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太牢”、“少牢”?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禮儀中的“太牢”“少牢”指的是什麼
《大戴禮記?第五十八?曾子天圓》 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
由於在周初建立時牛尚是新鮮物種比較珍稀,故用做祭品時表示最高禮節。羊當時亦為藏新物種數目亦較少,故次之;豬為華夏族人最先馴養是最普通的家畜,故為最下。
古代祭祀時把要宰殺的畜牲叫犧牲,其中太宰三牲俱全,而少牢是少了哪種畜牲
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臂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1.臂,中國漢字,多音字:
(1)bì,如“膀臂”“臂助”。
(2)bei,如“胳臂”。
2.臂,即“下膊”。現代稱為前臂部。指肘以下、腕部以上的部分。
胳臂
臂,手上也。――《說文》
肱謂之臂。――《廣雅·釋親》
肩臂。――《儀禮·少牢禮》。注:“肱骨。”
奮袖出臂。――《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又如:臂縛(古時縛在兩臂以抵禦兵刃的鎧甲。也稱“臂手”);臂紗(纏手臂的紗布)
動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山海經·北山經》。注:“前腳也。”
以汝為蟲臂乎?――《莊子·大宗師》
又如:長臂猿;螳臂當車;臂臑(牲畜前體的中下部)
器械伸長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幫等。如:懸臂,弩臂;支持牆架的金屬臂
一個較大地區的狹長地帶。如:銀河的旋臂
臂臂
①胳膊:右~,手~。
②人體解剖學上多指上臂。
古代文言文中格,奪,比都是什麼意思
格
動詞義:
1、阻止;擱置。
形格勢禁 ,則自為解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附《孫臏傳》
2、糾正;匡正。
人不足與適(同“謫”)也,政不足閑(非議)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禮記·大學》
4、量度;衡量。
5、擊打;格鬥。
格者不舍。——《荀子·議兵》
窮寇不格。——《周書·武稱》
皆可格殺。——《後漢書·劉盆子傳》
乃解衣就(接受)格。——《後漢書·鍾離意傳》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玉台新詠·飲馬長城窟行》
6、擊殺;搏殺。
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他法劾捕格殺郢人以滅口。——《史記·荊燕世家》
7、抗拒;抗禦。
嚐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史記·李將軍列傳》
8、古書借“格”為“佫”。來到;到達。
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書·舜典》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書·湯誓》
天迪格保。——《書·召誥》
惟先格王。——《書·高宗肜日》
祖考來格。——《書·益稷》
格於皇天。——《書·君誥》
形容詞義:
1、拘執。
2、被限製;受局限。
3、聖的。
4、吉祥。
5、正確。
6、通“嘏”(gǔ)。大。
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儀禮·士冠禮》
以格於主人。——《儀禮·少牢饋食禮》
奪
動詞義:
1、會意字。金文字形,上麵象振翅欲飛的鳥,下麵是手(又、寸),其意思是:這隻振翅欲飛的鳥,眼看著就要從手中失脫掉。本義:喪失。
奪,手持隹失之也。——《說文》
給奪慈仁。——《禮記·仲尼燕居》。注:“猶亂也。”
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勿奪農時。——《荀子·富國》
2、強取。
奪,取也。——《玉篇》
人奪女妻而不怒。——《左傳·文公十八年》
奪其印符。——《史記·淮陰侯列傳》
奪攘矯虔。——《書·呂刑》
秦王度之,終不可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3、用力衝開;衝出。如:奪門(破門;奮力衝開門);眼淚奪眶而出。
4、競先取得。
被澤徒深厚,慚無奪錦才。——高啟《謝賜衣》
5、剝奪;削除。
脅服奪(罷免)其官。——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比
動詞義:
1、會意字。從二匕,匕亦聲。甲骨文字形,象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它與“從”字同形,隻是方向相反。《說文》:“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本義:並列;並排。
比物四驪。——《詩·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爾雅·釋鳥》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史記·天官書》
比其具。——《周禮·世婦》。注:“次也。”
及獻比禽。——《周禮·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納比籠中。——《聊齋誌異·促織》
2、連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史記·汲黯列傳》
3、比較;考校;核對。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軍。——《史記·項羽本紀》
5、勾結;偏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立其子,不為比(偏愛)。——《左傳·襄公三年》
6、等同。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7、通“庀”。具備。
比樂官,展樂器。——《周禮·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禮·世婦》
以敦比其事業。——《荀子·榮辱》
8、官府限期辦好公事。
宰嚴限追比。(追征。縣令嚴定期限,催促交納。)——《聊齋誌異·促織》
形容詞義:
1、接近;親近。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周禮·夏官》
2、密(與“稀”、“疏”相對)。
比,密也。——《說文》
其比如櫛。——《詩·周頌·良耜》
是與比周。——《左傳·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諧。
聲比則應。——班固《漢書》
名詞義:
1、比喻;比方。
副詞義:
1、皆;都;同等地。
再戰比勝。——《戰國策·齊策》
2、連續;頻頻。
比投不釋。——《禮記·投壺》
間者數年比不登。——《漢書·文帝紀》
比年日蝕。——《漢書·張延壽傳》
三人比坐事死。——《漢書·公孫賀傳》
地比震動。——《漢書·翼奉傳》
比三年日蝕。——《漢書·外戚傳》
始至之時,歲比不登。(登:豐收)——蘇軾《超然台記》
3、近來。
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呂氏春秋·先織》
介詞義:
1、比起。
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曹操比於袁紹。——《三國誌·諸葛亮傳》
2、為;替。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史記·陳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資治通鑒》
比去,以手闔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誌》
古漢語常識
古 漢 語 常 識 (為文言翻譯10分題下細功夫!)
一、古今異義詞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行裝。
