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來的詩句
《入如來禪》
年代: 明 作者: 朱元璋
師心好善善心淵,宿因曠作今複堅。
與佛同生極樂天,觀空利物來東邊。
目有神光頂相圓,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談般若生紅蓮,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說法近市廛,驊騮雜□擁粉鈿。
飄飄飛度五台巔,紅塵富貴心無牽。
鬆下趺坐自忘緣,人間甲子不知年。
形容如來的詩詞
《入如來禪》
年代: 明 作者: 朱元璋
師心好善善心淵,宿因曠作今複堅。
與佛同生極樂天,觀空利物來東邊。
目有神光頂相圓,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談般若生紅蓮,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說法近市廛,驊騮雜□擁粉鈿。
飄飄飛度五台巔,紅塵富貴心無牽。
鬆下趺坐自忘緣,人間甲子不知年。
詩裏有一句是不複如來不複聊的全詩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
全詩如下:
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曆曆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回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 歎他於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製彼身,
自歎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注:原文為藏文,此詩為曾緘先生翻譯為漢語)
雷音寺如來次真金古詩中唐僧送給阿儺,伽葉什麼禮物
第八十八回 九九數完魔剗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如來傳旨,麵見唐僧,令阿儺、伽葉取來真經交給唐僧。阿儺、伽葉趁機索取禮物,唐僧毫無準備,二人隻給了無字經書。唐僧再次求如來,悟空在旁嚷道:“如來,你把無字的白紙本兒給我們,我們拿他何用?”如來笑道:“因為經不能隨便傳,也不能隨便取。原來比丘給人家講經,要三鬥三升黃金,我還嫌他要得太少了。這本是無字真經,隻是你們東土人看不懂罷了。”說畢,如來吩咐去換有字真經。但阿儺、伽葉仍要禮物,唐僧無奈,隻得把唐太宗賜的紫金缽盂送上,才換得真經。
取了真經,師徒四人返歸東土。正在行雲駕霧途中,四人突然跌落雲端,原來,觀音菩薩在查看唐僧取經路上的曆難簿時,發現佛門九九歸真,唐僧隻受了八十難,還少一難,所以讓唐僧再遇一難。唐僧等人落地後,發現已經來到通天河西岸,找不到船和橋,沒有辦法過河。這時,老黿來迎,馱唐僧四人於河中,問所托之事如何。唐僧此時才記起所托向如來詢問何日由黿身轉為人身之事,連連陪禮道:“忘了詢問。”老黿大怒,沉入河中,四人落水,經書也全浸濕了。至此,唐僧經曆了九九八十一難,功德完滿。於是八大金剛將唐僧送往長安向太宗交割了真經,隨即又複轉靈山,唐僧師徒在如來身邊就職。
求有深度,有內涵,比喻滄桑人生的佛語或者詩詞,比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你好,我覺得有一個人的詩特別符合你的要求。他是佛教的詩人,倉央嘉措。給你鏈接,你自己去看吧!
不負如來不負卿 是那首詩裏的?什麼意思?
多傳源於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也作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 如果動情了,就負了如來(佛法);如果不動情,就辜負了“她”(愛情)。
倉央嘉措是天生的活佛,西藏著名的詩人,可他也是個情種。他十五歲才從民間接到布達拉宮中,在此之前一直接受著可以婚嫁的習俗教育。活佛的身份使他無法和情人在一起,他的多情也不容於世俗禮。
全詩如下:
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曆曆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回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 歎他於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製彼身,
自歎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注:原文為藏文,此詩為曾緘先生翻譯為漢語)
“聲音未必如來見”出自哪一首詩詞
“聲音未必如來見”出自宋代徐元傑的《讚勉昶道者題經》。全詩如下:
讚勉昶道者題經
徐元傑
念佛直須參佛透,看經容易悟經難。
聲音未必如來見,盂缽長教嶺上觀。
了得含嗔癡一集,更超戒定慧三般。
祖師食盡人間蔗,千古留楂咬嚼看。
廈門半山土地公簽詩,求平安的,第五十三首 如來佛祖西天收鬼怪 薛仁貴中鏢
自身平安無礙,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平時待人處事還是要小心,謹慎一點,以免惹麻煩。
綏德天寧寺古詩詞十九首中都禦史孫慎詩
“山環水匝古綏州,一片晴光碧樹秋,雁字數行隨影落,寒煙淡月兩悠悠,彳亍西塞柱筇龍,半幀明霜橫遠峰,五百年前乘鶴到,文屏依舊白雲封”,一是為了拜佛,二是為了遊賞天寧寺的風景,就連明太祖和明成祖諭召也不理會,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陝西延榆綏兵備道成定康撰書石碑一通,主要是記述平定回民起義的情況。此閣設計巧妙,造型奇特天寧寺,因坐落於綏德縣城西山山頂。
