘秋雨的《雪》讀後感(100字左右)
提及陽關,頗為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別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然而,又有誰來到這通向西域的關卡。 餘秋雨先生告別了莫高窟至此,送走的不是故人,而是陽關廢墟,是中華之文化。這位“漂泊者”,是那麼深愛著中華文化的廢墟。大雪飄然,大漠茫茫中艱難地行進奔赴陽關,就為了看那幾個土墩?不,絕不是。他所觀看的是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著千年的曆史文化。是一個懷著悲哀無言的關卡,默默地告訴人們中華還有一個籬落的陽關,文化的陽關,永遠存在著的隻是多了些清淡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冷血地。這兒有著無數個墳堆,在冷風中孤獨地哀吟,卻被曆史長河衝得一幹二淨。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餘秋雨先生不禁慨歎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淒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曆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餘秋雨先生無奈地歎息。陽關不再是陽關,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華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又倒在曆史長河的大雪中。阿房宮被毀了;圓明園被一把火燒了;莫高窟裏的“東西”被運走了一車又一車……換來的是大煙鴉片,是惡魔鐵蹄,是戰火,是絕望。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但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於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巨製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我們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動乾坤的華夏!誰知道中華文化廢墟還長眠著,它在等待我們把大雪抹去……“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悲憐,“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文明。文化不僅是簡單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國是什麼的標誌。文化的陽關寂寞著。勁刮著刺骨的北風,飛揚著漫天的狂沙,飄搖著枯澀的蘆葦,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餘秋雨先生漫步長歎,繼續著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也許是文化廢墟,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留存於世的不要隻是靜靜的兵馬俑,蜿蜒的長城與幾個石窟,它應該是不計其數,可千萬不要被大雪所掩埋呀!我們的中華文化,快醒一醒吧……
《聽聽雪的聲音》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係自己的生活實際.
關於雪的讀後感300字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雪》這篇散文,它非常耐人尋味,蘊藏著很深奧的道理。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讓我永不忘記,時刻牢記在心。
這篇文章共描述了三種雪:一種是尚未化為雪的“暖國的雨”;第二種是滋潤美豔之至的“江南的雪”;第三種是孤獨、自由、奮飛向上的“朔方的雪”。通過描寫北方的雪則是對北方局勢的不滿,並認為要像北方的雪一樣通過奮鬥來爭取自由。作者對三個形象的基本態度似乎也與作者用語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態度相吻合了。
俗話說雨是雪的最初階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讚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讚揚了朔方的飛雪是雨的靈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
作者表現了對南方局勢的擔憂,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種暫時假象,是沒有生命力的“雪羅漢”而已。並指出,革命不是那麼容易成功,是需要無數革命誌士通過奮鬥去爭取,才會有光明的一天。
魯迅先生通過雪來告訴大家,要像雪一樣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要靠鬥爭才能取得勝利,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有光明的一天。
作文下雪之後的讀後感
讀了《大雪之後》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
這篇短文講的是下了一場大雪之後,本來是孩子們打雪仗、堆雪球的好機會,但大人們怕這怕那,不讓孩子出來活動的事。表達了作者對有的家長這種教育方法的不滿與擔憂,對獨生子女缺乏真正的愛護表示同情。
當我讀到“白白的雪地上頓時跳動起鮮豔的色彩。”時,我百感交集——這句話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鮮豔的色彩”是指玩耍的孩子們,說明了孩子們當時的開心。
我讀到“在家長們的斥責聲中,孩子們一個個悻悻地會屋了。”時,深思起伏——“斥責聲”是指家長們怕這怕那,不讓孩子出來活動的理由,從而可以體會孩子們怨恨父母不讓他們玩雪的憤怒的樣子。
魯迅雪讀後感
《雪》 魯迅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麵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 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嗬著凍得通紅,像紫芽薑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於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豔,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裏。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適明的水晶模樣;邊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為屋裏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 “暖國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這三個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訴讀者什麼?
作者明顯偏愛“朔方的雪”,可為什麼花大量的筆墨寫“江南的雪”,甚至於用兩個小節寫塑雪羅漢的情景?
“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為著追求美好而須的不屈的抗爭。
《雪》寫於1925年1月,1925年1月,當時正處於北伐革命的前夜,國共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式出現了可喜的局麵,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鬥爭極其激烈。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種雪:一是尚未化為雪的“暖國的雨”;二是滋潤美豔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獨、自由、奮飛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寫被化妝、快速融化的“雪羅漢”。通過描寫北方的雪則是對北方局勢的不滿,並認為要像北方的雪一樣通過奮鬥來爭取自由。
作者對三個形象的基本態度似乎也與作者用語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態度相吻合了。
作者表現了對南方局勢的擔憂,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種暫時假象,是沒有生命力的“雪羅漢”而已。並指出,革命不是那麼容易成功,是需要無數革命誌士通過奮鬥去爭取,才會有光明的一天。
《煮雪》讀後感400字左右
一朵荷傲然挺立著,光彩照人,與其它花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灰暗的色澤充斥著對生活的不滿。而林清玄,卻以獨特的角度來審視生活,品味生活……
《煮雪》從一個極度浪漫的傳說開始——住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張嘴說話都能結成冰,聽的人隻能把結成的冰帶回家慢慢烤來聽……若是我聽了這個故事,大概也就一笑了之,林清玄卻不然,他借此傳說展開了豐富的想像,進而通過"浪漫"這個詞聯係到愛情。
愛情,離我們這些學生應該是遙遠的,不可觸及的,但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心中總有暗流湧動。
文中,作者著重寫了談情說愛時回家煮雪的情景,"回家就要仔細釀造當時的氣氛""加上一點酒來煮"字字句句都可看出作者對愛情的美好的讚美,就連我這樣懵懵懂懂的孩子也能捕捉到那一絲向往,怎能不體現出林清玄的熱情奔放?