2. 夫人:古,那個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師徒:古,軍隊士兵,如"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師傅與徒弟。
4. 左右:古,動詞,調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詞,表示大約,不確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今,導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進駐,如"餘何麵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今,國家機關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樣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裏而可以王";今,某一區域。
11.東麵:古,臉朝東,如"東麵而視",今,東邊。
12.麵目:古,麵部,如"於是河伯始旋其麵目";今,麵貌。
13.至於:古,到了,達到,如"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到......結局,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到......時候,如"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專家、學者,內行的人,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15以致:古,兩個詞,而招致,有動詞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今,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6山東:古,崤山以東,如"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今,山東省。
17非常:古,意外的變故,如"以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不尋常,作形容詞,如"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今,程度副詞。
18細說:古,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今,詳細說明。
19足下:古,對人的尊稱,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今,腳下麵。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並無儲粟";今,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21人事:古,做官,如"嚐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22扶老:古,竹製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攙扶老人。
23懷抱:古思想抱負,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今,懷裏抱著。
24縱情:古,驕傲,如"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今,盡情。
25見機:古,看到細微的預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今,看機會,看形勢,如"見機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禮法,不含貶義,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今,肆無忌憚。
27學者:古,求學的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今,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從而:古,兩個詞,"從"是"跟從"的意思,"而"是連詞,如"吾從而師之";今,連詞,表示目的或結果。
29眾人:古,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師";今,不需要。
31氣候:古,天氣,如"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今,一定地區內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候情況,或比喻動向、情勢等。
32經營:古,收藏,名詞,如"韓魏之經營";今,動詞,計劃或管理。
33可憐: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今,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謝憐憫。
34從事:隨從人員,名詞,如"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今,幹某項事業。
35其實:古,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今,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36方丈:古,一丈見方,如"室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處,如"牆往往而是";今,相當於"每每""常常"。
38顏色:古,臉色,如"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於成立";今,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41洗馬:古,太子的侍從官,如"尋蒙國恩,除臣子洗馬";今,給馬洗身。
42上報:古,報答皇恩,如"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今,向上級報告。
43告訴:古,申訴苦衷,如"則告訴不許";今,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44區區: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今,數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今,身心勞苦。
46僥幸:古,幸運,如"庶劉僥幸,保卒餘年";今,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與當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今,少年兒童。
49誌氣:古,心誌和氣力,如"毛血日益衷,誌氣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
50強者:古,身體強壯的人,如"少而強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誌方麵強的人。
51錯置:古,相互交錯,如"嘉木異石錯置";今,放錯了地方。
52牢籠:古,包羅,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今,關住鳥獸的東西。
53同歸:古,一樣的歸宿,如"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體容貌,名詞,如"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動詞,描述。
55風流:古,風韻,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今,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56態度:古,言行舉止所表現出的神態,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今,對某事的觀點和做法。
