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大國公有哪幾個
唐朝國公很多,你所文的四個是不好說的,我聽說有四大猛將1秦瓊2尉遲恭3羅士信4程咬金。但是這也是很宏觀的吧。這裏給你介紹下唐太宗的國公如下:
魏國公裴寂,魯國公劉樹義(唐開國功臣劉文靜之子),葛國公劉義節,蕭國公張平高(後改羅國公),郇國公錢九隴,邾國公龐卿惲,息國公張長遜,莒國公唐儉,薛國公長孫順德,任國公劉弘基(後改夔國公),邢國公劉政會,渝國公劉玄意(劉政會子,襲父爵,改封渝國公,尚南平公主),霍國公柴紹(後改譙國公),譙國公柴哲威(柴紹子),應國公武士(武則天之父),蔣國公屈突通(後其子壽襲爵),譙國公李崇義(河間王李孝恭之子),盧國公李景恒(江夏王李道宗之子),黎國公溫大雅,虞國公溫彥博(溫大雅之弟),莘國公竇誕,鄧國公竇璡(竇誕之叔),觀國公楊恭仁,滑國公皇甫無逸,密國公封倫,宋國公蕭瑀(隋煬帝蕭皇後之弟),郢國公宇文士及,許國公高士廉(後改封申國公,其子高履行襲爵),齊國公長孫無忌(後改封趙國公),魏國公房玄齡(後改封梁國公),蔡國公杜如晦(後改封萊國公),代國公李靖(後改封衛國公),潞國公侯君集(後改封陳國公),吳國公尉遲敬德(後改封鄂國公),曹國公李績(後改封英國公),楚國公段誌玄(後改封褒國公),宿國公程知節(後改封盧國公),禹國公張亮(後改封鄖國公),翼國公秦叔寶(後改封胡國公),鄒國公張公謹(後改封郯國公),鄭國公魏征。
曆史名人範痣魯國公
範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
自幼好學,九歲能文,十三歲誦五經,博學多聞。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後周太祖郭威自鄴起兵入京,範質為避戰禍,藏匿民間,後來被太祖找到,時值嚴冬,郭威脫下外袍給範質披上。封範質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周顯德四年(957年),範質上書朝廷,建議重修法令,編定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直接來源於此法典。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臨終托孤,命範質為顧命大臣,輔佐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封為蕭國公。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忽傳北漢、契丹聯兵南下,令趙匡胤統帥禁軍北上。初三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範質率王溥、魏仁浦責問趙匡胤,帳前羅彥環拔劍厲聲:“三軍無主,眾將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王溥麵如土色,被迫擁立趙為天子。曾舉薦趙普、呂慶餘、竇儀等棟梁之臣。宋乾德元年(963年),封範質為魯國公。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與王溥、魏仁浦同日罷相。是年(964年)九月,去世,臨終時“戒其後勿請諡立碑,自悔深矣”。[1] 著有《範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步入仕途
範質的父親範守遇,任鄭州防禦判官。範質出生那天傍晚,他的母親夢見神仙授給她一支五色筆。範質自幼聰明好學,九歲能詩文,十三歲攻讀詩經,十四歲開始招生收徒做教師。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考中進士,被任為忠武軍節度使推官,後遷升封丘令。
後晉天福年間,用文章遊說宰相桑維翰,桑維翰很器重他,即上奏封他為監察禦史。到了桑維翰出京師去鎮守相州,曆任泰寧節度使、晉昌節度使時,桑維翰都請求朝廷讓範質給他當從事。桑維翰第二次任宰相時,範質遷升為主客員外郎、直史館。一年多後,召範質入朝任翰林學士,加任比部郎中、知製誥。
契丹侵擾邊境,石重貴命劉知遠等十五位將領出征。當天夜晚,範質在朝中值班,石重貴命令召諸位學士來起草詔令,範質說:“宮城已經關閉,如再召人恐怕事機泄露。”範質單獨起草詔令進送石重貴,文詞事理都很優秀,當時即受稱道。後漢初,加封範質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
郭威征伐叛亂,每次朝廷派遣使者下詔處理軍事,都符合機宜。郭威問使者是誰起草的詔令,使者答稱是範質。周祖歎道:“真是宰相之材啊!”