天寧寺藏經閣樓建於拱券式窯洞之頂,高11.64米,窯洞座底長13米。戴欽一時榮耀無比。天寧寺也從此聲名大振:風景絢美,建築奇特,滅彼群迷無量苦”。釋迦牟尼兩旁為騎雄獅的文殊菩薩和騎大象的普賢菩薩,頓時勾起人們對天寧寺美好意境的聯想,其上鑄刻著天寧寺的修建情況。閣分三間,四周圓木柱頂簷,右側有階梯,可供下上閣。四挑角掛風鈴,道士題詩,這一切表明天寧寺的重要,這一切都是晚鍾傳送的,“善哉善哉,寬7米,能以種種方便力,被綏德人俗稱為西山寺。該寺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年間(1028年)。傳說張三豐對天寧寺的建築非常讚賞,便在寺中山門樓壁西北處用西瓜皮題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大耳圓目,須髯如戟,莊嚴淨土,皇帝駐蹕,攝伏群魔。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
該寺正殿為大雄寶殿,其中包括明吏部尚書王瓊。迦葉和阿難分侍佛祖兩邊、神路、山門,並說明壬申至甲戌年重修寺院的情況。
昔日的天寧寺。
明武宗拜廟張三豐題詩
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巡視九邊防務來到榆林,有牌坊,祈求保佑大明江山平安長久。武宗在天寧寺拜佛和遊覽後,尤其是藏經閣。
大家知道,包含萬有;雄者,是指佛法僧三寶,墨跡一直保留(現存於綏德縣博物館)。但就是這連皇帝也看不上眼的張三豐,卻雲遊天寧寺並題詩,可見天寧寺在他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西寺晚鍾起祥霞繞翠闌
更值得一提是天寧寺的鍾聲,明朝的皇帝都篤信佛教,明武宗也不例外,他每到一地,便朝山拜佛,寄托佛靈、卷棚、藏經閣、鍾鼓樓、煉丹亭、大型鐵質摩天碑等建築,如遇大風,孔眼發聲,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金、元、明、清各代,古寺均曾經曆過增修、補修,掛“征西逆將軍”印。這是綏州人的驕傲,故綏州民眾把天寧寺的晚鍾列為古綏州的八大景之一,命名為“西寺晚鍾”。
天寧寺中。碑上表麵開許多孔眼。閣頂四邊半卷棚,大雄世尊(釋迦牟尼)”“大雄猛世尊,內供佛祖釋迦牟尼。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後由綏德本邑人士蔡漸磐勒於石板,西山寺清脆的鍾聲總會準時地傳入人們的耳朵,那鍾聲動聽、悅耳。除此之外,天寧寺藏經閣樓集建築藝術,並留下許多美妙詩詞題詠(共19首)。當人們勞累一天在傍晚進入休息即眠的時候,原保存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人劉沄題書、汪滿玉鐫刻的石碑一通,還曾勒令地方官員加強保護和維修天寧寺,並贈給寺院佛經,鑄碑文。後武宗又移蹕戴欽府,納戴女為妃,並贈戴欽尚方寶劍、繪畫、雕刻於一體,曾是陝北最大的佛經儲庫,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價值、東西廡殿、大雄寶殿,曾吸引了無數文人、政要前來遊賞,氣勢恢宏,是陝北曆史較為久遠的建築之一,遇風發出“叮叮當當”之鈴聲,嗡嗡作響,堪為奇妙,四角挑簷,閣翼如天鵝展翅,欲飛中天。
張三豐所題詩句。當年他雲遊四方、都禦史孫慎。
天寧寺內,還有一座高2米有餘大型鐵質摩天碑。據說張三豐為人孤傲怪異。新年過後,又由祖籍綏德的延綏總兵戴欽陪侍來到綏德,駐蹕於天寧寺中。他的目的,也曾來到天寧寺,“天寧寺掛上皇彩了”的說法也是從此時傳遍綏德坊間。
明代道士張三豐長相奇異,龜形鶴背,諸釋之法王”,又雲“如來(釋......餘下全文>>
古今中外有關“藥師佛文化”的偈語,詩詞,對聯有哪些?
*
藥師佛,在佛教文化中,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佛門教主。在佛國世界,中央娑婆世界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影響最大的兩方聖主,有著較多的信眾。在西方的世界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被尊為西方三聖;在東方的世界裏,藥師如來、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則被尊為東方三聖。
*
藥師琉璃光佛殿的對聯
上聯:五蘊皆空一塵不染雖非類橫侵終與感化而歸正覺
下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情通則更期精進共證菩提
*
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據佛經記載,在久遠的過去世,電光如來行化世間時,有一位梵士,養育二子,因苦於世間之濁亂,乃發菩提心,誓願拯救病苦眾生。當時的電光如來甚為讚歎,勸梵士改名為醫王,二子改名為日照,月照。這位蒙受電光如來囑咐的梵士,成佛之後就是藥師如來。兩個兒子也就是兩大脅侍。
*
《阿修羅經》雲:琉璃光佛於大通智勝如來所初種善根,逢電光如來發十二誓。此佛先生受獼猴身,獻蜜大通佛,故於第二生化生勝佛所,為第一王子,母名分宿夫人。出家修行名蜜羅比丘。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雲: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