57風騷:古,姿容俏麗,如"身量苗條,體格風騷";今,指婦女舉止輕佻放蕩。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為偏僻性乖張";今,遠離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區或遠離交通要道。
59落後:古,行動落在後麵,如"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後";今,思想不進步。
60尷尬:古,容易出麻煩,如"如今正是尷尬去處";今,處於兩難境地無法擺脫。
61吹噓:古,嘴裏噓氣,如"那十一個禁軍雨汗通流,都歎氣吹噓";今,誇張地宣揚或編造優點、長處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將到村裏去賣";今,左邊和右邊。
63細作:古,偵察軍事情報的人,名詞,如"孔明急喚細作問之";今,小氣,吝嗇,形容詞。
64輕易:古,動詞,貿然行事,如"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今,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形容詞。
65理會:古,辦法,名詞,如"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今,關心,在意,動詞。
66約束:古,準備,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曾無約束";今,限製使不超出範圍。
67蕭條:古,空虛,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今,寂寞冷落,毫無生氣。
68整頓:古,整理,如"暫往柳監生寓中整頓行裝";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撫慰";今,違反自己的本心。
70同誌:古,形容意見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見同誌耳";今,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共同奮鬥的人,或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呼。
71方麵:古,獨當一麵,如"尊大人位居方麵,必嚴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麵。
72野馬:古,春天林澤間的霧氣,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動物的一種。
73果然:古,飽的樣子,如"適莽蒼者,三 而反,腹猶果然";今,與事實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與秋天。
75羊角:古,旋風,如"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今,羊的觸角。
76雖然:古,雖然這樣,如"雖然,猶有未樹也";今,連詞。
77無功:古,忘記立功,心無作為,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今,沒有功勞。
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競以新豔相角";今,安排,布置。
79作案:古,作幾案,如"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今,進行犯罪活動。
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將訴於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81流涕:古,流眼淚,如"言訖,噓唏流涕";今,流鼻涕。
82通達:古,到達,如"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今,通行無阻。
83珍重:古,保重,如"負載珍重,不複言矣";今,愛惜。
84失意:古,意見不合,如"近與天將失意,塞其五山";今,不得誌。
85譴責:古,處罰,處分,如"前所譴責,因而獲免";今,斥責,責備。
86縣官:古,官府,如"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今,縣裏的最高行政長官。
87無道:古,不稱道,不稱讚,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今,暴虐,沒有德政。
88無傷:古,沒有關係,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今,沒有受到傷害。
89妻子:古,妻子和兒女,如"兄弟妻子離散";今,隻指妻子,不指兒女。
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91中國:古指中原,如"蒞中國而撫四夷";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92意氣:古,辭意和語氣,如"意氣勤勤懇懇";今,誌趣和性格。
93勤勤懇懇:古,誠懇的樣子,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勤勞而踏實。
94寒心:古,因恐懼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今,失望而痛心。
95變色:古,變了臉色,如"同子參乘,袁絲變色";今,變了顏色。
96苟合:古,以苟且的態度來適應皇帝的心意,如"苟合取容";今,不正當的結合。
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嚐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今,熱情而周到。
98親近:古,皇帝親近的侍從,如"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今,親密而周到。
99塵埃:古,監獄,如"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也?";今,塵土。
100卑鄙:古,地位低,見識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101便宜:古,方便,適合,如"可以便宜從事";價格低廉。
102不過:古,不超過,如"從此道之吾軍不過二十裏";今,表轉折的關聯詞。
103多謝:古,多多勸告,如"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謝。
104反而:古,返回,從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今,連詞,跟上文意思相反。
105反複:古,扭轉並恢複,如"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複之";今,多次重複。
106逢迎:古,迎接,如"躡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馬。
107感激:古,感動,奮激,如"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今,深深的感謝。
108故事:古,舊事,前例,如"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
109詭辯:古,騙人的話,如"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今,無理狡辯。
110交通:古,交錯相通,如"葉葉相交通";今,運輸業總稱。
111結束:古,整裝,如"婉貞於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今,完結。
112具體:古,具備形體,如"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今,不抽象的。