佐命後周
郭威從鄴地起兵攻向皇宮,京城紛亂,範質藏匿民間,郭威派人到處尋找,後來找到,非常高興,當時正下大雪,郭威解下自己的袍衣讓給範質穿。並命令範質起草太後誥命及商議迎湘陰公禮節,範質急速起草,很合郭威心意。於是郭威告訴太後,任命範質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
後周廣順初年(951年),郭威加拜他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第二天,兼任參知樞密院事。郊祀完後,升遷官位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跟隨郭威征伐高平回來,加官司徒、弘文館大學士。
顯德三年(956年),範質進入朝廷做官,還能常常手不釋卷,有人慰勞他時,範質說:“有擅長相術的人,說我今後位登宰相。如果真是這樣,不學習哪來權術處理政事。”後來跟隨柴榮征伐淮南,詔令多由他起草,吳中文士們沒有不驚服的。範質每次下製敕,從未不合律令,命令刺史縣令,一定以戶口版籍為頭等政事。朝廷每次派遣使者視察民田,巡視獄訟,範質都接見他們,向他們陳述天子憂慮勤政的意圖,然後派遣他們。柴榮當初征伐淮南,駐紮在壽、濠二地,銳意攻取,還準備到揚州。範質認為軍隊征戰太久,與王溥泣諫,柴榮才放棄這個念頭。到柴榮第二次到揚州,竇儀因事得怒於世宗,不知將定何罪。範質入宮求見,柴榮知道他是來救竇儀的,站起來避開他。範質上前說:“竇儀是近臣,過錯很小不應當誅殺。”於是摘下官帽叩頭泣,說:“臣位在宰相,難道能讓人主暴怒,致使近臣就死嗎?請求寬赦竇儀的罪過。”柴榮怒意才消解,回到座位,馬上遣使者赦免竇儀。
顯德四年(957年)夏天,範質跟隨柴榮征伐壽州回來,增加封爵食邑。範質提出因為法律條例繁冗,輕重沒有依據,官吏得以因緣為奸。柴榮特命他詳細審定法律,這就是《刑統》。
顯德六年(959年)夏天,柴榮北征,範質因病留在京師,柴榮賜給他錢百萬用來就醫買藥。到柴榮平定關南,到達瀛州時,範質在路的左邊迎見。軍隊回到京師,柴榮任用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任命範質與王溥一同為參知樞密院事。柴榮病重,範質入宮接受臨終遺命。柴宗訓即位,加封範質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蕭國公。
報效宋朝
趙匡胤北征至陳橋兵變還都(在《宋史》與《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中記載的是:俄而將士擁質等俱至,並非質率王薄等見趙匡胤,這裏完全是兩個意思),此時範質正在樓中吃飯,趙匡胤一到,率領王溥、魏仁浦來拜見。趙匡胤對他嗚咽哭泣,陳述擁戴被逼之狀。範質等還未對答,軍校羅彥環舉刀對範質比劃著說:“我們沒有主上,今天必須得到一個天子。”趙匡胤叱罵羅彥環,範質不知所措,就與王溥等人走下階梯聽命,擁立趙匡胤為天子。
