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諺語?什麼是歇後語?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係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乙、分道揚鑣
甲、前怕狼,後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鍋問到底
乙、刨根問底
甲、王八看綠豆,對上眼兒
乙、一見鍾情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麵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麵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這是俗語的主要內涵,就外延來說,它跟成語難免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甚至哲學、科技圖書中也經常用到;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跟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如:
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形象,八個字,成語→俗語)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語→成語)
④習慣成自然(精練,五字,俗語→成語)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練,七字,俗語← →成語)
俗語是口語型的,成語是書麵語型的。這些語例,兼有俗語和成語的某些特點,看來俗語辭典、成語辭典都可以收錄,好在這種情況並不算多。
俗語和成語,有時候也可能互相轉化,並同時存在。例如:
①板凳沒焐熱←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兒← →投鼠忌器
③火燒眉毛顧眼前← →燃眉之急
④雞蛋碰石頭← →以卵擊石
⑤雞飛蛋打一場空← →雞飛蛋打
⑥拉完磨殺驢← →卸磨殺驢
⑦魯班門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
⑧沒喝過墨水← →胸無點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飯← →因噎廢食
⑩什麼病吃什麼藥← →對症下藥
①①一網打盡滿河魚← → 一網打盡
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俗語轉化為成語,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語轉化為俗語,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補充,往往轉化為歇後語。(參見下文歇後語)俗語與成語,二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俗語有俗語的優點;成語有成語的長處。俗語使得描寫生動活潑,成語使得論述鏗鏘有力,都值得很好學習。
二,諺語和格言
有些圖書把俗語、諺語並稱為俗諺,把它們彙編在一起。彙編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並不相等。諺語隻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如:
①白酒紅人麵,黃金黑世心
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③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⑤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餘下全文>>
什麼是諺語,含義是什麼?
諺語的定義:諺語是俗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諺語可分為農業諺語、生活諺語、氣象諺語等。諺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民間智慧的結晶,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以使語言活潑風趣,也可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諺語是什麼意思
諺語百科
簡介: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麵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不勝枚舉。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諺語是什麼意思
諺語[yàn yǔ]
詳細解釋
長期流傳下來的寓意豐富、文詞固定簡煉的古訓、俗語。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三:“故一時諺語有‘台官不如伶官’。” 明 唐順之 《又與洪方洲書》:“近來覺得詩文一事隻是直寫胸臆,如諺語所謂‘開口見喉嚨’者。” 巴金 《秋》四三:“ 覺英 卻在旁邊笑起來,一麵背誦諺語挖苦 淑華 道:‘大懶使小懶,小懶使門檻,門檻使土地,土地坐到喊!’”
俗語是什麼意思
俗語是漢語語彙裏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有的文章中偶爾也把俗語稱作成語。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係密切。“約定俗成”這一成語,就包含著俗、成二字。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還是各有特點的。試比較下列例句:
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乙:弱肉強食
甲:多年的老歪樹,直不起來了
乙:積重難返
甲:後長的牛角,比先長的耳朵長
乙:後來居上
甲:撿了芝麻,丟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為俗語,乙為成語。俗語以形象為主體;成語以精練為特色。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民群眾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麵語,文字上趨向典雅。從這一比較中,可以從主要方麵作出界定:俗語是以形象為主體的通俗的口語,它的結構形式相對穩定,而在實際運用中可以靈活變通。
俗語舉例
[編輯本段]
“小二”管“大王”
挨著勤的沒懶的
矮子麵前不說短話
按下葫蘆起來瓢
八抬大轎請不去
八字沒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張人皮
半斤對八兩
半路上出家
飽漢不知餓漢饑
背著抱著一般沉 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
笨鳥先飛
鼻子氣歪了
比登天還難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比死人多口氣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別人牽驢你拔橛子
兵敗如山倒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病急亂投醫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不吃黃連,不知啥叫苦
不吃饅頭爭(蒸)口氣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識
不打無把握之仗
不打無準備之仗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費吹灰之力
不分青紅皂白
不夠塞牙縫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見棺材不落淚
不見兔子不撒鷹
不見真佛不燒香
不進山門不受戒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看僧麵看佛麵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語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不求同日生,隻願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間煙火
不是省油的燈
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不是冤家不聚頭
不死也扒成皮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不知道哪頭炕熱
不知哪塊雲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牆不回頭
蒼蠅不叮沒縫的蛋
操心不見老
拆東牆,補西牆
常罵不驚,常打不怕
常說口裏順,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
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長歎不如慢磨
長添燈草滿添油
唱對台戲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眾人吃,炸鍋一人事
車到山前必有路
陳芝麻爛穀子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成者王侯敗者賊
秤杆離不開秤鉈
秤有頭高頭低
秤鉈雖小壓千斤
吃飽了撐的
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
吃不了兜著走
吃錯了耗子藥
吃定心丸
吃飯想撐死,幹活怕累死
吃力不討好
吃了豹子膽
吃了迷混藥
吃了槍藥了
吃人不吐骨頭
吃人飯,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
吃人家飯,受人家管
吃軟不吃硬
吃啞巴虧
吃著碗裏......餘下全文>>
歇後語是什麼意思
歇後語是漢語獨有的文字遊戲,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
諺語有哪些它們的意思是什麼意思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幸福共同分享,苦難共同分擔。指患難與共,和衷共濟。)
讓人一寸,得理一尺。(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麼,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鬆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抵對門。(遠方的親戚還不如近地的鄰居好,指的是鄰居之間那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一方有難,百方支援的人際關係。而親戚呢,也因為在遠方,多好也應不了急,也難於迅速幫助自己解決困難問題,不如鄰居好。)
諺語的意思是什麼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讀起來很好聽。是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
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麵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類別繁多,不勝枚舉。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詞彙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likeforlike"這句諺語是什麼意思?
like for like[英][laik f?: laik][美][la?k f?r la?k]
adv.以牙還牙;
一九二二九不出手··········諺語是什麼意思
要是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域,黑夜變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地麵仍是透支熱量的,近地麵溫度仍會不斷下降,直到太陽輻射-地麵輻射達到平衡,甚至為正為止;三九、四九更冷,最多隻在文字上有少許差異。其意思說的是“冬九”天的物候情況,體現在人們的感受上;九九之後春耕開始。
解釋:每年的冬至日即為“一九”第一天,天津、山東:這條諺語好像適應的範圍挺廣的,北方地區基本上都適合,九天為一“九”,以至於不敢露手,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理論上來說,地麵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太陽輻射-地麵輻射為負,這一天地麵透支的熱量最多,山東是標準的按照上述說法的
釋意,冰厚的足以行人,“九九”共81天。因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江蘇、湖北等等這些地方應該都是,遠處的楊柳已現春色。這段冬至之後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個太陽輻射-地麵輻射由負到零,再到正的過程,便是由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斷回暖的過程。一九、二九很冷;七九河冰開始融化;八九南方大雁飛回;五九、六九開始回暖,降溫幅度最大。其後雖然白晝逐漸變長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什麼是諺語什麼是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