113絕境:古,與外界隔絕之地,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走投無路之處。
114開張:古,開放,不堵塞,如"誠宜開張聖聽";今,開業。
115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來,如"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今,能夠。
116烈士:古,剛直俠義之士,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為正義犧牲的人。
117平方:古,平整,方正,如"石蒼黑色,多平方";今,相同數的乘積。
118親戚:古,父母兄弟等親屬,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今,有婚姻關係、血緣關係的成員。
119窮困:古,窘迫,走投無路,如"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今,貧窮困苦。
120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況,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今,情麵,送禮。
121身體:古,親身體驗,如"身體力行";今,軀體。
122首領:古,頭顱,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今,集團領導人。
123私心:古,自己的誌願、心願,如"恨私心有所不盡";今,自私的心理。
124私人:古,黨羽,親信,如"以在忠臣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今,個人和個人之間的。
125無論:古,不必說,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今,條件連詞。
126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如"犧牲玉帛,弗敢專也";今,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
127響應:古,像回聲一樣應和,如"天下雲集響應";今,用言語行動來表示讚同、支持某倡議、口號等。
128向前:古,先前,如"淒淒不似向前聲";今,向前方。
129行為:古,品行,作為,如"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在外部的活動。
130宣言:古,揚言,如"(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今,宣告,聲明。
131以便:古,以便帶來便利,如"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今,表目的的連詞。
132以往:古,從......,向......,如"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今,過去。
133以為:古,把......當作,如"昔者先王以為東盟主";今,認為。
134因而:古,趁著,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結果連詞。
135於是:古,在(到)這,如"不能進於是";今,表承接。
136約束:古,盟約,如"未嚐有堅明約束者";今,限製。
137指示:古,指出,給......看,如"璧有瑕,請指示王";今,上對下申明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138智力:古,智慧和力量,如"可謂智力孤危";今,指運用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常見通假字
1."共"通"供",供給,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2."闕"通"缺",侵損,如"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3."說"通"悅",心服,如"秦伯說,與鄭人盟"。
4."知"通"智",聰明,如"失其所與,不知"。
5.讎通仇,仇恨,如:仇讎敵戰之國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
7.取通娶,娶親,如:令壯者無取老婦。
8.免通娩,分娩,如: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9.弊 通敝,破舊,謙詞,如: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
10郤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
11反通返,回來,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祿,如: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13直通隻,隻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頒通斑,雜色的花紋,有斑點,如: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5檢通斂,製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曬,如:雖有槁暴,不複挺者。
17辯通辨,分辨,如:兩俟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18從通縱,合縱,如: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19敝通弊,困頓,失敗,如:秦有餘力而製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2日光,如:景翳翳以將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如:距關,毋內諸侯。
23要通邀,邀請,如:張良出,要項伯。
24倍通背,違背,如: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盡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26曷通何,為什麼,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厭通饜,滿足,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28當通倘,如果,如: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9止通隻,僅僅,不過,如: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圓,如: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須臾,成五采。
32閔通憫,憂患的事,如: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饈,美味食品,如: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如:既又與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斂通殮,給死人穿衣,將死人入棺,如: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魚。
別,如:此小大之辯也。
40闔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傾城闔戶。
41直通值,價值,如:昂其值,居為奇貨。
42裁通才,時間副詞,如: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43翼通翌,次於今日、今年的,如:翼日進宰,宰見其小。
44饗通享,如:饗德懷恩,詞不悉心。
45已通以,如:從此已去,勿複如是。
46以通已,止,如:無以,則王乎?