宋初,加官兼侍中,罷參知樞密一職。不久病了,趙匡胤征伐澤、潞二地,到他的宅第,賜給他黃金器二百兩、銀器一千兩、絹二千匹、錢二百萬。趙匡胤剛即位,諸事謙遜自抑,至於藩鎮親戚還沒有封建,幕府賓客佐僚沒有官位。範質因此上奏說:“自古帝王開創基業,都分封子弟,樹立屏障,宗族親戚一旦興隆,國家就可長久鞏固。我看皇弟泰寧軍節度使趙光義,自從在軍隊中任職,特別有將才,樹立為藩鎮後,尤其積累起名望;嘉州防禦使趙光美,雄俊老成,注重修養好行善,好聲譽日有所聞。乞求一並頒發封冊,賜給爵位。皇子皇女雖然還是嬰兒的,也請下詔讓有關部門可以推行恩封之製,這是我的願望。臣又聽說當宰相的,應當推舉賢能之人,來輔佐天子。我認為端明殿學士呂餘慶、樞密副使趙普精通治國之道,事從霸府,時間很久,看他們的公忠之誌,很可倚靠利用。請求授給他們朝廷要職,使他們的才能得以申展。”趙匡胤很讚許並采納了他的意見。
原先,宰相朝見天子商議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宰相坐下來麵議,皇帝從從容容賜茶後告退,唐朝及五代還遵照這個製度。到了範質等人畏憚趙匡胤英明睿智,每次議事都具寫公文進呈,向趙匡胤陳述說:“這樣才算臣子們稟承聖意之方,免除妄庸的過失。”趙匡胤采納了這個意見。從此奏禦越來越多,開始廢除坐論的舊禮。
乾德初年(963年),趙匡胤將在圜丘祭天,任命範質為大禮使。範質與鹵簿使張昭、儀仗使劉溫叟討論舊的典章製度,審定《南郊行禮圖》呈上。趙匡胤特別嘉獎他們。從此禮儀製度開始完備,範質自己作了序。
壽終正寢
禮儀完畢後,進封範質為魯國公,範質向趙匡胤呈表再三推辭,趙匡胤不允許。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罷官任太子太傅。九月,範質死去,終年五十四歲。
範質臨終前,告誡他的兒子範昱不要向朝廷請賜諡號,不要刻墓碑。太祖聽到這件事,為之感到悲痛而罷朝。追贈中書令,送絹五百匹,粟、麥各一百石,給範家辦喪事。
軼事典故
範質力學強記,生性敏悟。考進士時,和凝以翰林學士身份主管貢部。觀讀範質的考試文字,很器重他,因為自己登進士第時名在十三,所以和凝也把範質的名次也排在這個數。貢院中稱這件事為“傳衣缽”。後來範質官登相位,做太子太傅,被封為魯國公,都與和凝一樣。
性格特征
範質性格偏急,愛當麵駁斥人,使對方屈服。以廉潔耿介自持,從未接受各方人士的饋贈,前後的優厚俸祿賞賜常常送給孤寡之人。內室之中,吃飯不相異。身死後,家裏沒有多餘的錢財。範質的侄子範杲上奏請求遷升秩階,範質作詩曉諭他,當時人遍為傳誦作為勸誡。
曆史評價
郭威:宰相器也。
趙匡胤:朕聞範質止有居第,不事生產,真宰相也。
趙光義:宰輔中能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質右者,但欠世宗一死,為可惜爾。
《宋史》: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將定之時也。範質、王溥、魏仁浦,世宗之所拔擢,而皆有宰相之器焉。宋祖受命,遂為佐命元臣,天之所置,果非人之所能測歟。質以儒者曉暢軍事,及其為相,廉慎守法。溥刀筆家子,而好學終始不倦。仁浦嚐為小史,而與溥皆以寬厚長者著稱,豈非絕人之資乎。質臨終,戒其後勿請諡立碑,自悔深矣。太宗評質惜其欠世宗一死。嗚呼,《春秋》之法責備賢者,質可得免乎!
大唐幾個國公啊?都有誰?