在這裏,我先暫且稱其為"語雪"吧。
其實"語雪"不隻是熱戀的人們的甜言蜜語,很多地方"語雪"都能派上用場——碰上記性不好的人,隻要有火的話,隨時都能重溫當時的話語;若是遇見脾氣火爆,說話不注意分寸的人,這好辦,把結成冰的語隨意棄置就行;上課時老師講到重難點,還能把語雪珍藏起來,帶回家細細品味其中的奧妙……
當然,這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倘若是問路呢?我要是生在北方,可得為這件事費一番心思;抑或是有急事呢?那定要升起一把熊熊烈火吧?事物的一切就是這樣都有兩麵性的吧!
《煮雪》一文中作者林清玄巧妙的讓傳說的浪漫掩蓋了說話結冰的不便與缺陷,但這不便與缺陷是不會消失的,不是嗎?
葛翠琳寫的雪畫讀後感
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曆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後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後,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於山水是中國文人曆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麵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托於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裏麵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對於西湖,人們常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雪景在人們眼中是何等美麗!這篇文字,開篇點明時間,其中暗含著對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我們都讀過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篇文字所營造的境界是多麼的相似,筆下的山水正是他們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實寫照,作家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早已經躍然紙上了。待到具體的湖中雪景描寫,張岱就隻用“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句描寫出,淡淡的筆觸,讀來是那般雋永。張岱是個“癡人”,這是舟子的說法,然而還有比他更癡的人。誰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難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國破山河在”,兩個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種感慨真實一言難盡呀.
陳門立雪讀了這篇短文有什麼感受
《程門立雪》讀後感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我們的成長老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所以我們要愛老師,要尊重老師,程門立雪讀後感。今天,我就讀了一篇關於尊重老師的文章,這篇文章就是《程門立雪》。《程門立雪》這篇文章寫的是楊時和他的同學們有一道題不會,楊時提議:“我們去問程頤先生吧!”同學們很讚成。他們到了老師家,可是老師正在睡覺呢!這時,書童走過來,說:“先生這幾天足不出門,夜以繼日讀書,坐累了隻是站起來走走。今天看他挺高興的,可能想出眉目了,想打一個盹,還睡得挺香呢!”聽完了書童的話,他倆躡手躡腳地站在院子裏,靜靜地等待。雪下得很大,風刮的更猛。但兩個學生還是站在那裏.等程頤醒來的時候,外麵的雪已經厚達一尺,這就是《程門立雪》的故事。老師很辛苦,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既要給我們傳授知識,又要教我們怎樣做人,所以我們要尊重老師,關心老師。時間較為倉促,是我臨時寫的下水文,可能不是最好範本,隻是想讓學生明確讀後感的具體格式和內容。孩子們普遍問題:總結文章大意還是過於複雜,而自己的感想又不具體,過於簡單,沒有掌握讀後感的精髓。家長可根據範文,對學生給予適當的指導。前不久,我看了《程門立雪》,我被楊時和遊酢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北宋時,有個叫楊時的人,他十分好學。千裏迢迢去大學者程顥、程頤那裏去求學。一年冬天,他和同學去老師那請教問題,到了門口,恰好老師在午睡。同學要敲門,楊時不讓,說就在門口等一會兒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兩人凍得渾身發抖,仍然站著。老師一醒來,看見二人仍在雪裏恭恭敬敬地站著,心中十分感動。由於他十分尊敬師長,虛心求教,所以受到人家門的尊敬。我要學習楊時和遊酢尊敬老師的品格。尊敬師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老師帶領我們在遨遊知識的海洋,和我們一起編織夢想。是老師教我們知識,是老師教我們寫字,是老師教我們做人。老師一天天變老,我們一天天長大,老師把他(她)的青春年華獻給我們。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呀!我們要尊敬老師,關心老師,在老師累的時候給老師端一杯熱茶,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隻有這樣,才能讓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有所回報,讓老師對我們的關愛有所報答。並且要保持虛心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讀《狼的孩孑雨和雪》讀後感
