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德什麼意思
從外在客觀層麵來理解,德泛指道德、品德、德行等,一般被人們定義為某些具體的,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從內在主觀層麵來理解,德是指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既不去刻意違背客觀現實,又能夠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去做一些符合事物本質規律的事情。
以教育孩子為例:當人們用一些自認為正確的道理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孩子是不一定會按照這些道理去做的,因為有些道理在沒有經曆相關的行為實踐前,孩子是不會去自覺踐行的。針對這種情況,人們一般會有三種方式,一是不問青紅皂白強迫去做;二是不去幹涉任其自生自滅;三是尊重理解並孜孜不倦的因勢引導和啟發。
無疑第三種方式更適合“德”的範疇,因為,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一句名言很好的揭示了其本質規律——一個人隻有當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時,他才會去改變。
萬事萬物皆有其內在規律,這種規律繁雜而又抽象,極難為世人所普遍認識和接受,積極探尋和認清這些規律就是人們通常所言的悟道。德從道而生,依道而行,然其本身又謂之為道,道與德相輔相成,合而為一。
道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編輯詞條道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 dé
編輯本段淺解道德
道德是由道與德兩個並列的詞組成。
道是道路、行徑、方式。
德是行為的表現。
道與德組合到一起,意義上就發生了變化,就有了道德的新義。
道字變成動詞。
德是由道決定的。有道產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現在人們把道德的意思著重地表現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論你以什麼道,隻要能產生好的德果,人們都是樂意的。
在學術方麵,道就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可以把道德做為一個德字的意思去應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們隻究其結果不問過程。對方不論采取什麼道,表現出來的德是直觀的。
所以,大多情況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
範。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
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製、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係,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製約與激勵機製,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製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隻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 “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 “實、德、業三,各不相離。”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標準、原則和規範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道德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道德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麵的內容。客觀方麵,指一定的社會關係對社會成員的客觀要求,包括道德關係、道德理想、道德標準、道德原則和規範等等。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等等。道德的主觀方麵,包括道德行為或道德活動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等。這方麵的內容構成了道德原則和規範,它要求轉化為個人道德的實踐,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提高個人對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規範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習慣和道德風格。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道德製高點是什麼意思
我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因為我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
我在網絡上搜索了相關的一些文章和解釋,但均與我的思想有不同之處,所以也就想來試試,看看能否對自己有所幫助,也能給別人提供一些建議。
字典上對製高點的解釋是這樣的: 某一局部範圍內的最高點,通常引申為:作戰時,在某一範圍內可居高觀察敵情和壓製敵人火力的最高地形、地物。
在這裏,首先是二個人進行爭鬥,才會出現製高點,占有製高點的一方有絕勝的把握,不能獲勝的一方首先投降,但理由是對方占有的製高點,自己無法勝利是對方的原因,這叫歸罪以外。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人會對沒有做好的工作或事情,為了推卸責任,擺脫壓力找一個理由。
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表現,特別是在女同誌中間非常普遍。所以有一句話:女人說不得,鬥不得。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道德製高點:可能也是在兩個人對某一件事進行評論或爭辯時,某一人占在了更高的點上,占有了有利的條件,自己說不過對方,而找出的一種理由吧。
道德製高點從二個麵向來看:一是褒義,說你的道德品質高,境界高,我水平太低,怎麼能說過你。二是貶義,說你滿嘴道德仁義,不知道心裏是怎麼樣的,動不動就道德來教育別人,這個東西中國已經批判了多少年,最好別用了。
不管怎麼說,道德就在我們身邊,不能理解道德的人是不會有幸福生活的。
一點小建議,不好意思。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準。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
特征是
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baike.baidu.com]
道德的“德”字什麼意思“德”的本意
德,古寫為 "直心" 即 "惪"字.
所以德的本意是正直,心正謂之德.
知恩圖報是為德
曆代發展,忠孝節義為德,時代不同,德的解釋不同.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道德經》,顧名思義,講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後有德,德不過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折射,因此,道遠比德更重要。所以,說清了道,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什麼是道?古往今來,大家都是稀裏糊塗蒙混過關,道就成了胡說八道的道。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裏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道,看起來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過,老子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總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麵這句話怎樣解釋?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而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老子當然不知道。
實際上,以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士兵聽班長的,班長聽排長的,排長聽連長的。
到這裏,老子的說法非常正確。但是之後,老子開始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既然說人法天地,那麼在接下來就應該說人怎樣去適應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動,譬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譬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卻開始大講人類如何應該法道,如何應該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這,就好像不是教導士兵如何聽從班長的指揮,而是教導士兵去聽排長的指揮。於是,一切亂套。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幹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就是道。
問題是,老子用這個標準來要求人類。天地的運行,不需要個體的智慧,不需要欲望和追求。如果把這些投射到人類,那就必然是小國寡民、愚民政策和無為而治。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習了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是的,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欲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欲,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的道,是坐而論道的道。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隻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麵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怎麼理解道德
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範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理解
1.道德,簡單來說就是做人的行為規範準則。天地人三才,可見人在生命界中還是有一定份量的。古人說,人為萬物之靈,也就是說人與其它生物是不能劃等號的。由於人有善惡之心,有好惡之心,而且世間對人心的欲惑太多,怎麼避免一個人在為人處世方麵盡量不做惡,或者盡量少做惡,這就要靠道德來約束,因為道德是教人從善的。 2.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製性約束法則。
3.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麵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動規範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麵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係。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基本概念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基本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征,包括許多方麵,諸如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
3.階級性
指階級社會的各種道德都是為特定的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和特征;
4.曆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他關聯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麵,又有繼承的一麵
5.自律性
道德主體借助於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人事,借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範,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範,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淪喪什麼意思
道德淪喪就是說,現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經沒有了道德倫理觀念。自私自利到了極點,什麼禮義廉恥、盡忠盡孝、誠實守信全都跑道九霄雲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