淩煙閣中確實大部分都封國公,但也有不是國公的,如虞世南真正封爵是永興縣子。而且唐太宗時的國公數量也遠遠超過這28人。
魏國公裴寂,魯國公劉樹義(唐開國功臣劉文靜之子),葛國公劉義節,蕭國公張平高(後改羅國公),郇國公錢九隴,邾國公龐卿惲,息國公張長遜,莒國公唐儉,薛國公長孫順德,任國公劉弘基(後改夔國公),邢國公劉政會,渝國公劉玄意(劉政會子,襲父爵,改封渝國公,尚南平公主),霍國公柴紹(後改譙國公),譙國公柴哲威(柴紹子),應國公武士
唐開國有幾國公
有29位國公。
胡國公秦叔寶
勳國公殷開山
譙國公柴紹
邳國公長孫順德
蔣國公屈突通
鄖國公張亮
邢國公劉政會
郯國公張公瑾
陳國公侯君集
鄂國公尉遲敬德
申國公高士廉
趙國公長孫無忌
梁國公房玄齡
宋國公蕭瑀
褒國公段誌玄
夔國公劉弘基
萊國公杜如晦
英國公李勣
衛國公李靖
鄭國公魏徵
莒國公唐儉
梁國公狄仁傑
燕國公張說
越國公馮盎
越國公鍾紹京
齊國公高力士
盧國公程咬金
梁國公張睦
楚國公仇士良
唐朝的國公都有哪些?都是 誰擔任?
魏國公裴寂,魯國公劉樹義(唐開國功臣劉文靜之子),葛國公劉義節,蕭國公張平高(後改羅國公),郇國公錢九隴,邾國公龐卿惲,息國公張長遜,莒國公唐儉,薛國公長孫順德,任國公劉弘基(後改夔國公),邢國公劉政會,渝國公劉玄意(劉政會子,襲父爵,改封渝國公,尚南平公主),霍國公柴紹(後改譙國公),譙國公柴哲威(柴紹子),應國公武士?(武則天之父),蔣國公屈突通(後其子壽襲爵),譙國公李崇義(河間王李孝恭之子),盧國公李景恒(江夏王李道宗之子),黎國公溫大雅,虞國公溫彥博(溫大雅之弟),莘國公竇誕,鄧國公竇璡(竇誕之叔),觀國公楊恭仁,滑國公皇甫無逸,密國公封倫,宋國公蕭瑀(隋煬帝蕭皇後之弟),郢國公宇文士及,許國公高士廉(後改封申國公,其子高履行襲爵),齊國公長孫無忌(後改封趙國公),魏國公房玄齡(後改封梁國公),蔡國公杜如晦(後改封萊國公),代國公李靖(後改封衛國公),潞國公侯君集(後改封陳國公),吳國公尉遲敬德(後改封鄂國公),曹國公李績(後改封英國公),楚國公段誌玄(後改封褒國公),宿國公程知節(後改封盧國公),禹國公張亮(後改封鄖國公),翼國公秦叔寶(後改封胡國公),鄒國公張公謹(後改封郯國公),鄭國公魏征。
望采納
衛輝的名人
“亙古第一忠臣”比幹
比幹,子姓之後,名幹,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63年。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國神比幹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師尚父”薑太公
薑太公,名望,呂氏,字子牙為炎帝之後本為薑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嶽,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為呂氏始祖,故曰呂尚。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薑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
魏國隱士——孫登
孫登(約220年~280年),字公和,號蘇門先生,妙真道大宗師。本籍魏國汲郡(今中國河南衛輝)。長年隱居雲台山,博才多識,因悲歎時世,常登台長嘯,今“嘯台”猶存。
中國水泥大王——王錫彤
王錫彤(1865-1938),字筱汀,號悔齋,汲縣(今衛輝)人,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實業家。
李時燦
李時燦(1866-1943),字敏修,晚號暗齋,河南衛輝府(今衛輝)人。著有《毋自期齋文字紀年》、《梓裏記事》,編有《中州藝文錄》等。一生著述很多,現存編著30餘種。李敏修先生是著名學者、教育家、藏書家,以收藏、整理清代中州文獻而久享盛名。他為收藏河南方土文獻耗費了大半生精力,在整理前清二百六十多年河南文化遺產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杜詩
杜詩(?-36)東漢機械工程專家。字公君。河內汲縣(今衛輝市)人。光武帝時,為侍禦史。建武七年,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力鼓風機,較歐州早了一千一百年。又廣開田地修陂池,人稱“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四時仕官”——傅遊藝