《狼的孩子雨和雪》看完了,忘不了的是眼眶裏轉了好幾次未落下的眼淚,說下觀後感。
這部日本動畫電影冒看能夠用母愛這一主題概括,但我認為母愛隻是作為貫穿影片的一條主線。而另一條則是關於生存,或者說生活的。這條線可分為花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為了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拚命尋找生存的辦法和兩個孩子雪和雨各自選擇生存的方式,這兩條支線。大環境由母親創造,而接下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都說長大了後會和小時候的性格完全相反,其實也不是必然規律,因為成長本就是一個蛻變的過程。
雪代表外向,幼年時期淘氣調皮,展現出來的全是屬於狼的天性,好狩獵,驕傲獨立天不怕地不怕。她顯然樂意接觸更多新鮮的事物,不光是爬蟲和野生動物,她懇求花讓她上學並發誓保住關於身份的秘密,以“三份禮物,三隻章魚”作為警醒自己的口訣,愉快的學習時光開始了。
而雨作為弟弟卻沒有姐姐的活力,他代表內向,幼年的雨怯弱,缺乏安全感渴望母愛,絲毫沒有任何狼的天性,像是一個正常的人類的孩子,直到他因為捕鳥而溺水。雨說感覺自己不一樣了仿佛什麼都能做到,在這裏我覺得可以有兩個原因。一是花所說的話,年幼的雨從繪本上看到的狼的形象,似乎總是被塑造成大壞蛋,所以他為自己身為狼人的身份而自卑恐懼,那時花說她喜歡狼,她是狼的夥伴,依賴母親的雨自然會將這句話放在心上。二是,客觀來說雨都是狼人,血統裏充斥著狼的野性,隻是在溺水之前一直處於隱性狀態,打個簡單的比方,學自行車,學遊泳,如果總是依靠指導學的會非常慢甚至學不會,因為那是種不屬於你自己的領悟,但當隻有你一個人無人可依時,潛能便會被激發出來。因為我學會潛泳是因為媽媽把不會遊泳的我推下水,學會旱冰是爸爸突然放開了我的手。所以對於雨的這點轉變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雪喜歡上了人類的生活,她想融入這個世界,所以努力想做好一個好女孩,不再收集動物骨頭和爬蟲幹屍,不再大聲哭鬧,課堂上積極發言,和同學友好相處。套上花給做的連衣裙就是一個幹淨可愛的小女孩,與小時候簡直大相徑庭,但一切都很好,直到轉學生草太的到來,她內心的警鍾被敲響了。草太能識別動物氣味的鼻子讓雪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她開始變得高度戒備並避免與之發生交集,這就像是一匹受到挑釁的狼的反應,對方是個聰明的人類,所以她要小心了。之後,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紙包不住火,雪被窮追不舍的草太激怒,這使她麵臨身份被曝光的危險。“是狼幹的。”草太這樣說的時候我幾乎要以為他會緊接著抬手指向雪說她就是狼,她是狼人。但他沒有。不過這也很正常,人一般都會選擇把自己看見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歸結為錯覺,幻覺。
勤勞善良的花,一心想融入人類世界的雪和癡迷於大自然的雨安靜的生活在一起,起初的艱辛被時間慢慢衝淡,雖然在田間時常腰疼的要命,花也堅強樂觀的生活著,接著雪和雨屬於青少年時期的問題出現了,在尋找自己未來的路上,他們其實一樣的倔強。一心想成為人的雪和執著於自然界慢慢演變成狼的雨其實一樣。隻是人與狼的身份隻能選一個,所以他們發生了最大的一次爭執,打壞了家裏所有的東西,狠狠的撕咬對方,這都無非是想像對方證明自己的決心,自己選擇的這條路一定很有價值,是正確的。爭執過後,安靜下來便是分道揚鑣。既然你不認同我的路,那麼就再見吧。姐弟兩人的一生在此塵埃落定。雪開始正常的人類生活而雨則歸隱山林,掌管狐狸老師授予他的地位與權力。
有人說花養了隻白眼狼,有人說花的愛太過無私,這種不求回報的愛閃耀著聖光一下使人遮住了雙眼,其實不然。從花選擇與狼人結合就可以看出她有著不同於常人的三觀(確實這就是一部以毀三觀為前提的影片),即使是狼人意外離世後,她也選擇順其自然,麵對生活的重重刁難不卑不亢,獨立堅強,但也偶爾會哭泣。這就是一個平衡的人物形象,她對於雪和雨的自我人生規劃雖不曾過多幹涉,但也不是沒有阻撓過猶豫過,這來自於母親本能的保護欲。然而就像影片最後,當她看見化身為狼的雨站在山頂仰天長嘯,朝陽升起的那一瞬間,內心的彌漫的霧霾就都被驅散開了。是自己的孩子讓她堅信他們各自的路,其實母親最大的心願隻是希望孩子能健康的生活愉快的成長,雪和雨無疑都做到了,所以說白眼狼的人其實忽略了很多關於情感和生活的細節。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為了一部動畫片分析,隻是這裏邊有些東西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頑強,讓我情不自禁地想深入的想一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