47說通悅,高興,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48枝通肢,肢體,如:為長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樣,如:刑於寡妻,至於兄弟。
50蓋通盍,相當於"何不",如:蓋亦反其本矣。
51塗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52塑通訴,告訴,申訴,如皆欲赴塑於王。
53已通矣,語氣助詞,表確定語氣,如: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54罔通網,羅網,如: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獵,如:今王田獵於此。
56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57由通猶,表示比況,相當於"就像",如: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58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樣子,如:施從良人之所之。
59無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無或乎王之不智。
60為通謂,認為,如:為是其智弗若也。
61罷通疲,疲憊,如:仆雖罷駑,亦嚐側聞長者之遺風。
62趣通趨,向前走,如:趣舍異路。
63徇通殉,獻身,如: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64詘通屈,屈曲,如:其次詘體受辱。
65槍通搶,觸,如: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
66摩通磨,滅,如: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67見通現,表露,如: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68責通債,債務,下獄受腐刑,如: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
6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70奉通捧,捧著,如:臣願奉璧往使。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書於庭。
7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圖。
73賓通儐,九種地位不同的禮賓人員,如:設九賓禮於廷。
74繆通穆,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
75孰通熟,仔細,如: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76離通罹,遭遇,如:離騷者,猶離憂也。
77濯通濁,混濁,如:自疏濯淖汙泥之中。
78質通贄,見麵禮,如:厚幣委質事楚。
79決通抉,如:辭決而行。
80鄉通向,如:北鄉自剄。
81衡通橫,與"縱"相對,如:外連衡而鬥諸侯。
82 沒通歿,死,鄙陋沒世。
8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8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85少通稍,稍微,太後之色少解。
86禽通擒,捕捉,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87舒通抒,抒發,如:退而論書冊,以舒其憤。
88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
89生通性,資質,如:君子生非異也。
90陽通佯,假裝,如:皆陽應曰。
91識通誌,記住,如:汝識之乎。
92屬通囑,囑咐,如:屬予作文以記之。
古代漢語中的“太牢”是指什麼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用來祭祀的動物
牛代表勤奮,羊代表祥和,豬代表富足。
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犧牲”,古書隻說“用人”,不說“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什麼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部分中國古代文化之宗法和禮俗解釋!
【宗法和禮俗】
(一)宗法
【宗法】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定的嫡庶、係統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製度是維護封建等級製度、鞏固貴族世襲統治服務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會中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繼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權,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應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別高貴,故又稱“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兒子。周代以後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教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係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稱為“親”,父母對兒女也可稱為“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於其親也。”後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國大夫石碏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係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後,“親”隻要包括內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聯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隻高義也。”
【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姐(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
【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稱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舊時父死後稱“考”母死後稱“妣”。《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昭穆】古代宗法製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於兩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後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後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與死者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製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按關係親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月,小功服喪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內的宗親。
【七廟】曆代帝王為維護宗法製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位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後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
【太廟】天子的祖廟。
【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範,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絕對服從君,子絕對服從父,妻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後經曆代封建統治階級加以係統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五常】1.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係,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係,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係居於首位,故又叫“大倫”。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
3.指仁、義、禮、智、信。【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係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指仁、義、禮、智、信。
【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而製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論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左轉·文公十八年》:“高幸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並循環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後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禮俗
【禮俗】即禮儀習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與習俗。
【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凶禮。
【六禮】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相見禮。
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的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男子束發,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後則標誌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後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
【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插笄(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後來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巹】指結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後世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
【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製時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從等級上看,妻當是指諸侯以下男子正式的配偶,因為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後”。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後指貴族娶的“小妻”,實際上“小妻”是女·奴隨社會的發展的結果,地位極其低賤。舊時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時自己也稱“妾”“賤妾”,這是自謙的說法。
【姬】原是古代的顯姓。後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