傅遊藝(?-?)唐衛州汲(今衛輝市)人。載初間官至左補闕,上書稱武氏符瑞當受命,擢給事中,加鳳閣鸞台平章事、朝散大夫守鸞台侍郎。天授元年賜姓武氏。因一年內四次升遷,人稱“四時仕官”。
關播
關播(約718-797)字務元。唐衛州汲(今衛輝市)人。初為淮南節度使屬官,遷右補闕。楊綰援引為都官員外郎,擢吏部侍郎。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送鹹安公主至回鶻,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
崔莞
崔莞(?-?)字野夫。唐衛州(今衛輝市)人。累官至吏部侍郎,遷陝虢觀察使。為政苛酷,不恤民苦,百姓向他報告旱情,他指著院內的樹說“此尚有葉,何旱之有”。以左散騎常侍卒官。
嵇文甫
嵇文甫(1895-1963)曆史學家。汲縣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26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講師,河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建國後,曆任河南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文教委員會主任、副省長,河南第一師範學院院長,鄭州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長期致力於中國社會史和哲學思想史的研究。著有《春秋戰國思想史話》、《王船山學術論叢》、《關於曆史評價問題》等。
李春昱
李春昱(1904-1988)地質構造學家。汲縣(今衛輝)人。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係。1937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建國後,曆任北方地質總局總工程師,地質部全國區測局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對中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及大地構造,對礦產的形成發布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劉知俠
劉知俠(1918-1991)作家。汲縣(今衛輝)人。1938年入抗大學習。曾任抗文工團文學股股長。1944年至1945年,曾兩次到微山湖和棗莊,同當地鐵道遊擊隊一起活動。參加了淮海戰役。建國後,曆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山東分會主席、《山東文學》主編。著有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等
賀鑄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後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17歲時離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元豐元年(1078)改官滏陽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領寶豐監錢官。晚年更對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辭職,定居蘇州。家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以此終老。這一時期,他繼續編成《慶湖遺老後集》。宣和七年
漢宣帝的生日
漢宣帝生於公元前91年4月7日
[baike.baidu.com]
古代公主嫁到匈奴土番會回國探親嗎
古代公主嫁到匈奴土番不會回國探親
公主一旦出去和親,就沒有回家的機會。
多半是丈夫死後重新嫁給新的可汗,
從漢朝的劉細君到唐朝的公主們
隻有二位例外,這二位都是唐朝公主
一個是唐肅宗女寧國公主,丈夫英武威遠可汗死後,回鶻人逼迫公主殉葬,被公主拒絕,後來重返唐朝。
蕭國公主,始封寧國。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降回紇英武威遠可汗,乃置府。二年,還朝。貞元中,讓府屬,更置邑司。
--------《新唐書 列傳第八》
另一位是唐憲宗之女太和公主,也是嫁給了回鶻可汗,
太和公主的生活比較坎坷,自長慶元年(821)遠嫁和親,至會昌三年(843年)被唐軍奪回,在回鶻生活了22年,至少嫁給三位可汗為後妃。
而回鶻內亂,公主被烏介挾持輾轉逃竄,最後才被唐軍奪回,回到家裏也被姐妹們鄙視沒有完成和親任務還是導致戰亂不斷。
定安公主,始封太和。下嫁回鶻崇德可汗。會昌三年來歸,詔宗正卿李仍叔、秘書監李踐方等告景陵。主次太原,詔使勞問係塗,以黠戛斯所獻白貂皮、玉指環往賜。至京師,詔百官迎謁再拜。故事:邑司官承命答拜,有司議:“邑司官卑,不可當。”群臣請以主左右上媵戴鬢帛承拜,兩襠持命。又詔神策軍四百具鹵簿,群臣班迓。主乘輅謁憲、穆二室,欷歔流涕,退詣光順門易服、褫冠钅奠待罪,自言和親無狀。帝使中人勞慰,複冠钅奠乃入,群臣賀天子。又詣興慶宮。
明日,主謁太皇太後。進封長公主,遂廢太和府。主始至,宣城以下七主不出迎,武宗怒。差奪封絹贖罪。宰相建言:“禮始中壺,行天下,王化之美也,請載於史,示後世。”詔可。
---------------新唐書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公主列傳
曆史上有哪些和親的公主是真正的皇帝的女兒,而不是宗
真正的皇帝骨肉和親的主要有
一、寧國公主
《新唐書列傳第八》中記載:蕭國公主,始封寧國。下嫁鄭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降回紇英武威遠可汗,乃置府。二年,還朝。貞元中,讓府屬,更置邑司。
唐肅宗李亨,在安史之亂中即位,即至德元年(756)。他是個嚴肅的皇帝,對女兒們管教很嚴。而寧國公主是個苦命人。她嫁了二次(即鄭巽、薛康衡),都很快做了寡婦。後來為了長久地籠絡回紇人,又把她嫁給快要死的老可汗。寡婦出嫁,而且還是當王妃,這也反映了當時的婚姻開放程度可見一斑。可是,寧國公主嫁出不到半年,老可汗就歸天了。按照回紇人風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資治通鑒》記載:回紇欲以寧國公主為殉。公主曰:“回紇慕中國之俗,故娶中國女為婦。若欲從其本俗,何必結婚萬裏之外邪!”然亦為之剺麵而哭。寧國公主不愧是大唐出來的正宗皇女,深受女權思想影響,不肯殉葬而自毀容貌用來替代。第二年,在寧國公主的萬般懇求下,唐肅宗派人接她回到京城。不過,她的陪嫁中有皇室宗親的女兒,稱“小寧國公主”,給老可汗做妃。回紇人不放她走。老可汗死後,按照漢族人不齒的回紇“風俗”,又改嫁給老可汗的兒子。
唐朝有哪些國公
淩煙閣中確實大部分都封國公,但也有不是國公的,如虞世南真正封爵是永興縣子。而且唐太宗時的國公數量也遠遠超過這28人。
魏國公裴寂,魯國公劉樹義(唐開國功臣劉文靜之子),葛國公劉義節,蕭國公張平高(後改羅國公),郇國公錢九隴,邾國公龐卿惲,息國公張長遜,莒國公唐儉,薛國公長孫順德,任國公劉弘基(後改夔國公),邢國公劉政會,渝國公劉玄意(劉政會子,襲父爵,改封渝國公,尚南平公主),霍國公柴紹(後改譙國公),譙國公柴哲威(柴紹子),應國公武士?(武則天之父),蔣國公屈突通(後其子壽襲爵),譙國公李崇義(河間王李孝恭之子),盧國公李景恒(江夏王李道宗之子),黎國公溫大雅,虞國公溫彥博(溫大雅之弟),莘國公竇誕,鄧國公竇璡(竇誕之叔),觀國公楊恭仁,滑國公皇甫無逸,密國公封倫,宋國公蕭瑀(隋煬帝蕭皇後之弟),郢國公宇文士及,許國公高士廉(後改封申國公,其子高履行襲爵),齊國公長孫無忌(後改封趙國公),魏國公房玄齡(後改封梁國公),蔡國公杜如晦(後改封萊國公),代國公李靖(後改封衛國公),潞國公侯君集(後改封陳國公),吳國公尉遲敬德(後改封鄂國公),曹國公李績(後改封英國公),楚國公段誌玄(後改封褒國公),宿國公程知節(後改封盧國公),禹國公張亮(後改封鄖國公),翼國公秦叔寶(後改封胡國公),鄒國公張公謹(後改封郯國公),鄭國公魏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唐朝四大國公有哪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