【媵】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製的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稱為“媵”。但這些被“媵”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他們都是經過“聘”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後來隨著“媵女”製度逐漸消亡,地位逐漸降低,在隻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妾”成為同義詞。
【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
【文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後,親迎太姒至渭濱。後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朝】古代各國的諸侯,按規定的時間覲見天子,叫“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等貢品,叫做朝貢。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會被視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會出兵征伐。
【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
【聘】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諸侯德風方麵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
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
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諸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
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彼國往此國叫“聘”。
【誓】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絕不違背信約叫“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 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血。
【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並且宣讀盟書,誓於神,叫做“盟禮”。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於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
【歃血】指古人盟誓時雙方主事人用嘴吸一點牲畜的血以表示誠意的儀式。結盟之後,雙方就有義務約束。
【遇】諸侯之間不在規定的地點或時間忽然相見,就叫“遇”。事先沒有約定,偶爾相逢,在禮節上要比“朝”簡單。
諸侯途中相逢,依據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由主賓之禮接待。
【免胄】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車上的左右衛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
【祖】古代踐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為別人設宴送別。
【封禪】古代統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去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嶽之長,稱為岱宗。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泰山高,離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後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達地之功,叫‘禪’。
【齋戒】舊時祭祀鬼神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葷、不妄行動、不狂言戲笑等),以示虔誠。
【封禪】古代統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去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嶽之長,稱為岱宗。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泰山高,離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後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達地之功,叫‘禪’。
【齋戒】舊時祭祀鬼神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葷、不妄行動、不狂言戲笑等),以示虔誠。
【釁鍾、釁鼓】用牲血塗器祭祀。古時新鍾必殺牲口取血塗在鍾的孔隙上,並舉行祭鍾儀式,稱釁鍾。這是一種禮製,凡重要器物製成,定殺牲取血塗在上麵。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後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
【少牢】古代祭品,指豬、羊各用一頭。
【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後的死亡。
【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後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死】古代社會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裏大多有槨。
【殮】給屍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殯】古代指殮而未葬。後世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七七】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喪禮】古代‘凶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拜傭哭泣的禮節。
【墳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時高出地麵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麵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後世‘墳’與‘墓’並稱,不再有所區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誌’;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合葬】指夫婦死後葬在一起。
【稿葬】庶人死了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屍體埋葬。
【廬塚】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墓而蓋的房舍。廬,房屋;塚,墳墓。
【坐】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做‘跽’。
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把身體往後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汙坐席。
【跪】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達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別是‘跪危而坐安’。
【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
【箕踞】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傲視對方的意思。
【拜】拜,是古人常用表示禮節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拜禮中,禮節最重的是稽首。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頓首是拜跪於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頓首。
空首是拜跪於地,先以兩手拱至地,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空首。
稽首是跪拜於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頭扣地多時,有所稽留,因此叫做稽首。
肅拜是拜禮中禮節最輕的。隻是拱手行禮,也就是現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行的禮。喪禮中先做頓首後作稽顙,叫吉拜。先稽顙後頓首,叫凶拜;振動,是戰栗變動之拜。
【揖】古代作揖與後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據對象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對庶姓,沒有親屬關係,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係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
【執手】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於《詩經·鄴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後有《國語·越語》:“執其之手而與之謀”。①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孔雀東南飛》)②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
【壽】以酒或以物向別人祝福。
【趨】臣見君時的禮節。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萬福】古代婦女對人行禮,口裏說著“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後來用做婦女行禮的代稱。
【九賓】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有九個迎賓讚禮的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百姓】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致於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隨之指稱一般平民了。
【布衣】即平民穿麻衣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對。後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稱。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
【黎民】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蒸黎”“黎元”等。
【士】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麵是士,這種“士”通常擔任卿大夫統治區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後“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後便逐漸成了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
【奴隸】為奴隸主無償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眾”“奚”“仆”“臣”“妾”都是奴隸。
【庶人】也稱“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小人】西周、春秋時代對統治者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底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後者與“君子”相對。另外,“小人”又是舊時地位低下的人對上自稱的兼辭。
參考文獻[tieba.baidu.com]
文章有刪改、增選!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何為“太牢”、“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